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2015—2019年不同寄生宿主蜱的蜱种分布、病原体感染及复合感染状况。方法 在每年蜱活跃高峰期采集蜱标本,经体视显微镜和特异性18S rRNA基因分型法进行蜱种鉴定。提取蜱基因组DNA,并对斑点热立克次体gltA和rOmpA基因、无形体msp2基因、埃立克体omp1基因、莱姆病螺旋体flaB基因和新型回归热螺旋体glpQ基因等病原体进行PCR检测。结果 本次共采集蜱虫6 465只,隶属于1科5属8种。游离蜱多为全沟硬蜱(79.0%);羊和牛寄生蜱多为草原革蜱(68.2%,52.0%);马和骆驼寄生蜱均为亚洲璃眼蜱;犬寄生蜱均为图兰扇头蜱。立克次体gltA阳性率为39.4%,其中羊、骆驼、马、牛等家畜寄生蜱阳性率均超过平均值;其他4种病原体多为游离蜱携带,其阳性率分别为12.3%、10.1%、11.0%、17.0%。内蒙古地区蜱媒疾病复合感染率为12.6%,其中,游离蜱复合感染率高于寄生蜱。结论 家畜感染立克次体较严重。游离蜱的复合感染情况较严重,因此要重点加强东部大兴安岭一带蜱媒传染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黑龙江密山口岸三种蜱媒传染病在媒介蜱中复合感染的情况。方法采集蜱类标本44份,建立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三种新发蜱传疾病病原体特异性通用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所有标本进行特异性片段扩增,对阳性标本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所检测的44份标本中,共检测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标本4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标本6份,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标本2份,感染率分别为13.63%、9.10%和4.55%。在全沟硬蜱检测到两份分别是莱姆病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4.55%。结论黑龙江密山地区至少存在两种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Borrelia afzelii),三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全沟硬蜱存在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研究黑龙江地区密山、绥芬河、嘉荫、东宁、虎林、同江、逊克、萝北、牡丹江、黑河、饶河11口岸蜱类分布、携带及复合感染新发蜱传病原体的情况。方法 2014年4月到2015年10月,利用布旗法采集蜱类样本,通过建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A.P.)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所有样本进行特异性片段扩增,通过基因测序对五种新发蜱传疾病作进一步鉴定并分型。结果共采集1306只蜱标本,经分类鉴定分属于革蜱属的森林革蜱、硬蜱属的全沟硬蜱和血蜱属的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共检测出528例(40.43%)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样本和31例(2.37%)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样本。并证实存在三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为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共检测到复合感染12例,复合感染率为0.92%(12/1306)。结论黑龙江口岸媒介蜱类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复合感染现象,提示黑龙江地区蜱媒疾病的危险程度很高,急需加强黑龙江口岸地区蜱媒传染病及其复合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发蜱媒疾病预警监测和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黑龙江口岸地区蜱携带新发蜱传病原体的情况。方法针对黑龙江省5个中俄边境口岸,2014年4-6月采集蜱类样本188份,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5种新发蜱传病原体的特异性核酸片段,通过基因测序进一步鉴定并分型。结果共检测出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阳性样本11例,巴贝西原虫(Babesia)1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101例,巴尔通体(Bartonella)6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10例,感染率分别为5.85%、0.53%、53.7%、3.72%、5.32%。共发现8种病原体,分别是嘎氏疏螺旋体(Borrelia afzelii)、伽氏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巴贝西原虫属(Babesia sp.)、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 sp.)、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结论黑龙江中俄边境存在新发蜱传疾病多样性的特征,提示应重点关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并开展蜱及蜱传疾病的常态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东北地区蜱中携带立克次体的情况。方法应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东北部分地区不同生境的游离蜱,采用PCR作斑点热立克次体、查菲埃立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DNA检测。结果从东北地区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检出查菲埃立克体DNA,全沟硬蜱平均阳性率为3.29%,森林革蜱为1.88%;从全沟硬蜱检出人粒细胞无形体DNA,平均阳性率为2.98%;从嗜群血蜱检出斑点热立克次体DNA,其平均阳性率(6.67%)明显高于全沟硬蜱(1.69%)和森林革蜱(2.36%)。