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研究125I粒籽植入治疗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并对其辐射风险进行评估,同时提出合理化的辐射防护建议。方法 本次用于场所防护检测采用100粒单粒活度为0.8 mCi的125I粒籽源;单粒125I粒籽源周围剂量当量率研究采用的单粒粒籽源出厂活度为0.85 mCi;采用点源模型对不同分工的医务人员受照剂量进行理论计算;同时使用TLD对单粒125I粒籽源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测量,使用AT1121型X、γ辐射剂量当量率仪对场所进行布点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评估医务人员的受照剂量。结果 术前分装人员,在佩戴0.025 mmPb铅防护手套的情况下手部剂量将降低为5.02 mGy/a;术中手术人员手部剂量将降低为3.01 mGy/a;对于术后护理人员而言,100粒粒籽源在植入深度为2 cm,穿戴0.25 mmPb铅衣的情况下,年受照剂量将降低为0.013 mGy/a。单粒125I粒籽源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结果表明距离源30 cm以外基本为本底水平。针对单粒粒子源周围剂量率分布,使用点源模型以及TLD实验测量结果表明,点源模型计算结果较TLD实验测量结果较大,距离越近,相差越大;距离越远两者结果越接近。对于治疗场所而言,使用点源模型以及实验测量结果表明,点源模型较实测结果较大。结论 针对单粒125I粒籽源,距离较近时需看作线源,而非点源,因此在距离较近时,点源计算模型较实测结果较大;随着距离的增加,点源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越来越接近。建议分装、手术人员、护理病患的护士穿戴防护用品;放射性粒籽植入的患者在手术后穿戴铅围裙或在手术部位覆盖铅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完成辐照实验装置达到寿期的18枚60Co源安全回收。方法 系统地分析了倒装源作业流程存在的风险,对作业过程的安全与防护进行最优化设计。结果 在5mSv的剂量控制范围内顺利完成倒源并打包成符合放射性物质运输的货包。结论 通过优化设计,既防止了放射源失控、人员超剂量照射的潜在风险,又将操作人员的受照剂量降到尽量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患者在实施CT检查时,非检查部位特别是敏感器官在防护前、后X射线受照剂量的变化;讨论非检查部位防护的价值及意义。方法 在患者接受CT检查时,随机抽取40位患者,征得同意后将剂量计分别置于非检查区敏感器官的皮肤表面,在一次检查中,测得不同敏感器官表面受照剂量;另选择40位患者,征得同意后,用1.5 mmPb的铅橡皮对非检查部位进行防护,然后测量敏感器官对应皮肤表面受照剂量。结果 防护前非检查部位敏感器官对应皮肤表面接受的射线剂量明显高于防护后敏感器官对应皮肤表面接受的射线剂量(P < 0.001)。结论 患者非检查部位的X射线防护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对减少患者辐射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医用伽玛刀对放射环境的影响和放射源的安全。方法 通过对伽玛刀治疗设备和治疗室防护性能的对比测量及推算。结果 给出了工作人员及公众受照剂量估算结果,并从放射源的辐射安全、运行安全、事故及应急响应几方面对放射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作出评价。结论 头刀、体刀自身防护性能良好,治疗室防护满足设计要求,医用伽玛刀对放射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放射源运行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X射线颈椎拍片检查时病人与胎儿的受照剂量。方法 采用人体体模模拟受检病人,用热释光剂量计测定病人和胎儿剂量。结果 病人14个器官中甲状腺和眼晶体剂量较高分别为2.31 mGy和1.81 mGy,子宫内胎儿剂量较低为0.003 mGy。结论 颈椎柏片时,胸部以上受X射线照射剂量较大,腹部只受到散射线照射,剂量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测量移动CT与普通CT扫描所致受检者敏感器官(眼晶体、甲状腺、胸腺、乳腺、小肠、性腺)体表皮肤入射处空气比释动能及辐射场分布情况,了解移动CT和普通CT扫描各自剂量特点,为合理应用及采取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CT受检者六个敏感器官体表剂量和周围环境剂量。结果 移动CT扫描致受检者剂量具有新特点,头部扫描眼晶体体表剂量平均为66.6mGy,转换为脑部吸收剂量约为61.62mGy,是普通CT的2.8倍,也高于头部CT扫描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50mGy;邻近投照部位的甲状腺和胸腺处剂量高于普通CT,而乳腺、小肠、性腺和周围环境的剂量低于普通CT。加防护后,相应部位的剂量明显降低。结论 应按照移动CT的特性及功能,合理应用,并注重受检者非投照部位的防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颌面全景检查中受检者晶状体受照剂量进行测量和分析;方法 利用仿真人体头模及热释光剂量计,对颌面全景检查中受检者晶状体所受剂量进行模拟测试;结果 颌面全景检查受检者晶状体单次受照剂量平均值为46.37 μSv,使用防护用品可将单次受照剂量平均值降低至3.48 μSv;结论 颌面全景检查中应对晶状体进行合理的防护,有效的防护可使晶状体受照剂量降低92.5%。