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苍耳子水提物对正常大鼠重复给药的肝毒性效应并探讨其毒性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苍耳子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1.67g生药/kg、5.01g生药/kg、16.70g生药/kg),每组32只,每日灌胃1次,连续30d,各组分别于第3d、10d、20d、30d四个流动时间点的同一时间段每次每组处理8只动物。检测血清肝毒性传统生物标志物及敏感生物标志物,并观察肝脏超微结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各药物组大鼠血清肝毒性传统生物标志物AST、ALT、ALP、TBIL在实验期内均未出现明显异常,而苍耳子16.70g生药/kg组动物血清肝毒性敏感生物标志物GLDH、ArgⅠ、α-GST自第10d起明显升高;透射电镜可观察到苍耳子16.70g生药/kg组动物肝组织自第10d开始发生线粒体或内质网等超微结构的轻微改变,肝细胞发生脂肪变。结论:苍耳子水提物重复给药后确可引起动物正常肝脏的轻微损伤,早期可观察到血清肝毒性敏感生物标志物和肝脏超微结构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其肝损伤机制可能与肝脏脂质过氧化应激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酶学生物标志物精氨酸酶Ⅰ(ArginaseⅠ,ArgⅠ)、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lutathione-S-transferase,α-GST)、谷胱苷肽 脱氢酶(Glutamic dehydrogenase,GLDH)和嘌呤核苷磷酸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lyase,PNP)作为吴茱萸致肝损伤早期敏感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取KM小鼠,随 机分为正常组和吴茱萸组,吴茱萸组连续28 d灌胃给予吴茱萸30 g·kg-1·d-1,正常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吴茱萸组,吴茱萸组连续28 d 灌胃给予吴茱萸 20 g·kg-1·d-1,正常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各组均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及肝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动物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ArgⅠ、α-GST、GLDH和PNP的含量。HE染色,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小鼠实验中,与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吴茱萸组ALT于给药21 d和28 d显著性升高(P < 0.05或P < 0.01),肝组织形态学检查仅见个别小鼠的肝细胞坏死。吴茱萸组血清 生物标志物ArgⅠ、α-GST和PNP于7 d起明显升高,GLDH于14 d起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均持续至28 d。大鼠实验中,与同时间点正常组比较,吴茱萸组常规 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肝组织形态学检查仅极少数动物见肝细胞坏死,吴茱萸组血清生物标志物ArgⅠ、GLDH和PNP于7 d起明显升高,α-GST于14 d起明显升高(P < 0.05,P < 0.01),均持续至28 d。结论 血清ArgⅠ、α-GST、GLDH和PNP可作为吴茱萸致肝损伤的早期敏感酶学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对乙酰氨基酚(APAP)致肝损伤模型大鼠传统生物标志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和潜在生物标志物谷氨酸脱氢酶(GLDH),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PNP),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精氨酸酶1(Arg1)的变化来判断GLDH,PNP,α-GST,Arg1是否可以作为检测药物性肝损伤的早期生物标志物。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每组24只,雌雄各半。给予模型组灌胃1 250 mg·kg-1APAP溶液复制药物性肝损伤的模型,在给予APAP后3,6,12,24 h,每个时间点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雌雄各半),检测血清ALT,AST,ALP,TBIL,GLDH,PNP,α-GST,Arg1水平及肝组织匀浆GLDH,PNP,α-GST,Arg1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查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匀浆的ALT,AST,ALP,TBIL,GLDH,PNP,α-GST,Arg1水平均明显升高(P 0. 05,P 0. 01),表明APAP致药物性肝损伤模型复制成功。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的GLDH,PNP,α-GST,Arg1水平比ALT,AST水平升高时间早,幅度大。结论:GLDH,PNP,α-GST,Arg1较传统肝功能检测指标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可以作为早期检测药物性肝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2):134-138