结论东北地区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可能是查菲埃立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的主要携带媒介,嗜群血蜱主要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提示东北地区存在三种蜱媒立克次体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浙江省不同类型地理环境中鼠形动物蜱源立克次体的感染状况。方法 2009—2011年在安吉县、金东区和天台县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进行分类鉴定、无菌采集肝脾标本,并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无形体属与埃立克体属16SrRNA以及立克次体属(包括斑疹伤寒群和斑点热群)与东方体属热休克蛋白基因groEL。结果 3个调查点共捕获鼠形动物14种851头,社鼠(30.32%)、黑线姬鼠(18.80%)和青毛鼠(11.75%)为主要优势种,其中金东区、安吉县和天台县的优势鼠种分别为社鼠(39.20%)、青毛鼠(32.05%)和黑线姬鼠(59.57%)。562份肝脾标本中检出立克次体48份,阳性检出率为8.54%;其中无形体属占3.38%,斑疹伤寒群占1.78%,恙虫病东方体属占1.78%,埃立克体属占1.07%,斑点热群占0.53%。金东区和安吉县无形体属检出率较高为4.76%和4.27%,斑点热群仅在天台县检出。社鼠的立克次体阳性检出率最高为14.97%。同一鼠形动物可存在多种立克次体混合感染。结论浙江省不同类型地理环境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立克次体感染,不同地理位罝和不同鼠形动物的蜱源立克次体检出率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东北林区啮齿动物感染粒细胞埃立克体病原体的情况。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林区采集的啮齿动物标本粒细胞埃立克体的16S rRNA和gltA基因片段进行检测并测序,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注册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检测鼠标本276份,其中吉林长白山林区102份,黑龙江小兴安岭林区61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13份,阳性率分别为8.82%、1.64%及0.00%。体表有寄生蜱的鼠感染危险性是体表无寄生蜱鼠的11.30倍(P=0.002)。吉林、黑龙江林区鼠标本及其寄生蜱标本16S rRN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与美国、瑞典、日本等国家检出的粒细胞埃立克体对应序列的同源性为97%-99%。gltA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注册的相应片段比较相似性为87%-97%,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84%-99%。结论吉林及黑龙江林区存在粒细胞埃立克体宿主动物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浙江省山区野生动物和蜱中莱姆病、斑点热、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PCR对采集的鼠、蜱标本进行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埃立克体(无形体)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分析.结果 从121份鼠标本和105组蜱标本中检出阳性结果 14份.鼠标本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1份和埃立克体(无形体)16SrDNA 5'端片段2份.蜱标本中检出阳性11份,包括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3份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OmpA基因5'端片段8份.其中1组长角血蜱成虫标本为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和ompA基因片段均阳性,分别与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氏基因型和马赛立克次体株等关系较近.结论 在同一组长角血蜱成虫中同时检出莱姆病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东北地区辽吉两省东部山区啮齿动物的几种重要蜱媒病原体感染及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间接免疫荧光(IFA)对从辽宁省宽甸和吉林省集安林区捕获的野鼠进行病原体DNA检测和血清抗体调查。结果捕获鼠132只,黑线姬鼠为该地区优势鼠种。PCR检测鼠脾标本132份,无形体、埃立克体及新埃立克体阳性率分别为6.06%、14.39%和3.79%,埃立克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形体和新埃立克体(χ~2=11.083 1,P=0.003 9)。IFA检测鼠血清75份,无形体及埃立克体阳性率分别为8.00%和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9 2,P=0.427 5)。鼠中存在几种蜱媒病原体的复合感染(1.52%~5.33%)。结论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山区啮齿动物中3种立克次体感染普遍,埃立克体感染较严重,提示可能存在多种立克次体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新疆和硕地区主要蜱类及蜱媒病原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新疆和硕地区主要蜱的种类、种群分布及蜱媒病原体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检查法采集蜱标本,采用PCR方法进行病原检测.结果 从和硕地区清水河农场、乌什塔拉乡、乃仁克尔乡、曲惠乡、塔哈其乡和新塔热乡共采集蜱367只,分属3属4种;其中亚洲璃眼蜱占47.41%(174/367),短小扇头蜱占37.60%(138/367),为当地优势蜱种;经PCR扩增出3种蜱媒病原体的特异性DNA片段,比对显示与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以及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有高度同源性;莱姆病螺旋体检出18个阳性,阳性率为4.90%;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检出4个阳性,阳性率为1.09%;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检出11个阳性,阳性率为3.00%.