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某设备实验条件下不同位置脉冲X射线电离辐射水平,提出适当的防护建议。方法 采用热释光测量方法,分别在设备舱周围不同方向不同距离布放热释光剂量计,累积一定数量脉冲辐射后进行测量;采用电离室型X、γ剂量率仪(FJ-347A)实时测量工作状态下不同距离处电离辐射剂量率水平。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的职业照射人员和公众个人剂量限值提出不同工作位辐射防护建议。结果 热释光剂量计累计接收3 000个脉冲辐射,设备舱外壁0.01~8.98 mGy,顶部0.01~15.67 mGy,距外壁1~12 m之间0.01~2.18 mGy,工作位0 mGy。工作状态下,X射线剂量率仪测得距设备舱外侧壁1~20 m之间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0.26~16 mGy/h。结论 热释光剂量计、电离室型剂量率仪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脉冲X射线测量;工作状态下设备舱外近距离处辐射剂量率较高,可通过采取防护措施或者限制人员工作量以满足辐射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胚胎发育过程中间充质干祖细胞(MSPCs)与造血细胞间的起源关系。方法取发育不同时间药流胚胎,分离不同造血组织消化成单个细胞,于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培养体系培养10~14 d,倒置显微镜下挑取直径大于0.5 mm的HPP-CFC集落于液体培养体系进行二次培养,对二次培养中出现的贴壁细胞进行扩增并鉴定其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于不同分化体系鉴定其是否具有MSPCs的分化特性。结果本研究总结了胚胎发育不同时期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卵黄囊、胎肝等不同部位包括HPP-CFC在内的各类造血前体细胞的发育动态,发现从28体节开始,一定比例的AGM区HPP-CFC除能够分化产生造血细胞外,其来源的贴壁细胞具有MSPCs的分化功能,贴壁细胞在淋巴母细胞转化实验中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结论人胚胎AGM区内,部分MSPCs和造血细胞起源于共同前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微波辐射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红细胞及纯化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及对ECV304。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1)ECV304。细胞(18个200ml的玻璃培养瓶),随机分为3组(n=6):微波假辐射组(A组)、微波辐射1次组(B组)及微波辐射3次组(C组)。分别测定细胞SOD、CAT活性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2)离体昆明种雄性小白鼠红细胞,随机分为3组(n=9),组别同前。分别测定细胞SOD、CAT活性。取纯化的CAT、SOD酶,随机分为3组(n=9),组别同前。微波辐射后,测定酶活性。(3)ECV304细胞(48个200ml的玻璃培养瓶),随机分为3组(n=8),组别同前。微波辐射后,在样品液中分别加入膜蛋白标记物MAL-1和脂肪酸标记物5-Doxyl,电子白旋共振(ESR)法检测波谱并计算膜流动性参数。结果与A组比较,C组ECV304。细胞CAT活性明显降低(P〈0.05),ECV304。细胞的SOD活性和GSH含量也呈降低趋势,而B组红细胞SOD、CAT及纯化的CAT活性明显增加(P〈0.01)。C组ECV304。细胞膜脂的运动参数与A组比明显降低(P〈0.01),膜蛋白运动性变化不明显。结论微波辐射可使红细胞内SOD、CAT和纯化CAT活性增强,使ECV304。细胞内CAT活性代偿性降低。微波辐射可导致ECV304。细胞膜膜脂流动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纯化前后海藻硫酸多糖(sulfated polysaccharide from Laminaria japonica,SP)体外自由基清除作用。方法按照不同反应体系分别产生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与脂质自由基RO·,分别在各体系中加入纯化前后SP,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对比研究其自由基清除作用。结果纯化前SP 1.25mg/ml对·OH的清除率为60.78%,但随浓度增加清除作用明显减小;0.8mg/ml基本能够全部清除O2·-;对RO·清除作用不明显。纯化后,SP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OH的清除作用呈量效关系,12mg/ml基本能全部清除O2·-,4 mg/ml对RO·的清除率为23.65%。结论纯化前低浓度SP虽表现活性氧(ROS)自由基清除作用,但由于成分复杂,其机制难以解释;纯化后SP成分均一性提高,具有一定的ROS和RO·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大鼠NR2B基因核心启动子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筛查及分析.方法:提取16只健康SD大鼠海马组织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NR2B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序列和SNP库已报道的rs8169392所在区域序列,结合DNA测序方法进行SNP筛查和验证.结果:在大鼠NR2B核心启动子区705bp中,发现1个新的SNP位点,为-217位C/T多态;本研究中未筛查到NCBI-SNP库报道的rs8169392.