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前我国已全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通过对第一批四个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方案进行梳理,比较分析各城市保险的筹资性质、筹资来源、筹资水平、筹资公平性,发现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来源较单一、缺乏激励措施、筹资总体水平不高、筹资公平性有待改善等问题。为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方案制度设计,本文提出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完善筹资来源,应逐步形成合理稳定的筹资来源,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资水平;改善筹资公平性,从完善参保制度、加强宣传等方面提高筹资公平性;理顺保险筹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构建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工具-福利要素二维分析框架,对两批共28个国家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工具维度呈现出使用频次差异大且内部结构不均衡的特点;福利要素维度呈现出要素完整且内部结构较为均衡的特点;各政策工具与福利要素耦合度有待提高;两批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差异较小,发展阶段具有相似性。对此,提出合理调整三大类政策工具,优化次级政策工具结构;科学配置政策福利要素,完善要素内容;增强政策工具和福利要素耦合度,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出台部门、失能评估标准、筹资机制、护理服务方式和待遇支付5个方面,选取全国28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对其政策进行比较。建议我国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国家医保局在长期护理保险推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并完善失能评估标准。各试点应逐步拓宽长期护理参保覆盖面,强调单位和个人的筹资责任,因地制宜丰富长期护理服务方式,开展失能失智预防工作,以及建立合理的长期护理待遇支付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政策扩散理论,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试点扩散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学习国外经验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探索经历了3个阶段:先行试点阶段、局部试点阶段和扩大试点阶段,政策试点扩散路径表现出3个特征:区域间跟进扩散、自上而下层级扩散和自下而上吸纳辐射扩散。政策推广受到各地保险政策碎片化、对政策探索不够深入、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不健全3个因素的制约。为切实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在全国推广,需尽快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地方性政策与标准规范的融合,深入对成熟的、可复制试点政策模式的探索和总结,建立长护险多元化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国国家级试点城市在推进长期护理保险中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揭示现有政策工具在应用中的特点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形成国家层面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政策工具和利益相关者两个维度构建二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96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文本、359条政策工具进行分析。结果:政策工具结构不均衡,供给型政策工具占25.90%、需求型政策工具占17.00%、环境型政策工具占57.1%;利益相关者不协调,政府占41.23%、定点护理机构占19.22%、商业保险公司占19.78%、参保人占12.53%、社会组织占7.24%。结论:试点城市现有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政策工具应用上以环境型为主,应结合发展趋势优化三种政策工具使用比例;在利益相关者维度,政策工具使用时应均衡各方利益,引导和鼓励各方参与到长期护理保险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管理模式及风险防控实施情况.方法:运用文献研究,对比15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管理模式及风险防控异同之处,选取上海、成都、荆门、嘉兴长期护理保险相关负责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大部分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采用"社商合作"的经办管理模式,其经办管理及风险防控体系已较为完备...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已迫在眉睫。通过研究试点城市的政策、文献和实施效果,对我国首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的实施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出各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全国十五个城市开展首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各城市都依据自己的地区特点设定了长期护理保险评估标准,但对于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往往缺乏评价抓手。本研究以国内某试点城市为案例,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DL)的开展测评,并将活动能力等级与实际长期护理保险评估等级进行对比研究,全面衡量目前长期护理保险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评价评估等级对保险基金支付总额的直接影响,并具体分析等级评估存在差异的原因,为完善评估环节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系统梳理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政策、筹资政策、服务供给政策和待遇给付政策,深入分析试点成效及经验,并提出优化建议:进一步明确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定位与发展方向、优化筹资政策与待遇给付政策、全面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为全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贡献"重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青岛等13个国家级试点城市和北京市海淀区已出台的长期照护保险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总结各地长期照护保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对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福利化与市场化、长期照护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关系、具体实施方案等问题的初步思考。根据各试点地区和海淀区已出台文件中有关长期照护保险的基本内容,发现它们在保障对象、筹资来源、评定和保障方式、保障金额、保障内容等方面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本文认为,虽然各试点地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但在监督管理、护理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还有待论证;此外,各地还需要不断扩大长期照护保险的受益范围,做好长期照护保险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协调与衔接,合理配置医疗、养老和照护资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5个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在医疗和护理资源配置上的实践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模式。[方法]在资源配置的视角下通过政策文本分析,采用演绎性内容分析法和类型分析法,聚焦长护险设计的服务内容和项目,按照医疗和护理相关资源对15个城市的供给模式进行划分。[结果]按照医护资源的配置,我国长护险试点城市服务供给模式可以分成高医疗低护理型、医护均衡型、低医疗高护理型3种。其中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占比最高的是石河子市(66.7%),护理服务资源供给占比最高的城市是南通市(72.0%),医护资源服务供给比较均衡的有上海、广州等。[结论] 15个试点城市医护资源供给存在多元模式,但具体的模式选择和设计应结合本地区的财政能力、卫生资源基础条件和居民健康需求,调整医护资源的供给配置情况,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改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资金筹集为切入点,从筹资方式、渠道和水平三个层面,对青岛等试点城市和北京市海淀区的相关文件进行梳理。结果发现,目前各地以不同的划拨标准,将符合条件的医保参与人员自动纳入长期照护保险范畴;虽然不少地方的老年人已开始受益,但存在代际不公平、民众参与感低、对医疗保险依赖过度等问题,尚未形成可在全国推广的经验。为此,必须合理选择筹资方式,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明确政府、单位与个人角色,合理分担照护责任;采取定额筹资和按比例筹资相结合的形式,科学厘定筹资水平,以保障长期照护保险基金的持续运营。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3年、2015年、2018年CHARLS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双重差分法(DID)识别策略,估计长期护理保险对13个试点城市中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医疗负担及健康的实际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护理保险会显著减少试点城市中老年人住院次数,增加其门诊人次及费用,对其住院费用、自评健康、精神抑郁程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探索长期护理保险与医养结合模式有效衔接对减轻参保中老年人群医疗负担、减少“社会性住院”和改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完善老年服务和长期护理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元福利体系已经建成。本文认为与医疗有关的长期护理应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与生活有关的长期照料属私人事务,当私人在经济上和服务上不能提供有效供给时,政府需要"兜底线",瞄准对象,建立长期照护津贴制度,为弱势家庭提供长期生活照料的帮助;财政支出政策应由"补供方"为主转向"补需方"为主。文章认为现阶段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不适合中国国情,建议完善健康养老、积极养老政策降低失能概率;构建"支持和维护家庭"的养老和长期照护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强化医疗卫生建设,70余年来医疗卫生政策演进呈钟摆式变迁的特征,即从公益导向的福利性医疗卫生政策摆向效率导向的市场化政策,再摆向公益为主兼顾效率的民生导向政策,在公益与效率间发生三次摆动。本文借助政策反馈理论分析医疗卫生政策钟摆式变迁的内在逻辑,发现政策变迁过程中原有政策通过资源效应、解释效应、演化效应和学习效应影响新政策的制定,使得新政策留有原政策的烙印,呈现出摆动式变迁而非剧烈或范式变迁。政策反馈理论为医疗卫生政策制定提供新视角,制定医疗卫生政策需注重原政策的历史影响力,以公共价值引领医疗医保医药政策,从多重政策反馈效应视角出发优化卫生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