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减压手术前后步态中胸、腰椎运动的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行减压手术的47例LSS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41例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腰背痛评价问卷(JOABPEQ)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腰椎功能,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状态。采用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分析患者静立和步态时的胸腰椎运动特点。采用Spearman分析探讨术前步态胸腰椎运动特点与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术后患者JOABPEQ问卷中的下腰痛评分均高于术前,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步速、步频、步幅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步速、步频和步幅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组躯干、胸椎弯曲和骨盆倾向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腰椎伸展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SS患者手术前后躯干、胸椎、腰椎弯曲和骨盆倾斜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研究显示,步态时躯干最大弯曲度与腿痛VAS呈负相关,最大胸腰椎弯曲度之和与腿痛VAS呈负相关关系(r=-0.414、-0.442,P0.05)。结论 LSS患者行走时腰椎弯曲变化较小,且患者术前腰椎弯曲角度与腿痛VAS评分呈负相关,随着临床症状改善,步态中腰椎弯曲角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减压手术前后步态中胸、腰椎运动的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行减压手术的47例LSS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41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腰背痛评价问卷(JOABPEQ)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腰椎功能,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状态。采用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分析患者静立和步态时的胸腰椎运动特点。采用Spearman分析探讨术前步态胸腰椎运动特点与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术后患者JOABPEQ问卷中的下腰痛评分均高于术前,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步速、步频、步幅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步速、步频和步幅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组躯干、胸椎弯曲和骨盆倾向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腰椎伸展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SS患者手术前后躯干、胸椎、腰椎弯曲和骨盆倾斜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研究显示,步态时躯干最大弯曲度与腿痛VAS呈负相关,最大胸腰椎弯曲度之和与腿痛VAS呈负相关关系(r=-0.414、-0.442,P0.05)。结论 LSS患者行走时腰椎弯曲变化较小,且患者术前腰椎弯曲角度与腿痛VAS评分呈负相关,随着临床症状改善,步态中腰椎弯曲角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终末期原发髋关节骨关节炎(HOA)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面上的形态与伴随的腰痛症状的关系。方法收集46例HOA患者及55例正常对照的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脊柱骶骨角(SSA)、脊柱前倾角(ST);将HOA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腰痛分为无腰痛组(23例)和有腰痛组(23例),对后者的腰痛进行评分(VAS)。应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HOA患者与正常人的各个参数,并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HOA亚组间及其与正常对照的差异;将HOA患者的各个参数与VA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性HOA组和正常人组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LL分别为(45.2°±17.3°和51.1°±8.5°,t=-2.627,P〈0.05);ST分别为(87.8°±8.3°和94.5°±3.0°,t=-6.652,P〈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SS、PT、PI及SSA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OA腰痛组的LL(39.4°±19.47°,t=-4.260,P〈0.05)、SSA(121.5°±13.5°,t=-3.287,P〈0.05)和ST(87.6°±8.0°,t=-6.478,P〈0.05)均明显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无腰痛组的SS(42.1°±11.1°,t=3.496,P〈0.05)明显偏大、PT(10.3°±8.8°,t=-2.466,P〈0.05)及ST(88.1°±8.8°,t=-5.678,P〈0.05)明显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参数间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HOA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与LL、SS、PT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HOA患者存在脊柱-骨盆的矢状面形态异常,表现为较正常人腰椎前凸减小、脊柱前倾增加。与正常对照相比,无腰痛HOA患者骨盆及脊柱均前倾,但腰椎前凸无明显减小;有腰痛的HOA患者骨盆无明显前倾,但腰椎前凸减小,脊柱前倾增加。这些结果表明HOA患者的腰痛可能与其腰椎矢状面形态改变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并分析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7月在北京朝阳医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63例LSS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同期6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LSS患者疼痛和骨盆功能改善情况。