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目的分析采用PDCA循环方法管理多重耐药菌(MDRO)前后MDRO检出率的变化。方法收集分析某三级甲等中医院PDCA循环实施前(2013年1月—2014年12月)和实施后(2015年1月—2016年12月)送细菌培养标本和MDRO检出情况。结果 PDCA循环实施前共送检标本14 889份,分离菌株6 345株,MDRO650株,MDRO检出率10.24%;PDCA循环实施后共送检标本17 856份,分离菌株7 568株,MDRO476株,MDRO检出率6.29%;PDCA实施前后MDRO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67,P0.001)。经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2013—2016年MDRO检出率随时间呈现出递减趋势(Z=-7.8856)。手卫生用品领取量和费用均有所增加。结论引进PDCA循环用于MDRO管理,医院的MDRO检出率降低。PDCA循环管理法可有效促进医院MDRO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组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科、总务处多部门参与的专案改进小组,通过现状调查及一系列的改进与干预措施,比较FMEA实施前后MDRO防控措施不达标率及MDRO医院感染发现率.结果 MDRO防控措施不达标率由专案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循证策略叠加预见性管理在防控ICU多药耐药菌(MDRO)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宁波市第二医院ICU收治的68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6月-2021年5收治的1 576例患者为干预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MDRO感染防控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策略叠加预见性管理;EBSCPM包括ICU病房分区、环境MDRO监测、使用2%洗必泰湿巾清洁皮肤、使用过氧化氢喷雾剂消毒病房、手部卫生严格检查、MDRO监测“临界”标记以及电子显示感染控制信息;比较两组患者MDRO感染率、医院感染率、防控措施执行情况及环境MDRO检出率。结果 干预组MDRO感染率、医院感染率和环境MDRO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接触隔离措施落实率、实施接触隔离时间、手卫生依从性和准确性均提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循证策略叠加预见性管理与ICU患者较低的医院感染和MDRO感染率相关(医院感染:OR=0.44,95%CI:0.35~0.55,P<0.001;MDRO感染:OR=0.35,95%CI:0.27~0.44,P<0.00...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现状,以及集束干预措施的防控效果。方法对2012—2014年该院发生MDRO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重点监测及集束干预。结果 2012—2014年共检出MDRO1 909株。2012—2014年MDRO检出率分别为30.69%、31.04%、29.40%,床旁干预率分别为81.02%、92.05%、94.23%,临床隔离落实率分别为69.97%、82.98%、93.04%;2012—2014年MDRO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RO床旁干预率、临床隔离落实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2—2014年MDRO居前3位的分别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EC)、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ESBLs-KP)。结论通过多部门联动及强化现场督查等集束干预模式,促使MDRO医院感染管理更加规范,临床隔离落实率不断提高,有效预防和控制了MDRO在医院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管理在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实践与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4月—2013年3月(干预前)与2013年4月—2014年3月(干预后)住院患者送检的临床标本中MDRO的检出及感染情况,自2013年4月开始实施多学科协作管理,比较分析干预前后患者MDRO检出及医院感染等情况。结果干预前检出MDRO798株,干预后检出MDRO833株,干预后MDRO检出率(25.71%)低于干预前(3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施多学科协作管理后,MDRO医院感染发病率由干预前的0.94%下降至0.63%;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36.44%提高至53.51%;接触隔离执行率由干预前的65.29%提高至90.88%;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由干预前的64.93%提高至72.53%;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标本送检率由干预前41.36%提高至58.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多学科协作管理的实践,能有效落实MDRO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有效减少MDRO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进行监测,观察实施强化感控干预后医院MDRO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对该院2017—2018年收治的患者进行MDRO目标性监测。2018年在全院范围内加强对MDRO感控的教育培训、考核督导、多部门协作、落实问题整改等。对比不同年份MDRO医院感染率,评估感控干预效果。结果 2017、2018年该院分别检出MDRO感染154和151例次,其中院内感染分别占43.51%和25.83%;2017年MDRO院内感染率(0.38%)高于2018年(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O感染多见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其次是皮肤软组织。强化干预后抗生素使用率下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上升,各项防控措施执行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MDRO进行感控干预,有助于提高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执行的依从率,降低抗菌药使用率及MDRO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检出情况,评价多学科合作管理MDRO的效果,为临床有效控制MDRO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比较某院2013年10月—2014年9月不同时段临床科室各项干预措施依从性及患者MDRO检出情况。