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 2 0 0 3年 4月 2 3日起富顺县光第中学发生甲肝暴发 ,截至 2 0 0 3年 5月 17日发病 132例。1 病例分布本次甲肝暴发首例患者发病于 4月 2 3日 ,5月 6日至 5月 9日为发病高峰 ,发病 4 9例 ,占 37 12 % ,5月 12日发病逐渐趋于平稳 ,每日新发病例在 3例以下 ,5月 17日起无新发病例。在 132例患者中 ,住校生为 117例 ,罹患率 16 2 73‰ ,走读生为 15例 ,罹患率 2 6 88‰ ,住校生罹患率是走读生的 6倍。病例分布在 2 5个班 (全校共有 2 6个班 ) 5 9间寝室 (全校共有寝室 97间 ) ,分别占总数的 96 15 %和 6 0 82 %。2 流行病学调查2 1 …  相似文献   

2.
[目的]查明暴发疫情发生的原因,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罗城县城区2010年10月发生的1起暴发疫情进行调查。[结果]本起疫情确诊111例病人,其中99例实验室确诊为甲型副伤寒病例,12例临床诊断为副伤寒病例。111例病人中,首发2010年10月3日发病,上旬发病16例,中旬发病64例,下旬发病26例,11月1日至12月5日合计发病5例。3所中学学生罹患率为1.53%,3所小学学生罹患率为0.18%,其他人群罹患率为0.10%(P<0.01)。3所中学的住校生罹患率为1.77%,走读生罹患率为0.83%(P<0.05);暴露于自备水的罹患率为1.58%,暴露于自来水的罹患率为1.26%(P>0.05)。检测发热病人血液标本535份,86份检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血清肥达氏反应有13份符合甲型副伤寒确诊病例。检测1 310份病例密切接触者等人群粪便,6份检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测县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和学校自备水360份,余氯不达标的20份;188份检测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超标的9份,未检出致病菌。检测餐饮、食品行业的33份食品,未检出致病菌。[结论]这是1起生活用水(自来水)被污染导致的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3.
一起学校伤寒水型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查明某中学 2 44例伤寒暴发原因、传播方式 ,以扑灭疫情。[方法 ]对其中的 88例进行 1∶1病例对照研究 ;对血和粪进行培养。[结果 ]病例全部为学生 ,罹患率 18 5 %。住校生罹患率 ( 3 0 % )高于走读生 ( 10 % , 2 =86 17,P <0 0 1)。病例性别、班级和寝室分布无聚集性。在校经常喝生井水与本次疫情有联系 (OR =13 2 ,95 %CI为 4 5 7~41 0 5 )。学校饮用井水受到人、畜粪便的严重污染 ,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严重超标。 40 %的病人血或粪便标本中分离到伤寒杆菌。[结论 ]本疫情为学生喝严重污染的生井水导致的一起伤寒水型暴发流行。加大农村地区改水、改厕工作力度 ,加强学校饮用水、食堂卫生安全监督、监测和健康宣教工作 ,对防止学校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广西某中学甲型副伤寒暴发的流行特征及原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调查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原因。 方法 对发热病人进行个案调查、采样和疫点环境卫生学调查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对现场调查资料和实验室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本起疫情共发生甲型副伤寒病例 3 2 2例 ,罹患率 9.2 1%。其中学生 3 2 1例 ,食堂从业人员 1例 ;内宿罹患率 (14 .3 8% )高于外宿(0 .2 9% ) (P <0 .0 1) ;男性罹患率 (12 .45 % )高于女性 (6.0 2 % ) (P <0 .0 1) ;流行时间为 3 6d ,流行过程有两个波峰 ;共分离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41株 ,其中发热病人血和粪便培养分别为 2 0株和 2株 ,无症状学生肛拭培养为 19株 ;2 3株菌株对 18种常用抗生素均敏感。流行原因为无安全饮用水、食堂卫生状况不良、学生有饮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等 ;传播途径流行前期极可能为水型传播所致 ,后期则为生活接触传播。 结论 加强学校水源及食堂卫生的管理和监督、改善学生卫生习惯是防止甲型副伤寒疫情暴发的关键措施 ;流行早期及时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和保证资金投入是短期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坝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发病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平坝县2005-2008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特征,对暴发或聚集性病例采取现场回顾性病例对照调查,对村(居)民个人习惯和环境相关因素采用现况调查。结果平坝县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病例报告,6-10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学生和农民居多;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流行优势菌型。暴发主要危险因素为饮用水被污染;病前2周喝生水(OR=6.42,χ2=11.28,P0.01)聚集性甲型副伤寒病例的危险因素与每周喝水大于15次以上有统计学联系(OR=10.55,χ2=4.71,P0.05);饭前偶尔或不洗手(OR=2.81,χ2=3.92,P0.05)为散发病例的危险因素。现况调查农村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蓄水池无消毒设施,改厕率低(9.11%),多数厕所粪便未无害化处理;城区餐饮店食品卫生合格率偏低,人群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知晓率为22.61%,66.56%喝生水。结论平坝县伤寒副伤寒传染源广泛存在,应严格管理传染源,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管理,针对个人卫生习惯和就医行为开展健康教育,才能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流行或暴发。  相似文献   

6.
