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初潮前膳食总脂肪及不同类型脂肪酸摄入对女童初潮发生的前瞻性影响,为预防中国儿童青春期发育提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选取1997—2015年有初潮信息且具有基线膳食调查数据并至少参与了一次随访调查的1 240名6~13岁女童为研究对象,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初潮前膳食总脂肪及脂肪酸摄入对女童初潮发生的前瞻性影响。  结果  调查对象的平均基线年龄为(8.3±1.8)岁。调整出生年代、居住地、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膳食能量摄入量及体质量指数Z评分(BMI SDS)后,膳食总脂肪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入量最高组女童出现初潮提前的风险分别比最低组高30% 和34%[HR值(HR值95%CI)分别为1.30(1.01~1.68)、1.34(1.05~1.70)];未发现膳食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摄入量与初潮发生的关联[HR值(HR值95%CI)分别为1.24(0.98~1.58)、1.25(0.97~1.62), P值均>0.05]。  结论  初潮前较高的膳食总脂肪及PUFA摄入可能导致女童初潮发生提前;未发现SFA及MUFA摄入与初潮发生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初潮前蛋白质及动物性食物摄入对中国女童初潮年龄的前瞻性影响,为预防中国女童初潮年龄提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1997—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的数据,选取初潮年龄、身高、体重、家庭人均年收入、母亲文化程度信息完整且初潮前1~4年内至少具有1次完整膳食调查数据的683名≥6岁女童作为研究对象。按城乡分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初潮前蛋白质及动物性食物摄入对中国城市和农村女童初潮年龄的前瞻性影响。  结果  调整总能量摄入、体质量指数标准差评分和家庭人均年收入后,初潮前肉类摄入量与农村女童初潮年龄呈负相关(B=-0.003,P=0.00),与城市女童初潮年龄无相关(B=0.001,P>0.05),而初潮前总蛋白质、乳类、蛋类和水产类摄入量与城市和农村女童初潮年龄均无相关(B值分别为0.002,-0.001,0.003,0.000;0.001,0.001,-0.001,-0.003,P值均>0.05)。  结论  初潮前肉类摄入较多可能会导致中国农村女童初潮发生较早,而总蛋白质、乳类、蛋类和水产类摄入可能对中国女童初潮年龄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围青春期膳食质量对青春期发育的前瞻性影响,为预防中国儿童青春期发育提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西南地区儿童营养与生长发育队列数据,以1 588名6~8岁儿童(女童976名,男童612名)为研究对象,通过食物频率问卷收集儿童的膳食摄入信息,采用修订版中国儿童膳食指数(Chinese Children Dietary Index, CCDI)评价儿童围青春期(初潮/变声发生前2~4年)的膳食质量。以女童初潮年龄和男童变声年龄作为青春期发育观测指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膳食质量对青春期发育的前瞻性影响。  结果  女童和男童的围青春期CCDI得分分别为(58.0~132.5)和(48.3~129.9)分。调整父亲文化程度、能量摄入、体脂百分比后,围青春期膳食质量较高的儿童与膳食质量较低的女童/男童相比,女童初潮发生时间晚0.6年[膳食质量较高组的初潮年龄为13.1(11.2~13.3)岁,较低组为12.5(12.0~13.9)岁,P=0.01];男童变声发生时间晚0.4年[膳食质量较高组的变声年龄为13.8(12.1~14.8)岁,较低组为13.4(12.5~15.1)岁,P=0.03]。  结论  围青春期较高的膳食质量可使儿童青春期发育延迟,应积极开展膳食指导和干预,提升围青春期儿童膳食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膳食因素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的关系。方法以志愿者的形式招募广州市40~65岁居民,采用膳食频数问卷法(FFQ)调查研究对象的膳食摄入情况,并用免疫比浊散射法检测其血浆hs CRP的水平。结果共招募553名志愿者,血浆hs CRP值为(1.56±2.19)mg/L。校正了年龄、教育程度、吸烟、饮酒、BMI、能量摄入等混杂因素的偏相关分析显示,女性的蔬菜、水果摄入量与hs CRP水平负相关(P0.05),总体研究对象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hs CRP负相关(P0.05),在男性中膳食纤维的相关关系显著(P0.05)。根据血浆hs CRP水平1 mg/L、1~3 mg/L、≥3 mg/L预测可能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低、中、高风险,在校正了年龄、性别、BMI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水果摄入量、膳食纤维摄入量的减少、研究对象将来发生高hs CRP的风险增加(P0.05);以最高摄入量Q4组为对照,水果摄入量Q3组、膳食纤维摄入量Q2组、脂肪供能比Q1组、饱和脂肪酸供能比Q2组是Q4组将来发生高hs CRP的风险的1.69、1.71、0.42、0.41倍(OR值)(P0.05)。结论增加膳食中蔬菜、水果、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的摄入可降低血浆hs CRP水平,增加水果和膳食纤维摄入量、控制膳食总脂肪供能比、降低饱和脂肪供能比可能会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1982年与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摄入和能量的营养素来源及变化特征。  