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砷化氢中毒继发多脏器损害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通过临床实践,收集近几年来我院收治的急性砷化氢中毒继发多脏器损害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综合分析。结果急性重度砷化氢中毒除急性血管内溶血和急性肾功能损害外,还继发心脏、肝脏、胰岛、血管内皮系统等多脏器损害。结论重度砷化氢中毒范围广,较重的病例都继发严重的多脏器损害;适时选择换血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毒后人体脏器的超声表现。方法应用超声对96例中毒后患者的心脏、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胸腔、腹腔脏器进行超声检查。结果肝脏损害86例,脾脏损害14例,肾脏损害13例,腹腔积液7例,胸腔积液5例,心脏增大1例,心包腔积液3例。结论部分患者中毒后可引起人体多脏器的损害,其中有超声表现的脏器有肝、脾、肾、心脏、胸腔、腹腔。  相似文献   

3.
应用超声对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的肝脏、胆囊、脾脏、肾、胸腹腔、心脏等脏器进行检查,观察3例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各脏器损害的超声表现及治疗后超声改变。结果显示,急性砷化氢中毒后可引起人体多脏器的损害,主要有肝、肾、胸腹腔。提示,超声可以观察急性砷化氢中毒所致的多脏器损伤,并可随诊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4.
黄远志  何炎尧 《职业与健康》2007,23(20):1798-1799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对心脏的损害。方法选取广东省思平市人民医院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急诊入院的急性CO中毒患者82例,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毒3组。同时,在健康体检中随机选取8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入院24h采静脉血。对照组清晨抽空腹静脉血,测定心肌酶并完成12导联心电图描记。结果急性CO中毒患者中有49例血清心肌酶谱改变,占59.8%。中、重度中毒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心肌酶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中度中毒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异常改变有57例,占69.5%。经治疗,除2例病重无法康复外,余80例均康复出院,在CO中毒纠正后心肌酶和心电图均恢复正常。结论CO中毒时,对心脏的损害是存在的,在积极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同时,还应积极主动防治和保护CO中毒所致的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磷化氢中毒的临床特点,及大剂量细胞色素C的临床作用。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2018年6月本中心救治的急性磷化氢中毒儿童22例临床资料,并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13例,女9例;年龄29 d~13岁;轻中度磷化氢中毒10例,重度磷化氢中毒12例;轻中度中毒患儿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明显短于重度中毒患儿(P=0.029)。轻中度磷化氢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痛;重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昏迷、口唇紫绀、低血压,甚至心源性休克。实验室检查:脑钠肽异常升高12例;心肌酶异常12例;血乳酸升高10例;心电图异常16例,均表现为快速心律失常,其中1例为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除常规治疗外,均给予大剂量细胞色素C治疗,轻中度中毒患儿均治愈,重度中毒患儿治愈6例,死亡6例,22例儿童磷化氢中毒总死亡率为27.3%,重度磷化氢中毒死亡率50%。结论 儿童急性磷化氢中毒死亡率高,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应用大剂量细胞色素C可明显降低儿童急性磷化氢中毒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赵喜梅  周秀敏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3):3233-3235
目的:了解窒息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程度及临床特点,探讨与之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将172例窒息新生儿按孕周、体重、窒息程度、宫内窘迫、体温多因素进行分组研究,并将各器官的功能损害分为轻度与重度加以分析。结果: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为85.5%,多器官损害发生率为58.7%。重度窒息组器官损害发生率及多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χ2=8.31,P<0.05)。窒息后器官损伤占首位的是大脑,其次为肾脏、心脏、电解质、胃肠、代谢、肺脏、肝脏。多器官损害随脏器损害个数的增加重度器官损害发生率逐渐升高,且死亡率亦升高。结论:器官损害发生率及程度与孕周、体重、窒息程度、低体温有相关性。提示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注意保暖,减少冷损伤,提高医护人员复苏水平,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器官损害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检索,对576例光气接触反应者及556例急性光气中毒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进行汇总。