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3):577-581
针刺作为一种确有疗效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刺治疗疾病的中枢效应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近年来脑功能技术的发展,针刺中枢效应的研究结论却多如繁星,这阻碍针刺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本文基于现代脑功能技术研究针刺的中枢效应,通过比较目前主要研究手段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运用非线性分析的方法,对所收集的相关针刺中枢效应数据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获取针刺与中枢效应之间的隐变量,进一步探讨针刺中枢效应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2.
表观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后基因时代的研究热点,应用表观遗传修饰研究方法是男性不育症发病机制研究的前沿领域,亦是探索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靶点并阐释其作用机制的新途径。目前,男性不育症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尚无较好疗法,而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新近研究发现,中医药能参与调控异常表观遗传修饰而治疗男性不育症。本文主要从男性不育症中医理论的表观遗传学基础以及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三个方面在男性不育症治疗及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入手,多学科交叉,评述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表观遗传作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针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的认可,针灸脑科学研究也必将成为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凭借其操作简单、更符合针灸治疗效能等优势,在针灸脑效应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就国内外文献分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在针灸脑效应研究中的优势,并从生理状态及病理状态两方面对其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同时针对样本量设置、数据分析方法选择、对照组设置及图像采集时机等当前针灸脑效应研究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在今后的研究设计中,应当注意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进行多模态分析,建立多中心针灸脑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以全面揭示针灸中枢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4.
赵斌  李落意  杨骏  李传富 《中国中医急症》2011,(10):1648-1649,1657
随着针刺治疗效果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对于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日趋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无法在人体直接获得针刺效应中枢机制的客观而直观的资料,对中枢神经系统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研究显得非常困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运用,针刺负荷脑功能成像为阐明针刺治疗的中枢机制建立了现代医学研究手段。本文对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合谷穴的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但中枢效应机制尚不明确.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具有无创活体评价脑功能活动的优势,是研究针刺中枢机制公认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采用fMRI技术的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机制研究数量偏少,且质量有待进...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荣培晶带领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针刺治疗脑及相关疾病效应机制研究,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发展前景广阔的研究队伍。团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着眼于国家对脑科学研究的社会需求和脑重大疾病诊疗的临床需求,长期密切关注国际脑科学研究进展。近年来,团队依托于针灸研究所这一国家级科研平台,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将脑科学与针灸研究相结合,率先提出了"脑病耳治"新理念,  相似文献   

7.
脑电图(EEG)技术是神经电生理学重要的检测手段,因客观、敏感、高特异性与易量化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针刺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中。为进一步探讨EEG技术在针刺效应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表明,无论是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EEG技术均能从脑电生理学角度初步验证针刺腧穴效应特异性、针刺得气效应、针刺时间效应和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特异性作用,从而揭示针刺多靶点、多通道、多层次和整体性的针刺效应中枢机制,为针灸研究提供客观定量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刺的中枢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锦平  尹岭  朱克 《针刺研究》2003,28(2):151-156
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对针刺的镇痛作用及对功能性疾病的调节作用研究颇多 ,除应用传统电生理学方法外 ,还采用了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脑功能成像等先进的技术来探讨针刺对脑的经典神经递质、神经激素、神经元代谢等的影响 ,为针刺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就针刺的中枢作用及方法学等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下的针刺脑研究方兴未艾。通过以针刺不同选穴为切入点,综述并探讨针刺单穴/组穴治疗中风偏瘫效应的中枢机制差异。结果发现,单穴研究以阳陵泉居多,组穴研究以阳经穴居多,在中枢效应上两者均以激活运动皮层为主,但组穴针刺引起的脑区信号改变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0.