目的:运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基于Microtox技术的生物综合毒性评价技术对比研究苍耳子水提取物的毒性,探索Microtox技术用于中药毒性快速评价的可行性。方法:苍耳子水提取物分别采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得出相应的半数致死量(LD50);应用Microtox技术进行生物综合毒性评价,得出相应发光细菌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两种毒性评价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苍耳子(生品)水提取物、苍耳子(炒黄)水提取物、苍耳子(炒焦)水提取物小鼠灌胃给药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生药223.98g/kg,311.86 g/kg,206.83 g/kg,即基于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的毒性相对大小为:炒焦水提取物生品水提取物炒黄水提取物;苍耳子(生品)水提取物、苍耳子(炒黄)水提取物、苍耳子(炒焦)水提取物的发光细菌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生药0.0446g/ml,0.0588g/ml,0.0319g/ml,即基于Microtox技术的综合毒性相对大小为:炒焦水提取物生品水提取物炒黄水提取物。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毒性检测方法评价结果总体趋势具有一致性。结论:苍耳子水提取物采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基于Microtox技术的生物综合毒性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一致性,将Microtox技术用于苍耳子提取物毒性的快速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两种毒性评价方法的相关程度还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苍耳子炒制前后贝壳杉烯苷类成分对小鼠肝脏指数、血清氨基转移酶及肝脏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方法 100只昆明种小鼠分为5组,每组20只。分别腹腔注射苍耳子生品、苍耳子炒品高低剂量组(16.03,9.84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对照组,连续给药14天。结果肝脏指数:苍耳子生品高剂量组高于对照组(P0.01);苍耳子炒品高剂量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ST:苍耳子生品、炒品高剂量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苍耳子生品高剂量组与炒品高剂量组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T:苍耳子生品、炒品高剂量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苍耳子生品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苍耳子炒品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苍耳子生品高剂量组与炒品高剂量组相比(P0.05)。丙二醛含量:苍耳子生品、炒品高剂量组丙二醛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苍耳子生品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苍耳子炒品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苍耳子生品高剂量组与苍耳子炒品高剂量组相比(P0.05)。结论苍耳子生、炒品均可使肝脏组织的AST、ALT、丙二醛的含量升高并对肝脏有脂质过氧化损伤,但苍耳子炒品较苍耳子生品对肝脏的损伤轻,表明苍耳子炒制后具有降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苍耳子生品和炒品的水提、醇提4种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方法:观察小鼠灌胃给药后的毒性反应,并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苍耳子水提取物组毒性反应为静卧、竖毛、尾足发绀、震颤、呼吸抑制、间歇性惊厥、翻正反射消失、后腿抽搐等,乙醇提取物组则表现为静卧、腹式呼吸、部分竖毛、震颤、严重间歇性惊厥、跳跃、后腿抽搐,部分动物出现大小便失禁等。苍耳子炒品水提取物、炒品乙醇提取物、生品水提取物、生品乙醇提取物的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分别为生药155.93,317.80,167.60,275.41 g.kg-1。结论:苍耳子水提取物的急性毒性明显大于乙醇提取物,而炒品和生品的毒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苍耳子炮制前后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及主要毒性成分、药效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急性毒性实验采用小鼠灌胃给药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耐受量(MTD),并通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其对小鼠肝、肾等脏器的损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苍耳子炮制前后2种水溶性苷类毒性成分和4种酚酸类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结果:苍耳子的水煎剂和水煎剂醇沉沉淀,以及炒苍耳子的水煎剂和水煎剂醇沉沉淀的MTD分别为291.73 g生药/kg、405.75 g生药/kg、318.64 g生药/kg和480.77 g生药/kg。炮制前后苍耳子水煎剂醇沉上清的LD50分别为468.18 g生药/kg和573.48 g生药/kg。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死亡小鼠多数脏器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以肝、肺、胃和小肠最为明显。苍耳子炮制后,水煎剂和水煎剂醇沉上清液中的羧基苍术苷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炒苍耳子中咖啡酸和异绿原酸C的含量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苍耳子炮制后毒性可显著降低,有效成分溶出增加。水煎剂醇沉上清液取自苍耳子的主要毒性部位。  相似文献   

8.
