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研究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氯硝柳胺泥敷灭螺的效果.方法 在四川省各类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4个试点,实施氯硝柳胺泥敷灭螺,设立0 g/m2对照组和4g/m2、6 g/m2、8 g/m2和10 g/m2药物剂量组,灭螺后7、15、30、90、180 d观察钉螺死亡率、钉螺密度,比较泥敷灭螺和喷洒灭螺的费用.结果 对照组泥敷30 d后钉螺的死亡率在43.3%以上,4 g/m2组30 d钉螺死亡率在75.3%~100.0%之间,4g/m2组的钉螺死亡率显著高于0g/m2对照组(X2=31.27,P<0.05);各药物组之间的钉螺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7,P>0.05).泥敷灭螺后钉螺密度下降率在90%以上,铲土泥敷钉螺死亡率高于取土泥敷30%左右.泥敷灭螺的费用是喷洒灭螺的5~7倍,达到相同的灭螺效果两法的最终费用相当或接近.结论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法灭螺效果好,建议在现场灭螺中使用4~6 g/m2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在四川省大山区应用的效果.方法 用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粉剂,在凉山州高山峡谷型和高原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春季或秋季进行泥敷和喷洒灭螺,采用灭螺前各环境抽查钉螺50框,再用6 g/m2和2 g/m2的剂量泥敷和喷洒,比较灭螺前和灭螺后30 d的钉螺死亡率、钉螺密度等结果,并观察钉泥敷灭螺1年后的远期效果.结果 泥敷灭螺优于喷洒灭螺,灭螺30 d后有螺面积下降率分别为81.45%和52.86%,钉螺平均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8.23%和73.56%.泥敷灭螺的钉螺死亡率在96.64% ~ 100%之间,有螺环境下降率为57.97%;1年后的钉螺密度平均下降超过80%以上.结论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法具有药效持续时间长,对土表钉螺、土内钉螺、螺卵都有效好的灭螺效果,建议在现场泥敷灭螺中使用6g/m2的剂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地膜覆盖法在内陆水网环境中的灭螺效果。方法选择钉螺密度较高的有螺环境(田块、沟渠、池塘)10处为实验组,通过地膜覆盖灭螺后15、30、60、90d监测不同环境类型钉螺密度变化,另选未进行覆盖的3类有螺环境各1处为对照。结果灭螺前田块、沟渠、池塘钉螺密度实验组分别为:20.22、18.66、21.83只/0.1 m2,对照组分别为:14.82、16.47、17.21只/0.1m2。地膜覆盖灭螺后90d内实验组钉螺死亡率先后达到100.00%,对照组活螺密度无太大变化。结论地膜覆盖法可以有效杀灭钉螺,避免药物灭螺对鱼类等水生动物的伤害,在水网地区及水生动物养殖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评价汉口江滩血吸虫病防治综合整治后的灭螺效果.方法 采用工程灭螺结合药物灭螺对江滩进行综合整治,比较整治前后的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等螺情监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项目工程灭螺面积30.55万m2,药物灭螺累计面积132.43万m2.灭螺后滩面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98.40%、92.08%和94.43%,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滩综合整治后,钉螺滋生环境得到彻底改变,初步评价灭螺效果较好,但仍需对既往有螺环境持续监测以巩固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英德市钉螺复现区域实施综合灭螺后的钉螺控制效果.方法 收集2019-2020年英德市有螺环境各阶段灭螺措施实施情况,评价钉螺控制效果.结果 英德市23个有螺环境累计开展药物灭螺189环境次,灭螺面积714340m2,沟渠硬底化14906m,新建沉螺池1座、排水涵洞31座、节制闸5座,土地覆泥平整14001m2,重建塘下陂头l座.累计监测372环境次,三个阶段灭螺后累计查获活钉螺1326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活螺框出现率从灭螺前的16.78%,经第一阶段药物灭螺,第二阶段环境预处理、药物灭螺,第三阶段环境综合整治、药物灭螺后下降至0%;活螺平均密度由灭螺前的3.54只/0.1 m2下降至第三阶段综合整治灭螺后的0.00只/0.1 m2.结论 英德市灭螺效果明显,药物灭螺可以快速降低活螺平均密度,但以环境改造等为主的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更有效地控制钉螺孳生和扩散.由于各有螺环境条件不同、复杂程度各异,环境改造工程维护和药物灭螺等措施仍需持续,以巩固钉螺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荣宝现场杀钉螺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荣宝施药后1~210 d的杀螺效果.方法 用荣宝粉剂喷洒和喷粉法杀灭现场的钉螺,观察施药后1、3、7、15、38、150、180 d和210 d的钉螺死亡率.结果 荣宝喷粉组30 g/m2和50 g/m2灭螺后1~210 d的钉螺校正死亡率均高于荣宝喷洒组和氯硝柳胺(除施药后3 d氯硝柳胺组钉螺校正死亡率86.3%)对照组.荣宝(30 g/m2).喷洒组3 d和7 d钉螺死亡率低于氯硝柳胺对照组(χ2=49.18,P<0.001);但施药后15~210 d的活螺密度下降率(82.93%~93.00%)均高于氯硝柳胺对照组.结论 荣宝近期和远期的灭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株洲市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灭螺效果,为逐步遏制钉螺扩散提供依据。