"合谷穴"能有效治疗大肠经远端循行所过部位"面口部"的疾患。面口部与合谷穴在感觉传入路径的重叠会聚,也为"面口合谷收"提供神经解剖基础。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功能磁共振成像由于无创伤性、时间空间分辨率高及代谢物质的测定,已成为研究针刺中枢效应机制的手段。针刺合谷穴发现激活脑区具有穴位偏侧性,且不同的刺激方法(包括手针、电针、经皮电刺激)及得气情况也影响脑功能变化。本文从合谷穴的外周神经解剖结构、针刺中枢响应特征、穴位特异性中枢机制来阐述"面口合谷收"的中枢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
经络是中医针灸的核心理论基础,在中医理论中占居重要地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科研人员在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经络实质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地探索。随着脑科学领域及先进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针灸(穴位)的整体调节效应、靶器官效应和局部效应机制日趋完善,经络效应和大脑之间的联系也逐渐被重视。系统回顾经络研究的历程和成就,梳理经络与脑科学前沿进展,并对中医脑科学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针灸调控效应对脑科学及脑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病并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其发病率高、症状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针灸治疗IBS的临床疗效肯定,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该技术研究IBS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变化,发现IBS多个脑区活动存在异常,如脑岛、前扣带回、前额叶等与IBS内脏感觉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脑区,而针灸治疗对相应脑区的功能活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可能为我们了解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因此,本文就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在针灸治疗对IBS脑功能活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工程科技是科学理论与技术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实用性是其重要特征。中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进行中医研究与探索,构建系统完善的中医领域工程科技体系,对中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中医特色诊断技术、中医现代诊断与检验技术、中医大数据与信息分析技术等3个方面,就中医领域工程科技发展现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论述与分析,以为更好地进行中医领域工程科技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慧  陈艳  张哲  付雯  雷枭 《河南中医》2021,41(2):320-324
中医药治疗慢性便秘的主要方法有:中药内服治疗、中医外治法(穴位贴敷法、针刺疗法、穴位埋线疗法、推拿疗法)、中医情志疗法、饮食运动疗法、中医综合治疗等。中医药治疗慢性便秘疗效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中医治疗方面的文献研究很多,疾病预防方面的研究较少;(2)临床研究中对疗效的判定缺乏统一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3)文献研究侧重临床疗效评估,实验研究相关文献较少,作用机制尚需深入探讨。今后,应加强未病先防理念;统一便秘疗效标准;增加实验研究,对中医药治疗便秘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对传统医学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并探讨未来应用前景。通过fMRI对穴位特异性、针刺机制、针刺效应观察等几方面的文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针刺腧穴与脑结构具有区域特异性;针刺效应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针刺效果与脑内部分区域的功能变化有相关性。因此,fMRI技术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一个有效方法,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运动性失眠是一种危害运动员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症,中医药对于运动性失眠的消除有着确切的疗效.归纳了运动性失眠的病理机制、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治疗运动性失眠的研究进展,提示中药复方治疗运动性失眠大有潜力,中药结合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形成综合疗法治疗本病症亦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technique in the research of centr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Methods: Make an introduction about fMRI and its characteristic techniques, advantages, points of paying attention and possible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ies about centr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effects in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Results: fMRI provided an indirect reflection of neural activity change in the working brain through detection of 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BOLD) signal chang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diation that are free, moderate cost, as well as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are considered the strongest points of fMRI.We should pay high atten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reasonable operational procedures and standard acupuncture operation when we explore the centr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effect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fMRI technique.Furthermore,the research would be enhanced if we figured out how the acupuncture signals induce the changes of cerebral functional activity, as well as the regulation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se changes, thereby discovering the centr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fMRI technique in the research on central mechanism of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y acupuncture therapy is feasible and it would provide a new tool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它集合了神经活动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为学者们研究人及动物的脑或脊髓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已成为揭示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发挥全身调节作用、研究针灸推拿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大脑中枢机制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文章通过搜集检索近年来国内外发表与fMRI相关的推拿手法文献,分类整理运用fMRI技术开展的相关研究内容,进一步阐释推拿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就fMRI技术在推拿研究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讨西药、中药、中西药结合针灸或穴位注射在治疗糖尿病(DM)及其并发症(胃轻瘫、神经原性膀胱、周围神经病变、情绪障碍、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末梢神经病变、并发带状疱疹、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疗效.搜集整理CNKI等数据库针药结合治疗DM相关文献43篇.研究表明,药物结合针灸比单纯用药物或针灸的疗效具有明显优势,但目前针药结合治疗DM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大多属于临床小样本观察,机制尚不明确.探索药物和针灸在治疗中的相互作用,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制剂,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陆夏敏  陆敏 《河南中医》2016,(6):1114-1116
脑-肠轴学说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不仅仅是肠道疾病,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失衡所致。中医治疗的多靶点效应与脑-肠轴、脑肠肽的关联。基于脑-肠轴理论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经方、中药验方、中药灌肠、及推拿、针灸等。脑-肠轴理论与中医药相结合,规范研究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深入探索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理,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