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315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1999年6月至2003年8月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315例肝肿瘤病人的病例资料,探索RFA治疗肝肿瘤近远期疗效。方法采用了一次定位、多点穿刺,RFA联合肝动脉栓塞(TAE)、选择性门静脉栓塞(SPVE)治疗直径5~13cm的大肝癌,及经皮经肺经膈肌RFA治疗膈顶部肝癌。结果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1%,无一例住院期间死亡。AFP阳性的169例肝癌病人中,RFA后有124例(73.6%)明显降低,其中有95例(56.2%)转阴。半年生存率为89.5%,1年生存率为80.1%,18个月生存率为61.4%,24个月生存率为48.3%,>36个月生存率为35.6%。结论采用TAE、SPVE及RFA一次定位多点穿刺法治疗无手术切除指征的中晚期(含大肝癌)的病人,疗效明显,总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一次定位多点穿刺法在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一次定位多点穿刺技术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大肝癌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采用一次定位多点穿刺技术对53例大肝癌病人70个病灶进行RFA治疗;肿瘤直径平均6.9(5~lo)cm;治疗前后检查肝功、增强CT、彩超以肝穿活检;观察RFA治疗次数、治疗后的并发症以及肿瘤完全坏死率,并随访病人的生存情况。结果 53例病人的70个病灶共行RFA治疗81次,平均1.53次。RFA治疗后经6个月以上的增强CT复查,肿瘤完全坏死率为72.9%。53例中有12~18个月随访结果的48(90.5%)例,1年生存率为70.8%(35/48)。结论 一次定位多点穿刺法用于RFA治疗大肝癌是一种微创、安全且疗效显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大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可扩张的集束电极对不能耐受或无法手术切除的大肝癌患者进行RFA治疗。本组共治疗大肝癌患者43例,肿瘤直径5-10cm,平均7.5cm,其中8例于RFA治疗时间、次数和住院时间,RFA治疗后的并发症以及肿瘤完全坏死率,并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43例患者共行RFA治疗67次,每例1-3次,平均1.6次;每次治疗时间为55-150min,平均75min;住院时间3-15d,平均8.7d。RFA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电极板局部皮肤烧伤2例(4.7%),中到大量的胸腔积液3例(7.0%),总的发生率为11.6%;RFA治疗后6个月以上的CT复查,肿瘤完全坏死率为41.0%,AFP阳性的31例患者在RFA治疗后6-12个月内有3例转阴,5例明显下降。43例中有39例经12-18个月的随访,其1年生存率为69.2%。结论:RFA对大肝癌的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超引导氩氦刀冷冻治疗第二肝门区小肝癌的技术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0月至2006年6月选择肿瘤位于第二肝门区、直径≤5cm、病理或临床证实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的8例患者进行氩氦刀冷冻治疗。治疗前甲胎蛋白(AFP)阳性者治疗后定期复查AFP。治疗后1个月复查MRI或CT确定肿瘤是否完全坏死,以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结果AFP转阴率约为75%,MRI或CT显示第一肝门区肿瘤完全凝固坏死率为62.5%。术后0.5、1年无原位复发生存率均为100%、87.5%;血管壁损伤或大出血发生率为0%。结论第二肝门区小肝癌并非氩氦刀冷冻治疗的禁忌症,只要治疗时穿刺点选择恰当、穿刺路径合理、范围控制恰当,对于第二肝门区小肝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o-touch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直径≤3 cm单发肝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采用cooltip电极对直径小于3 cm单发肝肿瘤50例病人进行No-touch RFA治疗。其中,治疗原发性肝癌49例(初发31例、复发18例),转移性肝癌1例。肿瘤平均直径1.8 cm,治疗前、后检查肝功能、增强CT扫描、磁共振检查、超声造影以及细针肝穿刺活检。观察RFA治疗时间、次数和术后住院时间,RFA治疗后的并发症以及肿瘤完全毁损率,并随访病人的生存情况。结果 50例病人共行No-touch RFA治疗51次,其中1例病人1个月内连续治疗2次。每例平均为1.02次;每次治疗时间平均为8.2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2 d。Notouch RFA治疗后1个月内复查CT或磁共振,单次治疗后的肿瘤完全毁损率为98.0%,甲胎蛋白(AFP)阳性的22例病人在No-touch RFA治疗后6~12个月内有14例转阴,5例明显下降。50例病人随访时间从2015年9月开始至2017年6月止,其总体生存率为100%,术后总体无瘤生存率为90.0%(45/50)。结论 No-touch RFA对直径小于3 cm的单发肝肿瘤的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肝切除术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的适应证、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肝癌自发性破裂患者行急诊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58例,男49例,女9例,年龄45~74岁。术前均行CT检查。手术死亡率3.4%(2/5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1%(14/58)。术后均行肝动脉栓塞(TAE)等综合治疗,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52%和46%。结论术前的影像学评估是判断能否行急诊肝切除术的重要依据,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急诊肝切除术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可能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的射频治疗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探讨射频(RFA)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前瞻性非随机性选择的102例肝癌病人射频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2例病人共216个肿瘤,肿瘤直径1.5-14cm,平均4.9cm,原发性肝癌67例,其中<5.0cm肝癌21例,继发性肝癌35例,超声引导下穿刺地RFA 43例,CT引导下的RFA 50例,腹腔镜下穿刺RFA 3例,开腹术中直视下RFA 6例,所有病例术后30d复查肝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见原肿瘤回声较术前增强,范围增大,肿瘤内血流明显减少或消失;CT见原肿瘤阴影密度降低,14例病人术后20-30d行FDG-PET显像,11例显示肝内原肿瘤部位呈放射性分布缺损区,3例病人见有部分肿瘤残留,其中2例经再次RFA后,残余肿瘤完全被杀灭,另1例病人由于年龄较大,即予残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所有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除初期6例晚期转移性肝癌病人由于未有控制病情发展于术后1年内死亡外,其余病人现均存活,1年顾活率94.1%,结论:RFA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耐受性好的治疗肝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第一肝门区小肝癌的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Zhang ZJ  Wu MC  Chen H  Liu Q  He J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5):265-268