光气吸入后,呼吸系统刺激症状的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胸闷、咳嗽、气急、恶心、头痛、咳痰等,吸入光气量越大,发生肺水肿的潜伏期越短,病情越严重。急性光气中毒可引起心肌的继发性损害,也可能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作用。急性光气中毒者在经过正确的治疗后,尚未发现心脏及肝脏有明显的后遗症,数例临床治愈后对肺脏仍有一定的影响。死亡病例大多发生在急性光气中毒后24 h以内,因此中毒后及时正确的救治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接触途径所致汞中毒的临床特点。 方法 将33例患者按汞进入体内途径的不同分为3组,即呼吸道吸入中毒组、消化道摄入中毒组和皮肤吸收中毒组,分析其临床特点。 结果 3种不同接触途径所致汞中毒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呼吸道吸入中毒组呼吸系统症状较突出,试排尿汞升高明显。皮肤吸收中毒组以亚急性中毒为主,无明显症状,多为肾病等,发病后检查发现尿汞升高;消化道摄入中毒者为急性起病,可伴有胃肠道症状,治疗后尿汞值最低。治疗前呼吸道吸入中毒组的平均尿汞值分别为消化道摄入中毒组、皮肤吸收中毒组的18.5倍和9.2倍;呼吸道吸入中毒组的试排平均尿汞水平高达5 838.2 μg/gCr。呼吸道吸入中毒组患者平均治疗3.91个疗程,其中58.3%患者超过5个疗程;消化道摄入中毒组患者平均治疗仅1.56个疗程,其中55.56%病例仅需治疗一个疗程;皮肤吸收中毒组患者平均治疗2.25个疗程,其中50%的患者超过5个疗程。3组患者治疗所用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8,P<0.05)。 结论 3种不同接触途径所致汞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应强化汞中毒诊疗规范,以达到早期有效治疗,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氨中毒是吸入氨气后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急性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中毒性疾病 ,严重者常引起心脏、肝脏等脏器的损伤 ,现将我院收治的氨中毒致心肌损伤 6例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18~ 3 5岁 ,平均 2 6岁 ,患者均为工厂工人。1 2 中毒原因  6例均为化工生产过程中氨气泄漏所致 ,经呼吸道过量吸入而中毒。1 3 诊断分级 按国家“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1] 分级 ,均为重度氨中毒。1 4 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接触氨后立即发病 ,其中 2例昏迷 ,另外 4例均有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胸…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一起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原因分析及患者临床观察,提示,加强原始级预防对杜绝事故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硫化氢中毒可导致猝死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等多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1.
孟梅  吴萍  麦诗琪 《职业与健康》2010,26(13):1474-1475
目的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死亡28例(62.2%),治愈17例(37.8%);恶心、呕吐为最早出现的主要症状;气促为较晚出现的主要体征;死亡原因均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呼吸衰竭;血液净化可延缓肝损害的患者发生,但对肝损害的恢复无明显帮助;服毒量越大,死亡率越高,不同服毒量中毒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肝、肾及多器官受损,死亡率明显增加。结论百草枯中毒可致多器官功能损害,预后差,早期综合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不同接触途径所致急性亚急性汞中毒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不同接触途径所致急性、亚急性汞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将33例患者按汞进入体内途径的不同分为3组,即皮肤吸收组、呼吸道吸收组和消化道吸收组,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急性汞中毒以周身中毒症状、口腔-牙龈炎症状及胃肠道症状为著,部分病人可有皮疹、呼吸道及肾脏受累;而神经.精神症状和震颤多不明显。3种不同接触途径所致中毒其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如皮肤接触起病者,以亚急性为主,皮疹较为突出;消化道吸收者急性起病,胃肠道症状较明显;呼吸道吸收者多急性起病,呼吸系统症状较突出等。结论3种不同接触途径所致中毒有许多共同点,但又有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鱼胆中毒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8例鱼胆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表现,对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胸片及双肾B超进行研究.结果 全部患者均出现了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血红蛋白、肝、肾功等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结论 鱼胆中毒可至多脏器功能损害,受损以肾、肝、心及胃肠道为重,血液透析为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研究简易血浆置换-血液滤过序贯用于救治重症毒蘑菇中毒及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伤的临床疗效与价值及提高急性中毒救治的成功率。