测量并比较志愿者及LSS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全脊柱站立侧位X线片上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矢状位垂直轴(SVA)、腰椎前凸角(LL)和胸椎后凸角(TK)等参数,分析LSS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曲度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LSS患者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S患者术前PT和SVA高于对照组,SS、LL、TK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LSS患者PT、SS、LL、SVA和TK等参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LSS患者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S患者无论术前还是末次随访时,PI分别与PT、SS、LL及TK呈正相关,与SVA无相关性。结论手术治疗可改善LSS患者PT、SS、LL、SVA和TK等参数,改善脊柱-骨盆曲度和生理功能,缓解疼痛症状。PI不受手术影响且与PT、SS、LL呈正相关,术前可通过PI值预估PT、SS、LL的理想矫正范围,指导手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多裂肌退行性变程度与腰椎前凸角、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等临床资料。通过腰椎X线片判断滑脱严重程度并测量腰椎前凸角,其中Ⅰ度滑脱30例(L_4/L_5 20例、L_5/S_1 10例),Ⅱ度滑脱21例(L_4/L_5 15例、L_5/S_1 6例)。通过腰椎MRI测量患者L_4/L_5、L_5/S_1水平双侧多裂肌平均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率与腰椎前凸角、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滑脱程度患者腰椎前凸角、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节段,不同滑脱程度患者多裂肌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滑脱者多裂肌脂肪浸润率均低于Ⅱ度滑脱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率与腰椎前凸角、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无相关性。结论不同严重程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多裂肌的退行性变程度存在差异,多裂肌退行性变可能参与了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进程,但尚不能证明多裂肌退行性变程度与临床症状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对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手术的伴DISH的LSS患者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1~75岁(65.1±7.3岁)。同时选取年龄及性别匹配且接受相同术式的不伴DISH的LSS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1~75岁(64.7±7.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责任节段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骶角(lumbar-sacral angle,LSA)、腰5入射角(L5 incidence,L5I)等脊柱骨盆参数,并用术前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估入选对象的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伴DISH的LSS患者的术前SVA显著低于不伴DISH的LSS患者(20.0±38.7mm vs.40.0±46.3mm,P=0.039),而TK(27.2°±10.7°vs 25.5°±16.0°)、LL(48.1°±13.7°vs 47.1°±13.5°)、PI(51.4°±14.1°vs 52.5°±13.9°)、PT(18.0°±8.0°vs 19.0°±7.6°)、SS(33.6°±9.5°vs 34.4°±7.8°)、LSA(17.0°±12.0°vs 18.4°±6.7°)及L5I(22.4°±9.8°vs 24.7°±11.9°)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伴DISH患者术前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分别为5.6±1.0,6.5±1.3,36.9±4.9)均高于不伴DISH组患者(分别为5.4±1.2,6.2±1.7,36.8±5.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不伴DISH的LSS患者相比,伴DISH的LSS患者SVA显著降低,TK、LL、PI、PT、SS、LSA及L5I等其他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影像学和临床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及密切程度,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国际脊柱侧凸社会生活质量调查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与影像学参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a)腰痛与相邻椎体的最大侧方位移、腰椎稳定性、椎间孔的面积、腰椎前凸角有显著相关性;下肢痛与腰椎间孔的面积、顶椎的椎体旋转度、椎管的面积有显著相关性;生活质量SRS-22评分与腰椎间孔的面积、腰椎的稳定性、椎管的面积、腰椎前凸角、椎体的侧方位移、顶椎的旋转度有显著相关性。b)在经充分减压,稳定脊柱的基础上,腰痛的改善率与腰椎最大的侧方位移和腰椎前凸角的矫正率有显著相关性,下肢痛的改善率与顶椎的旋转度和椎体的侧方位移的矫正率有显著相关性,生活质量SRS-22评分与腰椎前凸角、顶椎的旋转度和椎体的侧方位移的矫正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a)腰椎间孔的面积、腰椎的稳定性、顶椎的旋转度、椎管的面积、腰椎前凸角与临床症状有显著相关性。b)手术充分减压、稳定脊柱、恢复腰椎的前凸角、改善顶椎的旋转度和最大侧方位移是获得良好疗效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骨盆半径(PR)技术分析退行性腰椎滑脱(DLS)与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SS)患者脊柱-骨盆参数的特点,并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6例DLS和35例DS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矢状面平衡(SVA)、总腰椎骨盆前凸角(PR-T_(12))、骨盆形态(PR-S_1)、骨盆角(PA)、腰椎前凸(LL)和胸椎后凸(TK)。将2组所测参数分别与健康国人脊柱-骨盆参数进行比较,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各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LS组与DSS组中SVA、PA均明显大于正常参考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S组PR-T_(12)明显小于正常参考值,DLS组PR-S_1明显小于正常参考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PR-T_(12)与PA的相关性强于与LL、TK的相关性,DSS组PR-T_(12)与LL、TK的相关性强于与PA的相关性。DLS组PR-S_1与PA呈负相关,DSS组PR-S_1与PA无相关性。结论 DLS患者可能主要通过骨盆后倾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DSS患者可能主要通过改变胸腰椎曲度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  相似文献   

9.
