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机械张力诱发小鼠产生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性。方法小鼠背部形成2 cm长的手术切口,术后第4天,使用牵拉装置给予创面持续的张力刺激,维持2周后拆除装置,分别在牵引结束后1 d、30 d、60 d观察瘢痕大体形态及组织学形态变化。检测瘢痕面积、细胞数目及胶原量变化情况。结果牵拉后小鼠背部形成类似于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并且瘢痕组织可以维持至少60 d,但瘢痕的面积有逐渐减少趋势。结论机械张力诱发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可以形成增生性瘢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生成,探索新的增生性瘢痕防治方法. 方法 19 只日本大耳白兔,体重2.0~2.5 kg,制备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其中8只于创面上皮化后10、30、60及90 d行微血管计数、微循环监测及HE染色观察.另11只选择每只兔的左、右侧耳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于上皮化后10 d,实验组兔耳瘢痕局部多点注射基因重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 (adenovirus extracellular protein with metalloprotease and thrombospondin 1domains,Ad-METH1) 重组腺病毒40 μL,对照组注射等量空载腺病毒.取 1 只兔于注射后3 d,采用 RT-PCR 和 Westernblot 方法检测基因转染后瘢痕组织中 METH1 mRNA 和蛋白的表达.余 10 只兔注射后30 d,行两组大体观察、微血管计数及 HE 染色. 结果 上皮化后10、30、60 及 90 d 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分别为(42.37±3.89)、(49.46±4.13)、(33.12±4.34) 及 (13.24±2.31) 支;瘢痕组织微循环灌注分别为(37.75±2.11)、(59.87±6.46)、(44.53±6.14) 及 (29.21±1.84) PU;上皮化后10~60 d微血管计数及血流灌注值明显高于上皮化后9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耳创面上皮化后10~30 d组织学为瘢痕增生早期和增生期表现;60 d时仍为增生期表现,但已出现成熟迹象;90 d时大部分瘢痕软化,为成熟期表现.Ad-METH1 注射后 3 d,实验组 METH1 mRNA 及蛋白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对照组未检测到靶基因表达;注射 Ad-METH1 后 30 d,大体观察:实验组瘢痕颜色接近正常兔耳肤色,质地接近正常;对照组瘢痕明显高出兔耳腹侧皮面,质地坚硬;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实验组为(12.38±2.56)支,对照组为(48.12±6.46)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瘢痕微血管分布较少,成纤维细胞散在,胶原排列有序;对照组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分布丰富,胶原纤维粗大、排列紊乱. 结论 血管生成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血管抑制基因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增生性瘢痕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基因转染血管生成抑制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及其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基因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作用于兔耳增生性瘢痕,用微循环显微镜检、组织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研究Ad-METH-1对兔耳瘢痕组织增生、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基因转染血管生成抑制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结果 Ad-METH-1注射后30 d,实验组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为12.38±2.56,VEGF阳性细胞百分比为17.64%,bFGF阳性细胞为18.24%;对照组微血管计数为48.12±6.46,VEGF阳性细胞百分比为31.34%,bFGF阳性细胞为28.26%.结果 显示,实验组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瘢痕组织VEGF及bFGF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METH-1对兔耳瘢痕组织增生、血管生成及VEGF、bFGF表达产生了明确的抑制作用,早期行血管抑制治疗可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基因转染血管抑制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增生性瘢痕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抑制因子METH1基因转染对兔耳瘢痕组织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管抑制因子METH1基因转染对兔耳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复制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用微循环显微镜检、瘢痕组织AgNOR染色、苦味酸一天狼星红染色等方法,观察基因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对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生成、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分布的影响.结果 Ad-METH1注射后30 d瘢痕组织血管生成明显减少,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弱、Ⅰ/Ⅲ型胶原比明显降低.结论 上皮化后早期血管抑制基因治疗可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胶原降解代谢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对23例患增生性瘢痕的成年病人的瘢痕组织(其中8例经病理检查)及正常皮肤的胶原酶活性作了检测和比较观察。检测结果:瘢痕组织的胶原酶活性平均值为197.09±48.10(U),正常皮肤胶原酶活性平均值为73.17±13.71(U),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表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不仅与胶原的过度合成与沉积有关,同时与胶原降解代谢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增生性瘢痕模型,并观察辛伐他汀乳膏外用对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取4周龄SCID小鼠12只,将手术切除的人类瘢痕组织皮片移植到其背部,1周后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组、乳膏基质组和1%辛伐他汀乳膏组,连续外用药物2周后,取各组移植瘢痕组织行HE染色、Masson染色;碱水解-分光光度法检测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HPr)含量。结果:植皮后1周,鼠背可观察到黄褐色、隆起于皮面、质地柔韧的类瘢痕组织,组织病理学可见排列紊乱的粗大胶原束,呈结节状或漩涡状排列,符合增生性瘢痕的特点。外用1%辛伐他汀乳膏2周后,真皮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有所缓解,胶原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CID鼠增生性瘢痕模型类似于人类增生性瘢痕,1%辛伐他汀乳膏可抑制该动物模型瘢痕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7.