方法  分析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10—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简称“2012年营养调查”)中参加膳食调查的6~17岁儿童的膳食摄入情况。1982年的膳食信息连续5 d采用家庭食物称重记账法收集,2012年的膳食信息连续3 d采用24 h膳食回顾与3 d家庭油、盐、调味品称重相结合方法收集。  结果  从1982年到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日平均摄入量由(2 216.5±19.0)kcal/d下降至(1 766.4±30.6)kcal/d(t=45.05, P<0.001);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3.7±0.4)%下降至(55.5±0.6)%(t=102.10, P<0.001);蛋白质供能比由(10.8±0.1)%增加至(12.3±0.2)%(t=-33.40, P<0.001);脂肪供能比由(15.2±0.3)%增加至(33.2±0.5)%(t=-105.22, P<0.001)。脂肪供能比超过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上限(30%)的6~17岁儿童比例由1982年的6.1%增加至2012年的59.8%。  结论  2012年和1982年相比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摄入水平下降,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例发生变化,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增加。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力量广泛开展营养宣传教育,引导6~17岁儿童合理饮食,调整城乡6~17岁儿童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对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对象为1997—2011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6轮调查中膳食及腰围数据完整的7~17岁的儿童青少年。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研究标准判定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关系。  结果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OR=1.29, 95% CI: 1.12~1.48);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OR=1.47, 95% CI: 1.19~1.82);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OR=0.75, 95% CI: 0.64~0.87)与≥65%组(OR=0.68, 95% CI: 0.58~0.80)都降低了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男生蛋白质供能比≥15%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与女生相比更大(OR=1.78, 95% CI: 1.31~2.41, 交互作用P=0.012)。   结论  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中,脂肪和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会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了解学龄前儿童及其主要照料者的膳食摄入情况与儿童肥胖发生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儿童肥胖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中日友好医院管辖的和平街地区4所幼儿园1 246名儿童及其主要照料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及主要照料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和3d饮食记录.结果 男童肥胖率为11.78%,女童肥胖率为10.82%.肥胖男童主要照料者的肥胖发生率父亲为32.95%,母亲为25.00%,老人为25.42%,均高于非肥胖男童(χ2值分别为59.22,114.42,34.73,P值均<0.01).肥胖女童主要照料者的肥胖发生率父亲为24.07%,母亲为33.33%,均高于非肥胖女童(χ2值分别为63.61,81.58,P值均<0.01).肥胖男童谷薯类、鱼禽肉蛋类、植物油的每日摄入量均高于非肥胖男童,能量摄入为(1 704.42±228.64) kcal/d(1 kcal=4.18 kJ)、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260.89±47.49) g/d、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61.05±5.70)%、蛋白质摄入量为(49.31±12.40) g/d、脂肪摄入量为(51.51±9.67)g/d,均高于非肥胖男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肥胖女童的谷薯类和植物油的每日摄入量均高于非肥胖女童,能量摄入为(1 569.19±156.28) kcal/d、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235.61±33.17) g/d、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59.95±4.65)%、蛋白质摄入量为(44.57±10.84) g/d、脂肪摄入量为(49.84±6.68)g/d,均高于非肥胖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肥胖儿童主要照料者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均高于非肥胖儿童的主要照料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肥胖儿童及其主要照料者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能量及三大营养素摄入量过高等问题.