CCl4致大鼠肝损伤24 h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四氯化碳(CCl4)复制大鼠肝损伤的动物模型,研究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谷氨酸脱氢酶(GLDH),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PNP),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精氨酸酶1(Arg1)的动态变化,为急性肝损伤的早期发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腹腔注射10%的CCl4橄榄油溶液10 mL·kg-1,禁食不禁水,于3,6,12,24 h后处死各组动物,测定血清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α-GST,Arg1,GLDH,PNP水平,肝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给药3 h后ALT,AST,TBIL,α-GST,Arg1,GLDH,PNP,MDA水平显著升高,SOD明显下降(P<0.01),给药6,12 h后ALT,AST,α-GST,Arg1,GLDH,TBIL,ALP,MDA水平显著升高,GSH,SOD明显下降(P<0.05,P<0.01),给药24 h后ALT,AST,α-GST,Arg1,TBIL,ALP,MDA水平显著升高,GSH,SOD显著下降(P<0.01)。结论: α-GST,Arg1,GLDH,PNP较传统肝功能检测指标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可用于CCl4致大鼠肝损伤早期检测。  相似文献   

9.
苍耳子是历代治疗鼻渊及头痛的要药之一。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皮肤病等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苍耳子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但由于长期或过量服用,药材炮制不当等原因,导致毒性反应情况时有发生。毒理学研究表明苍耳子中毒可引起肝脏、心脏和肾脏等实质性脏器损伤,尤其是对肝脏损伤严重。该文通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国内外关于苍耳子研究的相关文献,对苍耳子的药理作用、毒性物质、肝毒性机制等进行综述。总结出苍耳子具有降血压、抗过敏、抑菌、抗炎、镇痛、抗肿瘤和降血脂等药理作用。毒性成分主要为苍术苷、羧基苍术苷和4’-去磺基苍术苷。苍耳子导致肝脏毒性机制与脂质过氧化损伤、胆汁淤积及肝细胞能量代谢机理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肝毒性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如miRNA-122,也为医药学提供新的研究手段。毒性类中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配伍或炮制后入药可以降低或消除毒性并保存或增加疗效。目前为止,关于苍耳子炮制减毒原理研究报道较少,笔者建议要进一步加强苍耳子炮制减毒原理研究,充分发挥苍耳子特有疗效,开发其更大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肉豆蔻麸煨炮制前后对大鼠长期毒性作用机制的差异性,探讨肉豆蔻麸煨炮制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尿液代谢组学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肉豆蔻生品组(剂量10 g·kg~(-1))和麸煨品组(剂量10 g·kg~(-1)),灌胃给药12周后,采集各组大鼠24 h的尿样,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鉴别各组代谢物谱的差异,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发现并鉴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果:由PLS-DA得分可知,生品组与正常组完全分离,麸煨品组位于二者之间,接近于正常组。鉴定了17个与肉豆蔻毒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与正常组比较,生品组中与肾毒性相关的肌酐含量显著降低,与肝毒性相关的尿中泛酸、肉毒碱C2∶0和氨基酸代谢异常,麸煨品组对肌酐、泛酸、肉毒碱C2∶0和氨基酸代谢均有向正常组显著回调的作用。结论:肉豆蔻生品长期应用有致肝、肾毒性,而麸煨炮制可降低该毒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代谢组学的苍耳子配伍黄芪后减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苍耳子及其配伍黄芪后,大鼠肝脏组织病理、血浆生化指标、尿液代谢图谱的变化,探讨黄芪配伍苍耳子对肝脏的减毒作用。方法: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苍耳子组(21.0g/kg)、黄芪配伍组(31.5g/kg),灌胃给药,连续给药28d,收集大鼠24h尿液,测定尿液UPLC-TOF-MS图谱;肝门取血做生化检测;取肝脏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给药28d,苍耳子组及黄芪配伍组较对照组ALT、AST均升高,肝组织出现病理改变;黄芪配伍组较苍耳子组ALT、AST降低,肝组织病变明显减轻。苍耳子组、黄芪配伍组尿液代谢物表型的聚类分布均偏离对照组,但黄芪配伍组尿液代谢物表型的聚类分布位于对照组与苍耳子组之间。结论:苍耳子(21.0g/kg)长期给药可造成肝功能的明显损害,配伍黄芪后(31.5g/kg)具有一定的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肝脏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学的变化,来比较分析川楝子生品和炒制品的肝毒性差异,为今后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栀子生品及炮制品对四氯化碳(CCl_4)致急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差异。