己基可可碱对兔耳瘢痕组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己基可可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21d后瘢痕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己基可可碱或生理盐水,49d后观察药物对瘢痕增生指数(hyper trophicindex,HI)的影响及采用图像系统分析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HI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P<0.05),治疗组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与胶原含量均明显减少,呈剂量效应关系;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己基可可碱能抑制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使胶原合成减少,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有望成为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管抑制剂Ad-METH1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0只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将兔耳制作成增生性瘢痕模型后,随机将兔的左右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兔耳.实验组行多点注射重组腺病毒质粒(pAdEasy-meth1),对照组注射空载腺病毒,30d后行成纤维细胞核仁区嗜银颗粒染色(AgNOR)、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分析及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 AgNOR颗粒计数:实验组为1.86±0.34,对照组为2.53±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脯氨酸含量:实验组为(4.335±0.156)mg/g,对照组为(5.259±0.169)mg/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的WesternBlotting分析:实验组为0.56±0.15,对照组为0.84±0.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METH1对兔耳瘢痕组织增生及VEGF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而对早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VEGF表达的抑制是其抑制瘢痕增生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热休克蛋白47重组质粒对病理性瘢痕的体内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RNAi技术通过热休克蛋白47重组质粒(HSP47siRNA)和脂质体的混合液对裸鼠病理性瘢痕动物模型的体内干预,分析HSP47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生成中的意义.方法 构建裸鼠病理性瘢痕动物模型,第16天腹腔麻醉后实验组裸鼠在病理性瘢痕内注射质粒、脂质体混和液0.25 ml,对照组裸鼠腹腔注射PBS液0.25 ml,原笼饲养,7 d回收标本,分别作mRNA水平、胶原蛋白水平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总胶原含量分别为(91.71±1.24)%和(82.12±4.79)%;实时荧光PCR检测HSP47mRNA表达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1 042 862.01±604 194.36和306 123.68±105 857.08;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10 228 614.70±2 532 879.04和6 011 841.97±2 886 897.17;对照组和实验组体积分别为(255.60±21.34)mm~3和(132.99±24.06)mm~3,上述指标检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这些变化在增生性瘢痕组并没有出现,增生性瘢痕组胶原的变化、体积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RNAi技术,经过HSP47siRNA表达载体特异性沉默病理性瘢痕中HSP47基因表达后,瘢痕疙瘩中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均能得到明显抑制,提示HSP47基因促进瘢痕疙瘩生成,并为抑制瘢痕疙瘩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苯氧胺在体内环境中对瘢痕形成的影响,为其抑制瘢痕增生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新西兰长耳兔共30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对照组以正常饲料喂养,实验组加服三苯氧胺溶液。在不同时间点对比创面愈合程度、组织形态学变化、瘢痕组织的厚度、纤维细胞密度及TGF-β2含量的差异。结果:创面愈合时间实验组(12·3±0·6d)较对照组(11·0±0·4d)延长(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瘢痕厚度第30d(153·7±17·1μm,162·1±51·14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0d(173·2±11·97μm,211·2±22·14μm)、第90d(121·1±7·912μm,231·0±32·5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纤维细胞密度第30d(3679·4±506·2,4749·4±697·56)、60d(3788·4±627·91,4553·0±578·84)、90d实验组(3589·5±554·29,4431·7±632·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瘢痕中TGF-β2含量第30d(37·47±7·5,45·25±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0天(40·69±3·1,56·97±5·02)、第90d实验组(37·76±6·3,54·6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体内环境中,三苯氧胺可抑制瘢痕的增生,其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草药单体松萝酸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于兔左右侧耳形成4孔创面,23 d后给药;将24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1 mg松萝酸和2 mg松萝酸的实验组、DMSO和曲安奈德的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每孔创面注射含不同浓度松萝酸的DMSO 50μl;DMSO组注射等体积的DMSO溶剂;曲安奈德对照组注射曲安奈德50μl。每周给药1次,共4次,于给药35 d后取材。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并检测瘢痕的增生指数;通过Masson染色检测胶原排列情况;应用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瘢痕内血管的变化。