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身体成分的干预效果,以期为超重肥胖大学生选择HIIT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CBM、VIP、WanFang Data数据库中有关HIIT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身体成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期年限从各数据库收录起始年限至2020年12月14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Meta分析及发表偏倚检验。  结果  共纳入20个随机对照试验,中等质量研究1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HIIT能显著减轻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MD=-4.22,95%CI=-7.20~-1.25,P<0.01);改善体脂率(MD=-5.31,95%CI=-6.88~-3.73,P<0.01)、体质量指数(BMI)(MD=-2.11,95%CI=-2.65~-1.56,P<0.01)、全身脂肪量(MD=-3.66,95%CI=-4.89~-2.43,P<0.01)、腹部脂肪量(MD=-0.31,95%CI=-0.47~-0.15,P<0.01)、躯干脂肪量(MD=-2.15,95%CI=-2.86~-1.44,P<0.01),对瘦体重(MD=0.42,95%CI=-0.94~1.78,P=0.55)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IIT能显著减轻超重和肥胖女大学生的体重,改善其身体成分,可为超重和肥胖女大学生进行长期的HIIT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的关联,为提倡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在北京市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招募1 145名7~16岁儿童青少年,对其进行一般身体测量和问卷调查,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症状和睡眠时间。使用t检验比较不同组社交焦虑得分的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研究对象的社交焦虑平均得分为(5.47±4.18)分,女生、13~16岁、每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不足和睡眠时间不足的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分数较高(t值分别为-4.34,-6.14,3.35,2.93,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总体的睡眠时间每增加1 h,社交焦虑分数降低0.78分(β=-0.78,95%CI=-1.03~-0.54,P < 0.01),男生和女生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60(95%CI=-0.95~-0.25)和0.90(95%CI=-1.24~-0.56)分,7~12和13~16岁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75(95%CI=-1.11~-0.40)和0.76分(95%CI=-1.11~-0.41),非超重肥胖和超重肥胖儿童分别降低0.78(95%CI=-1.09~-0.48)和0.81分(95%CI=-1.22~-0.41)(P值均 < 0.01)。  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程度不同,睡眠时间延长与社交焦虑分数降低相关。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降低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程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中度智力障碍青少年的干预效果,为促进特殊人群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佛山市顺德区启智中学29名12~17岁中度智力障碍青少年,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16名)和对照组(13名),干预组进行为期11周的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照组保持原有活动。比较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身体成分、肌肉力量、心肺耐力、平衡能力的变化。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骨骼肌(22.90±3.63)kg、肌肉量(39.75±5.57)kg、去脂体重(41.52±6.79)kg、坐式手臂支撑(49.19±35.28)s、站立计时测试(22.13±6.01)s、半仰卧起坐(20.12±6.48)个、握力、2 min踏步运动后即刻心率(91.43±13.44)次/min、闭眼单脚站立与运动前相比显著提高,体脂肪下降(t值分别为2.57, 2.72, 2.07, 2.10, 3.31, 2.92, 2.76, 3.44, 2.86, 2.04, 2.38, -2.92,P值均<0.05);干预后组间相比,坐式手臂支撑、闭眼单脚站立(右)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有助于提高中度智力障碍青少年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心肺耐力和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00—2019年宁夏7~18岁汉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变化趋势,为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00—2019年5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宁夏地区数据,选取7~18岁汉族中小学生体重、身高等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结果  2019年宁夏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4%(1 181/8 855),9.19%(814/8 855),男生2000—2019年超重增长率为11.68%,肥胖增长率为10.07%(χ2=27.60,P<0.01)。女生2000—2019年超重增长率为6.95%,肥胖增长率为5.77%(χ2=33.82,P<0.01)。城市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总体增长率均最高,为11.38%和10.45%。农村男生的超重和肥胖增长率在2010年之后均高于城市男生(χ2值分别为13.90,17.09,P值均<0.05),女生肥胖增长率在2014年之后农村均高于城市(χ2值分别为9.94,33.39,P值均<0.05)。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发展片区由好到差时,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由高到低(χ2值分别为35.19,35.35,P值均<0.01)。  