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对严重创伤大鼠软组织修复中新生毛细血管与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对健康成年实验大鼠进行股动脉放血结合刀割法制备严重创伤模型,随机分为活血化瘀组11只、健脾组12只、对照组12只.活血化瘀组给予桃红四物汤治疗,健脾组予参苓白术散治疗,对照组灌服蒸馏水.对3组大鼠术后第6、11、15天的创面进行取材,制作组织切片,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切片组织的新生毛细血管与成纤维细胞数量进行阳性率分析.结果:健脾组大鼠在术后第6、11、15天的新生毛细血管以及成纤维细胞数量都优于活血化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组与活血化瘀组在术后各个阶段的新生毛细血管与成纤维细胞数量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对严重创伤大鼠软组织修复中新生毛细血管与成纤维细胞的增加有着明显的作用,能够促进软骨组织的有效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法对严重创伤大鼠软组织修复过程中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脾主四肢、肌肉理论在治疗严重创伤中软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股动脉放血结合刀割法制备严重创伤大鼠模型,然后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健脾组、活血化瘀组。并在治疗后第5天、第10天、第15天于创面中心区取材,采用组织固定切片后行CD31和PCNA染色,运用多功能显微镜(ZEISS Axioskop2)观察肉芽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肉芽组织中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进行定量分析。结果:5d、10d、15d健脾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同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的速度和胶原化的速度都比模型组和活血化瘀组快。结论:健脾益气法能有效地促进严重创伤后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且比传统的创伤早期单纯应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马拴全  常媛 《山西中医》2013,29(6):51-53
目的:研究创愈膏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创愈膏组、湿润烧伤膏组、凡士林组,每组30只.采用热毒证造模方法造成大鼠皮肤溃疡模型,各组均于造模次日开始换药,并观察用药后各组溃疡创面愈合情况;在造模后第3、7、14日时每组各处死大鼠10只,取创面中心肉芽组织,采用光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炎细胞、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的数量与形态.结果:创愈膏组大鼠的创面愈合情况明显好于凡士林对照组,但与湿润烧伤膏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组织病理学检测创愈膏组治疗的创面,术后第3、7日成纤维细胞数、炎细胞数、肉芽组织数、新生毛细血管数均明显多于凡士林组(P<0.01),与湿润烧伤膏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4日,创愈膏组成纤维细胞数、炎细胞数、肉芽组织数、新生毛细血管数明显减少,与凡士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湿润烧伤膏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创愈膏对大鼠模型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的炎细胞、新生肉芽组织、肉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等参数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促进溃疡面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大体观察和组织病学、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研究蒙药希诺·生肌长皮膏对大鼠软组织创面修复再生的影响.方法手术造成大鼠脊背部创伤模型,分成正常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使用蒙药希诺·生肌长皮膏的治疗组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胶原纤维的增殖,创缘的修复与覆盖也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结论蒙药希诺·生肌长皮膏具有活血化癖、祛腐生肌、长皮作用,激活成纤维细胞,使其增殖活跃,加速创伤局部血液灌注和微循环代谢,抑制炎性渗出,促进肉芽新生和上皮组织细胞的生长,有利于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作用机制. 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参苓白术散组(12g/kg)、柳氮磺吡啶组(0.5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2、4、6一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结合高脂饮食、潮湿环境建立脾虚湿困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每天灌胃1次,14天后各组大鼠进行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检测结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水平.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苓白术散组、柳氮磺吡啶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参苓白术散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低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结肠组织SOD活性显著下降,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及柳氮磺吡啶组SOD活性显著升高、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参苓白术散组在降低MDA水平方面显著优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 结论 参苓白术散能减少脾虚湿困型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提高大鼠结肠组织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可能是其发挥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熊珍膏在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对大鼠皮肤创面新生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的作用,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大鼠皮肤创面模型后分为4组,模型组,贝复济对照组(西药组),熊珍膏组(中药组),熊珍膏+贝复济组(中西组)各18只。各创面给予相应药物;每日定时换药2次。于造模后第3,7,14天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创面局部肉芽组织中CD34标记的新生毛细血管变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创面局部肉芽组织中PCNA标记的成纤维细胞数,用图像分析仪及分析软件系统分析各组图像。