方法:大鼠按体重随机等分为9组,分别为正常组,阳性组(联苯双酯35 mg·kg-1),模型组,生栀子高、低剂量组(2.0,1.0 g·kg-1),炒栀子高、低剂量组(2.0,1.0 g·kg-1),焦栀子高、低剂量组(2.0,1.0 g·kg-1),造模12 h后眼球取血,测定血清中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的活性,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显著升高AST,ALT,LDH水平和MDA含量,降低了TP的水平及SOD活性。肝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肿胀坏死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栀子生品及炮制品组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LDH活性,其中生栀子组与炒栀子组效果较佳;各给药组均可增高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各栀子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T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各给药组肝细胞坏死、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有所改善,且生品组与炒品组改善较为显著。结论:栀子生品、炒品、焦品对CCl_4急性肝损伤大鼠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生品、炒品具有较优的保肝降酶、抗氧化作用,且炒品能够改善生品苦寒之性的缺点,缓和药性,临床应用可能更宜使用炒栀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总胆汁酸(TBA)、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等血清酶生物标志物对北豆根致大鼠肝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北豆根低、高剂量组(22.5、45 g·kg-1),每组18只。给药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21 d,对照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分别于给药7 d、14 d、21 d处理动物,每组6只,收集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以及TBA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α-GST、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和精氨酸酶Ⅰ(ArgⅠ)的水平;计算大鼠的肝脏指数及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评价上述指标对北豆根致大鼠肝损伤早期诊断的意义。结果:与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给药14 d ALP升高(P0.05),14 d、21 d ALT和肝脏指数升高(P0.05),组内有2∕6肝组织出现肝细胞点状坏死、小灶性肝细胞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北豆根低剂量组肝脏指数于给药21 d升高(P0.01)。北豆根高剂量组给药7 d、14 d、21 d血清α-GST、PNP和ArgⅠ升高(P0.05或P0.01),OCT 14 d、21 d升高(P0.01),TBA 14 d升高(P0.05)。动物血清中ALT、AST、α-GST、PNP和ArgⅠ各项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7、0.483、0.957、0.948和0.934。其中ALT和AST联合检测的AUC为0.809,α-GST、ArgⅠ及与PNP联合检测的AUC为1.000,均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的AUC。结论:血清α-GST、PNP和ArgⅠ可作为北豆根致肝损伤早期的生物标志物,且联合检测在北豆根致肝损伤早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滋肾清肝颗粒的保肝作用。方法 :利用CCl4致小鼠肝损害 ,观察对SGPT和SGOT的影响。结果 :16 g/kg ,32g/kg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小鼠肝组织及血中SGPT和SGOT含量。结论 :滋肾清肝颗粒具有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内毒素免疫敏化大鼠模型,观察苍耳子是否会诱发药物特异质肝损伤。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0. 7 mg·kg~(-1)脂多糖(LPS),于第1,7天共2次,建立内毒素免疫敏化模型。在模型基础上,苍耳子组分别每天灌胃苍耳子水提取物1. 67,5. 01,16. 7 g·kg~(-1),空白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等容积的蒸馏水,连续14 d,于灌胃后第7,14天两个流动时间点分别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肝毒性生物标志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内毒素免疫敏化模型表现为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水平明显升高(P0. 05,P0. 01);肝脏汇管区轻度炎细胞浸润(P0. 05);肝毒生物标志物ALT,AST,ALP,TBil,TB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苍耳子各剂量组大鼠的血清炎症因子、肝毒性生物标志物、肝脏病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苍耳子灌胃给药对内毒素免疫敏化模型大鼠的血清炎症因子、肝毒性生物标志物及肝脏病变程度均无明显影响,该结果提示苍耳子不会诱发药物特异质肝损伤。  相似文献   

17.
