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蚊虫中虫媒病毒的分布特点,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7月在弥勒县采集蚊虫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采集到的三带喙库蚊4400只和中华按蚊2200只中分离到9株阳性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鉴定,7株分离物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JEV),均分离自三带喙库蚊;2株分离物为淡色库蚊浓核病毒(CppDNV),分离自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结论首次在红河州弥勒县分离到乙脑病毒,从病原学证实弥勒县是乙脑流行区。流行株同源性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证实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为滇东南地区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德宏州2007年和2010年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云南省德宏州蚊虫和蚊媒病毒分布特点。方法 2007年和2010年的7月在德宏州5个县市利用诱蚊灯采集蚊虫标本,采用C6/36和BHK-21细胞分离病毒,RT-PCR和序列分析方法鉴定病毒分离物。结果 共采集到6属29种43 634只蚊虫,其中三带喙库蚊构成比高达78.69%,中华按蚊构成比为14.77%,其他蚊种数量较少。从蚊虫中分离到6株病毒,经RT-PCR和进化分析表明,其中3株为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JEV),均分离自三带喙库蚊;1株盖塔病毒 (GETV) 分离自三带喙库蚊; 2株淡色库蚊浓核病毒 (CppDNV) 分别分离自三带喙库蚊和迷糊按蚊。结论 三带喙库蚊是德宏州优势蚊种和蚊媒病毒主要传播媒介,当地存在基因Ⅰ型JEV、 GETV和CppDNV的流行,并与以往云南省及我国其他地区的分离株有较近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辽宁省采集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了解虫媒病毒分布情况。方法2008年夏季在辽宁省丹东和锦州市采集蚊虫标本,利用C6/36和BHK-21等细胞分离病毒;对新分离病毒利用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在辽宁省丹东和锦州市共采集蚊虫标本3属5种9296只,包括库蚊属的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伊蚊属的刺扰伊蚊、背点伊蚊和按蚊属的中华按蚊。从蚊虫标本中共得到4株病毒分离物,其中1株为乙型脑炎(乙脑)病毒(丹东市的三带喙库蚊),2株为版纳病毒(锦州市的中华按蚊),1株为辽宁病毒和版纳病毒混合(锦州市的中华按蚊)。新分离乙脑病毒属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E基因编码病毒毒力和抗原表位的位点未发生改变。结论在辽宁省再次分离到乙脑病毒,并首次证明辽宁省存在辽宁病毒。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蚊虫及其携带病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蚊虫分布特点及所携带病毒情况,为当地防治虫媒病毒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电动吸蚊器、捕虫网捕捉成蚊,并进行分类。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用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毒鉴定。结果 2006-2009年共捕获蚊虫10528只,包括5属30种,其中三带喙库蚊5981只,占捕蚊总数的56.81%;骚扰阿蚊、中华按蚊、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分别占33.36%、4.95%、3.29%和0.95%,待定种占0.64%。从蚊虫中分离到1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1株版纳病毒(BAV)和15株未知RNA病毒。结论三带喙库蚊是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的优势蚊种,蚊虫携带JEV和BAV等虫媒病毒,应在该地区加强相关蚊虫及虫媒病毒的调查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河北省部分地区蚊虫种类及蚊媒病毒分布,为该地区虫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在自然界使用诱蚊灯采集蚊虫标本,形态学分类鉴定后分装编号,液氮保存,组织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蚊虫携带病毒种类。使用生物学信息软件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9年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威县、平乡县采集蚊虫3属4种共2 638只,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69.6%(1 835/2 638);其次为骚扰阿蚊,占20.5%(541/2 638)。从平乡县油召乡的蚊虫标本获得1株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浓核病毒,基因型属短浓核病毒属成员。结论 该次河北省调查地区的优势蚊种各不相同,威县和平乡县以淡色库蚊为主,平山县以骚扰阿蚊为主,并在平乡县油召乡淡色库蚊中分离到一株浓核病毒。