预防儿童肥胖要重视家庭主要照料者膳食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方法  1997—2011年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6轮调查数据,纳入膳食及BMI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6 360名研究对象,其中7~<12岁儿童青少年3 529人(55.5%),男生3 360人(52.8%),超重肥胖1 060人(16.7%)。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20%肥胖风险(OR=1.20, 95% CI:1.03~1.41, P=0.023);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61%肥胖风险(OR=1.61, 95% CI:1.25~2.04, P < 0.001);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降低20%肥胖风险(OR=0.80, 95% CI:0.68~0.95, P=0.011),≥65%组降低21%肥胖风险(OR=0.79, 95% CI:0.66~0.94, P=0.010);脂肪及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P < 0.05);男生摄入过量蛋白质更可能发生肥胖(P=0.034)。  结论  儿童青少年摄入过量脂肪和蛋白质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纤维摄入量与肠道菌群的关联, 发现相关差异菌群, 为改善患者日常饮食, 调节肠道菌群, 促进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 以参与一项健康素养和体力活动干预随机对照试验的356名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热能和膳食纤维摄入量基于3 d 24 h膳食调查数据和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对粪便菌群DNA进行16S rDNA V4高变区测序, 采用Qiime2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multivariate analysis by linear models, MaAsLin)方法和广义线性模型用于获得与膳食纤维摄入量有关的肠道菌群。  结果  研究对象的膳食纤维摄入量处于较低水平, 中位摄入量(四分位间距)仅7.4(5.5, 9.7) g/d。未发现膳食纤维摄入量高低与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有关, 但基于Jaccard距离矩阵(PERMANOVA P=0.016)计算的Beta多样性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膳食纤维摄入组有较高丰度的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和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 而高膳食纤维摄入组则有较高丰度的黄体链球菌(Streptococcus Luteciae)、脆弱拟杆菌(Fragili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纤维摄入量与肠道菌群组成有关联。较低膳食纤维摄入量与高丰度的有害菌有关, 而较高摄入量与较高的双歧杆菌属丰度有关, 提示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能对患者的肠道菌群和健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珠三角地区部分中小学学生餐的膳食能量和主要营养素供应情况,为提高学生餐营养质量和制定有效的学生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珠三角地区的8所中小学3个年龄段学生的午餐进行连续5 d的膳食样品采集,通过化学分析法测定学生餐的营养成分含量,并与学生餐指南对应的营养素摄入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8所中小学午餐蛋白质含量达到参考值的百分比范围为80%~95%,蛋白质供能比均达到17%以上;63%以上的学生午餐脂肪供能比超过推荐标准,各年龄段学生餐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38.3%~42.3%,低于推荐标准;膳食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和碘等营养素供应不足,钠的摄入量超过推荐值。  结论  珠三角地区部分中小学生午餐中的主要营养素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生长发育所需,但仍然存在部分维生素、矿物质供应不足及脂肪供能比过高的情况。建议对供餐企业加强营养培训和指导,提升营养午餐的科学搭配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女童月经初潮与筛查性近视的关联,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预防与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标准,在安徽省分别选取宿州、合肥和池州市3个地区,将1725名9~13岁女童纳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及是否出现月经初潮,采用裸眼远视力检查结合串镜检查确定筛查性近视,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中国9~18岁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发生情况与夜间人工光(artificial light at-night, ALAN)暴露的关系,为研究ALAN作为环境污染源对青春期启动的干扰作用机制提供线索,同时为环境ALAN控制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证据。  