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心理反应和应对方式,为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某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12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调查。结果在校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1.04%,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甲型H1N1流感期间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与心理反应呈负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结论在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通州区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信行现况,为加强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通州区城镇、农村中学各2所,采用无记名自填问卷方法调查在校高一、高二年级学生2874名。结果学生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知识、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和正确处理呼吸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8.0,63.0,46.8,46.6,对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总知晓率为69.7;72.7的学生对发生"非典"、食物中毒等事件选择听从学校或教师的安排,66.8的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非典"等事件;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技能知识总知晓率为56.5。结论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及技能不足,学校应探索有效开展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信行状况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南省郑州大学不同专业和年级1 195名大学生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信行状况的调查。结果在校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74.63±12.27)分,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抑郁、神经衰弱、恐惧、焦虑和疑病得分分别为(0.53±0.60)、(0.49±0.56)、(0.70±0.53)、(0.32±0.49)和(0.51±0.62)分;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分别为(1.94±0.54)和(1.16±0.56)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与态度呈负相关(r=-0.408,P<0.01),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364,P<0.01),态度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812,P<0.01),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860,P<0.01)。结论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晓率较低,知识与态度和行为密切相关;在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注意其态度和行为转变。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突破2 000万,年龄在17~22岁[1]。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流行事件[2]。乙型肝炎是大学生病休和退学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某市在校寄宿生预防乙型肝炎知识知晓率现状进行调查,为更好地推动学校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赵伟  范舒云  梁海峰 《中国校医》2014,28(1):13-14,16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传染病及公共安全知识行为状况和进行健康教育干预,针对干预效果寻求有效方法途径。方法对在校一年级选修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同专业38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干预后再次进行问卷测试并对结果分析。结果艾滋病等传染病知识知晓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公共卫生安全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及相关态度、行为形成情况,测试前后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学校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与学生健康防病知识和健康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关联;公共卫生安全知识、行为健康教育效果良好;尝试开展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治方面知识,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现状,男女生之间相关认知情况的差异,为改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以本校在校大学生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在校大学生共54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予以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普遍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普遍希望通过网络了解相关知识。结论引导在校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确认识,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突发公共卫生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干预方法及效果,为进一步开展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通州区城镇、农村规模相当的各2所中学,分别组成城镇、农村干预组和对照组。以年级为单位,对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整群抽样,城镇、农村干预组进行不同干预活动,并于干预前、后分别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镇、农村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总知晓率提高到69.4%。城镇学校食物中毒知识及其正确处理方法、预防呼吸道知识及其正确处理方法总知晓率上升超过10个百分点,农村学校2类知识及其正确处理方法总知晓率上升不足7个百分点。干预后城镇学生对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好于农村学校,分别达到77.3%和65.1%,其中配合管理、调查、治疗的认知态度城镇和农村分别达到94.0%和85.5%。结论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干预活动是有效的,城镇学校干预方法优于农村学校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东省城市居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知晓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完善政府的相关健康教育和促进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采取拦截访问的方式对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和深圳市罗湖区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传染病知识得分中位数为52分,手足口病和麻疹的知识知晓率较低,分别为25.4%和42.9%;食物中毒知识得分中位数为64分,科学识别毒蘑菇方法的知晓率较低,结果为42.4%。不同地区、年龄和文化程度人群的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区、文化程度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程度是影响知晓率的因素;文化程度越高知晓率越高。结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特别是传染病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应针对低文化程度居民采取其喜闻乐见的宣传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莉  北京  )  宁艳  北京  )  程玉兰  北京  )  胡俊峰  北京  )  陶茂萱  北京  )  张刚  北京  )  胡桃  北京  )  柴燕  北京  )  汤大俊  张银燕  陈艳 《中国健康教育》2010,26(10):735-737
目的了解四川省城乡居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现状,为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城乡居民20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做过家庭应急准备的比例为20.3%。对地震、水灾、火灾逃生自救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69.2%、58.4%和74.8%。传染病暴发事件中,对伤寒传播途径和肺结核预防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20.3%和51.7%。其他灾害事件中,对化学品中毒处理方法和放射性事故应对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32.7%和34.6%。城市居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知晓率明显好于农村居民。结论四川省城乡居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水平有待提高,知识知晓率城乡差别很大。应加强对肺结核、伤寒、化学品中毒处理、放射性事故应对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并采取针对、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居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昆山市小学生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掌握现状,为提高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认知和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昆山市26所小学四~六年级学生3 405名,对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被试者中所调查16项知识题总知晓率为71.7%%,分别为公办校76.5%,民办校71.7%;男生70.2%,女生73.6%;四年级学生68.1%,五年级学生72.1%,六年级学生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性质学校、不同性别和各年级间各题知晓率比较,公办校均高于民办校,大多数题女生高于男生,多数题随年级的上升而增高。结论小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和防控知识宣传,把防控相关知识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防控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需求状况,为有针对性安排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需求排名前5位的是“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与健康”、“健康生活方式”、“急症自救与互救”和“心理健康”,需求率依次为52.00%,47.00%,46.60%,42.20%和27.80%。男生对“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与健康”、“心理健康”和“性与生殖健康”的需求率高于女生,而女生对“急症自救与互救”的需求高于男生,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科生对“急症自救与互救”、“传染病预防”的需求高于理科生,而理科生对“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与健康”和“性与生殖健康”的需求高于文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级大学生对“环境与健康”、“口腔卫生”、“健康生活方式”、“用药安全知识”、“性与生殖健康”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学生最想了解的健康知识是“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与健康”、“健康生活方式”、“急症自救与互救”和“心理健康”,并且存在性别、专业和年级差异。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有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12.
