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并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但该技术引起并发症的比例仍较高。单纯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后取石具有与单纯EST术后取石相近的成功率,并发症少,创伤小,且对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有保护功能,多数学者认为EPBD是EST的最有价值的替代方法,但因球囊压迫胰管开口,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如何在胆总管结石内镜取石中取得更好的疗效,如何减少内镜取石术近期、远期并发症?本研究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从手术成功率、疗效、并发症等方面对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术和单纯EST术两者进行比较,旨在探讨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mallendoscopicsphincterotomy,S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papillaryballoondilatation,EPBD)治疗胆管结石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选择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消化内科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7例结石直径〉10mm的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4组,SEST+EPBD组33例,先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切开范围小于乳头肌三分之一),然后球囊扩张,再碎石取石;EPBD+SEST组32例,先行球囊扩张术,再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再碎石取石;EST组32例,仅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大切开(切开范围大于乳头肌三分之二)取石;EPBD组30例,仅行球囊扩张碎石取石。比较4组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SEST+EPBD组术后结石取净率为93.93%(31/33),EPBD+SEST组为93.75%(30/32),EST组为96.77%(30/31),EPBD组为66.67%(20/30),EPBD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ST+EPBD组和EPBD+SEST组均无远期并发症发生,EST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EPBD组为3.57%,EST组与其他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EST与EPBD联合治疗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经内镜治疗胆管结石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胆管结石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十二指肠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或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由于其微创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并发症少等优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 EST 治疗胆总管结石所引起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胰腺炎、胆管炎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受损导致的反流性胆管炎和结石复发等,发病率仍较高。而 EPBD 虽可以保护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具有较高的取石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亦较 EST 少,但因气囊压迫胰管开口,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1],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如何在胆总管结石内镜取石中取得更好的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已经成为广大临床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 EPBD 治疗胆总管结石,旨在探讨该方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是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基础,尤其在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中EST是运用最广泛最成功的内镜下技术.尽管如此,EST仍然有不少短期、长期并发症,如出血、穿孔、胰腺炎及乳头狭窄、胆管炎等[1].1983年,Staritz等[2]介绍了一项可以替代EST的新技术--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与EST相比,EPBD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Billroth1I式胃切除术后患者中,十二指肠乳头在侧视镜中位于时钟5~6点方向,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相对困难复杂,且并发症较高。近年来,国外已有学者使用单纯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pa 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治疗正常解剖结构患者的胆总管结石,结果证实EPBD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EPBD治疗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患者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内镜下单纯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旁憩室的安全性。方法对65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进行内镜下取石治疗,其中35例行单纯EPBD术后取石,30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联合EPBD取石。比较两组取石取净率、术中出血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取石取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EPBD组术后无出血,明显少于EST+EPBD组(P=0.04)。术后胰腺炎及胆管炎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穿孔。结论单纯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比EST联合EPBD安全,且操作方便,能够减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池市人民医院及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3月2011年10月住院治疗的60例胆管结石患者,其中38例进行EST治疗,22例进行EPBD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EST组术后结石取净率为94.74%,EPBD组为95.4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5,P〉0.05);EST组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EPBD组的23.80%(X2=4.102,P〈0.05);EPBD组胰腺炎的发生率为19.04%明显高于EST组的2.78%(X2=4.387,P〈0.05)。EST组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4%,而EPBD组未出现远期并发症,二者有显著性差异(x2=4.655,P〈0.05)。结论EST术和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结石清除率接近,但EST的并发症特别是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较低,而EPBD的远期并发症较低,说明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均安全有效,临床应根据患者结石数目和结石大小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气囊扩张术(EPBD)联合机械碎石(EML)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随机分成EST组(n=30)和EPBD组(n=30),分别采用EST和EPBD联合机械碎石进行内镜下取石.观察二组的治愈率,近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结果:正结果EST组与EPBD组的取石成功率为93.3%和90%.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胰腺炎、胆道感染、出血)为30%和13.3%,无显著性差异 (P>0.05);而远期并发症(包括胆道感染、结石复发)26.7%和3.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ST和EPBD的结石清除率及近期并发症相似,但EPBD远期并发症的发病率较低, 表明EPBD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Oddi括约肌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镜下乳头小切开术(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19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T组和EST+EPBD手术组各96例。对这两种手术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间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EST+EPBD组均明显减少;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及总取石成功率比较,EST+EPBD组均明显高于EST组。两组出血、胰腺炎、胆管内钡剂反流、结石复发等多项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T+EPBD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结论EST联合EPBD可极大地提高胆总管结石取石成功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的常用内镜治疗方法对胆总管结石青年患者治疗后结石复发的影响以及结石近期复发、远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经一次性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术(ERCP)成功取石后随访资料完整的胆总管结石青年(21~45岁)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组、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EST(切开〈0.5cm)+EPBD组,进行随访,统计近期(≤3年)及远期(〉3年)结石复发率,并对复发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资料完整的327例患者平均随访76.5个月,54例(16.5%)结石复发,其中近期复发35例(10.7%),远期复发19例(5.8%)。