20 0 3年9月2 7日上午8时40分,北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三山卫生院报告称:三山学校六年级有3 0余名学生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咽痛、咳嗽、恶心等症状。接报后,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调查结果如下:1 罹患率三山学校共有2 5个班级,全校学生110 0人,教师68人,其中学生发病3 3例,教师发病4例,总罹患率3 .17%。病人集中在六年级3个班和初三( 2 )班。其中60 3班发病2 2人,罹患率46.81% ( 2 2 / 47) ;60 2、60 1班分别为6和3人,罹患率分别为12 .77% ( 6/ 47)和6.3 8% ( 3 / 47) ;初三( 2 )班发病2例,罹患率4.65 % ( 2…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 2007-2012 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效果。方法 收集贵州省2007-2012 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病例卡片信息、防控措施及管理文件等资料,比较 2007-2009 年与 2010-2012 年伤寒/副伤寒平均发病率、暴发疫情变化、病例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变化、病例上报机构变化、实验室诊断病例比例变化和疫情报告管理变化情况,利用Excel和EpiInfo软件进行描述和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09年贵州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5 978例,平均发病率为5.29/10万;2010-2012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2 765例,平均发病率为2.57/10万,平均发病率比2007-2009年下降51.31%。各市(州)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局部存在暴发和流行,暴发起数减少87.50%。报告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99),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增加11.51%,乡镇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报告病例减少61.47%,实验室诊断病例比例增加23.63%,填卡及时率增加8.44%,卡片录入及时率增加6.76%,县区审核及时率增加2.40%。结论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局部暴发或流行的风险,健康教育和实验室监测等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2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数据,了解全国疫情态势和高发省份发病、人群特征变化趋势,为制定全国和高发地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2012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数据。结果2012年全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1 998例,死亡3例,发病率为0.89/10万。与2011年相比,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上升1.20%。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6522例,占总病例数的54.36%,其中伤寒与副伤寒之比为1.71:1,副伤寒占36.86%。病例均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学生和散居儿童,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均以0~4岁组儿童最高(分别为1.31/10万和0.46/10万)。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湖南和新疆为高发省,2005--2012年大部分高发省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广东省下降幅度最小,各高发省问发病高峰和高发人群有差异。结论2012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病水平,而5岁以下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部分高发省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浙江省1953-2013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浙江省1953-2013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浙江省1953-2013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16起,其中伤寒5起,甲型副伤寒11起。时间集中在第一和第三季度,各占31.25%,地点主要在农村,占62.50%,城乡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1,P0.05)。发病人群主要为青壮年和学生,各占75.00%和25.00%。不同血清型(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暴发疫情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1,P0.05)。16起暴发疫情由水源污染引起为主,占62.50%。结论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青壮年和学生为主要人群,农村和学校是重点地区和场所,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0.
我县 2 0 0 2年共报告伤寒 (副伤寒 ) 35例 ,发病率为6 2 7/ 10万 (无死亡病例) ,与 2 0 0 1年相比上升了 75 % ,主要因一起校园副伤寒爆发。现报告如下。1 资料来源响水县 2 0 0 2年传染病报告资料及疫情处理报告。2 结果2 1 全年伤寒疫情 伤寒 (副伤寒 )病例 35例 ,分布在占乡镇总数的 78 6 %的 11个乡镇、农场、盐场 ,相对集中于响水镇 (共 15例 ) ,病例占全县伤寒发病总数的 4 2 9%。全年 12个月中 10个月有病例发生 ,其中 5月份发病 16例 ,占全年发病总数的 4 5 7%。从疫情统计来看 ,发病年龄最小的 3岁 ,最大的 6 4岁 ,发病相…  相似文献   

11.