3441名普通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及性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性行为状况,探讨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策略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全国5所普通高校共3441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性行为发生率、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及高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结果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76.2%。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不同性别和年级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行为发生率为9.5%;发生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只有20.1%每次都用安全套。87.6%的大学生希望了艾滋病相关知识,只有21.5%的学生表示满意学校当前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结论 应进一步改进高校的健康教育模式和内容,注重艾滋病预防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了解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其与应用移动终端获取健康知识的关系,为数字化健康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健康教育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市部分高校的1 949名学生,对健康素养水平及应用移动终端获取健康知识的情况进行现场横断面调查.结果 大学生高健康素养者占31.3%,边际健康素养者占48.9%,低健康素养者占19.8%;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父母文化程度、选修健康教育课程及参加与健康相关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健康素养等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6.893,82.697,21.154,13.377,13.678,33.856,51.819,P值均<0.05).高健康素养大学生中对健康知识有迫切需求的比例高于边际和低健康素养大学生.高健康素养大学生应用移动终端获取健康知识的比例高于边际和低健康素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整体健康素养处于边际水平,高健康素养大学生较边际和低健康素养大学生更多地应用移动终端来获取健康知识.通过移动终端新媒体平台开展健康教育是值得探索的高校健康教育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湘西地区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民族地区高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在湘西地区3所高校分层随机整群抽取1 301名大学生采取匿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4.6%。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男生高于女生(t=3.608,P<0.01),本科生高于专科生(t=-12.223,P<0.01),汉族学生高于少数民族学生(t=5.356,P<0.01),不同年级、高校层次、专业、户口所在地、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高校是否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或宣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的因素有性别、高校层次、民族、专业、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高校是否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或宣传。结论 湘西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的总体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为最主要影响因素,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征通过丰富课程内容、课外实践等途径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淮南地区在校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为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淮南市4所高校96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学历水平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越高,知晓率越高;不同专业学生知晓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多数大学生认为贞操重要,反对婚前性行为。57.62%的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结论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掌握不足,应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16.
某医学院学生HIV/AIDS知识·态度·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关行为和态度,为今后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对某医学院一~四年级468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97.6%的学生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85.2%的学生认为目前艾滋病不能治愈;68.8%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收治艾滋病病人的科室工作;23.1%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之中;有6.6%的学生承认有过性行为:不同年级学生所掌握的艾滋病知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医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应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作为医学生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生殖健康现状、知识知晓程度以及需求,探索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的方法,便于有针对性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生活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西北民族大学中少数民族大学生870名,以匿名问卷形式进行生殖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不足,对女性排卵、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避孕措施的知晓情况较差,相关知识知晓率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大学生性态度较开放,24.9%的学生愿意接受婚前性行为,33.0%能接受大学生发生性行为,21.1%能接受未婚先孕,27.3%希望体验性生活经历,不同性别、生源学生间均有差异;性行为方面,44.8%有过接吻经历,23.2%的人有过性爱抚经历,20%有过性经历,29.2%有过自慰经历,这些行为在男女生之间、不同生源之间差异较大。结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水平较低,性态度较开放。应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提高相关知识水平,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行为。  相似文献   

18.
马震 《中国健康教育》2011,(12):898-901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学生生殖健康的现状及知识需求情况,为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对北京市2所高校1053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避孕知识、艾滋病预防知识了解较少,但对艾滋病3大传播途径认知较好,10.5%的大学生赞成在校期间发生性行为,10.3%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其中每次采用避孕措施的占30.6%。92.1%的大学生希望了解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希望获取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途径依次是学校的健康教育(64.6%),报刊杂志、书籍(56.2%),网络(45.0%),仅有21.2%的大学生主动寻求过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结论北京市大学生避孕知识认知较低,部分大学生对性态度宽容且有无保护性性行为,他们普遍对生殖健康教育有需求,应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4所高校大学生5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694名大学生进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大学生的5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科学健康观(49.14%)、安全与急救(41.64%)、基本医疗(26.08%)、传染病防治(9.65%)、慢性病防治(8.07%).被调查大学生的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较低.不同院校、性别、生源地、每月生活费方面,被调查大学生具备的部分健康问题素养存在差异.结论 学校应针对学生特征及其知识需求,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注重非医学生健康素养的提高,加强女生安全与急救知识的掌握,把农村生源地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工作作为重点,重视利用家庭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技能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制订和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北京市6所高校905名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及健康技能调查.结果 大学生健康技能掌握率为68.95% (624/905);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及是否选修健康教育课大学生健康技能掌握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专业类型、健康知识得分对大学生健康技能水平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结论 大学生健康技能水平与专业因素有关.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咨询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