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报告6例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或电转复无效的顽固性室速病人,于心内电生理检查后采用心室程序刺激或超速起搏中止室速,其中1例经食管快速刺激中止室速。证明心室超速起搏治疗室速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心脏电击转复对永久起搏器起搏阈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及心内心脏电击转复对永久起搏器起搏阈值的影响。方法观察5例体外直流同步及5例非同步电击转复前后起搏阈值及起搏导线阻抗的变化,以及3例ICD使用者上述起搏参数的变化。结果13例均一次电击转复成功。体外直流同步及非同步电击转复后,10例中有8例起搏阈值增高(均使用单极心室起搏导线),2例无明显改变(均使用双极心室起搏导线);ICD行心内电击转复3例,起搏阈值无明显改变(患者先前植入的均为单极心室导线)。所有13例的起搏导线阻抗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体外心脏电击转复有可能使永久起搏器的起搏阈值增高,尤其采用单极导线的患者,事先宜将起搏器的输出电压及脉冲宽度适当调高。对起搏依赖患者应作好及时更换起搏导线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对于室性心动过速的近代治疗,包括电转复、静脉给药、机械刺激即直接捶击胸壁、或在心内膜面用导管或起搏导线进行刺激,第四种方法要讨论的是咳嗽亦可使病人在发生室颤或心跳停搏时暂时维持意识清醒。本文作者报导一例男性64岁患高血压病人并曾有过两次心肌梗塞,最近一次心  相似文献   

4.
应用InSync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双心室同步起搏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心功能 ,已被多中心临床试验所证实。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作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最有效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植入ICD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室内传导延迟 ,而双心室同步起搏可使这一部分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 ,从而可能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减少ICD的放电次数。目前具有双心室同步起搏功能的三腔IC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6 5岁 ,10年前因二度房室阻滞植入VVI起搏器 ,3年前因电池耗竭更换DDD起搏器。…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的心脏器械治疗包括①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和/或除颤;②房室顺序起搏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③左室辅助;④心脏收缩调节;⑤主动脉内球囊反搏;⑥经皮心肺辅助;⑦迷走神经刺激。此7种治疗均有其特定的、严格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不同起搏部位对正常人体心肌复极离散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正常人心脏不同部位或 2个部位同时起搏时的电生理及心室肌复极差异的变化。方法 :15例接受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 ,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经冠状静脉窦将 1根标测电极送至左心室表面静脉分支 ,另 1根Pacing MAP电极送达右室心尖部 ,记录局部单向动作电位 (MAP)。分别起搏左心室心外膜、右心室心内膜及上述两部位同时起搏 ,行S1S1、S1S2 程序刺激。记录测量QRS波时限、QT间期、Tp Te 间期、MAP时程 (MAPD)等指标及心律失常事件。结果 :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Tp Te 间期在左室心外膜起搏 (376 .2 6ms、12 2 .5 9ms)、双心室起搏 (36 6 .4 2ms、12 4 .2 3ms)明显较右心室心内膜起搏 (349.33ms、10 4 .14ms)延长 (P <0 .0 1) ,伴有右室心尖部局部MAPD的相应变化。在相同总阵次的程序刺激中 ,左室心外膜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时的室性心律失常多于右室心内膜起搏时 (P <0 .0 5 )。结论 :左室心外膜参与起搏后可能会增大心室肌的跨室壁复极差异 ,伴有复极时间的延长 ,从而使室性心律失常易于发生。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心衰起搏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心衰的起搏治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逆转心室重构、降低心衰相关死亡风险,起搏技术的发展如多位点起搏、左室心内膜起搏、单左室起搏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His-浦肯野系统起搏、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心肌收缩力调节器、神经刺激治疗等为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随着大型临床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从起搏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已经证实心外膜起搏可引起离体心脏心室肌跨壁离散明显增加,双心室同步治疗中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左心室起搏增加心室肌复极离散,然而,目前尚无在体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后复极离散的相关研究。