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循证医学评价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永峰  杨毅军 《肝脏》2008,13(6):501-502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其中1%~2%的患者可发展为肝衰竭,肝衰竭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60%~90%。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 rsupport system,ALSS)可部分替代肝脏功能,已成为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措施。ALSS包括非生物型、生物型以及非生物型和生物型结合的混合型三种。生物型人工肝由于受肝细胞材料的制约,尚未在临床推广。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是以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蛋白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b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MARS)等为代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疗效,寻找ALSS治疗不同临床类型HBV-ACLF短期预后的有效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十堰市太和医院感染科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ALSS治疗的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比较ALSS治疗3种类型HBV-ACLF的疗效。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经过ALSS治疗后90 d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最终纳入313例HBV-ACLF患者,A型121例、B型59例、C型133例。ALSS治疗A型HBV-ACLF患者临床有效率为68.8%,显著高于B型(55.9%)与C型(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LSS治疗1周时ΔMELD是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ΔMELD在A、B、C三型HBV-ACLF中预测90 d预后的cut-off值分别为-5.7、-4.5、-1.5。三型HBV-ACLF患者在ALSS治疗1周后,ΔMELD低于cut-off值的患者累积生存率均明显高于ΔMELD高于cut-...  相似文献   

3.
非生物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联合肝移植治疗巾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LSS联合肝移植治疗28例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与疗效,并就治疗后生存率与同期内科治疗组99例患者、内科联合ALSS治疗组30例患者比较。数据行t和x^2检验。结果28例患者共成功进行57次ALSS治疗,TBil、PT、胆汁酸、BUN、Cr、血氨等指标明显好转(P〈0.05),临床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为3d(1~153d)。28例均顺利完成肝移植术,等待到供肝的中位时间为20d(1~153d),术后3、6个月生存率(71.d%,71.4%)显著高于内科治疗组(18.2%,11.1%)和内科联合ALSS治疗组(36.7%,26.6%)(P〈0.01)。结论术前应用非生物人工肝治疗,可有效改善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为顺利过渡到肝移植发挥桥梁支持作用。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是有效治疗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西医综合疗法联合益气疏肝、醒脾化湿通络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HBV-related liver failure,HBV-L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2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随机分入西医组(119例)和中西医结合组(113例),西医组患者采用西医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汤剂肝脾疏络饮,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人工肝次数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2周时,中西医结合组患者血清TBil和DBil水平显著低于西医组(F值分别为6.477、11.700;P值分别为0.002、0.001),血清TBil下降程度亦显著高于西医组(F=11.7,P0.001)。治疗24周时,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入组后人工肝次数及人工肝费用均显著低于西医组(F=4.76、9.065,P=0.03、0.004)。中西医结合组在治疗1周、2周、3周、4周及8周时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西医组(P均0.05)。结论西医综合疗法联合益气疏肝、醒脾化湿通络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病死率,减少人工肝次数及医疗费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分别按2:1的比例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第8周、第12周、第24周、第48周病死率。结果: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期、中期死亡率较低;晚期死亡率较高,两组患者生存曲线间齐性检验,p=0.0525,提示加用中药可能改善患者预后。HBV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降低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尤其对晚期患者在缺乏肝移植等手段时,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可改善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TLD)与干扰素(IFN)α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第三医院就诊的84例CHB患者,将其分为TLD组和IFNα组,每组各42例。观察两组治疗12、24、48周时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e Ag定量情况以及药物的安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12、24、48周时IFNα组和TLD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43%vs 33.33%、35.71%vs 50.00%、66.67%vs 76.19%,P值均0.05);治疗12、24周时两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52%vs 7.14%、23.81%vs 14.29%,P值均0.05);治疗48周时,两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86%vs 21.43%,χ2=4.42,P=0.04);治疗12、24、48周时TLD组HBV DNA阴转率高于IFN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90%vs 30.95%、26.19%vs 54.76%、52.38%vs 76.19%,χ2值分别为4.53、7.16、5.19,P值分别为0.02、0.01、0.03);IFNα组患者治疗48周时,HBe Ag定量低于T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9.0±96.2)COI vs(356.3±104.5)COI,t=2.45,P=0.02];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TLD治疗HBe Ag阳性CHB具有强效抗病毒作用,其治疗12、24、48周时HBV DNA阴转率高于IFNα组,但治疗48周时TLD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低于IFNα组。治疗期间两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肝脂肪变患者经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的效果。方法纳入新疆巴州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HBe Ag阳性CHB患者164例,根据肝小叶内肝脂肪变的肝细胞数占总肝细胞数的比例将其分为3组:脂肪变肝细胞占比5%(对照组,89例),脂肪变肝细胞占比5%~30%(A组,43例),脂肪变肝细胞占比30%组(B组,32例)。患者均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周血清病毒学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肝脂肪变不影响恩替卡韦治疗24周时的病毒学应答(P0.05),但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B组HBe Ag阴转率(34.4%vs 60.2%)和HBV DNA阴转率(40.6%vs67.