结果 2 mg松萝酸实验组可以显著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明显改善瘢痕的颜色和厚度,且瘢痕增生指数也明显减少,胶原组织排列有明显改善。CD31染色结果表明,2 mg松萝酸实验组可显著抑制瘢痕内的血管新生。结论 2 mg松萝酸具有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内血管新生的作用,从而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抗碱性成纤维细胞(bFGF)抗体和辣椒素对小鼠切口瘢痕组织中胶原沉积的影响,探讨它们对切口愈合期间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背部切口愈合模型;应用不同种浓度(每只20、80 μg/0.1 ml)剂量的辣椒素组、抗bFGF抗体组(每只20、80μg/0.1 ml)、辣椒素(每只20μg/0.1 ml)+抗bFGF抗体(每只20 μg/0.1 ml)组作用于其切口瘢痕;于术后14 d切取切口瘢痕组织,采用Mason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合透射电镜来观察、分析切口瘢痕组织中胶原沉积情况.结果 低剂量的辣椒素(每只20 μg/0.1 ml)或抗bFGF抗体(每只20μg/0.1 ml)单独作用后14 d,切口瘢痕中胶原纤维分布的密度无明显变化;高剂量的辣椒素(每只80 μg/0.1 ml)或抗bFGF抗体(每只80 μg/0.1 ml)单独作用后14 d,切口瘢痕中胶原纤维分布的密度均明显减少;但低剂量的辣椒素(每只20 μg/0.1 ml)和抗bFGF抗体(每只20μg/0.1 ml)联合作用后14 d,切口瘢痕中胶原纤维分布的密度明显减少,显示了协同抑制作用.结论 辣椒素及抗bFGF抗体可抑制小鼠皮肤切口愈合过程中局部胶原的沉积,两者联合用药可协同抑制切口瘢痕的增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法对移植于裸鼠皮下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antigen,PCNA)、Ⅰ、Ⅲ型胶原、bcl-2和bax的作用,探讨其对移植于裸鼠皮下的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取6例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削去瘢痕表皮及皮下组织,将每例增生性瘢痕组织分成重约0.2 g的3块,每只裸鼠移植1块,共移植于18只裸鼠背部皮下,建立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移植后10 d在瘢痕组织内分3点分别注射生理盐水0.1 ml(对照组)、注射0.1 mg/ml曲安奈德0.1 ml(曲安奈德组)、将小针刀刺进瘢痕组织内,在瘢痕内向四周切割剥离至瘢痕周边(针刀松解组)进行治疗,每组6只。治疗后14 d取材,利用HE染色计数分析各组成纤维细胞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PCNA、Ⅰ、Ⅲ型胶原、bcl-2和bax表达阳性成纤维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HE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成纤维细胞数量(913.33±148.95)个/mm2相比,曲安奈德组(853.33±62.82)个/mm2和针刀松解组(863.33±75.28)个/mm2均降低,但是差异无显著性(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曲安奈德组和针刀松解组PCNA、Ⅰ、Ⅲ型胶原蛋白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bcl-2和bax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数量以及bcl-2/bax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针刀松解法具有抑制移植于裸鼠皮下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分泌合成的能力;针刀松解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bcl-2和bax表达及其比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增生性瘢痕的有效动物模型。方法于SD大鼠鼠尾形成6 mm矩形创面,根据创面边缘距鼠尾根部的距离分为A组(3 cm)和B组(5 cm)。术后16 d进行牵拉并测量创面牵张力。于牵拉7、14、21、28 d拍照记录两组的瘢痕的大体变化。于牵拉28 d检测两组瘢痕中张力相关蛋白局部黏着斑激酶(FAK)和共激活因子相关蛋白(YAP)活化情况。结果 A、B两组牵拉即刻的牵张力分别增加了(22. 78%±2. 452%)和(15. 46%±2. 193%)(P0. 05)。相比B组,A组瘢痕厚度显著增加(P0. 05),胶原束粗大呈漩涡样排列紊乱,且α-SMA蛋白表达高于B组(P0. 05)。A组FAK和YAP阳性表达率均较B组增高(P0. 05; P0. 001)。结论于鼠尾3 cm处建立创面进行牵拉可以建立更接近于人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程勇  龙剑虹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9):1178-1180
目的:研究黑皮素-1受体(mel anocort in-1 recept or,MC-1R)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特点,探讨它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利用兔抗人MC-1R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测定8例增生性瘢痕,8例表浅性瘢痕和16例同体的正常皮肤标本切片染色后的平均灰度值,分别检测MC-1R在上述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结果:在正常皮肤、表浅瘢痕和增生性瘢痕中,MC-1R免疫阳性产物呈棕黄色颗粒状,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胞浆中。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C-1R灰度值(159.2±5.5)明显高于正常皮肤(134.7±5.9)和表浅性瘢痕(135.9±9.3),差异显著(P<0.01)。而后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与MC-1R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表达明显减少,由其介导的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 ating hormone,α-MSH)对胶原蛋白的代谢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的调节作用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高压氧对兔耳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以探讨在临床中应用高压氧防治早期瘢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新西兰白兔16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每只兔左耳4个创面,右耳4个创面,共128个,随机分为高压氧组与对照组2组,每组8只,64个创面.高压氧组术后立即开始高压氧处理,2个大气压,吸氧60 min,每日1次,疗程以创面愈合为准.期间观察记录创面愈合情况以及兔耳瘢痕大小、厚度、颜色、硬度.待创面全部愈合后,切取创面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行病理学观察、检测及分析.结果 高压氧组愈合时间为(16.7±1.8)d;对照组为(20.2±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瘢痕增生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实验组发生率为(38/64,59.4%),对照组发生率为(52/64,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高压氧组真皮层较对照组薄,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少,胶原较疏松,排列较整齐,胶原结节和漩涡状结构少.