结果 2013年第4季度,2014年第1、2、3季度4个不同时段各项控制措施依从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013年第4季度—2014年第3季度主要监测MDRO在同种菌中检出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别为52.34%、45.45%、48.95%、26.25%;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分别为64.42%、63.07%、59.87%、43.09%;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分别为42.11%、41.82%、29.33%、17.52%;MRSA、CRAB、MDRPA检出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不同时段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检出率低(5%),各时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积极推行多学科合作MDRO管理模式,有利于降低MDRO的产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的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应用于预防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暴发的效果。方法 成立多学科项目实施小组,对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20年6—12月收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HFMEA模式对MDRO医院感染暴发防控进行风险评估,对高风险失效模式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并于2021年1月开始实施。比较实施前后工作人员手卫生、穿脱隔离衣情况及患者MDRO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HFMEA实施后,ICU MDRO医院感染暴发潜在失效模式风险系数明显下降;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较实施前提升了10.98%~14.12%;接触MDRO患者及床单位时工作人员使用隔离衣的依从率较实施前提升了8.61%~15.21%;穿脱隔离衣正确率较实施前提升了10.73%~18.43%;ICU医院感染率、MDRO日医院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病率与实施前比较均有下降。结论 应用HFMEA前瞻性评估并对MDRO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MDRO医院感染率,从而预防MDRO医院感染的暴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5-2017年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感染的情况,并提出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住院患者所有送检标本69 234份,进行病原菌鉴定、药敏试验和MDRO鉴别。整理MDRO感染的数据,分析MDRO的检出率及MDRO分布的科室、感染的部位。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等资料,归纳住院患者发生MDRO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三年间MDRO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5年MDRO检出率为30.99%(450/1 452)高于2016年25.67%(382/1 488)和2017年25.37%(390/1 537)(P<0.001);2016年和2017年MDRO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2015-2017年MDRO医院感染分布位居前三的科室均为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2015-2017年医院MDRO感染患者主要感染部位均为呼吸道,其次为泌尿系统。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动静脉置管、合并基础疾病是住院患者MDRO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15-2017年医院MDRO的检出率较高,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是感染的主要科室,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是主要的感染部位,临床应根据MDRO的监测情况和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降低MDRO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菌(MDRO)的医院感染控制方法,切断交叉感染途径. 方法 通过建立MDRO监测系统、隔离带菌者、加强清洁消毒、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等措施对MDRO进行管理,运用国际通用流行病学定量统计方法评估MDRO的控制效果.结果 2005-2008年,每千住院日新发MDRO分离量出现明显下降,并维持在控制范围内,MDRO获得有效控制,但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2008年11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结论 通过加强监测、消毒隔离和手卫生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MDRO的交叉感染率,但近期需要警惕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在医院内引起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于2020年1月,运用FMEA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筛选出医院感染高风险事件,从中确定风险事件为手卫生依从性和血源性职业暴露2个院级优先级改进项目,进行风险控制与干预措施后,比较改进前后的效果。结果除缺乏激励机制、医护团队间沟通不足等原因,FMEA实施前后的手卫生依从性和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优先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MEA实施后手卫生依从性为74.92%(79375/105953),较FMEA实施前的68.40%(58361/85328)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6.55,P<0.01)。FMEA实施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85%(80/2080),低于FMEA实施前的6.16%(123/1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9,P<0.01)。结论FMEA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有良好的效果,可前瞻性识别和评估医院感染风险,从而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用药管理在患者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20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实施抗菌药物治疗(100例),观察组于抗菌药物管理基础上实施治疗(100例),分析其作用。结果观察组用药种类不合理比率0.00%、用药剂量不合理比率0.00%、用药时机不合理比率1.00%、给药方法不合理比率0.00%、联合用药不合理比率1.00%,低于对照组的6.00%、5.00%、7.00%、5.00%、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0、5.130、4.690、5.130、5.700,P<0.05)。观察组单一抗菌药物使用比率67.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0,P<0.05);观察组三联抗菌药物使用比率4.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0,P<0.05);观察组、对照组二联抗菌药物使用比率29.00%、3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30,P>0.05)。观察组Ⅰ类切口感染率0.00%、Ⅱ类切口感染率0.00%、Ⅲ类切口感染率1.