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介入治疗过程中不同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分析,探讨影响辐射剂量的主要因素。方法 应用热释光测量法,对不同疾病患者,不同部位受照体表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平均体表剂量中肝癌患者腹正中最高,为(125.50±215.49)mGy,其次为肿瘤患者。个体受照剂量最高为1 097.00mGy,为骶尾部脊索瘤患者。上球管较下球管使患者受照剂量高。结论 介入操作中,患者受照剂量差别很大,受多种因素影响:病种、手术复杂程度、术者的操作技术等。因此,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使患者的受照剂量合理降低,特别是主动防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异常原因,并据此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方法 现场调查核实2004年湖南省个人剂量异常原因、实际受照剂量。结果 55.6%的剂量异常并非实际受照,实际受照主要是放射诊断人员,受照原因是由于设备陈旧、防护差、工作人员不注意自身防护。结论 加强法制与防护知识宣传,对剂量异常非实际受照人员,给出名义剂量;对剂量异常实际受照人员,健康体检,估算其受照剂量,改善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于放射工作人员可能直接接触放射源的倒源活动,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测量提出操作人员的剂量控制目标,为优化倒源操作、避免操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提供依据。方法 在将活度为11.1 GBq的137Cs源从储源铅罐转移到校准装置的源室中,根据放射源的活度、倒源操作特点和剂量管理要求,通过理论计算预计操作人员所在位置的剂量率约2.95 mSv·h-1,监测点的剂量率约47.2 mSv·h-1,由此确定倒源操作人员在此次倒源活动中的剂量控制水平为40 μSv,操作时间应控制在48 s以内,根据计算要求对倒源操作进行了优化。结果 与源150 mm处的监测点最大剂量率55.98 mSv·h-1,倒源操作人员位置的最大剂量率约为3.5 mSv·h-1,倒源操作总时间不超过20 s,因此,该次倒源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受照剂量不超过19.5 μSv。结论 说明合理应用剂量限值原则能够有效指导辐射实践中的防护优化,避免放射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2017年度江西省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的入射体表剂量水平,阐述江西省X射线诊断的医疗照射现状。方法 随机选取南昌市、上饶市、赣州市、萍乡市、宜春市和九江市共6个地级市不同级别的20家医院,利用热释光剂量计测定1 273人次受检者不同照射部位的ESD值。结果 2017年江西省CR和DR摄影所致受检者的ESD范围分别为0.08~17.81 mGy和0.04~30.91 mGy,胸部正位和侧位、腰椎正位和侧位、颈椎正位和侧位、骨盆及髋关节的X射线摄影检查所致受检者的ESD值的范围分别为0.07~2.40 mGy、0.13~7.27 mGy、0.33~23.29 mGy、0.62~30.91 mGy、0.09~1.69 mGy、0.10~1.79 mGy、0.29~23.46 mGy。结论 江西省胸部侧位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的入射体表剂量75%百分位值超过医疗照射指导水平,部分照射部位ESD值较全国"九五"期间调查值有显著下降,DR摄影所致受检者剂量比CR高,应采取措施降低DR摄影所致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临床常用的手工分装、全自动分装和PET药物分装注射系统三种方式分装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ine-18-fluorodeoxyglucose,18F-FDG)的分装时间、分装准确性和分装人员手部及眼部受照剂量。方法 分装的目标活度为296 MBq,在分装人员双手食指根部、双手腕外侧以及铅防护眼镜固定位置佩戴热释光剂量计,同一分装人员分别用三种方式进行30例次18F-FDG分装,每次分装活度在296 MBq ±10%以内为达标,记录每例次的分装次数、每次分装活度和分装时间。结果 完成30例次分装,三种分装方式的分装次数分别为43、47和30次,首次分装成功率分别为76.67%、73.33%和100%,平均每次目标分装的次数分别为1.43、1.56和1例次,平均每例次分装时间分别为(39.15 ±32.80)s、(203.60 ±203.11)s和(82.29 ±26.11)s。计算三种分装方式所测个人剂量当量,手部剂量当量最高的位置为左右双手食指底部,左手和右手手工分装分别为(1231.48 ±29.40) μSv/GBq和(1281.24 ±121.00) μSv/GBq、全自动分装分别(862.49 ±30.50) μSv/GBq和(678.64 ±51.68) μSv/GBq,PET药物分装注射系统分别为(4.50 ±2.25) μSv/GBq和(7.88 ±1.13) μSv/GBq。三种分装方式左右眼晶体剂量当量分别为3.39 μSv/GBq和4.5 μSv/GBq、1.69 μSv/GBq和2.5 μSv/GBq、1.69 μSv/GBq 和0。