方法 10只健康猪,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在右心房(RA)、右心室(RV)心尖部心内膜(RVEndo)及左心室后壁心外膜(LVEpi)起搏下,分别标测左心室(LV)及右心室(RV)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测量不同部位起搏时的整体心室激动时间(AT)离散及整体心室复极结束时间(EOR)离散。结果平均每个心室标测121±35个点,RA起搏时EOR为63±12 ms,LVEndo起搏时EOR为94±17 ms,RVEndo起搏时EOR为72±18 ms;LVEpi起搏时EOR明显长于RA起搏时EOR(P<0.05),RVEndo起搏与RA起搏EOR没有差别(P>0.05)。结论 LVEpi起搏时整体心室肌复极离散较RA及RVEndo起搏时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经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系统,不同范围的心脏收缩力调制(cardiac contractility modulation,CCM)对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19例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的患者,常规植入右心室及左心室导线,测试导线参数正常后连接导线至特制电生理刺激仪,并经桡动脉插入左心室压力导管至左心室,由心室起搏或感知体表心电图R波触发CCM刺激,确保CCM刺激发放于绝对不应期内.每个测试期间连续行CCM刺激30 s并同步记录左心室内压,术后分析左心室内压及左心室内压变化速率最大值(dp/dtmax).根据CCM刺激范围,将测试患者分为单独左心室、单独右心室或双心室间CCM组.结果 左心室CCM及右心室CCM(局部CCM)刺激未能明显改善左心室dp/dtmax,而双心室间进行CCM刺激提高左心室dp/dtmax达9.5%(P=0.007).结论 在双心室同步起搏基础上,双心室CCM刺激可以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可能使CRT患者额外获益,尤其适合对CRT无反应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肌复极的近期及远期影响。方法:28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定期随访。6个月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降低≥15%为有反应者。以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T波顶点至T波终点(Tpeak-end)间期作为心室复极异质性的指标。于CRT术后1周、第6及第12个月,分别在右室、左室及双室3种不同起搏模式下测量心肌复极指标。结果:Tpeak-end在右室起搏时最小,左室起搏时最大,双室起搏与右室起搏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CRT治疗6个月后有反应者较无反应者Tpeak-end明显减少[Lvepi:(100.15±6.30)ms∶(139.13±5.91)ms,P0.01],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逐渐变小。结论:CRT治疗左室起搏明显增加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有反应者可以明显改善心室复极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阈下条件电刺激对心脏不应期的影响。方法通过右心电极导管法,在24例心律失常患者中,观察阈下条件单个刺激(Ss)和串刺激(St)对心房或心室不应期和心房或心室起搏节律的影响。结果在SlS2间期中加发St,可使人心房及心室相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延长;且随St强度的增加,不应期延长量增加。在SlS2间期中加发Ss,只有6/18例,心房相对不应期延长;另6/18例,心室相对及有效不应期延长。另外,St和Ss可抑制心房及心室起搏节律。结论阈下条件电刺激具有抑制心肌兴奋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静脉电复律(TVEC)又称经导管电复律,它通过经静脉插入心腔的电极导管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低能量电转复治疗。国外已于近年用于临床,并认为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现就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一、方法1.电极导管:通常采用三极电极导管,该导管可兼作起搏、程序电刺激(PES)、电转复和除颤。一对电极位于导管顶端,电极间距5mm,具感知和起搏作用;如用于复律或除颤,该对电极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心室M层起搏对犬跨室壁复极离散(TDR)的影响,探讨采用心室M层起搏技术防治跨室壁复极离散增大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方法 制作犬左心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观察心内、外膜及M层起搏时,各层心肌动作电位时限(APD)及TDR的变化.结果 分别行心室肌内、外膜和M层起搏,心肌各层A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层起搏时,TDR较外膜起搏明显减小[(34.9±5.4)ns对(71.5±6.1)ms,P<0.01];与内膜起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9±5.4)ms对(35.9±5.4)ms,P>0.05].