结论  2000—2019年宁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及体质量指数趋于持续性增长趋势,且农村超重和肥胖增长率逐渐超过城市。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具体措施应尽快制定,降低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饮食行为在人格特征与儿童肥胖关联中的作用, 为有效预防中国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8年9月在北京、山西长治、新疆乌鲁木齐3个地区调查1 271名小学四年级儿童。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表测量人格特征, 使用儿童饮食行为问卷测量儿童饮食行为, 通过体格检查获取5个肥胖相关指标。  结果  校正性别、年龄和地区后, 严谨性人格标准化评分与儿童BMI(B=-0.227, 95%CI=-0.422~-0.031)、BMI Z评分(B=-0.081, 95%CI=-0.158~-0.006)、腰围(B=-0.720, 95%CI=-1.281~-0.159)、腰臀围比(B=-0.004, 95%CI=-0.007~ -0.001)和体脂百分比(B=-0.727, 95%CI=-1.293~-0.162)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中介作用分析结果显示, 严谨性人格可能通过食物响应和情绪性过食行为影响BMI、BMI Z评分、腰围、腰臀围比和体脂百分比; 食物响应和情绪性过食行为在严谨性人格与5个肥胖相关指标的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7.5%~47.1%和0.9%~18.0%(P值均 < 0.05)。  结论  严谨性人格与较低的儿童肥胖风险相关, 食物响应和情绪性过食行为是两者关联的中介因素。应针对严谨性较低的儿童及时开展健康教育, 以早期预防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肥胖儿童青少年每日不同步数与减脂效果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 以期为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减脂提供科学精准的理论依据。  方法  2021年7—8月, 在深圳减肥达人训练营招募48名10~17岁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4周封闭式运动训练, 使用ActiGraph GT3X+监控每日步数, 通过干预前后身体成分指标的变化评价减脂效果。干预前后指标的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 每日步数与减脂效果间的剂量-效应关系使用线性回归及分段回归分析, 非线性关系的分析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  结果  干预后体脂肪量(27.50±7.33)kg、体脂百分比(36.17±5.59)%、瘦体重(47.55±6.48)kg、骨骼肌量(26.14±3.84)kg较干预前均下降(t值分别为21.04, 13.32, 7.65, 8.35, P值均<0.05), 每日步数与以上指标的变化量间存在非线性剂量-效应关系(P值均<0.05);分段回归结果显示, 校正年龄、性别和基线BMI后, 每日步数每增加1 000步, 体脂肪量增加0.44(95%CI=0.03~0.84)kg、体脂百分比增加0.61%(95%CI=0.17%~1.04%)。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基线BMI后, 当每日步数8 300~11 400时, 每日步数每增加1 000步, 瘦体重增加0.58(95%CI=0.11~1.04)kg、骨骼肌量增加0.29(95%CI=0.03~0.54)kg。  结论  肥胖儿童青少年每日步数与减脂效果间存在非线性的剂量-效应关系, 为了达到最佳减脂效率, 每日步数以8 300~1 1400步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视屏和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体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2019年11月借助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参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指南对京津冀地区4 262名中小学生进行体力活动、睡眠状况、视屏时间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的关联。  结果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2.03%;其中超重检出率12.01%,肥胖检出率10.02%。男生(26.09%)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1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P < 0.01);城市(24.09%)和汉族(22.74%)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乡村(21.05%)和少数民族(17.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0,7.63,P值均 < 0.05)。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24.85%,视屏时间合格率为38.69%,睡眠时间合格率为57.09%。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间3项均不合格的比例为21.68%,1项合格和2项合格分别占42.80%和28.77%,3项均合格的仅占6.7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合格与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呈负相关(OR=0.72,95%CI=0.52~0.98);与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均未合格者相比,2项合格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7,95%CI=0.36~0.87)。  结论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较低,保障睡眠时间将对超重肥胖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应注重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并在以后的防控和干预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江西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超重肥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3—11月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77 780名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  结果  江西省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为20.5%,肥胖检出率为8.4%。