按国家标准年剂量限值估算三种分装方式下分装人员年度分装例次分别为1319、1964和214364例次。结论 PET药物分装注射系统的分装成功率、准确性和稳定性最高,辐射防护最好,可减少分装人员配置。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介入放射诊治中患者的X射线辐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DSA方式介入性脑血管造影诊断与脑血管栓塞治疗过程中患者所受X射线辐射。方法 100例脑部病变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68例、脑血管栓塞治疗32例。Siemens公司DSA机Angiostar-Plus随机配置剂量监测系统(Diamentor K1 and Diamentor ED),在线测量面积剂量乘积DAP(cGycm2)和入射表面剂量ESD(mGy)、采用Monte-Carlo转换因子估算有效剂量ED(mSv)。结果 本组病例一次IVNR的DAP、ESD、ED值分别为(11 916±7 499)cGycm2、(973±682)mGy、(12.59±9.12)mSv。其中造影诊断组的剂量分别为(9 264±3 777)cGycm2、(741±321)mGy、(10.01±6.85)mSv,血管栓塞治疗组的剂量分别为(17 553±10 027)cGycm2、(1 496±952)mGy、(18.06±10.90)mSv,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摄影剂量[DAP(mSv)、mGy]/透视[DAP(mSv)、mGy]的比值,分别为7.52±6.44、6.14±4.72。结论 在IVNR诊治过程中,患者受到大剂量X射线辐射,其摄影剂量均值数倍于透视剂量,减少摄影总帧数是降低患者辐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4种临床CT扫描方式对受检者常见组织吸收剂量的影响及胸部扫描的辐射场空间分布,以期为受检者与机房内空间辐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热释光探测器(TLD)测量仿真体模的眼晶体、甲状腺、性腺、胸部和腹部皮肤在4种CT扫描方式下的吸收剂量。利用TLD监测胸部螺旋扫描时距离CT诊断床不同位置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结果 仿真体模的眼晶体、甲状腺、性腺、胸部和腹部皮肤在4种CT扫描方式下的吸收剂量分别为0.040~64.818 mGy、0.154~10.155 mGy、0.028~0.154 mGy、0.443~17.141 mGy和0.093~14.346 mGy。胸部扫描时空间辐射场的空气比释动能最大值为0.049 mGy,且与CT球管距离越大数值越小。结论 4种CT扫描方式对受检者常见组织的吸收剂量一般不会超过阈剂量。单次CT胸部扫描时陪检者所受剂量较小。为减少辐射危害,在CT扫描中可采取屏蔽措施来减少受检者组织吸收剂量,同时陪检者应适当增加与球管和诊断床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两种表面防护材料在CT扫描野内的辐射防护效果和扫描野的图像质量。方法 使用CTDI模体测量颈部扫描时周边的辐射量及CTDIw,采用铋屏蔽和硫酸钙屏蔽为辐射防护材料的辐射量及CTDIw,比较有无屏蔽以及两种屏蔽的防护效果差异。低剂量CT筛查6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无屏蔽组以及使用铋屏蔽和硫酸钙屏蔽防护组,自动曝光控制扫描,管电压100 kV,参考管电流为23 mAs。对患者甲状腺和肺尖层面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屏蔽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模型研究中,无屏蔽组的探测点辐射量为6.17±0.21 mGy;小于床板侧(7.61±0.14)mGy和中心侧为(7.14±0.11)mGy(P<0.01);而屏蔽组CTDIw均小于无屏蔽组,且铋屏蔽组和硫酸钙屏蔽组与无屏蔽组CTDIw分别为5.78、5.02、6.92 mGy(P<0.05)。临床研究中,3组低剂量筛查的有效剂量分别为(0.92±0.05)、(0.90±0.06)、(0.90±0.05)mSv(P>0.05)。3组甲状腺和肺尖成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且屏蔽组的甲状腺成像质量评分明显低于无屏蔽组(F=14.69,P<0.01),其中硫酸钙屏蔽组评分最低;3组肺尖图像质量评分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1.57,P>0.05)。结论 铋屏蔽与硫酸钙屏蔽均可以作为肺癌CT筛查的甲状腺表面屏蔽使用,不影响肺组织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剂量面积积分仪DOSEGUARD100所带软件WINODS提供的计算程序,估算典型投照条件下,中国参考人(男、女)的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分布情况,检验改变投照参数对受检者剂量的影响并检验WINODS软件的适用性。方法 将用剂量面积积分仪DOSEGUARD100所带软件WINODS提供的计算程序估算的结果和课题组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比较。