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脏象理论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关键影响因素。方法:从理论的构建方法分析概念的含义与理论的结构。即通过历代阴阳五行学说分析脏象的含义,通过脏象含义分析肝脏象理论的内容与结构。结果:1)汉唐时期,阴阳五行学说为精气学说,脏为库藏、象为气象,肝储藏少阳、木气,与春通应而化生爪、筋、目等,舍魂,在腑合胆,外有足厥阴肝经。2)宋明及清代中早期,《太极图说》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宇宙发生论,脏为本体、象为“用象”,肝为厥阴风木、内寄相火,相火疏泄从肾精不断扩展到二便、水液、情志、脾胃等。3)清代末期至今,当代中国哲学将阴阳五行学说定义为事物与现象的属性与关系,脏为本质、象为现象,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体阴用阳成为肝脏象理论核心性内容。结论:肝脏象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与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同步,理论内容由不同历史时期脏象的含义决定。意义:探索二者关系,无论对于肝脏象理论的学术发展史,还是脏象及中医理论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厘清陈士铎肝脏象理论的理论框架,文章从理论结构的角度分析其肝脏象理论的基本范式、构成方法和应用模式。结论认为,从框架的角度分析陈士铎的肝脏象理论,发现陈士铎是在理学《太极图说》的影响下构建了肝脏象理论的核心新范式,即“命门——水、火”范式。通过阐述新的生克关系,强化了肝为中心的肝脏象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肝虚的诊治思路,即“补肾水”与“补其肝中之水”。为此,陈士铎对肝脏象理论的发展,可以被认为是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的一次“范式革命”。厘清了这一点,无论是对陈士铎的医学思想研究,还是对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的研究、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和中医理论的构建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恽铁樵医学著作中关于肝脏理论的论述,对恽铁樵肝脏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做一研究。结论:恽铁樵的肝脏腑理论学术体系演变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基于“气化论”,认为“肝”并不是实体解剖的肝脏,而是授春气的时序的脏腑,肝所表现出来的功能都是气化的结果。中后期,将西医生理病理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运用生理解剖及神经生理对“肝藏血”“肝郁”等中医理论进行了解释,将实体肝与中医的气化(功能)肝通过病理“形能观”结合在了一起,为现代从肝郁病理反推生理而得出的肝主疏泄理论奠定了病理学基础。厘清恽铁樵学术理论演变的过程,无论是对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是对现代中医理论的创新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脏象本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脏象学说的研究中,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着重探讨了中医肝主疏泄功能的心理应激机制。认为肝主疏泄的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中医理论而言,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同时对今后相关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历代主流意识形态出发,探讨主流意识形态对各时代阴阳五行学说与肝脏象理论的影响以及理论所产生的具体变化。汉唐时期,受经学“天人宇宙论”的影响,阴阳、五行指的是气,来源于天,阴阳五行学说属于气的运行模式;肝藏为少阳、木气化生,储藏少阳、木气,化生精气构成相同爪、目等结构与物质。宋明时期,在理学新宇宙图式影响下,阴阳指气,五行指质,生于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属于宇宙发生模式;肝为厥阴风木之气,内寄相火,相火疏泄男子精液出现。清末以后,受西学唯物辩证法与生物学等影响,阴阳、五行为事物与现象的属性,仅仅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而非具体物质存在,此时,肝为功能系统,由木的特性推导肝主疏泄为核心功能,即肝气疏泄全身气机、防止郁滞的功能;由阴阳互根及物质与功能关系推导肝藏血为肝主疏泄的物质基础,并以肝体阴用阳概括。  相似文献   

6.
肝主疏泄是中医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肝脏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肝脏对于人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具有重要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情志活动方能正常发挥。若肝气郁结或亢逆,疏泄失职或太过,则会导致情志活动异常,出现情志类疾病。而情志病多与气机郁滞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肝与情志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古往今来众多医家在治疗情志病时多从肝主疏泄理论入手,十分重视疏肝调肝,这对情志病的诊疗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229-2232
藏象病理生理与理论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实现中医理论发展创新的关键所在。近年研究显示,肝脏在五脏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中医肝脏病证占总体病证多达40%,上升到重要位置。在肝脏诸多生理作用中,"主疏泄"为肝的基本生理功能,对于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脾胃运化和调节生殖机能具有重要意义。证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证的现代研究为脏象学说本质的研究找到了切入点,为中、西两种医学深层次的沟通与对话打开了窗口。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刻不容缓的任务,将以现代医学的客观检测指标为中介,最终实现中、西医学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略论五脏调节学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略论五脏调节学说*蔡定芳(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脏象研究室上海200040)脏象学说是中医生理学与病理学的集中体现,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藏,是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是形见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心、肝、脾...  相似文献   