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随着学段的上升呈下降趋势(χ2值分别为178.65,389.86),男生均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1 061.06,504.21),城区均高于郊县(χ2值分别为56.17,34.14)(P值均<0.01)。不同经济片区中,中片区(23.3%,9.7%)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好片区(21.1%,8.7%)、差片区(18.2%,7.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6.29,143.90,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人口学方面,江西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均为经济片区、居住地、学段和性别;饮食行为方面,超重的影响因素为含糖饮料、甜食、新鲜水果和蔬菜食用频率,肥胖的影响因素为甜食、新鲜水果食用频率(P值均<0.05)。  结论  江西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形势严峻,应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中小学生腹型肥胖与家长肥胖相关知识、信念、行为的关联性, 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腹型肥胖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3年9月从中国7省市抽取17 307名正常腰围学生, 进行9个月的随访, 最终14 118名6~18岁儿童青少年纳入分析。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收集家长肥胖相关知信行情况, 测量学生基线和随访腰围指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家长知信行与子女腰围变化值以及腹型肥胖发生风险的关联性。  结果  6~18岁儿童青少年腹型肥胖前期和腹型肥胖的9个月累积发病率分别为6.67%, 0.85%, 不同性别、年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家长的知识、信念、行为得分率分别为80.17%, 78.17%, 50.50%。校正混杂因素后, 家长信念得分与学生腰围变化值(β=-0.18, 95%CI=-0.26~-0.10)及腹型肥胖前期/腹型肥胖发生风险均呈负相关(OR=0.90, 95%CI=0.82~0.98)(P值均 < 0.05)。  结论  家长对子女肥胖持积极正确的信念与子女腹型肥胖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家长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有利于预防儿童青少年腹型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潜在模式及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10月选取江西省赣州市2所中学和湖北省武汉市3所中学的1 070名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PANS)、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和自编基本信息问卷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构建不同性别群体心理虐待和忽视类型,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结果  男女生存在不同的心理虐待与忽视模式。男生分为低水平心理虐待与忽视组(56.68%,29.80%,13.52%)3组;女生分为低、中、高水平心理虐待与忽视组(49.38%,29.01%,11.12%)和高水平心理虐待组(10.49%)。遭受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更容易对手机产生过度依赖,男生对手机依赖表现为失控性[中水平:B值(95%CI)=0.28(0.12~0.44);高水平:B值(95%CI)=0.37(0.16~0.59),P值均<0.01]、戒断性[中水平:B值(95%CI)=0.29(0.11~0.46);高水平:B值(95%CI)=0.42(0.19~0.65),P值均<0.01]、逃避型[高水平:B值(95%CI)=0.33(0.07~0.59),P<0.05]和低效性[中水平:B值(95%CI)=0.35(0.16~0.53);高水平:B值(95%CI)=0.50(0.25~0.74),P值均<0.01],女生在高水平心理虐待中表现为逃避性和低效性[B值(95%CI)分别为0.34(0.01~0.67),0.46(0.14~0.78),P值均<0.05]。  结论  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虐待与忽视存在异质性差异,各潜在类别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运动方式对肥胖青少年炎症反应改善的差异性,为选择合理运动方式应对青少年全身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肥胖相关的各种慢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host等数据库,采用Cochrane评价工具对纳入的肥胖青少年炎症指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对儿童跑步时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为超重肥胖儿童科学制定运动处方并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2020年6—8月,选取江苏省徐州市某小学7~11岁正常体重(健康组)和超重肥胖(超重肥胖组)儿童各15名。受试者以[3.5×(1-5%)~3.5×(1+5%)]m/s的速度跑过测力平台,利用Simi Motion动作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平台同步采集膝关节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采用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测定胫骨平台表面积和密度。对比两组膝关节角度以及基于胫骨平台维度的冲击力学与膝关节力矩的差异。  结果  超重肥胖组跑步时支撑相膝关节外展峰值角度[(6.14±4.16)°]高于健康组[(2.57±1.36)°](t=-3.16,P < 0.01);基于胫骨平台密度标准化后,超重肥胖组的冲击力学(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冲击峰值、最大负载率及平均负载率)与膝关节力矩(膝关节屈膝力、伸展力、内收力矩峰值)均高于健康组(t值分别为-4.26,-4.52,-2.97,-2.74;-2.17,-4.27,-3.70,P值均 < 0.05)。  结论  超重肥胖儿童表现出异常的跑步力学和膝关节负荷模式,跑步时支撑相膝关节承受较大负荷,可能增加前交叉韧带损伤或骨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指导儿童青少年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遏制肥胖流行趋势提供参考。  