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海南省海口地区蚊虫种类分布及其病毒携带情况,为相关蚊媒疾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6-11月选择海口市区及4个区不同生境作为蚊虫监测点,利用电动吸蚊器法对不同生境进行蚊虫采集,将捕捉蚊虫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和病毒分离鉴定.结果 共捕获蚊虫8425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占捕获蚊虫总数的68.87%,致倦库蚊占20.21%,中华按蚊占6.64%,骚扰阿蚊占4.28%;分离鉴定出盖塔病毒和版纳病毒各1株.结论 依据海口地区蚊虫的生态学特点做好防蚊、灭蚊工作,为防制相关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做好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四川省的蚊、蠓以及相关虫媒病毒种类及分布。方法 在自然界使用灯诱法采集吸血昆虫标本,形态学分类后分装,液氮保存备用。蚊虫、蠓虫研磨上清液接种BHK-21细胞和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病毒基因检测。使用BioEdit 7.0.5.3、MEGA 6.0等软件对病毒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在四川省东南部3个县的7个自然村共采集到3属4种蚊虫17 019只,蠓虫12 700只。三带喙库蚊占蚊虫采集总数的79.4%(13 519/17 019),其次为骚扰阿蚊(11.1%,1 897/17 019),致倦库蚊占采集蚊虫标本总数的5.5%(930/17 019);中华按蚊最少(4.0%,673/17 019)。蚊虫标本接种组织细胞后,在合江县采集的三带喙库蚊标本获得3株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分离株,经分子生物学实验鉴定为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在合江县采集的7批蚊虫中检测到乙脑病毒基因阳性。蠓虫标本接种细胞后未获得病毒分离物,在合江县采集的4批蠓虫标本经分子生物学检测,显示阿卡斑病毒基因阳性。结论 三带喙库蚊是四川省东南部3县的优势蚊种,四川省东南部存在经蚊虫传播的乙脑病毒及以蠓虫为媒介的阿卡斑病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山西省运城市蚊虫及蚊媒病毒的种类和分布。方法 2012年8月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和永济市采集蚊虫标本, 经鉴定分类和分批研磨后, 利用细胞(C6/36和BHK21)培养方法分离病毒, 对阳性分离物使用蚊媒病毒种属特异引物进行RT-PCR扩增鉴定。结果 采集4属7种10 455只蚊虫, 临猗县和永济市优势蚊种分别为淡色库蚊(91.96%)和三带喙库蚊(72.85%)。经鉴定分析, 从标本中分离到15株基因Ⅰ型乙型脑炎病毒(JEV)、4株库蚊黄病毒(CxFV)、3株淡色库蚊浓核病毒(CppDNV)和1株盖塔病毒(GETV)。结论 首次从山西省分离GETV和CxFV;三带喙库蚊仍是运城市优势蚊种, 目前当地自然循环的JEV仍以基因Ⅰ型为主。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文山中越边境地区虫媒病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云南省文山县、河口县等中越边境地区开展虫媒病毒调查,以期了解当地蚊虫携带虫媒病毒情况.方法 2007年9月在当地5个采集点共采集蚊虫8326只,包括库蚊6091只,中华按蚊1334只,刺扰伊蚊848只,阿蚊53只,并保存于液氮.经消毒、研磨、离心等处理后进行组织培养细胞接种,分离病毒和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软件进行病毒的核苷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从库蚊分离到4株对C6/36细胞致病变的病毒分离物,其他蚊种没有分离到病毒分离物.鉴定结果表明,标本WS0704-2与版纳病毒抗体反应,PCR鉴定为版纳病毒,该病毒基因组第12片段的进化关系同中国其他版纳病毒有明显差异,位于一条独立的进化枝中,在进化上相对独立.标本WS0704-1、WS0708-1、WS0708-2为浓核病毒.结论 云南省文山中越边境地区存在多种蚊虫媒介并携带版纳病毒等虫媒病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云南省蚊虫分布特点及其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等虫媒病毒的关系,为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在云南省农村居民区住房、畜圈和野外竹林等生境捕蚊。结果采获成年雌蚊10属88种158909只,以库蚊、按蚊和伊蚊属蚊虫数量最多,分别占56.66%、25.35%和13.88%。在捕蚊总数中,居民区夜间捕获成蚊7属63种132081只,其中三带喙库蚊的构成比最高(42.12%);其次为中华按蚊(23.31%);野外白天捕获成蚊5属48种26828只,白纹伊蚊构成比最高(31.89%),其次为圆斑伊蚊(20.21%)。对8属29种3957批131538只雌性成蚊进行病毒分离,结果从5属17种蚊虫体内分离到乙脑病毒81株,以库蚊分离出的毒株最多(59株),占72.84%;其次为按蚊8株(9.88%)和伊蚊9株(占11.11%);曼蚊和阿蚊均为2株(各占2.47%)。分离到乙脑病毒最多的蚊种为三带喙库蚊(27株),占分离毒株总数的33.33%。结论居民区夜间活动蚊虫群落的优势种为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棕头库蚊、霜背库蚊、伪杂鳞库蚊和迷走按蚊;野外白天活动蚊虫群落的优势种为白纹伊蚊、伪白纹伊蚊、圆斑伊蚊、骚扰阿蚊和刺扰伊蚊。三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分别是云南省乙脑和登革热的丰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湖北省部分地区蚊传虫媒病毒种类和分布状况。