方法对8年来疫区查螺灭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8年活螺框出现率为18%、活螺密度为2.14只/0.1m2、钉螺感染率为0.14%,2005年分别为8.39%、0.12只/0.1m2、0.02%,分别下降了53.4%、94.4%、85.7%。经统计学处理,χ2=12.81、84.87、5.84,P均<0.0005。结论经过8年的查灭螺,疫情有所下降,但要达到有效的控制或消灭钉螺尚有待时日。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碳酸氢铵撒干粉加黑色塑料地膜覆盖与碳酸氢铵喷洒加黑色地膜覆盖杀灭钉螺效果.方法 选择1条环境相对独立有螺沟渠作为实验环境,分成11段,由上游向下游分设空白对照1个组,碳酸氢铵撒干粉和喷洒加黑色地膜覆盖各5个剂量组,空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灭螺措施,撒干粉组和喷洒组按相应方法施碳酸氢铵后覆盖黑色地膜.试前各组按系统抽样法每隔4 m调查1框(每框=0.11 m2),捕获框内全部土表钉螺计数并鉴别死活.试后10、20、30、60、90、180 d分别按试前方法各调查1次;试后20 d淘洗各组0~15 cm土层内钉螺计数并鉴别死活.结果 试后10~180 d,撒干粉各组土表活螺密度下降率98.99% ~ 100%,死亡率96.6%~10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喷洒各组土表活螺密度下降率95.99%~ 100%,死亡率95.16 ~ 10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撒干粉组和喷洒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撒干粉灭螺600 m2,用工8h/人工.喷洒灭螺600 m2,用工24 h/人工.结论 碳酸氢铵撒干粉和兑水喷洒加黑色塑料地膜覆盖杀灭钉螺效果相近,但撒干粉省时省工,更优于喷洒.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碳酰胺在山丘地区现场灭螺效果,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山丘地区有螺苗木田和水沟为灭螺试验现场,设碳酰胺40g/m2试验组、氯硝柳胺2g/m2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铲草皮土埋加药杀的改良灭螺法,通过春秋两季2轮灭螺,次年春季考核灭螺效果。结果灭螺前碳酰胺组的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面积分别为59.27%、5.66只/0.1m2和20630m2,灭螺1年后分别为0.44%、0.005只/0.1m2和280m2,与灭螺前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氯硝柳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经处理后较干燥的环境条件下,碳酰胺40g/m2剂量有较好的杀灭钉螺效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监测白石港水利血防工程所在区域的螺情变化,分析白石港水利血防工程的钉螺控制效果,为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较好的消灭钉螺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白石港水系水利血防工程区域,从2005-2009年连续5年按系统抽样方法进行钉螺调查,分析工程前后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钉螺面积变化。结果水利血防工程前的2005-2006年,活螺框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2007年,完工标段与未施工标段活螺框出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P0.05);2008年工程全部完工后,与2006年比较,活螺框出现率下降了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56,P0.05),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92.22%,钉螺面积下降了87.27%;2009年与2006年比较,活螺框出现率下降了9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29,P0.05),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92.05%,钉螺面积下降了87.27%。结论水利血防工程能大幅度降低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面积,控制钉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铜陵县钉螺分布状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县全部历史有螺环境和钉螺孳生可疑环境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查螺面积 6743. 9413万m2,有螺面积 3217. 7741万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 13. 43万m2,残存回升 347. 51万m2,占历史累计钉螺面积的 47. 81%。解剖钉螺 161 842只,其中感染性钉螺 437只,活螺平均密度 0. 396只 /框,钉螺感染率 0. 27%,感染螺平均密度 0. 00107只 /框。结论 全县有螺面积与防治初期相比大为下降,但“九五”以后大幅度增加。97%以上的有螺面积分布在江洲湖滩地区,这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岳阳市洞庭湖区洲滩地貌类型与钉螺密度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方法 采用ArcGIS 10.2软件,按照地貌特征对岳阳市洞庭湖区的洲滩进行分类,并生成由2 440个六边形组成的洲滩类型格网系统。收集2010-2014年岳阳市28个血防站的洲滩查螺数据,生成活螺、感染螺平均密度的六边形格网系统。对洲滩类型格网系统与活螺、感染螺平均密度格网系统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洲滩地貌与钉螺密度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 岳阳市洞庭湖区洲滩可按地貌类型分为9类。其中,凹陷型洲滩的活螺、感染螺平均密度的平均值分别达到9.62只/0.11 m2和3.66只/0.11 m2,为最高水平;带外堤洲滩、岛型洲滩次之;河口洲滩、一般洲滩、窄型洲滩、宽型洲滩居中,而隆起型洲滩、带林洲滩的钉螺平均密度相对较低。结论 洲滩地貌类型与钉螺密度具有空间相关性。如能以工程措施对凹陷型洲滩、带外堤洲滩的地貌加以改变,则可有效降低区域钉螺密度。  相似文献   

