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神农尝百草后,治疗疾病的药物不断被发现,医药学家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皆可为药。本草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认知万物的药物属性的过程。“有名未用”是医药学家不断在传承中验证中药认知的重要通道;“俟考访”是留待后世确认实名的本草符号;“显隐有时”则是本草于历史中浮沉的生命印记。万物皆药论是古代医药学家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创新成果,也是历代传承经典的结果,是本草学不断焕发新活力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2.
《滇南本草》是一部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为明代滇省著名的医药学家兰茂先生所著。本文对兰茂先生《滇南本草》中的养生经验进行了整理归纳,分析探讨了其中有关养生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滇南本草》为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兰茂先生所撰写的一部独具特色和价值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本文对兰茂先生《滇南本草》中的药食经验进行了整理归纳,分析探讨了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植物类药食运用。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医药两大方面论述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对我国医药学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贯献。在药学方面,认为李时珍确立了纲目体系,树立了本草规范;扩充了本草内容,增加了药物品种;辩证了本草疑误。在医学方面,创立了“脑为元神之府”,“肾间命门”、“鼻为命门之窍”等学说;阐明了奇经理论;发展了脉学诊断和革新了医疗技术。  相似文献   

5.
浅谈《本草纲目》中的现代植物学思想云南省楚雄州药检所(675000)韦璐主题词《本草纲目》,植物药/分类李时珍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也是16世纪著名的药用植物学家,通过长期的医药实践,在本草学、植物学、药物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仅对《本草...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在汉代具以形成,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从有文字历史文献中可见最早的医学史迹是“三世医学”,所谓“三世医学”的内容是《黄帝针灸》、《素女脉决》、《神农本草》。以上都是论古立言之辞,古代学者承认黄帝为华族始祖,因而一切文物制度都推到黄帝。其中《黄帝针灸》和《素女脉决》侧重为医经理论,《神农本草》侧重于临床方药,总之“三世医学”通过师承传授,渐形成学说而延续下来,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陶弘景,南朝齐梁间著名医药学家,著有本草学名著《本草经集注》。陶氏初涉医界,乃受葛洪影响,虽其祖父及其父也通晓医理,但细研其生平记述并无家传之痕迹,乃为研书所悟,概全凭自己潜心琢磨,终成一代名家。在其治学过程中,可谓称道者极多,尤其是对本草学的整理、中医分症用药等新创举,具有较高的科学及临床价值,值得探讨。现述其要于万一,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医药学家家黄宫绣以《本草求真》、《脉理求真》为代表作,在中药学及脉诊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本草求真》,被誉为金元以来重要本草专著.现代不少学者对黄宫绣学术思想进行了整理研究,对发掘中医药遗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此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9.
<正> 在將近兩千年以来,独活和羌活这兩种砈弥幸?到底是从同一种原植物,还是从不同的原植物所採取,我国历来許多医药学家及本草書籍的記載中,都莫衷一是,说法不一。例如: 一、神农本草經記載:“独活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生川谷。”二、名医别录中写着:“独活一名羌活,二物同一类。”三、李时珍在本草綱目里的記載是:“独活以羌中来者力良,故有羌活、胡王使者诸名;乃一物二种也,人  相似文献   

10.
《本草纲目》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27年时间,“搜罗百氏,访采四方”,“考引八百余家”,“取神农以下诸家本草荟萃成书”。书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花卉药物110余种,为进一步发掘花卉药物理论,充分发挥花卉药物作用,现将《本草纲目》中所载花卉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进行整理研究,以丰富中药学内容,便于开发和利用。1花卉药物的性味书中所载110余种花卉药物,分别记有寒、凉、平、温、热之性和甘、辛、苦、酸、咸之味。其中性寒的有吴葵花、黄蜀葵花、荛花、金盏草花、水堇斤花、柳花、剪春罗花、栾花、鼠尾巴草花(微…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nomenclature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currently unclear resulting in improper usage of terms and subsequent confusion.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is nomenclature confusion.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China should be call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ather than the frequently used "Chinese medicine". The latter term fails to express the "tradition" associated with T.C.M., and also it does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T.C.M. and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Oriental medicine", another frequently used term for T.C.M., has the same kind of shortcomings. The true colors of T.C.M. should be restored. The author also notes that "herb", "herbology" or "herbal medicine" is not synonymou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Herbal medicine is a type of folk medicine whereas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s a formal bran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rthermore,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acupunctology" be used when referring to the science of acupuncture whereas "acupuncture" should be used with reference to a method or perhaps the therapy of needling.  相似文献   