结论:-217位C/T多态的发现为NR2B基因多态性数据库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典型的多血供恶性肿瘤,肝癌细胞的生长、转移、侵袭都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的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在肝癌血管生成并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Folkman首先提出"肿瘤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并认为肿瘤血管新生是由肿瘤血管生长因子(Tumor angiogenesis factor,TAF)所引起的,从而提出了"抑制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生长的假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海藻硫酸多糖(sulfated polysaccharide,SP)及其与Fe3+反应生成海藻多糖铁络合物(seaweed sulfated polysaccharide iron complex,SPIC)对氧化应激THP-1细胞的作用。方法用化学检测法比较SP和SPIC主要成分。在此基础上,用分光光度法检测SPIC中铁离子的离解;用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自旋捕捉技术对络合前后物质的羟自由基清除作用进行对比;用ESR自旋捕捉技术检测氧化应激细胞呼吸爆发的变化;用MTT(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观察络合反应前后对正常THP-1细胞和对氧化应激THP-1细胞的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SP与Fe3+反应形成络合物SPIC后,主要作用成分有较大变化,主要是Fe3+浓度含量显著升高,硫酸根和蛋白含量明显下降,而总多糖变化较小。Fe3+离解实验表明4h内SPIC中的铁能全部溶出;ESR自旋捕捉技术表明,络合前后对羟自由基清除作用与浓度密切相关;与SP相比,在相同浓度时SPIC对氧化应激后的细胞存活更高些。结论 SPIC络合上Fe3+后,在一定浓度时对氧化应激细胞的保护作用更佳,主要与络合后的离子性质和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运用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波谱拟合技术估算牙釉质EPR辐射剂量的准确性。方法 编制多成分叠加型EPR粉末波谱拟合软件,分别拟合牙齿本底信号(background signal,BS)和辐照诱发信号(radiation-induced signal,RS)的EPR波谱模型,用波谱模型叠加计算方法拟合出实际辐照后牙釉质的EPR波谱,从复合谱中提取出RS成分并计算其相对强度,建立剂量响应曲线,估算样品剂量,并将剂量估算结果与传统的波谱强度测量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拟合获得的BS信号为单峰高斯线形粉末谱,g=2.0035,线宽Hpp=0.650-1.100 mT; RS信号为轴对称多晶粉末谱线形,其g=2.0018,g=1.9965,线宽Hpp=0.335-0.400 mT;分离BS与RS后得到的RS相对强度与辐照剂量呈线性相关,剂量响应方程为:y=240.74x+76 724(R2=0.9947),剂量估算结果相对误差期望值为0.13。结论 EPR波谱拟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牙釉质辐射剂量估计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波辐射对猕猴重要脏器电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猕猴15只,根据平均功率密度的不同,随机分为假辐射组,2、5、7和11 mW/cm2微波辐射组,采用Biopac公司生产的MP-150多导生理记录及分析系统,分别于辐射前及辐射后即刻、1 d、3 d、7 d、14 d和30 d,对猕猴心电图(ECG)、脑电图(EEG)、肌电图(EMG)及体温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7和11 mW/cm2组EEG见δ频段相对功率谱分别于辐射后7 d和14 d内显著升高,而β频段相对功率谱均于辐射后3 d内明显下降,14 d见升高,30 d见部分恢复。2 mW/cm2和5 mW/cm2组δ频段与β频段相对功率谱辐射后未见明显变化。11 mW/cm2组心率于辐射后即刻明显减慢、心电图R波和T波波幅均于辐射后1 d内显著降低,且心律不齐,30 d时基本恢复。辐射后即刻至30 d,各实验组猕猴的体温及肌电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7和11 mW/cm2微波辐射可引起猕猴脑电生理功能损伤,且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11 mW/cm2微波辐射可引起猕猴心脏电生理功能损伤;2~11 mW/cm2微波辐射对猕猴体温及肌电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自行研制的电子自旋共振成像(Electron spin resonance imaging, ESRI)系统上建立了活体皮肤电子自旋共振成像的实验模型.观测了氮氧自由基化合物2,2,6,6-四甲基哌啶-1-氧(2,2,6,6-tetramethyl-1-piperidinyloxy,TEMPO)穿透小鼠皮肤组织的动态过程和浓度分布情况.成像结果显示TEMPO化合物对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皮肤组织的透皮特性有明显差别.TEMPO水溶液难以穿透皮肤,而溶解在二甲基亚枫(Dimethyl sulfoxide,DMSO)中的脂溶性TEMPO溶液可以渗入并穿透皮肤.皮肤表层的角质蛋白对TEMPO有明显的阻隔性, 而且化合物渗入或透过皮肤组织的量具有较强的时间依赖性.本研究结果提示ESRI技术为动态研究某些特殊结构化合物的透皮特性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