方法选取我院重症毒蘑菇中毒合并肝、肾及血液系统受损患者60例。随机分组为置换组与药物组。置换组对30例患者建立体外循环并行一次性血浆置换,之后进行血液滤过并配合其他药物进行补液、利尿及碱化尿液、输注洗涤红细胞等治疗;药物组进行针对性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各脏器功能指标变化、症状缓解情况及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置换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优于药物组80%。且经过治疗后,置换组发生不适症状者有恶心2例,呕吐1例,剧烈腹泻1例,乏力1例,无昏迷病例,药物组发生不适症状者有恶心5例,呕吐4例,剧烈腹泻4例,乏力4例,无昏迷病例且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各脏器功能指标如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清肌酐及尿素氮,置换组各值为(91±11)、(99±52)、(87±21)、(211±112)、(137±49)及(13±4),药物组各值为(27±6)、(55±9)、(31±16)、(109±71)、(76±49)及(7±3),由此可知,经过置换组不适症状发生人数显著少于药物组人数且置换组心、肝、肾功能检查指标显著优于药物组指标(P〈0.05)。结论使用简易血浆置换-血液滤过序贯对救治重症毒蘑菇中毒及多系统功能损伤患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急性光气中毒的临床特点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急性光气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本院近28年120例急性光气中毒的病例资料。重点对发病时间,临床所见,诊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急性光气中毒的潜伏期1.5h-3d,中,重度中毒组中,现场及时处理组的潜伏期较未及时处理组延长(P<0.05),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症状体征为主,其中呼吸频速,发疳,泡沫痰主要发生在重度中毒组中的ARDS病例,心肌损害发生率各中毒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轻度中毒组中,入院时X线胸片异常率显著高于肺部听诊阳性率(P<0.01),结论:急性光气中毒时,若现场能得到及时处理,可使潜伏期延长,肺是靶器官,心肌损害发生率随着中毒程度的加重而增加,X线胸片改变往往早于临床体征,可作为早期重要检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28例急性砷化氢中毒住院病例的肝功能指标以及肝脏B超结果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间接胆红素(IB)四项肝功能指标均在中毒第一天即开始升高,其中ALT至第5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2周后基本正常;AST、TB、IB到达高峰时间约在中毒第3天,较ALT早,而恢复正常时间与ALT基本一致;急性轻度砷化氢中毒患者存在相当比例的肝功能或肝脏B超异常,15例重度中毒患者肝功能指标(除IB外)异常率较轻度中毒患者明显升高,两组各项指标(除IB外)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砷化氢中毒患者中有3例符合轻度中毒性肝病(占23.1%),1例符合中度中毒性肝病(占7.7%),重度中毒患者中有8例符合重度中毒性肝病(占53.3%),符合轻度和中度中毒性肝病的分别为2例(占13.3%)和4例(占26.7%)。 结论 急性砷化氢中毒早期即可出现肝脏损害,即使是轻度中毒患者中也有较多的肝脏损害症状,损害程度与中毒程度基本一致,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氟乙酰胺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救治方法。方法:对20例氟乙酰胺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多以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心悸为主要表现。经乙酰胺解毒、对症支持疗法,16例治愈,2例好转。结论:认识急性氟乙酰胺中毒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其特效解毒剂是乙酰胺。综合治疗措施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百草枯中毒42例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救治方法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中死亡33例,死亡率为78.6%。其中发生呼吸衰竭或3个及以上脏器功能衰竭者无一存活;接受血液灌流者死亡率下降(53,8%)。结论百草枯中毒可导致肺、肾、肝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特效救治方法。及时有效地清除毒物,早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血液灌流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百草枯中毒42例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救治方法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中死亡33例,死亡率为78.6%。其中发生呼吸衰竭或3个及以上脏器功能衰竭者无一存活;接受血液灌流者死亡率下降(53.8%)。结论百草枯中毒可导致肺、肾、肝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特效救治方法。及时有效地清除毒物,早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血液灌流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