9.
肝主疏泄与心理应激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疏泄”一词来源于《内经》 ,朱丹溪最早提出“司疏泄者肝也” ,其时是指肝具有疏泄肾精的功能。中医理论认为 ,肝主疏泄实际上包括肝脏多种功能 ,如调节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疏泄肾精等等。而肝主疏泄功能中最为主要的是调节气机 ,气机调畅则气血津液运行正常 ,脏腑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从中医角度而言 ,任何形式的应激主要是影响机体正常的气机。由此可见 ,肝主疏泄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下面就从心理应激角度探讨肝主疏泄的生理机制及其临床意义。1 肝主疏泄的心理应激机…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理解肝脾关系,作者通过对历代文献中肝脾关系论述的整理,分析肝脾关系内涵变化及引起变化的内外在动力。认为:肝脾关系内涵变化源于中医理论的不断变迁,其内在动力在于不同时期原有中医理论与社会医疗实践及科学实验的矛盾,并受当时主流思潮、社会需求等外在动力的推动。在此作用下,不同时期肝脾关系内涵表现为:汉唐时期强调土、木生克关系,宋金元强调相火和元气的关系,明清强调肝、脾之气的关系,民国现代后从生理功能角度强调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二者关系逐渐紧密,理论地位逐渐突出。文章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肝脾关系、肝主疏泄等理论,同时对现代中医脏象理论和中医理论的构建、创新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读了贵刊1987年第2期《“肝主疏泄”的理论非出于〈内经〉本旨》一文后,颇受启发,但亦有不能苟同之处。我认为,以肝主疏泄作为肝脏生理功能之广,是符合《内经》本旨的。它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五常政大论》原文分析,其中“发生之纪……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敷和之纪……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在肝纤维化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其中医理论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仍未充分阐明。肝细胞是发挥肝脏合成代谢功能、调节铁代谢的重要场所,其调节铁蛋白储存和铁代谢的功能似与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相契合。本文采用“取象比类”法将肝细胞铁死亡与中医理论结合,提出肝纤维化中医基本病机“正虚血瘀”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铁过载诱导肝细胞铁死亡有关,为中医理论分子机制的阐明及创新中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医脏象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进行阐释的,而阴阳五行学说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成分。发展中医脏象理论,要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使中医脏象理论不断完善和提高。脑为元神之府,调控五脏六腑之功能,平衡阴阳,协调气血津液运行。虽然中医传统脏象理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起主宰作用。但在科学技术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应该重新审视这一理论,梳理和发展中医脏象理论,使其更好地与当代科学发展成果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朱丹溪的“相火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了朱丹溪的“相火说”,认为这是中医理论中特有的“本能说”,寓意深刻,朱氏以“相火”、疏泄”、“人心”、“道心”等概念,构建了一本能结构说。此说对研讨中医心身医学思想体系,有重要意义。作者分析后认为:近现代的肝主疏泄理论,其实是脱胎于相火说的,这是后世医学逐渐以“疏泄”取代“相火”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邓德容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42-142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亦是中医心理学的基础,总的来说包括了阴阳五行学说、形神一体论、心主神明论、五神脏理论、七情学说等,本文对《黄帝内经》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加以概况分析。  相似文献   

16.
“疏泄”疏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疏泄”疏证廖礼村(江西中医学院330006)关键词疏泄,理论研究“疏泄”理论,是中医肝脏学说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对而言,这一理论并不十分完善,歧义较多,前人的阐述也不是非常深刻,因而导致了当代中医学术界的许多争议,大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疏...  相似文献   

17.
中医肝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肝脏实体入手,对中医肝的脏象理论加以研讨,是脏腑学说研究的一个新尝试。有关研究表明:中医的“肝”与肝脏实体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指出结合现代研究对两种概念进行比较,有助于中医基本理论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2):114-114
2009年2月10日下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科技部基础司和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专家组共同组织召开了“2010年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申报工作说明会”。就今年将开展的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常见病针灸治疗机制及理论、中药“十八反”配伍理论关键科学问题、中医健康状态认知理论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具体申报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一、中医特色的概念所谓中医特色是指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以中医理论为核心的医疗实践。这是不同于现代医学和其它传统医学的特长。中医的特色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它的理论核心,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中医理论体系包括中医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对自然、人体、疾病认识的整体观、动态平衡观和以这些理论为核心的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以及上述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0.
“肝主疏泄”是中医藏象理论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在高脂血症的发病与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叶片源自张伯礼院士的临床常用方,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文章从“肝主疏泄”出发,从肝主疏泄的内涵、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与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相关性、三叶片与肝主疏泄的机制的相关性及三叶片降脂作用的现代研究依据等方面探析三叶片的降脂作用,以求为临床中使用三叶片治疗高脂血症提供理论依据,使中医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