结果熊珍膏对3,7,14 d三个观察点上新生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密度的影响优于模型组(P<0.01);熊珍膏三个观察点上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均优于模型组(P<0.01)。结论熊珍膏能够促进大鼠皮肤切口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增强了肉芽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水平、成纤维细胞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内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动员作用的影响。方法 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和痛泻要方组,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各给药组给予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结束后,提取外周血与骨髓MSCs进行原代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与外周血来源MSCs。结果骨髓来源MSC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参苓白术散组优于痛泻要方组(P0.05)。外周血来源MSC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下降,参苓白术散组优于痛泻要方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和痛泻要方均具有促进模型大鼠骨髓来源MSCs增多、外周血来源MSCs减少作用,且参苓白术散优于痛泻要方。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9,(11)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mTOR、STAT3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参苓白术散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复制大鼠NAFLD模型组,8 w后处死大鼠,取血、肝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测血清TC、TG、ALT、AST,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水平,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组织mTOR、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8 w高脂饮食成功复制了NAFLD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存在严重的脂质蓄积和肝脏脂肪变性,血清TNF-α、IL-6含量及肝组织p-mTOR/mTOR、p-STAT3/STAT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脂及病理组织学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清TC、TG、ALT、AST、TNF-α、IL-6水平及肝组织mTOR、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参苓白术散高剂量作用优于低剂量。结论:mTOR、STAT3蛋白可能是参苓白术散防治NAFLD的有效作用靶点。参苓白术散可能通过抑制肝组织mTOR、STAT3蛋白磷酸化,减轻肝脏脂质蓄积及炎症反应,发挥防治NAFLD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BMSCs向结肠黏膜组织归巢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生药22.6 g/kg)、痛泻要方组(生药7.8 g/kg),1次/d,连续灌胃给药28 d。灌胃结束后,分离纯化模型组外周血中的BMSCs,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以DAPI标记的BMSCs混悬液。在第7、14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SCs在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的分布,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SDF⁃1、CXCR4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和痛泻要方组能改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状态,增加大鼠结肠黏膜组织BMSCs分布,促进SDF⁃1、CXCR4蛋白表达(P<0.05)。痛泻要方组明显优于参苓白术散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具有促进外周血来源BMSCs归巢到结肠黏膜组织的作用,痛泻要方优于参苓白术散,其促进归巢的机制可能与提高SDF⁃1和CXCR4蛋白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四效散在糖尿病足溃疡大鼠创面组织愈合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探究四效散对糖尿病溃疡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组(普通大鼠),模型组,甲硝唑(5 m L·kg~(-1)·d-1)组,四效散(100 mg·kg~(-1)·d-1)组。甲硝唑组予甲硝唑注射液外敷,四效散组予四效散外敷,治疗14 d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及新生毛细血管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甲硝唑组、四效散组大鼠血清中b FGF,EGF含量显著升高(P0.01),其中四效散组大鼠血清b FGF,EGF的升高优于甲硝唑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甲硝唑组、四效散组的新生毛细血管数密度及成纤维细胞数显著升高(P0.05),四效散组新生毛细血管数密度及成纤维细胞数的增多高于甲硝唑组(P0.05)。结论:四效散能够提高大鼠血清中b FGF,EGF蛋白水平,有利于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的增殖,有利于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从而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以参苓白术散和膈下逐瘀汤为代表方剂的健脾益气法和活血化瘀法对高脂饲料所致大鼠早期脂肪肝模型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以膈下逐瘀汤和参苓白术散灌胃给药后,取血,以比浊法测定血小板的聚集率。结果:膈下逐瘀汤能明显抑制由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参苓白术散无明显作用。结论:膈下逐瘀汤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仝建松 《陕西中医》2021,(8):1010-1015