An outbreak of typhoid fever occurred in Chu-Tung township, Taiwan, with dates of onset from 6 July to 8 August, 1983. Fifty-four cases were hospitalized, of which 52 were laboratory confirmed. A chloramphenicol-resistant strain of Salmonella typhi wa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blood samples. A community survey of 2772 people selected from 490 households by stratified systematic cluster sampling, presented an attack rate of 9.4 per 1000 and a case reporting rate of 10%. The attack rate was higher in males than females for persons younger than ten years, but was greater in females than in males aged 40 years and older. The only consist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early outbreak cases was drinking of tapwater (10/10, 100% versus 319/490, 65% of the controls). None of the early cases but 36% (13/36) of the late cases had drunk stream or river water. Households of early cases had better hygienic conditions than those of late cases. Laboratory exa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specimens indicated Escherichia coli contamination of tapwater, well water and all stream foci associated with human activities.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combined with laboratory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epidemic might be due to repeated contamination of some common source (such as municipal tapwater) and/or a variety of other vehicl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阐明某市一起伤寒爆发的原因。方法 所有标本经增菌 ,分离培养后 ,挑取可疑菌纯培养 ,进行生化反应 ,血清学鉴定。结果 确诊病例 1 0 7例 ,以女性为主 ,与嗜吃冷食的饮食习惯有关。早期血培养阳性 83例 ,可疑面皮摊点检出伤寒沙门氏菌 8株 ,粪便检出 1 6株 ,饮用水样本未检出 ,可疑地点下水道水检出 2例。结论 本次伤寒爆发是因为食入凉拌面皮引发。加强流动摊点的管理 ,改善经营方式对防范肠道致病菌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某学校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发生的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05-20,四川省茂县某乡镇小学发生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根据暴发调查步骤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搜索到的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情况,再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和现场卫生学调查,以寻找此次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明确暴发原因。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例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罹患率差异用χ^2检验,病例对照研究中计算OR值及95%可信区间。结果该次疫情历时7 d(2019-05-20/26),共有病例97例(确诊病例25例,临床诊断46例,疑似病例26例),罹患率为30.50%(97/277);患者以腹泻、腹痛、发热和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症状;流行曲线提示本次疫情属于点源暴露,可疑暴露日期5月20-22日;不同性别之间(37.68%和32.37%,χ^2=0.86,P>0.05)、住校生和走读生之间(34.62%和35.06%,χ^2=0.06,P>0.05)、各班级之间(20.59%、42.42%、50.00%、46.16%、35.71%、26.92%、21.62%、45.45%和25.00%,χ^2=15.17,P>0.05)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喝生水是本次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OR=3.77,95%CI:1.16~12.27);共采集样本85份(水样7份,血样6份,病例粪便样31份,肛拭子10份,学校环境样19份,留样食品样12份),其中25份粪便标本检出福氏Ⅵ型志贺氏菌;7份水样卫生学检测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超标。结论这是一起学校生活饮用水被福氏Ⅵ型志贺氏菌污染而导致的急性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南京市两所高校细菌性痢疾暴发的传染来源、传播方式和波及范围。 方法本研究以2015年9月7日至10月8日南京市两所高校细菌性痢疾疑似、可能和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定义疑似患者为两所高校学生、教职工中出现腹泻症状者;可能患者为疑似患者且出现发热(T≥37.4℃)、里急后重或腹痛症状之一者;确诊患者为疑似或可能患者且粪便或肛拭子标本PCR检测志贺氏菌核酸片段阳性或分离到志贺氏菌者。收集两所高校的一般情况;通过该区医疗机构、校卫生所和辅导员报告的方式进行患者搜索,对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并描述病例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分布特征;开展患者对照研究;调查可疑餐次和食物,对患者和食堂从业人员采集大便或肛拭子标本以及环境和食物留样标本行核酸片段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例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罹患率差异用χ2检验,病例对照研究中计算可疑餐次的OR值及95%可信区间(CI)。 结果A、B高校分别搜索到436例和36例病例,罹患率分别为2.6%(436/15385)和0.23%(36/15449),流行曲线提示点源暴露;A高校住校生罹患率高于走读生[2.9%(434/15027) vs 0.78%(2/258), χ2=4.09,P<0.05],南宿舍区罹患率高于北宿舍区[4.6%(351/7 666) vs 1.1%(83/7361), χ2=159.46,P<0.001]。病例对照研究显示A高校可疑餐次为9月20日晚餐(OR=2.4,95%CI为1.2~4.7);两所高校患者和相关食堂从业人员肛拭子标本中分离到10株宋内氏志贺氏菌Ⅰ型菌株,PFGE检测结果显示高度同源。 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宋内氏志贺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细菌性痢疾暴发,波及两所高校,应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学校、集体单位食堂的卫生管理和监督。  相似文献   

15.