方法  调查数据来自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状况监测,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河北省12个监测点3 330名6~17岁儿童青少年最近1周的就餐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和体检信息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在外就餐情况,在外就餐影响因素及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率为16.19%,超重肥胖率为29.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初中生:OR=1.36,高中生OR=3.57,P值均<0.05)和家庭人均收入高的儿童青少年(1~<2万元:OR=1.48,≥2万元:OR=2.93,P值均<0.05)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高;居住地为农村(OR=0.20)、非独生子女(OR=0.76)、走读生(OR=0.21)以及主要抚养人为老人的儿童青少年(OR=0.69)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低(P值均<0.05)。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风险增高存在统计学关联(OR=1.31,P<0.01)。  结论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象较为普遍。居住地、年龄段、人均年收入、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住校、主要抚养人是在外就餐的相关因素,在外就餐可能会增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方法  1997—2011年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6轮调查数据,纳入膳食及BMI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6 360名研究对象,其中7~<12岁儿童青少年3 529人(55.5%),男生3 360人(52.8%),超重肥胖1 060人(16.7%)。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20%肥胖风险(OR=1.20, 95% CI:1.03~1.41, P=0.023);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61%肥胖风险(OR=1.61, 95% CI:1.25~2.04, P < 0.001);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降低20%肥胖风险(OR=0.80, 95% CI:0.68~0.95, P=0.011),≥65%组降低21%肥胖风险(OR=0.79, 95% CI:0.66~0.94, P=0.010);脂肪及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P < 0.05);男生摄入过量蛋白质更可能发生肥胖(P=0.034)。  结论  儿童青少年摄入过量脂肪和蛋白质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姚梦  唐东辉  白爽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2):1888-1891
  目的  观察运动结合饮食控制的综合干预方案对肥胖男性青少年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iopoietin-likeprotem 2, ANGPTL2)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运动降低肥胖男性青少年心血管疾病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42名肥胖男性青少年和10名健康男性青少年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青少年开展6周运动结合饮食控制的综合干预,测定干预前后身体形态和血压、糖脂代谢、炎症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结果  6周综合干预后,实验组青少年的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均降低(P值均 < 0.05);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水平均降低(P值均 < 0.05);肿瘤坏死因子α、ANGPTL2炎症水平均降低(P值均 < 0.05);反应性充血指数(RHI)、一氧化氮/内皮素-1(NO/ET-1)、一氧化氮、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血管内皮功能显著改善(P值均 < 0.05)。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性青少年的ANGPTL2变化值与体重(r=0.37)、BMI(r=0.45)、RHI(r=-0.46)、NO/ET-1(r=-0.41)、NO(r=-0.45)、AI(r=0.33)的变化值显著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肥胖男性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血脂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降低ANGPTL2水平。ANGPTL2可能参与了综合干预对肥胖男性青少年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对比重复冲刺训练(RST)、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及短跑间歇训练(SIT)等3种不同间歇训练类型与中等强度耐力训练(MICT)干预超重大学生体脂率的效果,为超重大学生采用合适的锻炼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和筛选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20年4月1日关于HIIT、SIT、RST及MICT干预超重大学生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的评估,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815个样本; Meta分析显示HIIT(SMD=-0.26,95%CI=-0.52~-0.00,P<0.05)与SIT(SMD=-0.39,95%CI=-0.72~-0.07,P < 0.05)在降低体脂率方面优于MICT; RST与MI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28,95%CI=0.32~0.87,P>0.05)。通过SUCRA法结合效应量发现干预体脂率效果的最优可能性概率排序为:SIT(SUCRA=79.3)>HIIT(SUCRA=78.2)>RST(SUCRA=56.8)>MICT(SUCRA=35.7)。  结论  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减少超重大学生体脂率方面整体优于MICT,且通过SIT进行锻炼可能会取得最优的减脂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