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肠腔内突出的结肠憩室,形态上类似肠息肉,易被误诊而切除,导致术后医源性肠穿孔、感染等不良事件。本文报道了1例拟行新型冷切除术治疗的“肠息肉”病例,术中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的溶液后抬举不良且无明显界线,继续注射后病灶处的内镜下表现异常,最终诊断为 “息肉样”肠憩室,从而避免了误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一种合理的单纯胰液反流动物模型,并比较胰液、胰液+胆汁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作用.方法 按数字表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全胃切除+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以及全胃切除+食管十二指肠吻合+胆管空肠吻合术分别制作胰液+胆汁混合食管反流(混合组,20只)及单纯胰液食管反流(胰液组,20只)大鼠模型,对照组(10只)仅单纯剖腹再关腹.术后1、2、4周分批处死动物,观察大鼠体重变化和食管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混合组大鼠术中及术后共死亡4只,制模成功率80%;胰液组共死亡6只,制模成功率70%.混合组和胰液组大鼠体重较对照组明显下降,2周后体重逐渐上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218±21)、(216±20)g对(286±28)g,P值均<0.05)].混合组和胰液组大鼠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变以食管下段为重,随病程延长加重;组织学表现为炎症、糜烂、溃疡、上皮高度增生及出现组织转化,但两组间食管损伤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成功制作单纯胰液反流的RE模型,为研究胰液造成的RE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近年来RE及其并发的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有关不同反流成分在此系列疾病中所起作用的研究成为热点,其中十二指肠液混合反流及酸反流研究成为重点,十二指肠液中有胆汁、胰液等内容物,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胆汁是引起食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的广泛开展,在相当一部分以非创的检查方法拟诊为胆管结石的患者,其最后的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uxtapapillary duodenal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人Barrett食管(BE)、食管腺癌(EA)、进行MUC1、MUC6的检测,揭示上述2种因子在BE、E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经胃镜、病理确诊的BE患者50例,取其粘膜作为BE组,取胃镜活检或手术切除经病理确诊的EA标本25例,作为EA组。分别取正常食管鳞状上皮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标本中MUC1、MUC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BE组MUC1的表达高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P<0.01),而低于EA组(P<0.01);BE组MUC6表达高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P<0.01),且高于EA组(P<0.01)。②MUC1蛋白的表达与EA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EA病理学分期呈正相关(P<0.05);MUC6蛋白的表达与EA的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MUC1、MUC6的表达变化可能与BE、E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UC1、MUC6与EA的某些临床病理因素相关,监测这些指标可能为EA的诊疗预后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数在青年时就发展为多发腺瘤性结直肠息肉。任其发展,必然进展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目前认为最安全的预防FAP患者发展为CRC的方法,就是当息肉发育时外科手术切除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治疗Barrett食管(BE)患者的疗效,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食管中p53、p16的表达改变,探索各种治疗方法产生效果的可能机制。方法BE患者75例,分为4组,(1)对照组(A组):未给予治疗。(2)抑酸药组(B组):口服奥美拉唑20mg,2/d。(3)胆汁吸附剂组(C组):口服铝碳酸镁1000mg,3/d。(4)抑酸药 胆汁吸附剂组(D组):口服奥美拉唑20mg,2/d;铝碳酸镁1000mg,3/d。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表现,取食管黏膜组织标本行病理学检查,采用SABC免疫组化检测p53、p16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各治疗组的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相比,症状缓解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的BE黏膜均未见明显缩小。各药物治疗组p16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p53在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除C组外均有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食管标本中,p53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抑酸药和/或胆汁吸附剂不能使BE逆转,但可消除临床症状,较难改变BE食管p16的表达。抑酸药和/或胆汁吸附剂可改变BE食管p53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铝碳酸镁对实验性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和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纵形切开大鼠胃幽门括约肌 ,制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实验模型并分组喂饲铝碳酸镁或硫糖铝 0 5g·d-1。 2wk或 4wk后取鼠全胃分送病理光镜与电镜检查。临床研究以胃镜下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 ,随机接受铝碳酸镁或硫糖铝治疗 ,并逐日记录临床症状 ,其中治疗组有 30例于治疗 2wk后作胃镜复查。结果 :临床观察见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1wk显效率达 42 36 % ,总有效率为 89 6 5 % ;2wk的治疗显效率达 70 5 7% ,总有效率为 10 0 % ;铝碳酸镁的 1wk疗效与硫糖铝2wk疗效相似 ,明显优于硫糖铝对照组 (P <0 0 1) ;胃镜复查见胆汁反流和胃黏膜糜烂均有明显的好转。实验大鼠的病理光镜与电镜检查结果也见铝碳酸镁的疗效优于硫糖铝对照组。结论 :铝碳酸镁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中医四诊是对病人的症状体征进行观察与询问所得到的认识,并不能完全反映疾病客观实在本身,而是主体以一定的学科理论为参照对客体实在的一种规定。面对病人的症状体征,西医利用因果关系寻找产生症状体征的根本原因,当一种原因可以解释全部症状体征时,逻辑判断就形成了。中医四诊则是对症状体征的形(声)之象进行抽象,并将抽出来的症“象”放在阴阳、五行等理论的逻辑网络中比类,从而得出症状体征的病理意义。但是临床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却又使中医医师不得不重新思考四诊的地位,特别是随着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中医师给予开些药方,而是迫切想知道自己患的是何病?如何治疗?预后如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软式内窥镜胚胎性自然腔道手术(E-NOTES)检查对不明原因腹水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10例不明原因腹水的患者进行软式内镜经E-NOTES腹腔探查,并活检可疑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10例患者均得以确诊,其中结核性腹膜炎5例,恶性间皮瘤2例,肝硬化1例,继发性腹膜癌1例,卵巢癌1例,所有患者术后7 d内恢复顺利,无并发症。结论软式内窥镜E-NOTES腹腔探查及活检检查安全性好、创伤小,对不明原因腹水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