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腔内手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解除高危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症状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上通道成形术、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下通道成形术、经尿道前列腺乙醇注射消融术(TEAP)等腔内手术方法治疗BPH患者311例。结果:本组手术时间短,平均25.8min;术中出血不多,无死亡病例;近期排尿顺畅,18个月抽样随访,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为14.8ml/s。结论: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上、下通道成形术、TEAP是解除高危BPH患者BOO症状的一种腔内手术方法,其手术操作简易、微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切镜下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用腔内剜除法治疗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均获痊愈,与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相比手术时间、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并发症、术后最大尿流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剜除法是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切实可行的方法,尤适于重度增生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术前尿流动力学检查对TURP术后疗效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前尿流动力学检查对术后疗效预测的价值。 方法: 对 1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TURP术前、术后 8~11个月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参数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估(QOL)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TURP术后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参数(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Schafer分级、A G值、尿道阻力因子、最大膀胱容量、有效膀胱容量)、IPSS及QOL均明显得到改善 (P<0. 001)。术后IPSS、QOL分别与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时逼尿肌压力、Schafer分级、A G值、尿道阻力因子、最大膀胱容量、有效膀胱容量等呈极显著相关或显著相关。 结论: TURP术前尿流动力学检查有助于把握TURP手术指征、能预测术后患者症状改善的程度;TURP术前尿流动力学检查应列为重要检查项目,以杜绝手术的盲目性及预测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4.
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割术治疗前列腺增生150例报告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目的:探讨治疗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BPH)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割术(TUPKVP)治疗BPH150例。结果:术中出血少、无水中毒及尿失禁发生,疗效满意。结论:TUPKVP是继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术之后又一新的腔内治疗BPH的创新疗法。该术式具有安全性高,易掌握,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腔内剜除术(PKEP)治疗大体积(>80 ml)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应用体会。方法随机将68例大体积BPH患者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予以观察组PKEP治疗。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前列腺切除质量多于对照组,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残余尿量(RUV)、最大尿流率(Qmax)、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体积BPH患者应用PKEP治疗,微创性好、术后并发症风险小、症状缓解显著,可有效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同期腔内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及其合并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同期腔内手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其合并症的可行性。方法BPH患者95例,其中合并膀胱结石52例,膀胱肿瘤27例,尿道狭窄9例,输尿管结石7例,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UVP),同期行膀胱结石机械碎石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尿道内切开或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膀胱粘膜损伤4例,穿孔1例。术后排尿困难及尿频症状明显改善,IPSS评分(9.7±3.6)分,最大尿流速率(18.3±2.9)ml/s。89例术后随访3~48个月,BPH及膀胱结石均无复发。6例膀胱肿瘤复发,但复发部位不位于前列腺窝,再次行TURBt;合并尿道狭窄患者1例术后出现再狭窄予再次内切开治愈。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后结石全部排出,肾积水减轻或消失。结论BPH合并膀胱结石、膀胱肿瘤、尿道狭窄或输尿管结石可同期腔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腔内中叶剜除术治疗高危前列腺中叶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尿道前列腺腔内中叶剜除术治疗高危前列腺中叶增生患者42例,对其手术前后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和最大尿流率(Qmax)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时复查残余尿量、IPSS、QoL和Qmax,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中叶剜除术治疗高危前列腺中叶增生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可控性强和疗效确切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高危前列腺中叶增生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附35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并电切术治疗BPH356例。结果疗效满意,术后随访3个月~4年,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平均8.1分;最大尿流率(Qmax)18.6mL/s,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将电切与汽化切割相结合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是一种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社会人口老年化,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病率越来越高,其中出现尿路梗阻需手术治疗的患者也逐渐增加,目前多使用腔内手术方法,包括经典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经尿道前列腺  相似文献   

10.