方法  采用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纳入月经初潮、身高、体重记录完整的9~18岁汉族女生74 483名。采用Pearson相关探索11岁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发生率与ALAN暴露的相关性,并分别按照其所在地室外夜间灯光覆盖面积比例三分位数(0.16, 0.60)和夜间平均光强三分位数[0.97, 5.91 nw/(sr·cm)2]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LAN暴露与月经初潮的关系。  结果  2014年中国汉族女生月经初潮中位年龄为12.18岁,11岁组月经初潮发生率为26.31%。控制体质量指数、当地人口总数、人均GDP的对数值后,11岁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发生率与当地室外平均夜间灯光覆盖面积比例和夜间平均光强对数调整值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30,P值均 < 0.05);所在地室外夜间灯光覆盖面积比例(OR值分别为1.28,1.52)和夜间平均光强(OR值分别为1.47,1.58)越高,11岁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发生率越高(P值均 < 0.05)。  结论  夜间人工光暴露与11岁汉族女生月经初潮率存在正向关联,研究ALAN暴露可能为青春期启动机制提供线索,并为ALAN暴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提供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南阳市10~15岁月经来潮与未来潮女生体成分的年龄变化特点,预测月经初潮时间,为及时开展青春期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  于2020年8—12月及2021年3—10月,对南阳市13个县市区采取抽签法随机整群抽样抽取1 523名女生,先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然后利用日本百利达MC-180体成分分析仪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成分测定。  结果  南阳市10~15岁女生体质量指数(BMI)、脂肪率、躯干脂肪率、肌肉量、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体内水分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来潮女生的BMI、脂肪率、躯干脂肪率、肌肉量、骨量均高于未来潮女生,体内水分率低于未来潮女生。其中11~15岁已来潮女生与未来潮女生之间BM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7,2.03,2.43,2.45,2.52,P值均 < 0.05);12~15岁已来潮女生与未来潮女生之间脂肪率、躯干脂肪率、肌肉量、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10,14,15岁未来潮女生与已来潮女生间体内水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5,2.35,2.37,P值均 < 0.05);10,11,14岁同年龄组农村女生和城市女生月经来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4,3.45,6.73,P值均 < 0.05)。  结论  女生月经初潮前后BMI、脂肪率、躯干脂肪率、肌肉量、骨量、体内水分率等体成分年龄变化特点有助于月经初潮的预判,月经初潮年龄与营养状况、BMI、体育锻炼、零食及饮料摄入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女性大学生月经初潮年龄与高血压前期的关系,为大学生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式,选取江汉大学558名在校女大学生,收集月经初潮年龄信息,测量体重、身高及血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比较不同月经初潮年龄受试者的血压状态,探讨月经初潮年龄对血压的影响.结果 大学女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孕期各大类食物摄入量与婴儿湿疹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方法  采用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某区妇幼保健院常规孕检的孕20~28周孕妇523名。采用具有81个条目的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孕妇过去一个月的膳食摄入情况,根据中国膳食指南划分食物摄入类别,并计算各大类别食物摄入量。于产后6个月通过电话随访调查婴儿湿疹的发病情况。将孕期各类食物摄入量进行四等分(Q1-Q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其与婴儿湿疹之间的关联。  结果  产后6个月婴儿湿疹累计发病率为51.8%。在孕期各类食物摄入方面,湿疹组的禽肉类摄入量高于非湿疹组(27.62±25.20 vs.22.03±22.63 g/d,P=0.022);谷类、蔬菜类、水果类、红肉类、蛋类、奶类、大豆、坚果的摄入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期较高的禽肉类摄入(Q4)和鱼类摄入(Q3)与最低四分位数组(Q1)相比,婴儿湿疹发生风险增加(OR=2.71,95% CI=1.24~4.81;OR=2.38,95% CI=1.23~4.59)。  结论  孕期禽肉类或鱼类摄入过多与更高的婴儿湿疹发生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