严重的髋关节屈曲受限可伴有腰椎前凸的丧失,继而能引起椎间盘退行性变和神经根痛。Jackson等发现腰椎前凸和骶骨倾角与髋关节的伸直角度有关,将这种关系描述为“髋关节-脊柱综合征”。但很多患者膝关节伸直受限的退行性变亦可能影响体位和腰椎前凸。该文旨在研究腰椎前凸和膝关节伸直之间的联系,以明确下腰痛与膝关节症状是否相关。366例(男150例,女216例)患膝关节疼痛和(或)下腰痛(膝关节疼痛107例,下腰痛348例)患者中无脊柱手术史、骨折史、肢体长度功能性差异和脊柱侧凸者参与了试验,分为四组:A组(51例)腰椎前凸>50°;B组(56例)腰椎  相似文献   

10.
李仁虎 《颈腰痛杂志》2023,(5):800-802+807
目的 评估脊柱-骨盆参数与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LS)患者手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8月间行腰椎减压植骨融合复位内固定术的DLS患者31例,对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腿痛和腰痛评分与术前术后矢状位参数SS、PT、PI、LL及其改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 DLS患者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参数LL、SS、PT、PI均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ODI指数、NRS腿痛、腰痛评分也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脊柱-骨盆参数均与ODI、NRS腿痛、腰痛评分无显著相关性;而术后脊柱-骨盆参数的改善,如术后PT的改善与术后ODI指数、NRS腰痛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术前脊柱-骨盆参数与术后的临床预后没有显著相关性,而术后脊柱-骨盆参数的改善则与临床预后具有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单节段及双节段固定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参数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4例(Ⅰ度32例,Ⅱ度12例)经TLIF治疗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固定节段分为单节段组(29例)和双节段组(15例)。分析比较术前、术后全脊柱侧位X线片的矢状面参数脊柱骶骨角(SSA)、T_1骨盆角(TPA)、腰椎前凸(LL)、骨盆投射(PI)、骨盆倾斜(PT)及骶骨倾斜(SS),以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个月。全组患者术后SSA、TPA、LL、SS均较术前增大,PT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JOA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组手术前后LL差值、ODI差值与双节段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手术前后LL差值与ODI差值均相关。SSA差值在双节段组与VAS评分差值相关,在单节段组二者无相关性。结论Ⅰ度或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通过TLIF治疗可改善脊柱矢状面参数,且单节段固定更有利于术后脊柱矢状面参数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腰椎脊柱骨盆参数和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手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群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下腰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和腰椎前凸角(LL);记录观察组经PLIF术治疗后各下腰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以及日本骨科学会(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脊椎生活质量量表(QLS-DSD)评分,并分析下腰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JOA、ODI和QLS-DSD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腰椎间盘突出患者PT显著大于对照组,SS和LL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腰椎滑脱患者PT、PI显著大于对照组,SS和LL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腰椎管狭窄患者各下腰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LIF术治疗后,腰椎滑脱患者PT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SS和LL较术前显著增大(P0.05);所有患者经PLIF术治疗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ODI和QLS-DSD评分显著降低(P0.05);经相关性分析,腰椎滑脱患者手术前后PT变化与JOA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ODI和QLS-DSD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手术前后SS和LL变化与JOA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与ODI和QLS-DSD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腰椎退行性病变中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存在明显异常,PLIF术治疗可明显改善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和临床症状,且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与临床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不同脊柱疾病脊柱-骨盆-下肢运动功能变化的量化分析,探讨不同脊柱疾病的躯体运动变化及代偿特点。[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5例(颈椎病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7例(腰椎病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25例(侧弯组),健康志愿者30人(正常人组)纳入本研究。采用DIERS 4D脊柱云纹系统和QUINTIC步态分析系统检测分析,比较行走时各组脊柱-骨盆-下肢运动参数的差异。[结果]侧弯组胸、腰椎旋转角度大于正常人组(P0.05)。膝关节角度A在颈椎病组为(191.46±9.54)°、侧弯组为(193.38±11.36)°,均大于正常人组(178.56±2.71)°(P0.05);腰椎病组膝关节角度A-C均大于正常人组(P0.05),颈椎病组行走时膝关节角速度为(92.51±7.30) rad/s、角加速度为(869.10±180.22) rad/s~2均大于正常人组(P0.05),颈椎病组下肢JOA评分与膝关节角加速度为线性负相关(P0.001);腰椎病组膝关节角速度为(74.11±17.63) rad/s、角加速度为(647.30±137.14) rad/s~2均小于正常人组(P0.05),腰椎病组JOA评分与膝关节角加速度为线性正相关(P0.001)。[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及脊柱侧弯患者行走时躯干摆动幅度增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时相膝关节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均减小;脊髓型颈椎病及脊柱侧弯患者步态起始时膝关节角度增大;脊髓型颈椎病行走时膝关节角速度、角加速度增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椎体终板形态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8月接受TLIF治疗的7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矢状面MRI椎体终板形态分为规则组54例(A组)和不规则组21例(B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前凸角及腰椎局部前凸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采用腰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0 ~ 3.9(2.7±0.7)年。