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梗死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规律与中医子午流注时辰规律的关系。方法: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住院的脑梗死后失眠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取25例性别、年龄相仿的健康体检人员(无脑血管意外)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心率变异性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观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演变特点,结合祖国医学子午流注时辰变化规律,探讨其变化特点。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的全部正常窦性心率R-R间期之间的标准差(SDNN,P=0.002)以及频域功率的主要指标(24h频域总功率,P=0.004)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观察患者的HRV,对比中医子午流注时辰规律,患者的SDNN平均值最低值出现在丑时(24小时计时的1:00~3:00),最高值在午时(24小时计时的11:00~13:00)。结论:对于脑梗死后失眠患者,其心率变异性以及睡眠情况随着中医子午流注时辰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针刺前中后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针刺与自主神经的关系方法在40例无心脏疾病的各类患者在第4次针刺治疗时,用Actiheart软件检测患者针刺前留针中出针后等不同状态下各10min的HRV指标,包括时域指标SD(R-R间期的标准差)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BPM(心率)和频域指标LF(低频)HF(高频)LF/HF(低频与高频之比)用方差分析来比较不同状态下的心率变异情况结果时域指标SDrMSSD出针后变高,BPM出针后变低;频域指标LFHFLF/HF留针和出针后均变低结论针刺能影响HRV的各项指标,其变化有利于提高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抑制交感神经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短程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MHD患者101例,于透析次日安静、平卧状态下进行5rain短程HRV检测,观察时域指标SDNN、rMSSD、TI及频域指标TP、HF、LF、VLF、LF/HF,分析血透患者的短程HRV变化特点。结果MHD患者短程HRV频域指标TP、HF、LF均显著低于正常值(P均〈0.01);101例患者中,33例合并有糖尿病,68例不舍并糖尿病,2组HRV指标TI、TP、HF、LF、VLF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MHD患者短程HRV频域指标小于正常参考值,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功能均受损;合并糖尿病的MH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4.
李红兵  戢秋明 《中医药研究》2013,(11):1320-1321
目的 了解冠心病不同心脏功能状况时自主神经功能活动的变化特点及加用麝香保心丸后的改善情况.方法 对11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分析,并进行规范治疗.对照组按西药规范治疗,治疗组加用麝香保心丸口服,每日3次,每次2粒.治疗期为半年.监测治疗前后24 h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DN),24 h每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 h内每5 min节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5),两个相邻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心搏数占所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并以心脏彩超探测出心脏射血分数(EF)前后的差异,分析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及其与射血分数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EF〈50% 患者HRV中的SDNN,SDNN5,PNN50较EF≥50%患者明显降低,并有一定相关性.而SDANN,rMSSD等指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麝香保心丸组SDNN5,rMSSD,PNN50较常规治疗组的HRV有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 冠心病心衰患者HRV相关指标下降,麝香保心丸通过多种机制能够改善心脏功能,调节自主神经,防止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反杓型高血压的心率变异性(HRV)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动态血压检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按夜间血压下降率是否超过10%分为杓型高血压组和非杓型高血压组,每组61例,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HRV时域指标.结果杓型高血压组HRV时域指标明显低于非杓型高血压组(P<0.001).杓型高血压组HRV指标24 h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在不同降低程度(SDNN≤50 ms 、100 ms>SDNN>50 ms)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杓型高血压组(P<0.001).结论糖尿病合并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降低更明显,提示自主神经损害严重,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预示心血管事件中猝死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儿童心率变异性(HRV),从而了解哮喘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分别对32例非急性期哮喘患儿(其中轻度哮喘20,中度7例,重度5例)和20例健康正常儿童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两组儿童的HRV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比较.结果:HRV中反映交感神经张力的主要指标低频(LF)、24h每5min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和24h正常R-R间期的标准(SDNN),哮喘组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1、P<0.05);而反映迷走神经张力指标的高频(HF)、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一定时间内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次数所有心动周期次数的百分比(pNN50),哮喘组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反映交感神经张力与迷走神经张力平衡指标的频比LF/HF,哮喘组较对照组明显缩小,差异也显著(P<0.05).结论:非发作期哮喘儿童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BPCR)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82例年龄≥80岁的EH患者血压水平,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非杓型组和杓型组,测定两组患者的HRV指标。结果非杓型组的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24 h SDNN)、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的平方根(rMSSD)分别为100.30 ms±22.32 ms与116.32 ms±20.21 ms低于杓型组(P〈0.05);非杓型组的两个相邻R-R间期相差≥50 s的心跳数所占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为(4.3±2.8)%小于杓型组的(5.4±5.0)%(P〈0.05)。结论夜间血压下降减少促进老年EH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N)进展。