方法 2009年夏季在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和咸宁市通城县采集蚊虫标本,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阳性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新分离病毒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采集到3属5种9424只蚊虫标本,阳性4株(HBTC0913、HBTC0917、HBTC0919和HBTC0921),经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均为版纳病毒;版纳病毒第12节段分子进化分析显示,4株新分离版纳病毒与中国北京、云南和内蒙古地区以及越南的分离株处于同一亚群,而印度尼西亚分离株处于另外一个进化群中;新分离株与其他分离株相比,第12节段编码区核苷酸同源性为87.2%~89.8%,氨基酸同源性为86.1%~90.9%。结论在湖北省分离到版纳病毒,与中国云南毒株YN6的进化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中国滇西北地区分离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进行分子特征研究,了解与云南省内其他地区病毒株的差异.方法 用RT-PCR的方法扩增滇西北地区分离的13株乙脑病毒PrM、E片段和3'非编码区,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用Clustal 1.8X、DNASTAR、GENEDOC等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基于PrM和E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显示,滇西北分离的13株乙脑病毒中有12株属于基因Ⅰ型,1株为基因Ⅲ型;12株基因Ⅰ型乙脑病毒与云南省其他地区分离的病毒株处于不同分支;和云南省其他地区分离株之间E基因核苷酸序列差异度为0.2%~13.9%;3'非编码区存在两种核苷酸缺失情况,基因Ⅰ型毒株在终止密码子后出现3处缺失,而基因Ⅲ型毒株只有1处缺失.结论 滇西北地区乙脑病毒分离株以基因Ⅰ型为主,E基因核苷酸序列与云南省其他地区分离株差异不明显;基因Ⅰ型毒株在3'非编码区存在3处缺失,而基因Ⅲ型毒株则只有1处缺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云南省蚊类的属、种及其生物多样性,了解蚊类的地理区划、生态习性及与疾病的关系,为生物生态学研究及蚊媒传染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技术资料。方法采用重点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自1979年以来,先后在全省12个州(市)45个县境内的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植被地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蚊类标本采集,以及与其相关的生态生物学调查。结果在长期的调查采集中,采获大量的蚊类标本,获得丰富的生态生物学资料,所获标本,经整理鉴定,发现云南省蚊类为3亚科21属32亚属299种,其中新种53种,中国新纪录28种。结论云南省蚊类属、种繁多,生态习性复杂,在地理区划、生态生物学以及形态特征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阐明1977-2010年分离自云南的63株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的基因型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病毒株常规接种乳小白鼠,取发病濒死的乳鼠脑组织经研磨制成上清液,提取病毒核酸,通过RT-PCR扩增乙脑病毒E基因序列,采用Clustal X、DNAstar和Mega 5.0等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云南乙脑病毒分离株均可引起乳鼠发病和死亡。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63株乙脑病毒的E基因序列,进化树和同源性分析表明,47株属基因1型,16株为基因3型。基因1型可分为2个进化群,其中云南最早的基因1型分离株(M28,1977;BN82215,1982)与泰国早期基因1型分离株(U70416,1982;DQ084229,年代不详)同处一个进化群;2007-2010年基因1型分离株分布于两个次级进化分支;16株基因3型分布于3个进化群中,其中20世纪70-90年代分离株分布于两个进化群,2004年分离株处于另一进化群。此外,无论基因1或3型乙脑病毒的抗原性、致病性和毒力等主要氨基酸位点均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云南省存在基因1和3型乙脑病毒流行,1型为近期主要流行型。云南省不同年代和地域的乙脑病毒分离株存在明显差异并具有遗传多样性特点。本研究还提示基因1型乙脑病毒可能起源于中国云南省及相邻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云南中缅边境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状况及其流行病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集医院就诊和口岸入境人员中登革热、疑似登革热和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清标本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LISA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RT-PCR检测登革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标本进行登革病毒PrM.C和NS,区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2008年7—11月在云南省瑞丽市共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清标本103份,经登革病毒IgM抗体和核酸检测,49例确诊为登革热。