目的:探讨基于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探讨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炎症抑制作用研究。方法:选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造模组(n=53)。造模组采用免疫复合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照组以相同方式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成功复制模型的大鼠进行分组,分别是模型组、参苓白术散低、高浓度组及阳性对照组,各12只。模型组及对照组灌胃给予蒸馏水10 ml/kg,1次/d; 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3 mg/ml美沙拉嗪溶液10 ml/kg,1次/d; 参苓白术散低、高浓度组分别灌胃给予1.2 g/ml、2.4 g/ml参苓白术散药液10 ml/kg,1次/d。各组大鼠均给药3周。检测比较各组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结肠组织学损伤指数(TDI)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结肠组织JAK、STAT3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大鼠结肠组织CMDI评分较低,TDI评分较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较低,结肠组织JAK、STAT3表达水平较低,且参苓白术散低浓度组>阳性对照组>参苓白术散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较高,且参苓白术散低浓度组<阳性对照组<参苓白术散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能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损伤,调节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6、IL-10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其作用可能与抑制JAK/STAT3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方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SH)大鼠肝组织TLR4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疏肝健脾方药抗大鼠NASH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疏肝高剂量组(9.6 g/kg柴胡疏肝散)、疏肝低剂量组(3.2 g/kg柴胡疏肝散)、健脾高剂量组(30 g/kg参苓白术散)、健脾低剂量组(10 g/kg参苓白术散)、合方高剂量组(39.6 g/kg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合方低剂量组(13.2 g/kg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每组9只。采用高脂饲料(10 mL/kg)喂养建立NASH大鼠模型,16 w后各组大鼠以3%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腹主动脉采血,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脂、肝脂和肝功能;HE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Real time Q-PCR检测肝组织TLR4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TL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肝细胞肿大,小叶内、汇管区炎细胞浸润,血清TC、LDL-C,肝组织TC、TG、肝组织TLR4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大鼠血脂、肝脂、肝组织TLR4 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以高剂量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疏肝健脾方药可能是通过下调TLR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发挥抗NASH的作用,TLR4可能是疏肝健脾方药抗NASH的有效靶点之一。疏肝健脾方药防治NASH可能存在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泄泻幼鼠肠粘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黄泄下法制造脾虚泄泻大鼠模型,以不同剂量的参苓白术散进行干预,观察大鼠小肠粘膜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检测其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的水平变化。结果:参苓白术散有显著的止泻作用,能明显改善脾虚泄泻大鼠的一般状态,降低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光镜下模型组大鼠小肠粘膜部分萎缩,可见绒毛脱落,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粘膜内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参苓白术散各剂量组均有一定的改善。结论:参苓白术散能减轻模型大鼠肠粘膜损伤、降低肠粘膜通透性,对脾虚泄泻幼鼠肠粘膜屏障有一定的修复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高脂饮食建立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α)磷酸化的影响。方法:选用SPF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30g/kg剂量组、参苓白术散10g/kg剂量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大鼠16周建立NAFLD大鼠模型,各药物干预组大鼠分别灌服30g/kg和10g/kg参苓白术散进行干预,16周后取血和肝组织样本,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和肝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肝组织AMPKα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AMPKα蛋白及其磷酸化AMPKα蛋白(p AMPK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病理证实肝组织脂质蓄积严重,肝组织匀浆和血清TG、TC含量显著升高,肝组织AMPKαmRNA和p AMPKα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30g/kg和10g/kg剂量组大鼠肝组织脂质蓄积明显改善,肝组织匀浆和血清TG、TC含量显著降低,肝组织AMPKαmRNA及p AMPKα蛋白水平显著上调,其中参苓白术散30g/kg剂量组疗效更好;但各组大鼠总AMPKα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苓白术散能够改善16周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脂肪代谢紊乱、减轻肝脏脂质蓄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AMPKαmRNA及其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灸促进创面愈合疗效及其对创伤不同阶段局部组织形态的修复作用。方法:2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14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制备大鼠外伤模型。造模后即刻予艾灸干预,每日1次,每次25min,持续6d。观察并拍照记录创面的愈合情况,造模后第2天和第7天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形态学变化和胶原纤维生长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干预2次后大鼠创口面积就显著减小(P0.01,P0.05),随着干预次数增加艾灸组愈合面积显著增加(P0.01),艾灸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中炎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1),新生胶原纤维显著增多(P0.05);艾灸6次后,艾灸组较模型组创伤局部组织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纤维量明显增加,细胞和胶原纤维排列更加紧密,新生血管数量较多,受损部位的皮肤结痂较厚。结论:艾灸可以明显促进创伤局部胶原纤维生长和细胞增殖,促进外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7.