近期胆总管结石复发率EPBD组(11.3%)和EST组(13.2%)均高于EST+EPBD组(8.1%),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远期胆总管结石复发率EPBD组(11.3%)和EST组(6.6%)均显著高于EST+EPBD组(0.8%),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胆囊结石、结石最大径、结石个数、机械碎石与近期结石复发显著相关(P〈0.05),而远期胆总管结石复发则与结石最大径及单纯球囊扩张显著相关(P〈0.05)。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青年患者,单纯EPBD取石固然可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但增加了结石的远期复发风险,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取石可显著降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50例临床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随机分为乳头括约肌切开组(EST组)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组(SEST+EPBD组),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EST组和SEST+EPBD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2%和97%(χ2=1.19,P0.05)。EST组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2例,出血4例,结石复发11例,逆行性胆道感染15例。SEST+EPBD组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1例,出血1例,结石复发2例,逆行性胆道感染6例。两组取石成功率及近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并且尽可能的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研究单纯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住院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取石组(EPBP组,n=30)及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取石组(ESBD组,n=30)。比较经内镜取石时间、X线暴露时间、一次性取石率、碎石率及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术中及术后出血率等指标。结果EPBD组和ESBD组取石时间[(8.5±2.4)min 比(7.8±2.1)min, P=0.14]、X线暴露时间[(21.8±5.2)min 比 (19.7±6.3) min, P=0.11]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一次性取完结石,无需要碎石器病例。两组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均为(6.67%,2/30)。EPBD组和ESBD组术中出血率[3.33%(1/30)比 10.00%(3/30),P=0.042]、术后出血率[0 比 3.33%(1/30),P=0.03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其他近期并发症。结论单纯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乳头括约肌小切口联合球囊扩张治疗术(EPB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收治的7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单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研究组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口联合EPB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及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取石成功率为97.2%,对照组为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头括约肌小切口联合EPBD术较EST术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能够提高取石成功率,且安全性更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对12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后取石治疗.结果 2例结石太大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乳头插管未成功转外科手术治疗;83例一次完成取石,34例二次取石后取尽,取石成功率98%;并发胰腺炎2例,胆道感染1例,高淀粉酶血症11例.结论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确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已成为诊治胆总管结石的一种重要手段。虽然目前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已日臻完善和成熟,但是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仍较高,普遍在4%~24%,且绝大多数发生在术后2年,而术后5年复发率更是高达30%以上。本文就EST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uxtapapi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um,JPDD)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以及对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13例ERCP病例,其中行EST治疗胆总管结石253例,合并JPDD的胆总管结石51例.分析JPDD与胆总管结石发生的关系;比较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与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ERCP插管成功率、EST胆总管取石成功率及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JPDD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率显著高于无JPDD组(18.4% VS 8.9%,P<0.01).与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比较,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ERCP插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96.1% VS 99.5%,P>0.05),而EST取石成功率明显降低(91.8% VS 99.5%,P<0.05),EST术后创口出血显著增多(11.1% VS 1.9%,P<0.01),其他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JPDD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相关;JPDD对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有一定影响;EST仍是治疗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的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手段,近十年的数据显示EST取石成功率达96%左右。但EST取石后仍有可能结石复发,在国外一些机构所做的长期随访研究中,EST术后结石复发率高达10%-12%[1-2]。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EST)诊治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219例疑似胆总管结石患者,先行ERCP观察胆总管,摄片证实为胆总管结石后行EST治疗。结果本组189例患者经ERCP证实为胆总管结石,181例行EST取石成功,4例巨大结石(直径〉3.0cm)和4例胆总管内多发结石择期行腹腔镜胆管镜取石或直接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1例行EST后切口出血,立即停止手术并给予止血治疗后好转。术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咽部刺激、恶心、呕吐、腹胀、轻度腹痛等症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和急性胰腺炎,无死亡病例。结论ERCP联合EST诊治疑似胆总管结石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我院诊治的82例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EST联合EPBD组41例和EST组41例,分别行EST术或SEST联合EPBD术。结果 SEST联合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90.24%)和总取石成功率(95.12%)显著高于EST组(分别为73.17%和78.05%),而机械碎石率(12.20%)显著低于EST组(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ST联合EPBD组住院时间为(7.98±1.14) d,显著短于EST组的(11.03±1.3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ST联合EPBD组住院费用为(15411.26±113.20)元,与EST组(15381.57±121.43)元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BIl水平均较术前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ST联合EPBD组并发症发生率(9.76%)低于EST组(3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采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和球囊扩张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显著,可提高取石成功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机械碎石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验证。  相似文献   

20.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目前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已替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18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取石方法,比较单纯行EST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mall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sEST)联合EPBD(s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