13.
2003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纵向观察点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十五”期间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20个疫情纵向观察点的螺情、居民和耕牛病情。结果20个观察点粪检6 287人,感染率为6.92%;粪检877头家畜,感染率为9.01%。各试点垸内活螺密度为0.0004~2.0284只/0.11 m2,未查到感染性钉螺。垸外活螺平均密度为1.3366只/0.11 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34只/0.11 m2。结论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和耕牛感染率仍较高,特别是高度和中度流行区更为明显。提示全省今后防治策略的重点应针对中、高度流行区的居民和耕牛。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遥感图像对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洲滩植被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利用卫星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遥感图像对江西恒湖茶叶港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洲滩植被进行聚类分析。方法 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用于聚类分析的TM3、TM4和TM5等3个波段遥感数据,然后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支持下对卫星TM图像进行假彩色合成及聚类分析,最后通过现场勘察确定不同类别的地物属性,并在研究现场进行螺情调查。结果 通过聚类分析和实地勘察,在研究现场的遥感图像上共划分出3个地表类别,在各种植被中,占据绝对优势的苔草为茶叶港洲滩钉螺的主要薛生地。根据2000年春季的查螺结果,苔草生长区域的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分别为2.51/0.11m^2和0.0069/0.11m^2,钉螺感染率为0.28%。结论 遥感遥测技术有助于钉螺分布规律的研究,在血吸虫病及其他与生态有关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浙江省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按《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要求,在全省9个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螺情、病情及相关因素等调查。结果 2008-2011年监测点螺情监测在6个监测点查出有螺面积54 970m2,2011年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较2008年下降了71.81%、80.99%和93.79%,未查到输入性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病情监测未发现本地急性感染病人、新感染病人(畜),尚存4例历史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发现14例输入性血吸虫病患者,其中2例为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结论监测结果基本反映了浙江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当前的疫情状况和防治现状,残存钉螺和输入性传染源的存在增加了血吸虫病重新流行的危险性,必需加强本地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近期效果,探索血吸虫病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在安庆石门湖流域选取5个单位作为综合防治试点,观察试点前后,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家畜感染率、螺情等变化情况。结果人群血检阳性率由试点前的8.42%下降到试点后的6.05%,下降了28.15%(2χ=3.777,P〈0.01);耕牛阳性率下降85%(2χ=12.444,P〈0.01);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由试点前的0.87只/0.11m2和0.71%,下降到试点后的0.86只/0.11m2和0.56%。结论初期效果评价显示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有一定效果,仍需要加强对耕牛等家畜的淘汰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湖沼地区水位变化对钉螺消长的影响及其规律.方法 选择湖南省岳阳市长江村典型钉螺孳生地为现场,收集2001-2009年间的水位资料和螺情资料,包括平均水位、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及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有螺框出现率和阳性螺框出现率等.描述水位指标和螺情指标的时间分布情况,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拟合分析水位变化与钉螺消长之间的关系.