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2和0.008);恩替卡韦治疗24和48周时,A组、B组的ALT复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P值分别为0.013、0.001;B组:P值分别为0.001、0.001),而血清AST、ALP及GG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P24值分别为0.001、0.031、0.001,P48值分别为0.001、0.021、0.001;B组:P24值分别为0.001、0.028、0.001;P48值分别为0.001、0.017、0.001)。结论肝脂肪变细胞占比30%与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病毒学应答降低相关,肝脂肪变会影响CHB患者恩替卡韦治疗24周和48周时的生化学应答。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近期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51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例,按有无应用抗病毒药物分为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查阅住院期间的病例并记录随访5年内的资料,比较两者之间近期及远期疗效的差别。结果近期疗效比较: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出院时好转率分别为70.00%和36.36%,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比较:抗病毒组12、36和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40%、72.10%和72.10%;未抗病毒组12、36和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6.36%、27.30%和27.3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158人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血浆置换术后患者自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转氨酶、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提高(P0.01),白蛋白水平升高(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总生存率73.53%,与对照组53.33%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早期及中晚期肝衰竭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87.5%及61.1%(P0.05),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肝衰竭的方法,对早期肝衰竭治疗效果优于中晚期,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评定肝衰竭患者救治中糖皮质激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38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保肝对症等支持治疗,有明确病因的给予病因治疗;治疗组患者在疾病进展早期即给予强的松口服。治疗过程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常规及总胆红素(TBil)等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清ALT、TBil、PTA在用药后1周、4周、8周、12周与基线水平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用药4周、8周及12周与对照组治疗相应时期比较,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有效率79.2%,明显高于对照组51.5%(P<0.05);治疗组患者消化道症状改善时间、TBil下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轻;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别,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衰竭早期使用激素可明显提高救治有效率,缩短住院周期,应用中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血浆灌流PP)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型肝炎患者90例,治疗组46例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对照组44例不用人工肝治疗,两组均常规用药物护肝、对症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生存率71.74%(33/46)与对照组生存率47.73%(21/44)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乙型重型肝炎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探讨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衰竭(drug-in-duced hepatic failure,dHF)的临床疗效。治疗组12例dHF患者在综合护肝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ALSS治疗。对照组10例仅给予综合护肝治疗。治疗后肝昏迷的改善、血清胆红素的下降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纠正,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愈好转经及平均住院治疗天数前者分别为75%(9/12)和45天,后者为40%(4/10)和67天,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综合护肝治疗基础上ALSS对dHF的治疗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方案对48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934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实际接受的治疗方案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93例)、西药治疗组(341例),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4、8、12、24、48周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计算分析影响HBV ACLF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4、8、12、24、48周病死率分别为11.6%、17.9%、20.6%、24.5%、27.0%,显著低于西药治疗组的19.1%、25.5%、27.3%、31.4%、32.0%(P0.05);经校正混杂因素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4、8、12、24、48周时死亡风险分别是西药组的0.57、0.63、0.72、0.65、0.73倍(P0.05);年龄、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血小板计数是影响HBV ACLF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能降低HBV-ACLF人群的4~48周病死率;与西药治疗方案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改善HBV-ACLF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解毒凉血化瘀法为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56例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解毒凉血化瘀法进行辨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和生存率、肝功能、凝血功能、HBV DNA阴转率以及总有效率。结果:(1)所有患者随访至治疗后12周,试验组患者生存率(71.6%)显著高于对照组(44.4%)(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7.8d和4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和12周后,除了Alb外,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AF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试验组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4周和12周后,两组患者PT明显缩短,PTA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PT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12周后P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2周后,试验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57.5%)明显高于对照组(44.0%)(P0.05)。