瘢痕增生指数,高压氧组为3.48±0.94,对照组为4.65 ±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纤维细胞密度,高压氧组为186.5±27.3,对照组为246±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纤维面密度,高压氧组为(31.42±5.36)%,对照组为(43.6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高压氧组分别为(71.42±5.36)%和(28.58±5.36)%,对照组为(62.46±7.32)%和(37.54±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和Ⅲ型胶原比例,高压氧组为2.499,对照组为1.664,高压氧组比例更为接近正常皮肤Ⅰ型和Ⅲ型胶原约4∶1的比例.结论 高压氧可促进创面愈合,并对兔耳早期增生性瘢痕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比较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II,AngII)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产生的变化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CE在18例增生性瘢痕和7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用ELISA法测定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II含量的变化。结果:在正常皮肤中,ACE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皮肤附件包括毛囊和汗腺。在增生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CE表达增强,阳性染色信号仍定位于表皮层,在成纤维细胞中未见阳性染色信号。随瘢痕逐渐成熟,ACE表达逐渐减弱,但仍高于正常皮肤。ELISA法测定结果显示正常皮肤可检测到AngII,含量为(15.36±5.40)pmol/mg蛋白,在增生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II产生明显增加约是正常皮肤的4倍(63.58±12.30pmol/mg蛋白,P<0.05),在成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II的含量下降(27.64±7.50pmol/mg蛋白,P<0.05)。结论:皮肤组织具有独立合成AngII的能力;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CE表达和AngII产生的变化规律提示,在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Ang系统被激活,AngII可能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进一步研究AngII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局部注射吡非尼酮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36只,在兔耳双侧分别构建增生性瘢痕模型后,将36只兔子随机平均分为溶剂对照组(A组)、吡非尼酮实验组(B组)和曲安奈德阳性对照组(C组)。待创面完成上皮化后开始给药。B组注射含150μg吡非尼酮的DMSO溶液,共30μl;A组注射等体积的DMSO;C组注射曲安奈德30μl,1次/d,连续注射3 d后改为1次/周,共2次。给药后第45天取材固定,常规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通过Masson染色分析胶原纤维排列,PCR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1、TGF-β2和Col-Ⅰ等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B组和C组与A组相比,吡非尼酮和曲安奈德均可显著降低兔耳瘢痕增生指数,减少瘢痕的高度,其颜色更加接近正常皮肤,胶原组织排列也更为整齐有序;瘢痕组织中TGF-β1、TGF-β2和Col-Ⅰ等的m RNA表达也均明显下降。结论吡非尼酮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初步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瘢痕组织中的TGF-β1和TGF-β2的表达有关。吡非尼酮可能通过下调TGF-β1与TGF-β2等基因的表达抑制了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傣药咪多领(云南琵琶甲)提取物制剂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术后28天将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阳性药物(康瑞保)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外用琵琶甲制剂、康瑞保或生理盐水,4周后观察各组瘢痕形态、瘢痕增生指数(HI)、成纤维细胞数量、胶原密度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康瑞保对照组瘢痕增生指数(HI)均较空白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康瑞保对照组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密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减少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康瑞保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减少(P0.05)。结论:傣药咪多领(云南琵琶甲)可抑制兔耳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机械牵张力不同加载时间对诱导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ormal skin fibroblasts,NSFB)向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HSFB)转化的影响。方法:同一人体NSFB和HSFB分别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载0.1Hz、10%拉伸幅度的机械牵张力3d、5d、7d,对照组细胞均不加力。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SYBR Green q PCR法检测细胞p130Cas、Integrin-β1、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Ⅰ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 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TGF-β_1和Ⅰ型胶原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Integrin-β_1、p130Cas、α-SM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机械牵张力加载5d时,NSFB实验组与HSFB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水平及p130Cas、Integrin-β_1、TGF-β_1、Ⅰ型胶原、α-SMA表达水平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载3d、7d时,以上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Hz、10%拉伸幅度的机械牵张力加载5d可使NSFB表现出HSFB的部分生化特征,机械牵张力对NSFB向HSFB转化过程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