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皮肤附属器细胞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分化为创面皮肤附属器细胞的可能性,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取Wistar大鼠股骨骨髓细胞,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用BrdU标记细胞。另于同种雄性Wistar大鼠背部正中,制备1cm×1cm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将BrdU标记的1×106/mlMSCs从阴茎静脉输注,术后第3天与第7天切取创面组织,行BrdU免疫组织化学单染色,以及BrdU和广谱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染色。结果BrdU阳性细胞出现在创面皮下组织、皮脂腺、毛囊和骨髓腔中。免疫组织化学双染色结果显示,皮脂腺和毛囊有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广谱角蛋白。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MSCs归巢并参与创面修复;在实验性全身皮肤缺损创面微环境下,MSCs可分化为皮肤附属器细胞。  相似文献   

2.
<正>严重创伤、大面积深度烧伤、慢性难愈性创面等的修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随着间充质干细胞(MSCs)研究的不断深入,MSCs的应用为复杂创面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表皮干细胞(ES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等多种MSCs被用于创面修复的研究,研究证明,这些MSCs有促  相似文献   

3.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来源于中胚层的成体干细胞, 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s-Exo)是各类MSCs分泌至体液且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外囊泡, 具有抗炎、修复、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毛发生长周期等优势。毛发再生涉及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 其中毛乳头细胞(DPCs)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MSCs, 具有自体干细胞的功能特性;且作为毛囊的信号中心, 在调节毛发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MSCs-Exo可通过调节毛发生长周期促进DPCs增殖和分化。近年来, MSCs-Exo的研究为毛发再生提供了新策略, 该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以期对脱发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源于胚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存在于机体的骨髓、脾脏、脐带、羊水等不同组织中。近年来,人们对MSCs体外免疫特性方面的相关研究表明,MSCs具有较小的免疫原性,在免疫反应中可逃避免疫识别,主要通过细胞因子的分泌、直接接触和抑制T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反应等途径发挥作用。本文就MSCs的体外免疫学特性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的组织干细胞.除具有支持体外造血、促进体内造血功能重构外,还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抑制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在调节移植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烧伤创面的可行性。方法:利用自行研制的烫伤仪制备烫伤创面,以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烫伤创面,观察愈合时间和收缩率等。结果:移植2周后实验组创面基本愈合,表皮角质化,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6周后创面收缩到原始面积的61%。结论:含有MSCs的组织工程皮肤移植后促进了烧伤创面的愈合,获得了较理想的愈合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6,自引:5,他引:6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应用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技术标记细胞。于已抽取骨髓的小型香猪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即刻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将已标记的MSC回植到供体动物创面上。术后2、4、6、8、12周切取创面组织,行BrdU和因子Ⅷ(F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对比观察。结果:BrdU阳性的MSCs多聚集在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小血管周围,且有个别血管内皮细胞也呈现BrdU 阳性。部分BrdU阳性的MSCs胞浆中亦有FⅧ表达。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MSCs与肉芽组织中小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在创面微环境下,MSCs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参与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8.
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 现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肝移植第二大适应症, 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肝脏疾病临床疗效已得到证实, 但由于其移植定植率低和分化方向不确定性等, 临床应用面临争议。MSCs来源的胞外囊泡(EVs)作为一种脂质双层囊泡结构, 能够通过其携带的活性物质和自身功能, 发挥调节肝脏代谢、调节免疫、调节肝细胞增殖分化及调节细胞间信息交流等作用, 是一种比MSCs更安全的无细胞疗法。本文主要对MSCs来源的EVs治疗MAFLD相关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宫腔粘连(IUA)是一种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生殖健康,已成为子宫性不孕因素的首要病因。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IUA的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作为一种新的再生医学细胞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归巢到损伤部位后分化为子宫内膜细胞、调节宫腔免疫环境、抑制上皮间质转化、抗纤维化、调控子宫局部的MSCs增殖和迁移等作用,对子宫内膜再生和修复产生影响。MSCs旁分泌的外泌体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修复子宫内膜。因此,本文针对IUA的研究现状、MSCs及外泌体对IUA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一类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MSCs中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 stem cells, ADSCs)以其来源充足、较易获取、无伦理问题等优势,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ADSCs可分泌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且EVs具有类似ADSCs的功能,而无细胞疗法是目前新兴的临床治疗方法,使得EVs成为了无细胞疗法的研究热点。现将ADSCs的EVs在创面修复及脂肪移植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成体干细胞可塑性研究是近年来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 ,国内外已有较多资料证明采用成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治疗心肌梗死等取得了显著疗效。在大面积创、烧伤创面治疗中 ,尽管既往采用的生长因子等疗法显著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 ,但这种方法尚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修复创面功能重建的需要。因此 ,如何在重建受创组织解剖结构的同时恢复其生理功能已成为当前创伤修复领域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而利用干细胞可塑性的潜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一、创面功能性修复研究面临的新问题与成体干细胞研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皮肤创伤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在重度烧伤大鼠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从脐血内分离出MSCs,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MSCs胶原凝胶组、单纯MSCs组、胶原凝胶组和生理盐水组各20例,对其进行GFP荧光检测、FISH原位杂交检验、Western Blotting、Real-Time PCR检验创面组织内VEGF、Ang-1、Ang-2、Tie-1and-2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基因与蛋白表达、血管生成情况。结果:相较于单纯MSCs组、胶原凝胶组和生理盐水组,MSCs胶原凝胶组皮肤愈合率最高(P0.05),且Ang-1、Ang-2、Tie-1and-2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基因与蛋白表达最强(均P0.05),MVD数量最多(P0.05)。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皮肤创伤移植,可促使创伤表面的新愈细胞修复和重建,提升创面愈合率,并改善创面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炎性因子TNF-α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黏附分子表达及其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影响,探讨运用较少剂量的TNF-α诱导骨髓MSCs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其向肝缺血组织迁移。方法:用不同浓度的TNF-α刺激MSCs,检测其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干细胞标志物变化;取最佳浓度(10ng/mL)的TNF-α刺激MSCs,DiI标记后移植到肝脏缺血损伤的大鼠,检测大鼠肝功能,并取肝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组织中的MSCs。结果:1)MSCs受TNF-α刺激后,黏附分子VCAM-1表达升高,其表面干细胞标志物没有明显改变;2)10ng/mLTNF-α预刺激后,植到大鼠损伤肝组织内的MSCs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小浓度的TNF-α能够增强MSCs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且不影响大鼠骨髓MSCs干细胞的特性。大鼠体内实验证明TNF-α能促进MSCs的黏附,为治疗肝脏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氨磷汀在体外对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损伤的影响,为其应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集CML患者的骨髓细胞,应用极限稀释法获取单克隆来源的MSCs,并在低血清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按实验分组分别加入氨磷汀(氨磷汀组)、足叶乙甙(VP-16组)、氨磷汀和足叶乙甙(联合处理组),并设没有处理的对照组。在药物作用一定时间后,计数MSCs,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的免疫表型及凋亡率;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中检测MSCs作为滋养层支持造血的能力。结果MSCs生长曲线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氨磷汀组的MSCs生长未受明显影响,联合处理组MSCs的生长显著好于沿16组。培养48h后,对照组、氨磷汀组、联合处理组和VP-16组的MSCs凋亡率分别为(4.9±0.8)%、(5.6±1.2)%、(18.7±3.4)%和(33.8±5.1)%,氨磷汀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处理组高于对照组,但明显低于VP-16组(P〈0.05)。形成粒-单核系集落、红系集落和多系集落的产率,氨磷汀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处理组低于对照组(P〈0.05),但显著高于VP-16组(P〈0.05)。氨磷汀作用前后未见MSCs免疫表型发生明显改变。结论氨磷汀在体外对CML患者骨髓来源MSCs的增殖、凋亡、造血支持能力以及免疫表型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改善足叶乙甙对MSCs所致的生长抑制及功能损伤,提示在预处理中加用氨磷汀可能成为促进CML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的一种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干细胞趋化因子SDF-1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调控表皮干细胞定向迁移促进创面愈合的过程。方法:制作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个实验组:①SDF-1组;②AMD3100(CXCR4受体的拮抗剂)组;③空白对照组。分别于致伤后1天、3天、5天、7天和12天照相计算伤后不同时间创面占初始创面的百分比并取材。运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创缘表皮干细胞定向迁移分化的特点,寻找其规律。结果:与其他两个处理组相比,SDF-1处理组愈合时间缩短,其创缘皮表皮基底层细胞分裂增殖旺盛,创缘表皮干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其他两组。结论:在创面愈合过程中,SDF-1可以调控表皮干细胞向创缘迁移,加速创面上皮化。  相似文献   