肖林 《中国校医》2022,36(4):280-282
目的 查明暴发原因,控制本次疫情,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制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采集病例及食物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应用描述性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事件原因。结果 此次暴发累计病例107例,罹患率4.4%(107/2 428)。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100%,107/107)、发热(93.5%,100/107)、腹痛(91.6%,98/107)等。食用校内小卖部面包是发病的危险因素(OR=24.93,95%CI:9.48~65.58,P<0.001)。在68份病例肛拭标本及2份面包中检出都柏林沙门氏菌。结论 本次事件为一起都柏林沙门氏菌污染面包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建议加强对学校内食品供货渠道的清理排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广西城乡中小学寄宿学校生活饮用水污染状况,探讨学校内水型传播肠道传染病疫情暴发频繁的环境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南宁、柳州、桂林3个地级市,按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9县1市,统一收集、分析其所属范围内寄宿中小学校饮用水水源类型、供水方式以及饮用人口数等基本情况;随机抽取100所学校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学调查和以水型传播的肠道传染病疫情流行特征分析,采集饮用水水样进行细菌学指标以及氨氮、亚硝酸盐指标检验和评价。结果9县1市有寄宿学校321所,师生人数349730人,饮用地下水源为主(占65.73%);市政供水占26.79%,自备水源占55.76%,乡镇供水占17.45%,后两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100所学校近6年来共发生肠道传染病疫情29起,其中24起为水型传播。本次调查水质抽检总合格率为27.00%,其中市政供水为100.00%,有简易消毒设施的自备水为47.37%,无消毒设施的自备水和乡镇供水分别为16.95%和17.65%;不合格指标为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超标率依次为65.00%、58.00%、28.00%。结论广西以自备水源、乡镇供水为主的农村寄宿学校,周边环境卫生条件恶劣,对水源防护、饮水消毒等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水源遭受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是多年来广西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疫情在学校频繁发生的环境危险因素,需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饮水卫生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眉山市某学院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查找疫情暴发原因,及时控制疫情,为学校卫生监督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疫情暴发的原因。结果共发现腹泻病例249例,平均罹患率5.16%,男女比例1∶2.46。4份病例和3份水样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4份病例检出杯状病毒。结论该起暴发疫情由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引起,供水系统受到污染是引起水源性暴发的主要原因。加强饮用水的消毒与管理,开展健康教育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1起农村学校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暴发调查,分析感染传播途径,为农村及集体单位饮用水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主动搜索、问卷调查等方法对2009年9月广东省某农村中学急性胃肠炎暴发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采集病例肛拭子、井水及自来水用RT-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和测序分析。结果广东省某农村学校胃肠炎暴发的指示病例发病时间为2009年9月4日,疫情历时8d,共搜索到病例108例,罹患率1.8%(108/5854);病例以学生为主(占85.2%,92/108),另有15名教师及1名校门卫发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99.1%,107/108)、腹痛(82.4%,89/108)和呕吐(72.2%,78/108),82名病例病程中位数2d(P25~P75为2~3d),无住院病例;病例在班级及宿舍分布未见明显空间聚集性;学生是否在学生食堂就餐罹患率分别为1.7%(90/5418)、3.0%(2/66),教师是否在教师食堂就餐罹患率分别为7.7%(11/143)、3.5%(5/142),学生及教师有无在学校就餐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6,P﹥0.05);生活使用井水人群罹患率(2.0%,47/2324)是使用自来水人群罹患率(1.0%,14/1367)的2倍(RR=2.0,95%CI1.1~3.6)。采集9份现症病例肛拭子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RT-PCR检测,6份标本呈阳性;采集消毒前井水及井水末梢水各1份和自来水1份,其中2份井水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均呈阳性,自来水诺如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选取3份肛拭子阳性标本和1份井水进行序列测定,4份标本核酸相似性为100%,经与GenBank进行BLAST比较属于诺如病毒GⅡ-4群。结论广东省某农村学校发生1起GⅡ-4型诺如病毒感染的胃肠炎暴发,主要传播途径是因生活使用的井水受到诺如病毒污染,加强农村及集体单位饮用水管理是当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重中之重工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28例病人的临床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确认这是一起水型伤寒病爆发流行。发病始于1981年11月中旬,翌年元月下旬达到发病高峰,历时4月余,波及18个单位,患病率为590.1/10万。患者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占59.4%。
水源污染的原因是病人隔离治疗不当、粪便、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枯水期河水,人们因饮用污染河水而发病。流行期间,从三处河水中分离到伤寒沙门氏菌与病人分离菌一致。
经过隔离收治病人,加强粪便管理、卫生宣传、饮用水消毒、菌苗注射及开放水闸加大河水流量等综合处理,流行终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