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0、5.130、4.690,P<0.05)。结论抗菌药物用药管理在患者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显著,可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联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成都地区45岁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HIV/AIDS)患者流行特征。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式对2018—2020年期间成都地区45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发病资料予以分析。结果2018—2020年新报告成都地区45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219例(35.67%),2018—2020年期间成都地区≥45岁HIV/AIDS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P<0.05);HIV感染者占72.60%,男性占75.80%,年龄主要分布于56~65岁(48.86%),主要分布地区为锦江区(39.73%),职业主要为服务业从业者(36.99%),67.58%的患者离异或者丧偶,民族主要为汉族(72.15%),2018—2020年HIV/AIDS患者以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0.22,5.65,1.92,5.68,1.12,2.12,0.39;P>0.05);75.34%经由异性传播,50.68%患者为就诊时检查检出,首次CD4细胞检查结果低于200个/μL患者占比较高(43.84%),有近81.28%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而患者死亡率达16.89%,2018—2020年期间患者传播途径、样本来源、首次CD4细胞检查结果、抗病毒治疗、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3.59,1.56,0.01,0.35;P>0.05);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62.10%)、乏力(42.01%)、淋巴结肿大(28.77%),51.14%为在门诊检查检出,患者多伴有至少1种机会感染合为感染类型主要有巨细胞病毒感染(56.16%)、结核分歧杆菌感染(36.53%),2018—2020年期间患者各项症状、就诊科室、合并机会感染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11,1.17,0.07,2.05,0.84,0.57,2.32,1.74,3.00,2.61,0.50,1.33,1.42,0.203;P>0.05)。结论成都地区45岁以上HIV/AIDS患者流行形式相对严峻,构成比以及发病率显示出上升趋势,因此对于年龄45岁及以上患者应该制定个性化防控政策,有效抑制HIV/AIDS在中老年群体中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构建医院感染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对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所有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医院感染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干预前(2017年1-12月)与干预后(2018年1-12月)医院感染过程、结果指标的差异。结果 干预前后同期住院患者数分别为106 558、111 904例,分别发生医院感染1 803、1 526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从1.69%下降至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40,P<0.001);干预后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及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发病率较干预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MDRO检出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导尿管使用率、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较干预前下降,VAP的预防率、MDRO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构建医院感染质量指标评价体系能促进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湖南省食源性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沙门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湖南省10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的沙门菌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5—2019年共收集到7 506例食源性疾病病例和生物标本,沙门菌检出率为9.75%,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占68.17%),进食场所86.61%为家庭,18岁以下人群沙门菌检出率(占58.41%)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沙门菌检出率有下降趋势(χ2=126.700,P<0.001); 发热、脱水病例的沙门菌检出率高于未发热(χ2=309.088, P<0.001)、未脱水病例(χ2=28.291, P<0.001);食用水果及其制品(χ2=19.798,P<0.001)、婴幼儿食品(χ2=14.344,P=0.038)、混合食品(χ2=5.125,P<0.001)、蔬菜及其制品(χ2=4.316,P<0.001)、豆及豆制品(χ2=11.146,P=0.001)的病例检出率高于未食用病例;不同季度沙门菌检出率存在差异,二、三季度较一、四季度检出率高(χ2=88.926,P<0.001)。 结论 家庭是湖南省沙门菌感染的主要场所,沙门菌确诊病例的暴露食品主要为乳与乳制品、粮食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提示应加强家庭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提高防病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医疗器械三级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探讨其在临床疑似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临床在用的1830台(套)医疗器械,按照管理模式将其分为对照组[896台(套)]和观察组[934台(套)],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三级质量控制管理,根据风险分析要素和评估值,将其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3类,制定一级管理持证上岗、二级管理培训考核和三级管理常规检查制度。对比两组器械临床服务质量、不良事件控制效果和器械使用相关人员业务能力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因器械设计、操作使用、运行环境、技术保障和部件老化等原因发生故障的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9,t=6.268,t=7.697,t=5.156,t=3.265;P<0.05);疑似不良事件上报率、及时率、有效率、数据规范度和处理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40,χ2=36.247,χ2=9.053,χ2=4.787,χ2=14.332;P<0.05);器械使用相关工人员持证上岗率、培训考核优秀率和常规检查合格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2,χ2=13.832,χ2=6.197;P<0.05)。