经尿道前列腺部分切除术治疗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86例报告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目的 :探讨高龄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经尿道前列腺部分切除术治疗 86例高龄高危BPH患者。结果 :切除组织平均 13.5± 3.5g ,平均手术时间 2 8.5± 7.8min ,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剩余尿量明显下降 ,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明显提高 ,无一例出现TUR综合征及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部分切除术适用于高龄高危BPH患者 ,手术安全 ,疗效满意 ;术中不必追求切除的量 ,而在于切除的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前列腺炎在前列腺增生症发病与进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因前列腺增生就诊患者356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前列腺增生并慢性前列腺炎组及单纯性前列腺增生组,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Age)、前列腺体积(PV)、PSA、IPSS评分、是否合并急性尿潴留(AUR).结果 前列腺增生并慢性前列腺炎121/356例(34.0%),发生急性尿潴留48/121例(39.7%);单纯前列腺增生235/356例(66.0%),发生尿潴留60/235例(25.5%).两组对比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组较单纯前列腺增生组PV、PSA、IPSS评分、尿潴留发生率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通常具有更大的体积、更高的PSA及IPSS评分、更易发生尿潴留.因此,前列腺慢性炎症在前列腺增生的发病、进展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MTS1基因在人BPH中突变缺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TS1基因在人前列腺增生症(BP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变异情况。方法用PCR银染SSCP技术检测18例正常前列腺和38例BPH中抑癌基因MTS1各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和突变。结果12例BPH出现MTS1基因缺失,总缺失率为32%;正常前列腺组织中有1例出现MTS1基因缺失,缺失率为6%,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1例有MTS1基因的突变。结论BPH的发病机制可能与MTS1的纯合性缺失有关,未见有突变发生。应对MTS1基因在人BPH中的作用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前列腺组织中表达、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4例正常前列腺(NP)、56例前列腺增生症(BPH)和33例前列腺癌(Pca)组织中bFGF的分布和表达。结果显示:BPH中bFGF阳性率为643%,主要分布于间质细胞核,部分间质细胞浆、少数腺上皮细胞浆也见阳性染色;Pca中bFGF阳性表达位于癌细胞浆,阳性率为848%,但bFGF表达强度与Pca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正常前列腺组织中bFGF表达均为阴性,三者之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意义,表明bFGF参与BPH、Pca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癌组织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化超微诊断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40例前列腺癌、20例前列腺增生症及1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的神经内分泌(NE)细胞进行观察,并与抗嗜铬粒蛋白A(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6种激素抗体免疫组化技术进行对比观察。前列腺癌中含NE型癌细胞32例,依据内分泌颗粒的形态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前列腺增生症NE细胞的形态与正常前列腺组织相似,但数量有明显变化。对正常前列腺组织细胞的超微形态与功能,前列腺癌中NE细胞超微诊断及临床病理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转移抑制基因Kai1蛋白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分别测定5例正常前列腺、10例前列腺增生症(BPH)和34例PCa(均为腺癌,临床C期或D期)新鲜前列腺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结果Kai1蛋白分布在腺上皮细胞膜的细胞与细胞连接部,正常前列腺和BPH的Kai1蛋白染色连续均匀一致,而在PCa则染色分布不连续,并且染色强度较BP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癌细胞Kai1蛋白染色强度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无相关(P>0.05)。结论Kai1蛋白表达下降可能预示PCa转移,成为临床判断PCa预后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6.
MAPK在前列腺上皮内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有丝分裂活化蛋白激酶(MAPK)在前列腺上皮内瘤(PIN)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APK在前列腺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对12例PIN标本和16例前列腺增生(BPH)标本进行染色检查。结果:12例PIN标本均表现了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染色,其中6例标本肿瘤细胞的细胞质有较强染色。与对照组相比较,PIN中MAPK染色指数增加了1.48倍(P<0.05)。结论:PIN组织 中MAPLK的活性高于BPH。PIN中MAPK的过度激活可能是促进肿瘤形成的主要信号传递通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 (PSAD)、前列腺移行带抗原密度 (PSAD TZ)、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 (FPSA/TPSA)在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和前列腺癌 (PCa)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4 3例BPH和 2 0例PCa病人 ,PSA均 <2 0 μg/L ,比较PSA、PSAD、FPSA/TPSA、PSAD TZ指标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BPH和PCa两组PSA平均值分别为 (10 .4 7± 6 .2 5 )、(13.92± 3.2 0 ) μg/L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PSAD平均值分别为 (0 .15± 0 .12 )和 (0 .2 4± 0 .13)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两组FPSA/TPSA平均值分别为 (0 .5 8± 0 .4 2 )和 (0 .2 6± 0 .17)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两组PSAD TZ平均值分别为 (0 .2 6± 0 .2 2 )和 (0 .5 1± 0 .2 8)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PSAD、FPSA/TPSA、PSAD TZ对PSA <2 0 μg/L的前列腺良恶性增生病人具有鉴别作用 ,其中尤以PSAD TZ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射频治疗失败的原因及对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BPH患者射频治疗失败后前列腺切除术的情况及术后前列腺的病理特征。结果:前列腺中叶突入膀胱30例(78.9%)前列腺与包膜不同程度粘连18例(47.3%),术后并发症12例(31.6%),前列腺组织呈慢性炎症21例(55.3%)。  相似文献   

19.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并发前列腺结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并发前列腺结核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BPH并发前列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例BPH并发前腺结核均依靠病理检查确立诊断。1例接受抗结核治疗,1例接受TURP,6例接受开放手术。1例发生切口延迟愈合和尿瘘,另6例平均随访10.8个月,疗效满意。结论:BPH并发前列腺结核易与BPH或前列腺癌混淆,确诊依靠病理检查,一经确诊,应及时应用抗结核药物,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化方法,对30例前列腺增生和32例前列腺癌进行PCNA测定,结果前列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及组间相互比较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提示此方法对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的签别及分级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前列腺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