结论 与心外膜起搏相比,M层起搏可有效减小TDR;但与心内膜起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63岁,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3个月内频繁放电,程控发现5次心室颤动事件,分析ICD记录图提示与起搏有关的长短周期现象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通过程控提升心室起搏心率,由45次/分升高为60次/分后未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猪心脏不同部位起搏,观察不同激动顺序对整体心脏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 10只健康猪,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在右心房(RA)、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RVEndo)及左心室后壁心外膜( LVEpi)起搏,分别标测左心室(LV)及右心室(RV)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测量不同部位起搏时的整体心室激动时间(AT)离散及整体心室复极结束时间(EOR)离散.结果 平均每个心室标测( 121 ±35)个点,RA起搏时EOR为(63±12) ms,LVEpi起搏时EOR为(94±17) ms,RVEndo起搏时EOR为(72±18) ms; LVEpi起搏时EOR明显长于RA起搏时EOR( P<0.05),RVEndo起搏与RA起搏EO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Epi起搏时整体心室肌复极离散较RA及RVEndo起搏时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治疗心动过速的电起搏术有多种方法。对心动过速的机理,起搏器制止心动过速、减慢心室率的特点有所了解,有助于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电起搏术适用于药物治疗失败或不能用药物治疗,以及对某种电刺激有效应的心动过速。不论是环形运动型还是异位灶型心动过速,如果起搏位置接近心动过速的起源处,更易于抑制之。用快于基本心率的刺激以预防或消除心动过速,称为超速抑制。其机理可能为释放乙酸胆碱、释放钾、激活钠泵、增加心排出量.与冠状循环血流量、减小心脏容积从而减小心壁张力、以及非缺血性心脏于心率增快时减少应激性恢复的不均匀状态。这些效果都能抑制加速的异位起搏点,预防环形运动性心动过速。成对起搏、配对起搏、快速心房起搏可以不消除异位起搏点的活动,而改善心室功能及/或减慢心室率。心房起搏(心内膜、心外膜、冠状静脉窦、房间隔、食管)可中止或预防快速的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心室起搏(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经胸)也同样有效。心室颤动必需电击除颤,心房颤动常需电击除颤,其他各种心动过速,几乎都可用人工起搏术消除之。单极或双极的起搏器可作临时性起搏,或埋藏作永久性起搏。用于消除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起搏频率范围,从单次期前刺激到3600周/分交流电心房刺激。心脏人工起搏的方式,可以是按需的,或者是固定频率的。永久性埋藏的起搏器,可用体外磁铁、感应线圈、射频信号使它用作固定频率刺激。因此,心脏电起搏术是控制心动过速的一个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7.
起搏电极固定于心内膜时,对心肌产生局灶性损伤,在腔内电图上可记录到损伤电流,不同的起搏电极导线(主动、被动电极,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导线,无导线起搏器电极)、不同的植入部位(心房、心室肌、传导束)都有其特征性的损伤电流表现。根据其特征性的损伤电流表现,可对起搏电极植入的准确性、稳定性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18.
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可提供起搏及抗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报道 11例双腔ICD应用的临床体会。男 8例、女 3例 ,年龄 6 0 .5 5± 10 .0 7岁。缺血性心脏病 9例、Brugada综合征 1例、缺血性心脏病合并肥厚型梗阻性心脏病 1例。双腔ICD安置指征有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6例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伴房室阻滞 1例、伴左室功能不全 4例 ;临床上明确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和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者分别为 8,2和 5例。 8例病人术前进行电生理检查 ,诱发出持续性室速 6例、室颤 2例 ;3例行电生理检查 ,其中 2例太虚弱、1例为反复发作持续性室速。 5例安置具有心室转复除颤伴心房、心室起搏的ICD ,5例安置具有心房、心室起搏转复及除颤的ICD ,1例安置具有双心室起搏及心室转复、除颤的ICD。所有病人在置入ICD时都进行除颤阈值的测定。总共有 2 3次室颤被诱发 ,除颤阈值为 12 .0 9± 5 .2 4J,除颤电极阻抗为 44 .0 0±11.0 5Ω ,P波和R波电压幅度分别为 3.5 3± 1.32mV ,13.42± 4.73mV ,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分别为 1.39± 0 .71和 0 .91± 0 .38V。随访 8.82± 5 .0 0 (2~ 19)个月 ,5例共有 12 0次持续性室速发生 ,其中 118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  相似文献   

19.
研究背景 双腔和单腔起搏(VVI)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照试验(DAVID)发现,与程控为VVI模式的ICD相比,双腔起搏模式ICD有更高的心力衰竭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这些结果促使人们形成这种观念,ICD使用双腔起搏模式可能促发或加重心力衰竭。这可能由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引起,近期多项分析也支持这些结论,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生理性起搏心室按需起搏(ⅤⅥ)与固定频率起搏相比较,只是不会引起自身心律与起搏刺激的相互竞争,它的起搏频率仍然固定不变,而不能随机体代谢的情况进行调整,也不能保持正常的房室顺序收缩,是非生理性的起搏方法,因而对心功能低下,心肌顺应性差及对体力负荷要求高的病人并不理想。少数病人应用一般的心室按需起搏还可发生“起搏综合症”。通过双腔起搏方式保持房室顺序收缩,或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