《中成药》2015,(9)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p38MAPK)信号通路在参苓白术散调控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3、AQP4表达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氯化钠注射液)、参苓白术散组、U0126+参苓白术散组、SB203580+参苓白术散组。除正常组外,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结合环境与饮食干预复制。14 d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4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AQP3、AQP4蛋白表达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参苓白术散组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4蛋白及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B203580+参苓白术散组及U0126+参苓白术散组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4蛋白及mRNA表达较模型组有较小幅度升高,与正常组和参苓白术散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显著改善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4蛋白及mRNA表达,ERK/p38 MAPK信号通路参与了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4表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Ⅱ型慢性鼻窦炎术后黏膜水肿的效果。方法:36例分为两组,均在鼻内镜手术后用西药冲洗液冲洗术腔,治疗组以参苓白术散口服,对照组以雷诺考特鼻喷雾剂喷鼻,治疗4周,随访6个月。结果:治愈率治疗组88.8%,对照组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鼻腔黏膜修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鼻窦炎术后黏膜水肿疗效显著,能缩短鼻黏膜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干预对肺脾两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肥胖抑制素(Obestatin)蛋白表达的影响,基于Ghrelin/Obestatin信号调节通路从分子水平探讨培土生金法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和科学内涵。方法:6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肺脾两虚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根据药物干预时间不同,分为28,35,42 d组),每组12只。采用病证结合造模法复制肺脾两虚型COPD大鼠,空白组大鼠吸入空气+气管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及参苓白术散组采用烟熏+气管内滴注脂多糖+灌服冰冷番泻叶浸液建立肺脾两虚型COPD大鼠模型;参苓白术散组给予参苓白术散灌胃,分别于药物干预第28,35,42天处死大鼠,利用免疫组化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大鼠下丘脑组织及胃组织中Ghrelin,Obestatin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肺脾两虚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及胃组织中Ghrelin,Obestatin蛋白表达及积分吸光度均显著降低(P0.01);与肺脾两虚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28,35,42天)大鼠胃、下丘脑组织Ghrelin,Obestatin蛋白表达及积分吸光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调节肺脾两虚型COPD模型大鼠能量代谢,改善其营养不良状况,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Ghrelin,Obestatin动态平衡从而维持机体能量稳态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肛愈散对大鼠痔术后创面愈合中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创面再生胶原蛋白表达水平及创面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取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痔疾洗液组及肛愈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组均以75%冰醋酸注射肛周建立痔术后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给予高压灭菌水熏洗,痔疾洗液组及肛愈散低、中、高剂量组给予相应药物熏洗治疗。治疗后取特定时间点(第1、3、7、11天)测量创面面积,计算愈合率,肉眼观察创面色泽、渗出;通过光镜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肉芽组织增生等炎症反应及组织愈合情况。连续治疗10 d后,比较各组创面肉芽组织的组织病理,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荧光定量(qRT-RCR)检测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和创面组织中IL-6、TNF-α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COL1、COL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肛愈散可明显降低大鼠创面组织IL-6、TNF-α mRNA表达及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的含量(P0.05);创面组织中COL1、COL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光镜下肛愈散各治疗组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生成,成纤维细胞排列整齐且新生毛细血管丰富,均优于模型对照组。结论肛愈散可降低大鼠血清和创面组织中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创面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生成,促进大鼠痔术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