结果 在所推荐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下中国参考人(男、女)有效剂量分别为:腰椎AP 0.301 mGy,0.743 mGy;骨盆AP0.23 mGy,0.639 mGy;胸片AP 0.021 mGy,0.029 mGy;腹部0.303 mGy,0.414 mGy,对胸片AP若投照电压从68 kV提高到120 kV,在保持出射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入射体表剂量下降,有效剂量下降,对于上述投照(120 kV或68 kV)若将总滤过由1.5 mmAl提高到3.0 mmAl,则入射体表剂量下降,有效剂量下降,与本课题组用仿真人体模进行的模拟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表明WINODS计算程序可用于估算受检者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情况,以推进放射诊断投照参数优化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调查取得ERCP手术的相关参数,模拟ERCP手术过程,借助仿真人体模型、热释光剂量计,测量计算吸收剂量,为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的ERCP过程的透视时间及摄片帧数,选取实验照射条件进行照射,用仿真人体模型替代放射工作人员,测量吸收剂量。结果 共选取5组实验条件,包括放射工作人员未穿铅衣的L、M、S组和穿铅衣后的M、L剂量组。S组(无铅衣)有效剂量为2.63 μSv,M组(无铅衣)有效剂量为9.38 μSv,M组(有铅衣)有效剂量为0.58 μSv,L组(无铅衣)有效剂量为29.11 μSv,L组(有铅衣)有效剂量为7.48 μSv。结论 放射工作人员有效剂量随着透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穿戴铅衣组别的有效剂量明显低于未穿戴铅衣的组别。虽然在床侧装有铅帘,床旁设有铅屏,但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仿真人体模型及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五种头颅CT扫描方式下受检者眼晶体的受照剂量并进行比较。方法 将TLD放置于仿真人体头部模型眼晶体预留孔,在8台CT上分别采用五种头颅CT扫描方式对头模进行扫描,每次扫描结束后,取下TLD并编号记录,以备测量。结果 五种头颅CT扫描方式下,眼晶体受照剂量分别为颅脑(17.78±10.03)mGy,眼眶(17.45±7.92)mGy,鼻骨(14.65±3.80)mGy,鼻窦(9.93±6.25)mGy,颞骨(7.94±5.18)mGy。结论 头颅CT扫描时受检者眼晶体的受照剂量总体水平为(13.55±7.89)mGy,不同CT及不同颅脑扫描方式下,眼晶体的受照剂量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仿真人体模型实验及蒙卡模拟,对于一种介入程序中患者入射及出射体表剂量、职业人员辐射剂量、DSA辐射场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旨在为患者皮肤损伤推断以及介入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模拟实验中将岛津PBU-60人体模型作为患者,利用热释光剂量计对患者胸腹部入射及出射体表剂量进行测量实验;利用X/γ剂量率仪(型号为:AT1121)对DSA辐射场空间分布进行测量,并利用蒙特卡洛软件MCNP对其进行验证性的计算机模拟;同时对术中工作人员在不同站位、不同防护条件下的辐射剂量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通过实验测量,表明在某一腹部介入程序PA照射情况下,每5 min介入透视操作将会给患者带来的最大皮肤剂量为18.62 mGy;通过蒙卡模拟及实验测量,表明DSA辐射场空间分布呈现出类似蝴蝶状分布,剂量分布与距离、角度相关;铅防护用品防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剂量率与铅当量呈指数衰减规律。结论 开展介入手术中患者皮肤剂量测量,对高剂量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十分必要。在介入手术中,若条件允许,医生应尽量避开剂量率偏高的站位;如手术需要,必须加强术者位和助手位的辐射防护。在床边铅防护用品和个人防护用品的双重保护下,可显著降低介入人员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某设备实验条件下不同位置脉冲X射线电离辐射水平,提出适当的防护建议。方法 采用热释光测量方法,分别在设备舱周围不同方向不同距离布放热释光剂量计,累积一定数量脉冲辐射后进行测量;采用电离室型X、γ剂量率仪(FJ-347A)实时测量工作状态下不同距离处电离辐射剂量率水平。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的职业照射人员和公众个人剂量限值提出不同工作位辐射防护建议。结果 热释光剂量计累计接收3 000个脉冲辐射,设备舱外壁0.01~8.98 mGy,顶部0.01~15.67 mGy,距外壁1~12 m之间0.01~2.18 mGy,工作位0 mGy。工作状态下,X射线剂量率仪测得距设备舱外侧壁1~20 m之间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0.26~16 mGy/h。结论 热释光剂量计、电离室型剂量率仪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脉冲X射线测量;工作状态下设备舱外近距离处辐射剂量率较高,可通过采取防护措施或者限制人员工作量以满足辐射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