结论:三级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能规范器械不良事件上报流程,提升不良事件处理效率,保障医疗器械运行质量,提升器械使用相关人员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性干预在危重症患者核医学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基础护理、重症应急和辐射安全3方面预防性干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选取医院接诊检查的184例危重症患者,按照管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83例)和观察组(10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预防性干预管理模式。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比两组基础护理满意度、核医学检查熟识度和辐射安全认知度及重症应急和辐射安全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基础护理满意度、核医学检查熟识度和辐射安全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8,t=2.858,t=4.165;P<0.05);观察组重症应急检查失败、发生差错和危重症抢救比例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98,χ2=5.199,χ2=4.074,χ2=4.538;P<0.05);观察组辐射安全防护设施、患者活动范围、放射性废物及废水、患者排泄物和剂量监测的安全隐患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0,χ2=11.033,χ2=6.367,χ2=5.924,χ2=4.846;P<0.05)。结论:预防性干预对策管理模式能改善核医学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提高检查和抢救成功率,降低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杭州市民营企业职工抑郁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卫生相关部门开展高危人群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方法 2020年10—11月,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西湖区、萧山区、滨江区和富阳区的民营企业职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资料,采用百分比、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848份,回收调查问卷649份,问卷回收率76.53%; 有效问卷557份,问卷有效率为85.82%。调查对象抑郁发生率为27.78%(150人),重度抑郁发生率1.11%(6人),轻微抑郁发生率26.67%(144人)。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性别(χ2=9.178,P =0.002)、文化程度(χ2=13.826,P<0.001)、吸烟情况(χ2=6.072,P=0.048)、是否锻炼(χ2=4.405,P=0.036)、睡眠质量(χ2=56.166,P < 0.001)和抗逆力(χ2=31.914,P < 0.001)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职工的抑郁。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睡眠质量(OR=11.704,95%CI:4.730~28.960)、抗逆力(OR=7.285,95%CI:3.121~17.004)、文化程度(OR=3.269, 95%CI:1.760~6.073)、性别(OR=1.935, 95%CI:1.167~3.208)和体育锻炼(OR=1.664, 95%CI:1.038~2.667)是影响民营企业职工抑郁的主要因素。结论 卫生相关部门应重点关注民营企业中睡眠质量差、低抗逆力、大专及以上学历、女性及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职工的心理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9.
李源  赵炫  刘洁  金瑾  高风华 《现代预防医学》2022,(11):1987-1991
目的 了解学生结核潜伏感染状况及预防性服药情况,为学校结核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结核病管理信息”、“山东省学生健康体检管理系统”、结核病筛查年度报表数据,利用EpiData 3.1、 Excel 2016、SPSS 22.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共筛查170 143名学生,PPD阳性率17.77%,各年份PPD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4.998,P<0.001); 男性与女性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76,P=0.224; χ2=0.120,P=0.729); 寄宿与非寄宿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 039.468,P<0.001; χ2=219.721,P<0.001); 不同学历及生源地学生各年份阳性率(χ2=193.277,P<0.001; χ2=443.039,P<0.001)与强阳性率(χ2=20.693,P<0.001; χ2=438.292,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预防性服药率5.75%,“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拒绝者55.34%。结论 高中与大一新生是结核病筛查重点,对强阳性者要重点科普预防服药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预防性服药接受度。  相似文献   

20.
网格化管理以其敏捷、精准和高效的特点在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效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其用于医政管理有助于制定科学完善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效率,保障患者安全。作者介绍了上海市某三级综合医院探索建立医院感染防控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践。该院自2016年初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了"院-科-组"三级医院感染防控管理组织架构、科学布置防控管理网格点、施行专人岗位责任制、制定绩效考核体系并实施激励措施。通过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分析网格化管理实施前后的医院感染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实施后的医院感染人数、手术部位感染人数、Ⅰ类手术切口感染人数、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人数均低于实施前且实施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实施后的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人数、发热病人血培养送检人数、手卫生依从时机均高于实施前且实施后呈现逐年上升趋势(P<0.05)。网格化管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提升医院感染管理质量,适用于在医疗机构内运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