远志及其不同蜜炙品的急性毒性及其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考察远志生品与不同蜜炙品(1、2、3、6号)的急性毒性及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急性毒性LD50法、胃排空甲基橙比色法及小肠炭末推进法,对比远志不同蜜炙品与生品对小鼠全身毒性及胃肠靶器官的毒性。结果:蜜远志1、2、3号的急性毒性均小于生远志(P<0.05,P<0.01);生远志、蜜远志1号、2号、6号8g/kg组与空白组比较,能显著抑制胃排空(P<0.01),而蜜远志3号8g/kg、4g/kg组对胃排空则无明显影响;生远志8g/kg组能显著抑制小肠推进率,且与其余各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蜜远志3号对全身及胃肠运动的毒副反应较小,安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大戟脂毒性的影响。方法:将大戟脂用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生品和炮制品进行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以LD50为毒性指标,判断毒性的大小。结果:大戟脂生品、烤制品、炒制品、灰埋制品的LD50分别为2.898g/kg、4.963g/kg、3.752g/kg、4.579g/kg。结论:3种不同的炮制方法均可显著降低大戟脂的毒性,以烤制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补骨脂灌胃30天对大鼠肝毒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补骨脂生药粉对大鼠的肝毒性。方法:大鼠连续灌胃给予补骨脂生药粉(2.1g/kg、1.35g/kg)30天,同时设对照组。每5天称一次体重和食量,末次给药后禁食12h,水合氯醛麻醉动物,取肝脏称重并计算肝系数,光镜下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并测定血清中AST、ALT、ALP和肝组织中SOD和MDA。结果:补骨脂组大鼠体重及食量均比同时间点对照组大鼠略小,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骨脂2.10g/kg剂量组大鼠肝重、肝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中AST、ALT、ALP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雄性大鼠肝组织中SOD活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大鼠肝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病变。补骨脂1.35g/kg剂量组的雌性大鼠肝重、肝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补骨脂2.10g/kg连续灌胃30天,对大鼠肝脏有一定毒性,病理组织学观察无明显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吴茱萸不同炮制品连续给药15d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探讨吴茱萸的炮制减毒原理。方法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吴茱萸不同炮制品组,各炮制品分为3个不同剂量组,以6.5,3.25,0.65 g·kg~(-1)连续ig 5 d,10 d,15 d后处理,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并计算肝、肾脏器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生吴茱萸组可显著升高小鼠肝、肾脏器指数(P0.01,P0.05),显著升高小鼠血清中ALT、AST、LDH、AKP的含量(P0.01,P0.05),显著增加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与生吴茱萸组比较,甘草制吴茱萸组、盐吴茱萸组可明显降低小鼠肝、肾脏指数(P0.01,P0.05),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ALT、AST、LDH、AKP的含量(P0.01,P0.05),降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肝、肾脏指数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具有时间依赖性,吴茱萸各炮制品致小鼠肝毒性的作用顺序为:生吴茱萸甘草制吴茱萸盐吴茱萸。结论给小鼠连续灌胃一定剂量的吴茱萸不同炮制品后,可造成较为显著的肝损伤,毒性呈剂量依赖性,并具一定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炮制品可降低吴茱萸的体内肝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