12.
陈蒙  林龙飞  刘宇灵  邵金鑫  王春民  李慧  杨宇杰 《中草药》2019,50(13):3237-3245
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发是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和提高临床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经典名方中药材基原的确定对其研发尤为重要,是保证质量、药效及安全性的源头。"术"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为经典名方中常用中药。但南北朝以前"苍术""白术"均可作为"术"入药,未做明确区分,致使本草考证是含"苍术""白术"经典名方研发中的难题。结合历代本草,从植株形态、产地、性味、功效等方面梳理"术"的历史变迁,以期为"术"的本草考证以及经典名方的研发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色之一,大多数中药需要经过炮制以后方可入药,因此中药炮制的发展关乎中医药事业的进步。与其他学科不同,中药炮制是中药特色传统学科,既要传承祖先留下来的理论与技术,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有所创新。但是目前,中药炮制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中药炮制的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有利于促进中药炮制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孙嘉辰  李霞  王莹  罗雨家  高伟建  高文远 《中草药》2020,51(10):2593-2602
中药炮制是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是连接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关键点。经过加工炮制以后的中药材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这些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正是导致中药炮制前后性味功能改变的重要原因。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药质量控制,也一直是社会和中医药界研究的热点。2016年,刘昌孝院士首次提出了"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新概念,引起了中医界的热烈讨论。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思路与加工炮制相结合,阐明中药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形成具有体现中药炮制特点的质量控制的新思路,有利于加快中药加工炮制质量控制方法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教育内容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中药学教学要从通过药证结合、方药结合,在中药学教学内容上,更加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体观念;以中药学传统药性功用为教学内容主体,紧密联系现代临床用药现状,充实中药临床新用内容;以中药学课程为中心,放射性地与现代相关学科相融汇,以现代药物学理论知识印证传统药性功用,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调整中药学教学内容,并删减教材中突出却不符合临床实际应用的内容,重点在于建设适宜于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合理构建教学内容。要从以上4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合理建构中药学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中医药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方法来鉴定中药材真、伪、优、劣的传统中药性状,是中药界先辈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简便易廉的鉴定方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用于道地药材及一些理化指标难以控制的鉴定品种。本文就传统鉴定方法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加以总结,加深大众对其意义及方法的认知,以便进一步发挥中药传统鉴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以现代科技方法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科学诠释,是中医药发展、发扬和标准化所亟需的重要一步,对药性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中药四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与途径,推动其进入分子水平,除对其属性表征与物质基础的研究外,还开始探寻其内在机制。文章着重从中药物象、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展示近年来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不同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杨秀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429-3434
中医防病治病的用药形式为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多为饮片)是处方药,是中药复方的组成元素。由于某味中药在不同复方中的"君、臣、佐、使"地位不同,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应以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为切入点,单味中药应该是全成分分析,质量稳定可控。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继承、发展、创新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中药药性理论源于临床实践,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作用。中药药性研究发展缓慢,现有教材中缺少系统的药性形成方法的内容,目前所开展的药性研究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未形成完善的药性研究体系。文章通过阐述、总结传统中药药性形成方法之一口尝法的研究内容,分析该法的特点、价值与改进思考,以期客观地认识传统药性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中药药性现代化研究方法,丰富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