末次随访时,B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矫正丢失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椎间孔高度和腰椎前凸角矫正率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ODI及腰痛、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B组腰痛VAS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16例(21.3%)患者发生融合器沉降,A组7例(13.0%),B组9例(42.9%);其中重度沉降3例,A组1例,B组2例。结论终板形态不规则患者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显著高于终板形态规则患者,且术后易发生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的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并评估术后疗效,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5-06—2017-01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30例L4、5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测量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滑脱程度(SD)、椎间隙高度(DH)。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ODI指数、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本组30例均获得3~19(12.73±7.0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PT、SS、LL、SD、DH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PT、SD与术前ODI指数、VAS评分呈正相关,SS、LL、DH与ODI指数、VAS评分呈负相关,而PI与ODI指数、VA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手术前后PT、SS、LL、SD、DH的变化值与ODI指数及VAS评分改善率呈正相关。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改变与临床疗效存在相关性,术中应尽可能恢复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以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逐渐出现胸椎后凸增大、腰椎前凸减少,晚期会出现严重的矢状面失平衡[1].为维持矢状面平衡与视线水平,患者需通过骨盆后旋、髋关节过伸及膝关节屈曲来代偿,从而引起背部肌肉张力增高、能量过度消耗,导致腰背疼痛、躯干前倾和步态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2、3].现代步态分析为AS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状态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研究方法[4],现就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步态的相关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下腰痛的髋关节骨关节炎(hip osteoarthritis,HOA)患者与正常成年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正常对照组56例,HOA组22例,收集其腰椎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分析两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所测数据均呈正态分布。观察者间和观察者自身ICC值均0.8,提示测量值可靠性优。HOA组与正常对照组的PI值分别为(47.14±10.14)°和(43.38±10.63)°;PT值分别为(8.89±10.89)°和(11.94±8.03)°;LL值分别为(32.86±8.90)°和(30.77±7.94)°,PI、PT及LL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A组SS(37.77±5.13)°大于正常对照组(31.21±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下腰痛的HOA患者PI、LL、PT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SS较正常对照组更大,表明HOA患者骨盆较正常成年人前倾更大,为今后的HOA患者的手术治疗及维持良好的矢状面平衡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文洪  於洋  李宏  刘芳 《中国骨伤》2023,36(9):827-832
目的:探究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在双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趋势及评估手术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95例双节段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31例,女64例;年龄41~63(52.10±4.35)岁;病变程度,Ⅰ度47例,Ⅱ度48例。术后3个月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改善率评定手术疗效,ODI改善率≥50%为良好,<50%为不良。95例根据手术疗效分为疗效良好组(74例)和疗效不良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病程、病变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合并症;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采用视...  相似文献   

19.
患者 女,36岁.因"反复右侧腰腿痛6年,加重1月"入院.患者在月经期中腰痛明显加重,月经结束疼痛消失.近2年腰痛明显加重伴右下肢放射痛,月经结束疼痛仍无消失.患者在发病前有4次人流病史.查体:青年女性,痛苦面容.脊柱平直,腰4、5棘旁右侧压痛、叩痛,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30°阳性,加强试验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70名脊柱形态正常的志愿者与110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位垂直轴、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根据SRS测量标准,将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三型:Ⅰ型45例、Ⅱ型48例、Ⅲ型17例.比较志愿者与各型退变侧凸组间的脊柱矢状位参数及骨盆参数,分析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骨盆投射角,Ⅲ型退行性侧凸组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盆倾斜角,Ⅱ型、Ⅲ型退行性侧凸组高于志愿者组及Ⅰ型退行性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Ⅱ型与Ⅲ型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骶骨倾斜角,Ⅱ型、Ⅲ型退行性侧凸组小于志愿者组及Ⅰ型退行性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志愿者组、Ⅰ型退行性侧凸组中未发现脊柱矢状位失平衡;Ⅱ型与Ⅲ型退行性侧凸组脊柱矢状位失平衡的发生率分别为17.8%、29.4%.志愿者组与Ⅰ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脊柱矢状位参数间、骨盆参数间及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间存在相关性;Ⅱ、Ⅲ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脊柱矢状位参数间的相关性逐渐减小,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间的相关性也减小甚至消失,而骨盆参数间的相关性存在;各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均与矢状位垂直轴相关,其中后两者的相关性更大.结论 脊柱矢状位形态呈阶梯样改变,Ⅱ、Ⅲ型退行性侧凸患者的骨盆参数、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发生变化,更容易出现脊柱矢状位失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