16.
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免疫调节及抗炎、抗凋亡、促进伤口愈合及组织修复、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促血管生成等功能。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提高DOR患者生育力的方法。动物实验发现,MSCs升高DOR模型小鼠性激素水平,显著改善卵巢储备功能、提高生育能力。几个小样本临床研究表明,MSCs治疗可有效提高DOR患者的生殖能力,有望发展为DOR的新型疗法。本文综述MSCs治疗DOR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简要分析可能的机制,为临床DOR干细胞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的一种成体干细胞,其中骨髓中含量最为丰富。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不但可以分化为多种中胚层来源的细胞,如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等,还可以分化为其他胚层来源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肾脏细胞等。由于MSCs来源广泛、易于分离培养、能长期存活、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和易于基因转染等特点,使其成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种子细胞,具有广泛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及培养扩增后,应用BrdU标记技术,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将已标记的细胞回植到提供骨髓的猪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上,不同时间点(2、4、6、8、12周)取材,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行BrdU和血管内皮细胞第八因子(F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细胞核内呈棕黄色着色的BrdU阳性细胞,多聚集在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小血管周围,且有个别的血管内皮细胞也呈现BrdU阳性标记.同时BrdU阳性细胞胞浆中FⅧ亦呈阳性表达.结论创面愈合的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肉芽组织中小血管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在创面微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参与创面修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表观遗传学及其相关研究的进展, 各种表观遗传调节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得以认识。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LSD1)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以转录抑制剂或激活剂的形式促进癌细胞的存活, 以产生促癌微环境来维持癌细胞的发生。肿瘤免疫编辑是肿瘤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动态的过程, 其包括清除、平衡和逃逸3个重要阶段。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 LSD1与肿瘤免疫编辑过程密切相关, 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浸润阻碍宿主清除能力, 也可通过调节肿瘤干细胞影响平衡阶段或调控肿瘤自身蛋白表达等促进免疫逃逸。LSD1在肿瘤免疫中的新兴作用为当前免疫治疗低反应性、敏感性等原因提供了新的见解。本文就LSD1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参与肿瘤免疫编辑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对肿瘤治疗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提供参考及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0.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谱系分化能力的多能干细胞。其除了拥有多向分化潜能外,还具有较强大的免疫调节能力。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MSCs能够通过迁移至炎症部位或远距离分泌细胞因子等多种机制来调节免疫细胞,进而调节炎症反应。在炎症环境下,MSCs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旁分泌以及转移线粒体等方式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现就MSCs对免疫细胞调控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