结论 和硕地区蜱中存在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以及斑点热的病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11.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人类通过节肢动物人虱、鼠蚤、蜱或螨的叮咬而感染立克次体.近几年,恙虫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至少存在10余种立克次体病,其中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北亚蜱传斑点热、黑龙江蜱传斑点热、内蒙古蜱传斑点热、Q热、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以及巴尔通体病等疾病[1-3].为了解北京市立克次体病的发病趋势及流行规律,为合理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05 -2010年北京市恙虫病、斑疹伤寒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3种立克次体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逊克县火山熔岩地区蜱携带新发蜱传病原体及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2015年4-6月采集活蜱样本257只,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6种新发蜱传病原体的特异性核酸片段,通过基因测序进一步鉴定。结果共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核酸阳性样本分别为86、5和11例,感染率分别为33.46%、1.94%和4.28%。伯氏疏螺旋体、巴贝西虫和埃立克体的DNA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全沟硬蜱体内共检出复合感染8例,感染率为3.11%,证实该地区森林革蜱中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巴尔通体,嗜群血蜱和全沟硬蜱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复合感染的情况。结论应加强黑龙江省逊克县火山熔岩地区蜱的防控。  相似文献   

13.
三种蜱媒传染病在媒介蜱和鼠类中复合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埃立克体病和其他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京市的蜱和鼠类标本粒细胞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进行检测,对福建省的蜱和鼠脾脏标本中查菲埃立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及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内蒙古采集的全沟硬蜱408只,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率68%,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7.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45.6%,其中粒细胞埃立克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标本5份(5/408),粒细胞埃立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标本1份(1/408)。黑龙江采集的46只全沟硬蜱中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率6.5%,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10.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34.8%,其中粒细胞埃立克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标本1份(1/46)。北京市采集的蜱类标本922只,有2只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DNA片段。福建省宁化地区采集的优势蜱种越原血蜱283组(659只)中,查菲埃立克体最小阳性率为3.8%(25组阳性),38份野鼠脾脏的阳性率为564%(21只阳性),检测出有2只(2/659)蜱同时感染了粒细胞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野鼠的脾脏标本中,也发现有一只同时感染了查菲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结论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和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以及查菲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可能在特定地区发生;其地区的蜱类、鼠类存在着极低的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安徽省广德县鼠、狗、羊中自然感染埃立克体及无形体的状况。方法用巢式PCR扩增鼠、狗、羊血块中埃立克体属及无形体属16SrRNA5’末端片段,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与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种特异引物扩增阳性产物做测序分析。结果在安徽省广德县捕捉的5只鼠、11只狗、10只羊,用标本血块做核酸检测,其中鼠阳性0份,狗阳性0份,羊阳性4份,阳性率40%,将属特异性引物扩增产物做测序分析。于Genbank上做比对分析,4份均与牛株无形体相同基因区最为接近,属无形体科,无形体属。结论安徽省广德县存在无形体病原,羊可能为无形体宿主,其他宿主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存在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该林区鼠、蜱类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进行扩增.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LP)法对分离株NH-97进行鉴定,并同已知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等国际标准株进行比较.