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运动功能评级Brunnstrom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泻阴补阳合巨刺法针刺组A组、传统针刺合巨刺法针刺B组、泻阴补阳针刺法组C组、传统针刺组D组,每组各30例患者,每位患者均在脑卒中的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运动功能评级Brunnstrom评分量表的方法。结果:泻阴补阳合巨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改善优于其他3组对照组。结论:泻阴补阳合巨刺法对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能达到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的目的,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Ashworth痉挛量表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C、D组,治疗组采用泻阴补阳合巨刺针刺法,对照组B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合巨刺法,C组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D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每组各30例患者,每位患者均在脑卒中的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泻阴补阳合巨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泻阴补阳合巨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发病率极高,且因其直接影响患者肢体功能而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目前本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针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众多,但疗效却不十分满意。王寅教授从医40余载,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方面,擅长采用独特的柳叶形多针排刺法进行治疗,屡见良效,本研究对此针法的针刺部位、穴位及具体操作手法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512-1514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合巨刺法治疗对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2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泻阴补阳合巨刺法针刺组A组和传统针刺合巨刺法针刺组B组、泻阴补阳针刺法组C组、传统针刺法组D组,每组各30例患者,每位患者均在脑卒中的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量表的方法。结果:泻阴补阳合巨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改善优于其他3组。结论:泻阴补阳合巨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在必要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MAS)、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更为明显。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花针浅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或面肌阵挛,为阵发性不规则的半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通常局限于眼睑和颊部、口角,严重者可波及整侧面肌和颈阔肌,属于祖国医学筋惕肉瞤范畴。其发病原因尚未明了,少数为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所致,可因疲倦、精神紧张而病情加重。面肌痉挛属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就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尚缺乏集中系统的研究,一般性临床报道多,实验性资料少,缺乏对比性研究,不利于筛选出最佳穴位、最佳刺激量及最佳疗法。对此,笔者以花针浅刺法治疗面肌痉挛,较常规针灸疗法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发生率为53.0%,临床易引起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甚者出现窒息,常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改良铺灸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肱二头肌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初次发病脑卒中后遗症肱二头肌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改良铺灸法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痉挛肌群肌张力肌电、肌力肌电。结果两组治疗后肌张力肌电均明显降低、肌力肌电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肌张力肌电明显低于对照组,肌力肌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铺灸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肱二头肌肌张力,增强其肌力。  相似文献   

9.
刺络拔罐法对减低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刺络拔罐法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肌张力增高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已出现肌张力增高的脑血管意外患者6 2例 ,随机分为刺络拔罐组 31例、对照组 31例。结果 刺络拔罐组在治疗后的肌张力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 (P<0 .0 0 1) ,并且疗效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刺络拔罐法可显著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肌张力增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十二透刺法联合火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十二透刺联合火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采用简化的Fugl-Meyer偏瘫肢体功能评分法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十二透刺法联合火针法较常规针刺法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增高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丘脑痛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择脑卒中后丘脑痛57例,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健侧巨刺法及患侧刺络放血法;对照组28例采用卡马西平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临床有效率作为疗效评估指标。结果:治疗组有效27例,无效2例;对照组有效18例,无效10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巨刺与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丘脑痛优于卡马西平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拮抗肌透刺法和阳明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治疗组40例,予以拮抗肌透刺法治疗;对照组40例,予以阳明经针刺法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4周为1个疗程。结果:①治疗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痉挛程度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拮抗肌透刺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疗效优于阳明经针刺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毫火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本院72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原则,按1∶1比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行毫火针经筋刺法,对照组行常规针刺。记录两组治疗效果,分别在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月随访三个时点,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估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同时在三个时点检测患者局部软组织位移值(D0.5kg)和局部软组织香蕉升指数(S)值,分析两组患者肌张力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时改良Asheorth评级均有改善,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均有升高,两组之间差值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软组织位移均有升高、香蕉升指数均有下降(P<0.05),两组之间差值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经筋针刺治疗卒中后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散刺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将60例患者用计算机随机产生的数字分组,奇数分入治疗组,偶数分入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散刺放血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各种评定:采用VAS评分法评估肩痛强度,采用Fug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对照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有所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在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方面均优于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488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4例,2组均给予必要的康复治疗,其中治疗组给予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功能独立性测量表及中医证侯为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228/244),优于对照组61.5%(150/244,P0.05),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功能独立性FIM评分及中医证侯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在肌张力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功能独立性FIM评分及中医证侯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结合“丘墟透照海”刺法治疗偏瘫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脑外伤、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运动疗法结合“丘墟透照海”刺法,对照组仅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运动疗法。比较在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肌张力,按粗大运动功能量袁(GMFM)中的D和E两项及步行速度评价步行能力。结果:MAS评分治疗后5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M评分治疗后5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速度治疗后5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申脉透照海”刺法治疗偏瘫后足内翻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可以更好改善偏瘫后足内翻患者的肌张力、足内翻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扬刺、齐刺法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伟杰  谭吉林 《中国针灸》2006,26(7):495-497
目的:验证扬刺、齐刺法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扬刺法及齐刺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同时配合运动疗法。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确切,而采用扬刺、齐刺法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对顽固性面神经麻痹进行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的面部影响。方法:将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组40例。治疗组采取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进行治疗,而常规组则采取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穴位微循环参数和面部肌电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0例,在额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无病理电位表现的病例数分别为20例、22例、25例;常规组40例,在额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无病理电位表现的病例数分别为11例、13例、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健侧阳白穴、地仓穴和颊车穴的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P0.05)。与常规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患者健侧阳白穴、地仓穴和颊车穴的微循环血流量增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病理电位、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损伤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20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约为21/6250,已成为我国国民首位死因。随着治疗技术进步,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逐步下降,但70%~80%患者会遗留不同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中医药疗法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刺络拔罐作为特色中医药疗法中的一种,在中风病的治疗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将近10年来刺络拔罐疗法在治疗中风及相关病症的文献总结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