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阐明"得气"与"调气"的内在关系,查阅《内经》《难经》等古籍,结合各学者的观点及历代医家对于得气和调气的认识,分析比较二者的关联性。以往研究认为"气至有效",得气是关键,而忽略了调气的作用。基于此,从古籍论述和现代理解两个角度来探讨"得气"与"调气"的关系。其中,得气在"天人相应"的境界中才能处于最佳状态,医患皆有"得气感",与疗效密切相关。得气可作为基础,再行调气,加以补泻;调气可作为手段,以达"得气"之效。调气需根据"四诊合参"确定所调之气,辨气候气,以得气。  相似文献   

2.
"得气"与"气至"是《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起效环节的论述,"得气"强调守正气,与"针感"不同;"气至"要根据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来判断,是针刺有效的关键所在。针刺治疗中的各种手法,正是在"得气"基础上的"调气",从而达到"气至"之效。医患双方的"治神"和"守神",是发挥针刺治疗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调气与治神     
考察《内经》、《难经》等有关经络气血的理论,认为调气为针剌治病之手段,治神乃针剌治疗所欲获取的疗效,即调气之目。  相似文献   

4.
查阅清末前历代针灸古籍,并以《针灸大成》《针经指南》《针灸大全》等近20本典籍所著为据,结合近现代针灸名家的学术观点,梳理历代医家对"得气"的认识,分析其流变,进一步深入了解后世对"得气"的认识。《内经》《难经》后历代医家丰富了针刺得气中神气相随、如何候其气至、如何辨其气至而施法、对得气感的描述、得气与理解浅深刺法、气未至不可出针的论点。自《内经》《难经》后至清末前,各家对"得气"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得气"理论得到了更丰富的延续与阐释。  相似文献   

5.
"气"穴不仅是中医认识人体的重要结构,且在刺灸治疗时亦是施术定位的评判标准。针刺调气关键在于补泻,而补泻的关键是如何辨气,如何辨正邪大小。"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意欲调气,需要医者先"治其神",医者要摒弃杂念,内省自视,保持极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守神。"针响""医者得气"及"二次得气"在治疗层次上相差较大,前两类处于致病的启动阶段,施术者必须在"针响""医者得气"的基础上判别疾病的阴阳盛衰及证候的寒热虚实,诊其脉气大小后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才可激发"二次得气",这是针刺得气补泻的内在本质。"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守门户运用于临床即是守神。临床上运用"气"穴时应擅于调气与治神,二者中调神为先导,调气为关键,"以神导气,令气易行,以意通经",达到经脉调畅,血脉通利,阴阳调和之效。  相似文献   

6.
在针刺过程中,医者不能只拘守手部形式,针刺关键在于"治神"。治神是医者手法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施治过程中。以神"侯气"、"调气",进而"调神"、"调形体"。其理论在《内经》中已有叙述,具体包括:守神、守机和守气。这三者是对针灸医生针刺手法的要求,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然而针道易陈而难入,针灸医生须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相似文献   

7.
通过学习《内经》有关章节,对"得气"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悟。认为《内经》是通过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有无"得气"或"气至"。针刺"得气"得的是人体的正气。得气的感觉,一种是医者感觉"徐而和",一种是医者体会到"气至如乌之集,气盛如稷之繁"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得气"与"气至"的内在关系,通过重温《内经》有关理论,结合有关学者的观点,分析比较二者的关系。"得气"是中气穴的标志,也是气至针下的征象,更是针刺补泻的前提。得气的感觉来自医患双方,其表现形式既有"紧而疾""沉涩紧""轻滑慢"与"针下热""针下寒"的显性得气,也有"针染(游)于巷"的隐性得气,以及"徐而和"之谷气显示的气调状态。"气至"有"气至针下"与"气至病所"两方面含义。气至针下与得气内涵相近;气至病所,主要体现在气至而有效,表现形式有即刻效应与滞后效应两种。得气与气至含义各有侧重,得气突出医者在针刺过程(辨气、守气、调气)中的重要性,并提示隐性得气的临床意义;而气至强调气至而有效,即临证当分清表里虚实,表浅筋脉病候,可缪刺、浅刺,收效较快;深里虚实病证,当补泻得谷气,虽见效滞后,但脉象可鉴,告诫针灸临床不可忽视脉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高武所著《针灸聚英》(以下简称《书》)一书,发《内经》、《难经》之要旨,取历代医家之经验,并根据临床体会加以发挥,有较高学术价值,对后世针灸学发展有很大影响。现就其学术思想作肤浅探讨。1 秉崇《内经》、《难经》,提倡医者应技术全面 高氏学识渊博,晚年专心医事,精研针灸,师宗《内经》、《难经》,旁究诸家,对《内经》、《难经》的针灸  相似文献   