结果 从越原血蜱、金泽革蜱、微小牛蜱中扩增出SFGR特异的DNA片段,NH-97分离株的PCR产物经PstI和RsaI酶切后发现它们的酶切图谱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国际标准株相同.从社鼠,黄胸鼠脏器中扩增出康氏立克次体DNA片段.由不同来源批次的越原血蜱中扩增出近缘于日本立克体DNA片段和相关序列提示:可能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结论 福建宁化林区除存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外,还可能存在康氏立克次体,日本立克次体等多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在鼠中检测到埃立克体及无形体DNA片段并测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鼠中自然感染埃立克体及无形体的状况。方法:用巢式PCR扩增鼠中埃立克体属及嗜粒细胞无形体属16S rDNA的5′末端片段,对阳性产物克隆后测序。结果: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捕到鼠128只。在黄毛鼠中检到阳性4份,阳性率为3.125%,并对其进行克隆后测序。与Genbank上比对分析,三份与牛埃立克体相同基因区最为接近,属无形体科,无形体属。一份与反刍动物埃立克体相同基因区最为接近,属无形体科,埃立克体属。均为国内首次报道。结论:初步认为浙江省存在埃立克体及无形体病原。黄毛鼠可能为埃立克体及无形体宿主,尚需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07-2009年天津农业高危人群中蜱源性立克次体感染率的变化特点.方法 整群抽取天津8个区县作为调查点,每年7月至9月采样,3年共调查研究对象886例,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及查菲埃立克体IgG抗体,分析各年感染率变化特点.结果 天津市农业人群无形体感染率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汉沽区,2008年为52.0%:中部的东丽区2009年为70.6%,3年间总感染率增加33.3%.查菲埃立克体抗体3年总检出率为2.6%~4.4%,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地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抗体检出率最低(1.6%~2.0%),主要集中在天津中部和北部地区.结论 天津地区普遍存在蜱源立克次体感染,其中以无形感染最为常见;感染率变化趋势存在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尉犁荒漠地区蜱的种群组成和分布及自然感染莱姆病、Q热、巴贝西原虫病、斑点热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搜集法采集蜱标本,PCR法进行病原检测.结果 在尉犁地区共采集蜱519只,隶属2属3种,分别为短小扇头蜱、图兰扇头蜱和亚洲璃眼蜱;短小扇头蜱为该地区的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8.25%.只在短小扇头蜱中检出2种蜱传疾病病原体,分别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检出率分别为6.27%和3.53%.结论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在尉犁地区蜱中有不同程度的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长白山区斑点热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吉林省长白山区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情况。方法 利用立氏立克次体[相对分子质量 (Mr) 190× 10 3 ]外膜蛋白A(R .rOmp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对 6 83只蜱类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 ,并随机抽取一株森林革蜱阳性扩增产物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结果 从森林革蜱和嗜群血蜱标本中检测出了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片段 ,阳性率分别为 5 3.81%和 7.4 1% ;所测序列与前苏联的DnS 14株的同源性为 10 0 .0 0 % ,与DnS 2 8和RpA 4的同源性均为99.0 0 % ;而与国内所检测的BJ 90、HLJ 0 5 4的同源性分别为 88.0 0 %和 86 .0 0 %。结论 长白山区存在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 ,存在与DnS 14株型别一致的斑点热立克次体 ,在中国系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西藏自治区亚东县西藏血蜱携带微生物群落的情况及主要病原体无形体的分型。方法 2022年5月在亚东县采集寄生于牦牛身上的蜱虫样本141只。根据硬蜱线粒体16S rDNA基因扩增序列进行分子鉴定以确定蜱种。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对西藏血蜱进行高通量测序,将测序得到的原始数据处理后对其进行组装、基因预测、丰度分析和分类学预测。利用巢式PCR扩增无形体的16S rDNA基因片段并测序及进行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121只成蜱样本鉴定为西藏血蜱。非冗余数据集经NCBI-NR数据库比对进行物种注释后,最常见的微生物种类是真核生物(19.78%)和细菌(13.54%)。在细菌中,优势门分别是变形杆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优势属分别是无形体属、锥虫属、冷杆菌属和立克次体属;优势种分别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泰勒虫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无形体的系统发育树与绵羊无形体遗传距离最近,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 西藏自治区亚东县地区优势蜱种为西藏血蜱。无形体的主要分型为绵羊无形体。当地人畜暴露在多种蜱传病原体中,存在潜在蜱传疾病的威胁,应针对性加强对蜱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