结果 2001-2009年度中当年的平均水位和现场水淹天数对活螺密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二次曲线关系,活螺密度在平均水位为25.0m,水淹天数为120 d时最低.当年的平均水位和上一年的现场水淹天数对阳性螺密度和阳性螺框出现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二次曲线或三次及更复杂分段样曲线关系;对有螺框出现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接近0.05),表现为二次曲线关系.阳性螺密度和阳性螺框出现率在平均水位为25.0 m,上一年水淹天数为110 d时最低;而有螺框出现率在平均水位为25.0 m,上一年水淹天数为160 d时最低.结论 水位变化对钉螺消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非线性的光滑函数关系.水淹天数对有螺框出现率、阳性螺密度和阳性螺框出现率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用GAM拟合水位变化对钉螺消长的影响可能更贴近实际而便于解释,容易发现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峡工程运行后水位变化对长江安徽段下游滩地钉螺孳生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1990-2016年间和县陈桥洲长江日均水位数据、滩地螺情与药物灭螺资料,并结合滩地现场调查了解滩地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大坝启用前后水位变化特点,探讨其与滩地开发利用和钉螺孳生分布的关系。结果 三峡大坝启用后,陈桥洲长江水位总体有所下降,滩地年淹水天数中位数由大坝启用前的59 d减少至21 d(Z=2.440,P=0.015);圩外滩地开垦面积由大坝启用前的0.95 km2上升为4.55 km2,目前已达到圩外滩地面积的85.0%;药物灭螺覆盖率降低,年覆盖率中位数由大坝启用前的33.0%降为0.0%(Z=4.116,P<0.001);钉螺面积下降缓慢,年面积中位数由大坝启用前的317.6 hm2下降为264.6 hm2(Z=1.744,P=0.081);钉螺密度下降迅速,年中位数由大坝启用前的0.84只/0.11 m2下降为0.27只/0.11 m2(Z=3.779,P<0.001)。结论 三峡大坝启用后长江安徽段下游水位下降有利于滩地开发利用,不利于钉螺的孳生和扩散,这对血吸虫病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明株洲市山丘型血吸虫病疫区成因及防治对策效果,为制定控制血吸虫病疫区扩散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自然环境是否适宜钉螺孳生;常规法查螺查病评估血吸虫病疫区的防治效果;调查血吸虫病疫区流动人群、家畜及物流等。结果在疫区农贸市场活鱼虾中查获活钉螺16个;经常有病人和病畜进入疫区,流动人群中血吸虫病阳性率为15.76%;在株洲市范围内各县(市)、区自然环境均适合钉螺生长;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由1998年的17.97%下降到2005年的1.89%(U=26.06,P<0.001)。家畜感染率由13.45%下降到3.75%(U=20.26,P<0.05);活螺平均密度由1998年的2.19只/0.11 m2下降到2005年的0.12只/0.11 m2,钉螺阳性率下降了85.7%。结论株洲市血吸虫病经过几年来的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尚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仍有向周边扩散的可能,因株洲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和非流行区自然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相似。疫区成因,钉螺夹带输入可能性较大,传染源可能与进入本地的病人、病畜相关。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schistosome-transmitting snails was assessed in an intervention village and a control village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Snail habitats were fragmented b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fter 2 years, the proportions of quadrats with snails in the fragmented habitats decreased from 9.35% to 2.41% in one patch (c3) and from 12.20% to 6.57% in another patch (c12), whilst the proportions in habitats without fragmentation did not alter significantly. Mean snail density decreased from 0.246 to 0.063 snails/0.11 m2 in patch c3 and from 0.356 to 0.177 snails/0.11 m2 in patch c12, whilst the mean snail density of other patches did not alter significantly. Most snails from the same patch and/or its remaining patches after fragmentation clustered together in the phylogenetic tree, except for c1, c3 and its remaining patches (c5, c6 and c11). Snail habitats in the study zone exhibited visible fragmentation. Habitat fragmentation could decrease the snail population size and limit migration and dispersal of snails between pat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