其中除1例为当地感染病例,其余48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18例来自缅甸木姐市居民,30例为中国居民到缅甸经商或务工返回后发病者。从缅甸输入病例血清中获得2株病毒(RLB61和RLC31)的PrM.C和NS,区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RLB61株为登革l型病毒,RLC31株为登革3型病毒,与东南亚登革病毒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经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证实瑞丽市边境地区发生输入性登革热暴发,并间接证实缅甸木姐市2008年存在登革l和3型病毒流行。  相似文献   

16.
从云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分离HIV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云南人免疫缺损病毒(HIV)感染流行区感染者采血,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Cs)共培养方法分离HIV,以逆转录酶测定法(RT)为检测终点。总共从24名无症状HIV抗体阳性者和一名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病人分离到10株HIV。经HIV1p 24 Elisa和HIV1 Pol和Gag基因引物多聚酶链反应(PCR)证实并鉴定所分离株均为HIV1型。与文献报道从同类人群所分离的毒株生物学特性相似,这些毒株仅在PMCs缓慢生长,不致细胞病变。目前正在改变培养条件以提高病毒滴度并对扩增的基因进行分析以寻找我国云南HIV流行株与世界其他地区HIV流行株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Previously, the prevalence of Salmonella enterica Paratyphi A in Yunnan was high; and recently Yunnan was the predominant endemic province in China. To identify th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antibiotic resistance profile and genotypic diversity of the S. Paratyphi A isolates from 1995 to 2013 in Yunnan, we performed the study.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s, pulse-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 and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cterial isolates. The results showed from 1995 to 2013, 366 S. Paratyphi A were isolated: 295 isolates (80.6%) from Yuxi and 68 isolates (18.58%) from Honghe. All of the strains were resistant to nalidixic acid, and some were resistant to ampicillin and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in different years. All the isolates were sensitive to cefotaxime and ciprofloxacin. Identical PFGE with two enzyme digestion patterns were found for 339 isolates. Some environmental isolates in different years were homologous with the strains isolated from food and patients. MLST showed 349 strains were ST85, only 17 isolates were ST129. S. Paratyphi A isolates from Yunnan showed a high similarity, and we found the pathogen isolated from patients, the environment and food had the close epidemiological relationship, forming a transmission circulation.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aratyphoid-contro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描述云南省1997-2000年及2004年5年的肠道病毒(EV)分离状况及型别特征。方法5年在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中共检测到210株非脊髓灰质炎(脊灰)肠道病毒(NPEVs),其中12株经血清学鉴定为腺病毒。剩余198株经基因测序定型,即病毒VP1区基因序列转变为氨基酸序列后与标准株进行比较。结果经分子生物学定型:人类EV-A组5株(5个血清型)、EV-B组158株(34个血清型)、EV-C组32株(6个血清型)、未分离到EV-D组病毒。在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中,210个分离株,EV-B组病毒占75.2%,为主要型别;EV-C组占12.2%,腺病毒占5.7%,EV-A组占2.4%。结论云南省EV的流行中,以EV-B组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