BPCR异常是老老年EH患者CAN的一个重要的独立预测指标,在老老年EH的防治中应重视夜间血压的控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陶琴  陈君  张郁青 《中医药研究》2014,(9):1041-1043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评价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障碍(SDB)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呼吸科睡眠监测室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的人群进行筛选,共入选患者28例,男24例,女4例,年龄50岁~67岁;所有人群均测定PSG指标: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SaO2〈90%时间;心率变异性指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5min正常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连续5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百分比(PNN50);相邻NN间期差值的标准差(SDSD)。患者经BiPAP治疗并随访1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结果经BiPAP治疗后,患者PSG指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均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BiPAP治疗能明显改善与呼吸暂停有关的低氧症状,改善心率变异性,可能会成为治疗冠心病合并SDB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69例,用多普勒心脏超声仪测定左室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及舒张晚期最大流速(A),根据E/A比值,将患者分为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26例)和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43例),同时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HRV时域指标24 h,全部窦性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24 h每5 min窦性心动周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连续窦性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及24 h窦性心动周期标准差>50 ms的数量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室舒张功能降低与心率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乌梅丸加减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乌梅丸加减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对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80例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胺碘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乌梅丸加减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室性早搏的变化情况及心率变异性(HRV),记录心悸、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结果:经Ridit分析,观察组室性早搏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冠心病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悸、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HRV各参数指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每5 min平均正常的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 ms的心搏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数(PNN50)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1),观察组HRV各参数提高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室性早搏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乌梅丸加减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能减少室性早搏数,减轻临床症状,改善HRV各参数,对室性早搏和冠心病均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枣花丹合剂对失眠症夜间慢波睡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枣花丹合剂对失眠症夜间慢波睡眠的影响。方法:选择无器质性病变,每天睡眠少于240~300min为主症者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枣花丹合剂组在08:00和19:00时分别服用枣花丹合剂200mL。对照组在08:00和19:00时服同量红糖水,连服4周。睡眠监测的数据包括记录时间、非快动眼睡眠期、快动眼睡眠期、睡眠时间、觉醒时间、睡眠比、觉醒比。结果:枣花丹合剂组与对照组相比,夜间睡眠Ⅰ、Ⅱ期减少,Ⅲ、Ⅳ期增加;夜间觉醒次数减少,总睡眠时间明显增加;SWS睡眠结构比改变,SWS睡眠的连续性好、周期性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枣花丹合剂可以增加失眠症夜间慢波睡眠,是治疗失眠症的一种有效和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失眠的证候学特征及与心率变异分析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寻找诊断和评估失眠的有效方法,研究失眠程度与中医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明确心率变异分析在评估失眠中的作用。方法:①中医证候症状学调查;②依据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对失眠程度进行评估、分析。③用心率变异分析仪测量有关数据,并对测量值与PSQI分数作相关性研究。结果:共观察102例,病程1月至50年。经PSQI评分,轻度睡眠障碍14例,占13.7%;中度46例,占45.1%;重度42例,占41.2%。心率变异分析结果,PSQI分值与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的比值(LF/HF)值之间不存在直线关系。结论:失眠见于多种疾病,女性和老年人发生率高。证候分类以心脾两虚型最多,临床上多虚实夹杂,以偏于虚证者最多见。根据PSQI评分结果,本次观察以中、重度失眠病例占主导。心率变异分析结果,PSQI分值增高并不能直接引发LF/HF值升高。心率的变化是交感神经(SNS)和副交感神经(PNS)拮抗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间电针治疗失眠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肖晓玲  刘志顺 《针刺研究》2008,33(3):201-204
目的:比较晚上和上午电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晚上电针组和上午电针组,每组30例,分别于晚上(8~9点)和上午(8~11点)接受电针治疗。选取百会、神庭、头维(双侧)、上印堂、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穴,头部穴位刺入骨膜下15mm,百会和神庭加电针(频率2~100Hz,电流1~3mA),留针20min,每日1次,5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睡眠率及催眠药物使用的变化情况。结果:晚上电针组和上午电针组都可降低PSQI评分,提高睡眠率,晚上电针组优于上午电针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晚上电针组第1天能明显提高患者睡眠率(P<0.01),表现出即时疗效。另外,电针治疗后晚上电针组的催眠药物使用明显减少(P<0.01),上午电针组则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晚上电针可明显降低失眠患者PSQI评分,提高睡眠率,减少催眠药物使用频次,并且具有即时效应,优于上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生物电阻抗法(BIA)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营养状况,为临床采取有效的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量56例MHD患者与60名健康志愿者的体重(WT)、体质指数(BMI)、体脂肪量(FM)、瘦体重(LBM)(即非脂肪量FFM)和体脂肪率(Fat%),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不同的性别、年龄及BMI的MHD患者的人体成分。结果:MHD患者人体成分的各项参数值均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在体质指数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男性MHD患者的FM和Fat%低于女性,≥45岁的MHD患者FM和Fat%明显高于45岁的患者。