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65.7%)明显大于对照组(33.3%)(P0.01)。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解毒凉血化瘀法为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肝衰竭(重型肝炎)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通过支持治疗使肝脏再生以达到有效的重建肝脏基本功能,或者等到肝移植。肝移植作为改善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最有效治疗手段存在着供肝来源困难的问题。而人工肝支持技术能明显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学指标,并为肝移植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人工肝可分为非生物型人工肝和生物型人工肝。非生物型人工肝以去除体内蛋白结合毒素及水溶性毒素、补充一些体内缺乏的但必需的有益物质为目的,通过为肝脏的自我修复创造时间和机会来达到治疗肝衰竭的目的。生物型人工肝可以较好的替代肝脏解毒、生物合成和分泌代谢等功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治疗HBV相关重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本科住院治疗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157例,分3组,恩替卡韦组52例,拉米夫定组55例,对照组50例。3组患者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分别口服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观察指标包括:24周生存率,12周HBV DNA转阴率、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住院时间,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患者的24周生存率分别为69.2%(36/52)、72.7%(40/55),高于对照组56%(28/50)(P均0.05)。治疗12周,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较对照组患者的TBil、ALT、AST均显著下降(P均0.05)、PTA显著升高(P0.05);HBV DNA的转阴率分别为88.5%(46/52)、85.5%(47/55),高于对照组10%(5/50)(P均0.05)。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5±48.6)d、(79±44.3)d,低于对照组(124.3±58.5)d(P均0.05)。结论恩替卡韦、拉米夫定可提高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平台期肝衰竭患者进行MELD评分分层后,研究人工肝治疗对其短期(28 d及90 d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19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187例,其中人工肝组73例,非人工肝组114例。按平台期不同的MELD评分分层分析2组间28 d、90 d病死率的差异,存活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日的差异,以及人工肝不良反应发生率。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人工肝治疗可显著降低MELD评分30~39分[人工肝组(5.9%) vs非人工肝组(39.6%),P 0.001]及40分[人工肝组(25.0%) vs非人工肝组(72.7%),P 0.05]的平台期肝衰竭患者28 d病死率。人工肝治疗可降低MELD评分30~39分平台期肝衰竭患者90 d病死率[人工肝组(23.5%) vs非人工肝组(62.3%),P 0.001]。人工肝治疗不能明显缩短存活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P 0.05);人工肝治疗对90 d内存活患者的住院总费用无明显影响(P 0.05);人工肝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9.1%,但症状轻微,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平台期肝衰竭MELD评分30分,28 d及90 d内病死率均较低,可根据患者经济条件和意愿,给予合理选择人工肝治疗;平台期肝衰竭MELD评分30~39分,若无明显禁忌证,则积极建议行人工肝治疗;平台期肝衰竭MELD评分40分,若无明显禁忌证,28 d内建议积极行人工肝治疗,同时建议尽早肝移植。人工肝对90 d内存活患者的住院总费用、平均住院日均无明显影响,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和耐药性。方法 48例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另48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连续观察96周。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96周病死率分别为10.41%(5/48)和22.91%(11/48,P〈0.05);治疗组在治疗48周、96周后,生化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Child-Pugh评分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比对照组显著性提高(P〈0.01);治疗组96周未见耐药发生,而对照组48周和96周有10例和12例发生耐药。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治疗能改善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提高生存率,降低耐药率。  相似文献   

19.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36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 6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进行治疗 ,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胆碱酯酶 (CHE)、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内毒素 (ET)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 ,比较重型肝炎不同期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患者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及肝功能明显改善 ,CHE、PTA显著上升 (P <0 .0 1) ;ET、TNF α、IL 8和sIL 2R明显降低 ,IL 10显著升高 ,IL 2水平无变化。重型肝炎早、中、晚期应用工肝支持系统治疗 ,存活率分别为85 .6%、70 %和 10 % ,人工肝治疗组总体存活率为 5 2 .8% ,显著高于对照组 ( 3 3 .3 % ) ,P <0 .0 1。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手段 ,早、中期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经拉米夫定治疗出现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48周,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后的治疗方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B组采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12周,后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36周;C组采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48周.结果:3组治疗12周内ALT水平进一步反弹升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9.2%(7/24)、12.5%(3/24)、4.2%(1/24)(P<0.05),A组1例患者出现重型肝炎;治疗12周3组患者YMDD变异株检测阳性率分别有17.4%、0、0.治疗48周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血清AL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但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HBV DNA水平较基线值显著下降(P<0.05),均未检测出YMDD变异株;治疗48周3组间e抗原阳性患者血清转换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C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患者的HBV DNA反弹率分别为8.3%(2/24)、4.2%(1/24)、0.A组2例耐药患者测序结果为rtN236T变异,B组rtA181V+rtN236变异和rtN236T变异各1例.结论:YMDD变异后采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