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后通过复诊方式随访32例,并按殷华符等提出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2例术前术后比较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优良率达87.5%。结论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甘肃省2008年麻疹实验室网络(Measles Laboratory Network,MLN)运转情况,指导麻疹监测。方法对MLN标本检测、复核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甘肃省2008年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疑似麻疹4597例,采集血清标本3762份,采集率81.8%;麻疹IgM抗体阳性1879份,阳性率为49.9%。检测风疹血清标本1343份,风疹IgM抗体阳性611份,阳性率为45.5%。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对3株麻疹病毒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均为H1a基因亚型。结论甘肃省2008年MLN运转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甘肃省2009年风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基因型别。方法用Veto/Slam细胞从风疹暴发和散发患者的标本中分离风疹病毒,通过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序列测定与分析鉴定其基因型。结果甘肃省首次分离出的3株风疹病毒鉴定为1E基因型。与2株世界卫生组织1E基因型的参考株(T14-CH-02株、M1-MAL-01株)形成了一个分支,均属于1E基因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9%~100%。结论此次疫情是由lE基因型风疹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此项研究为以后甘肃省风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肃省一般人群及特殊人群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流行特点。方法12个市(州)33个县(区)一般人群不同年龄组采集血清6227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AV、HBsAg、抗一HBs、HBcAg、抗-HBe、抗-HBc、抗-HCV、抗-HEV和抗-HDV。结果2003年不同人群抗-HAV、抗-HCV、抗-HEV和抗-HDV标化阳性率分别为89.05%、2.62%、4.06%和0.25%,HBsAg标化阳性率为11.82%,HBV标化感染率为69.12%,抗-HB8阳性率为43.26%,HBeAg、抗-HBe阳性率分别为4.41%和5.44%,抗-HBC阳性率为54.48%。HAV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85.0%的10岁以上儿童已感染过HAV。HBsAg阳性率在20~39岁年龄组呈现单个高峰。结论由于实施乙肝免疫计划多年,1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明显下降;HAV感染率较1982年和1992卑下降;HCV、HEV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甘肃省<8月龄及≥15岁人群麻疹发病危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8月龄及≥15岁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采用1∶3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研究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医院暴露史、与发热出疹病例接触史、患病史、疫苗接种史、人口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差异,从而分析患病的危险因素和提出控制措施。结果对42例<8月龄病例和126例对照、74例≥15岁病例和222例对照进行分析,“医院暴露史”、“与发热出疹病例接触史”、“发病前去过其他城市”是<8月龄及≥15岁人群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疫苗接种史”是≥15岁人群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医院暴露史”是<8月龄儿童发生麻疹的唯一危险因素(OR=29.23,95%CI:2.82~302.89);“医院暴露史”及“发病前7~21 d去过其他城市”是≥15岁人群发生麻疹的危险因素(OR=5.15,95%CI:2.28~11.63;OR=5.48,95%CI:1.38~21.69)。结论降低<8月龄及≥15岁人群麻疹发病,除提高免疫接种年龄范围内儿童麻疹类疫苗接种率和减少传染源外,必须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甘肃省风疹病毒流行情况,进行风疹野病毒流行株的分离、鉴定。方法2009—2013年从甘肃省风疹暴发和散发病例中采集具有风疹典型症状患者咽拭子标本255份,经用非洲绿猴肾细胞/淋巴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to/SLAM)从风疹病例咽拭子标本中分离风疹野病毒,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风疹病毒株进行基因型别检测分析。结果2009—2012年甘肃省共报告疑似风疹7964例,临床诊断7334例,实验室诊断630例,对送检的255份风疹疑似病例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35株风疹野病毒,分离率为13.73%;分离鉴定出的35株风疹野病毒病例中,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共30株,占阳性毒株总数的85.71%,15岁以上的5株,占阳性毒株的14.29%;35株风疹野病毒流行株主要分布在甘肃省9个市、州的17个县、区。结论甘肃省2009~2013年风疹野病毒流行优势株为IE基因型,是甘肃省风疹病毒优势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2011—2012年甘肃省麻疹实验室运转状况,为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2012年甘肃省麻疹实验室网络(MLN)血清IgM检测、病原学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麻疹监测系统(MSS)报告甘肃省疑似麻疹1275例,采集血清标本1242份,采集率97.41%;麻疹IgM抗体阳性710份,阳性率57.16%;检测风疹血清标本1198份,阳性率20.36%;2011—2012年共收到疑似麻疹、风疹咽拭子标本1019份,分离出58株麻疹病毒,鉴定为Hla基因亚型;分离出风疹病毒20株,为1E基因型;2011—2012年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麻疹实验室组织的现场认证,血清盲样考核和血清复核符合率均为100.00%;全省14个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网络实验室,连续两年通过了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职能考核和现场认证,血清盲样考核符合率96.67%,血清抽样复核符合率98.41%。结论2011—2012年甘肃省MLN运转良好,为麻疹疑似病例实验室诊断和麻疹流行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部分地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结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为有效地控制麻疹爆发或流行 ,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 ,甘肃省于 1999年 12月~ 2 0 0 0年 1月首次在天水、定西两地的 7个县 (区 ) ,对 8月龄~ 14岁儿童开展了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结果显示 :实际接种儿童 72 1731人 ,报告接种率 94 80 % ,除 8~ 11月龄儿童接种率较低外 ,其余各年龄组儿童接种率均 >90 %。用省统计局人口资料推算 ,估算接种率为 87 6 9% ,各县 (区 )均 >80 %。此次强化免疫覆盖了很大一部分“零”剂次免疫及未进行复种的儿童 ,有效地减少了易感儿童的积累。强化免疫的顺利实施对今后甘肃省控制麻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部分地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尤其是计划免疫实施以来 ,我省麻疹得到有效控制 ,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近年来 ,由于多种原因计划免疫工作质量有所下降 ,麻疹疫苗接种率达不到要求 ,时有麻疹暴发或流行。为了有效控制麻疹疫情回升 ,我们于1 999年 1 2月~ 2 0 0 0年 1月首次在 7个县区对 8月龄~ 1 4岁儿童进行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本文就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麻疹疫情数据来自甘肃省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资料 ;人口资料来自统计局 ;接种数据资料来自逐级上报到省级的统计报表。 (2 )强化免疫 :1 999年 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胶体金试纸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做比较,了解胶体金试纸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采用两种方法检测0~65岁人群血清标本3 578份。结果胶体金试纸法检测出HBsAg阳性标本189份,阳性率5.28%;ELISA法检测出阳性标本200份,阳性率5.59%;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胶体金试纸法与ELISA法检测标本符合率为97.74%。胶体金试纸法的灵敏度为77.00%,特异度为98.96%。结论胶体金试纸法操作简便、快速,检测的特异度较好,但其灵敏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