10.
行针调气是《内经》论刺法的主要内容之一,“调气”是调和机体失去平衡的阴阳之气。《灵枢·根结》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精神乃充,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明确指出针灸治病在于调整经络腧穴的气机,使机体的阴阳气血恢复动态平衡状态,而达到“合形与气,使神内存”的治病目的,因此后世医家在《灵枢集注》注云:“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说明行针调气、得神、气至病所是针灸治病的基础,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而针灸取效的关键,是在临床中根据机体阴阳气血虚实而采取不同行针手法,因此调气即是得气的前提,也是得气后施行补泻的一种方法,故在得气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手法,促使气至病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兹将笔者多  相似文献   

11.
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总结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历史。方法:以历史沿革为轴线,回顾并简要总结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起源形成,发展完善,衰落和振兴的历史。结果: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源于上古,形成于汉代,历经千百年来医家不断的医疗实践,继承总结,发展完善,流传沿袭并应用至今。结论: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中医药和针灸的精粹,努力完善和提高对经筋理论的认识,使经筋疗法得到广泛应用和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内景经》通过描述神所住的宫殿、衣服、名号、职责等内容,构建出生动形象的五脏神,这个造神造像的过程体现了五脏与五行的互动,即五脏神体现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又是身神形象化的语言元素。神就是生命力本身,同时,生命力本身并不能具体显现,它只能以事物的运作展现出来,一个活人拥有大大小小的很多身神,它们各司其位,各尽其责,身体的生理功能如此精细地运转,正是各个组织器官协同的结果。《黄庭经》里记载的身神系统除了五脏神,还有黄庭神、中池神、面神、泥丸九真神、二十四真神和百节众神等,经文中赋予众神比较清晰详尽的人格特征。这种对各项身体组织生理功能的人格化,视觉化和意象化是古人常用的托象喻理的表达方式,即通过构造某种景像的形式,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3.
<内经>和<中藏经>中对言语和语言异常的记载散见于各篇.在言语和语言异常的描述方式上,<内经>较<中藏经>多样化.在临床价值上,言语和语言异常在<中藏经>中较少被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而在<内经>中应用较多,如用于阐明体质人格和临床误治等.  相似文献   

14.
王帅兵  于丽雅 《新中医》2022,54(2):219-222
《神农本草经》中对邪气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有89味,通过对药物的品类分布、药性特点、现代应用等进行分析,发现其三品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品、中品、下品,性味最多的是苦寒,其次为苦平、甘平、辛温。提示这些药物对邪气的治疗作用分为两部分:一是直接祛除邪气;二是通过补益气血或温阳化湿等功能达到祛邪效果。89味药物中有42味治疗邪气的药物沿用至今,涉及16个现代中医药功效分类,主要包括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药、收涩药等。《神农本草经》中治疗邪气的药物作用机制复杂,需要与临床经验相结合进一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孙鑫  禹佳  钱会南 《中医药学刊》2014,(9):2151-2154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在中药理论的各个方面均建树颇多,现代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诸多研究。通过收集、查阅和梳理近30余年来的90余篇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从《神农本草经》的药物分类的研究、药性理论的研究、药物配伍的研究、药物使用的研究、理论的临床应用的研究、药物功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养生保健思想的研究7个方面对其当前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对"气上"、"气逆"的含义、"气上逆"与"气横逆"是否可以同时发生、"怒则气上"与"怒则气逆"何者能够完全或较好地概括"怒"的致病效应等进行了探析。认为"怒则气逆"可以很好地概括"怒"的致病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早就认识到人体内部生理、病理的规律性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紧密相连,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黄帝虾蟆经》是现存较早的针灸文献之一。它假借“月中有虾兔”之说,形象描绘了“人气”在一月中(30d)随月盈亏,在人体不同经络的分布及针刺禁忌图解。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的暗示疗法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内经》中暗示治疗学思想,从暗示的作用、祝由的内涵、移精与变气以及暗示与治疗四个方面,分析了《内经》中的暗示治疗学术成就,对于当今的中医心理疗法的发展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易筋经锻炼对推拿专业学生体质的影响。方法:实验组15人,在上推拿功法课程的基础上坚持易筋经锻炼6个月;对照组15人,不进行易筋经锻炼,但其他条件和练功组组相似。结果:实验组学生体质显著提高,对照组学生体质变化不明显。结论:易筋经锻炼对推拿专业学生的体质有着积极的改善作用,为推拿功法学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也为健身气功易筋经在校园内的普及推广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