比较不同BMI的MHD患者的人体成分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应用BIA测定MHD患者的人体成分准确、无创、快捷,对有效评估MHD患者的营养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特征和睡眠期心率的变化趋势特征。方法 24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与15例健康对照者均接受睡眠检测,观察比较3组受检者的常规睡眠参数、短觉醒指数和整夜心率变化指标的异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组患者的深睡比例减少,浅睡比例增多,夜间觉醒时间增多,短觉醒指数明显增大,虚证组睡眠潜伏时间延长;2组患者睡眠期和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心率变异系数增大,第1个睡眠周期平均心率/睡眠期平均心率的比值增大;第1个睡眠周期的心率变异系数增大(P〈0.05)。2组之间相比,实证组短觉醒指数较大,实证组睡眠期和NREM睡眠期心率变异系数较大(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在常规睡眠参数、短觉醒以及心率变化趋势上均存在异常表现,其中短觉醒指数、整夜及NREM睡眠期心率变异系数可能可以作为虚实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邢越  孔令丽  李樱  王淑杰 《陕西中医》2021,(12):1773-1775,1782
目的:研究针刺五脏俞联合涌泉穴艾灸对脑卒中失眠患者血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针刺五脏俞联合涌泉穴艾灸治疗,对照组予艾司唑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血清5-HT、DA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失眠、心烦、精神萎靡、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评分和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5-HT高于对照组,D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五脏俞联合涌泉穴艾灸可以改善脑卒中失眠睡眠质量,提高血清5-HT、降低血清DA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眠三针"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康复训练中心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眠三针"(四神针、三阴交、内关)针刺。每天治疗1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治疗组上升更明显,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为73.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眠三针"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蒙医温针治疗赫依偏盛型失眠症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赫依偏盛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蒙医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Streitberger针进行安慰剂针刺。观察2组治疗前后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量表评分及睡眠脑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IS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睡眠总时间延长、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效率相应提高,且睡眠结构有所变化,即N1期睡眠比例减少,REM睡眠比例增多(均P<0.05)。组间比较,除N2期睡眠及N3+N4期睡眠时间无差异,其余睡眠参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蒙医温针可改善赫依偏盛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调节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及睡眠进程,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支法对脾虚痰盛、痰火扰心型不寐的临床疗效及对睡眠指数的影响,确立时间治疗学的临床疗效优势。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脾虚痰盛、痰火扰心型不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常规辨证取穴组)、B组(纳支法按时开穴组)、C组(非开穴时辰纳支取穴组),每组33例,并进行相关的针刺干预。在治疗前、治疗后、半月后随访时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定。结果:共有94例完成试验,其中A组31例,B组32例,C组31例。临床疗效上,B组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SQI量表评分比较,在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上,B组优于A组(P0.05);在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上,B组优于C组(P0.05);在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上,A组优于C组(P0.05);三组在改善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纳支按时开穴针刺治疗脾虚痰盛、痰火扰心型不寐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非纳支时辰开穴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ricking and penetrating moxibustion therapy on refractory insomnia.METHODS: Totally 60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ricking and penetrating moxibustion 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with penetrating moxibustion therapy, the treatment was given once every day,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20 times,compared the efficacy, pin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 safety evalu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Compared with 10, 20 time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93.3%)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80.0%)(P 0.05); Compared with beforetreatment, 20 times after treatment, the PSQI and TCM symptom pattern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 0.01); Compared with 10, 20 time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a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improving the total score and the integral of PSQI(P 0.05 or P 0.01); The treatment group a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improving the TCM symptom pattern score, difficulty in going to sleep, palpitation, amnesia, fidget, sweating, impaired concentration(P 0.01 or P 0.05).CONCLUSION: The pricking and penetrating moxibustion therapy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insomnia and the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herapy that uses penetrating moxibustion on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