目的探讨对于位于第一肝门区的小肝癌行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PRFA)治疗的可行性、疗效和应注意的问题。方法2000年4月至2002年10月选择肿瘤位于第一肝门区、≤5cm、病理或临床证实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的21例患者进行PRFA治疗。治疗前甲胎蛋白(AFP)阳性者治疗后定期复查AFP。治疗后1个月复查MRI或CT确定肿瘤是否完全坏死,以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结果AFP转阴率约为78%,MRI或CT显示第一肝门区肿瘤完全凝固坏死率为90.5%(19/21)。0.5、1、1.5、2年无原位复发生存率均为94.7%;0.5、1、1.5、2年无“瘤旁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0.0%、77.1%、77.1%和77.1%;0.5、1、1.5、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9.2%、82.8%、82.8%和55.2%。胆管狭窄发生率为4.8%。结论第一肝门区小肝癌并非PRFA治疗的禁忌证,只要治疗时穿刺点选择恰当、穿刺路径合理、超声监测下电极展开确切、热凝范围控制恰当,对于第一肝门区小肝癌PRFA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并发症及患者生存率情况。方法总结1998年1月-2002年12月手术切除的11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类型包括:右三叶切除术、左三叶切除术、右半肝切除术、左半肝切除术、左外叶切除术、右后叶切除术、肝方叶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等。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行肝动脉造影,未发现肝癌复发者给予预防性化疗,发现复发者给予化疗栓塞后分别给予再次手术、射频或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结果全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3.1%(15/112)。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腹腔积液、肝功能衰竭、胆汁漏、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5%(5/112)、3.6%(4/112)、2.7%(3/112)、1.8%(2/112)、0.9%(1/112)。全组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89.6%、56.8%、41.0%、32.7%。结论肝癌行手术切除后的密切检查、随访,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邻近膈顶的较大肝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RFA治疗的176例邻近膈顶较大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近膈组)及157例非邻近膈顶的较大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对照组)的资料。分析比较2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消融情况、早期灭活率、复发率、肿瘤新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近膈组RFA治疗中膈下注射生理盐水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6),局部复发率高于对照组(P=0.028)。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灶最大径、RFA治疗所用消融仪及电极针、肿瘤早期灭活率、肿瘤新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FA治疗后1、2、3、4、5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3)。结论邻近膈顶的较大肝癌更易复发,超声引导下经皮RFA治疗应采取膈下注射生理盐水等个体化治疗方案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射频消融术(RFA)对原发性肝癌的毁损作用,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在局麻下及B超或CT引导下,射频电极经皮穿刺入肝癌瘤体内,对其进行消融。结果41例患者的55个瘤体中:直径≤4cm的42个瘤体,39个获得完全毁损,毁损率为92.9%;直径为4—8cm的13个瘤体中7个瘤体获得完全毁损,毁损率为53.8%。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95.6%、88.5%、75.6%及65.7%。结论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对直径≤4cm的原发性肝癌疗效可靠,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肝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治疗肝细胞癌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Zhang Z  Wu M  Chen H  Chen D  He 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1):826-829,W004
目的:探讨对于无手术指征或考虑手术疗效欠佳的较大肝癌(3-7cm)和位于肝门区的小肝癌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再行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PRFA)治疗肝癌的意义。方法2000年1月至2001年7月对符合条件的15例肝癌患者先行TACE,而后进行B超引导PRFA治疗,另15例肝癌患者直接给予B超引导PRFA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甲胎蛋白(AFP)。1个月后复查MRI或CT确定肿瘤是否完全坏死,以后每2-3个月复查。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结果:TACE加PRFA组肿瘤完全坏死率86.7%(13/15),单纯PRFA组为26.7%(4/15),差异有显著意义。前组AFP转阴率66.7%(6/9),后组20%(2/10)。前组6个月无瘤生存率100%(13/13),后组75.0%(3/4)。前组1、1.5、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和66.7%,后组1和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0.0%和40.0%,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对于较大的(>3cm)、位于肝门区的、边界不清的或较多个瘤灶的肝癌先行TACE,再适时给予PRFA,可以扩大肿瘤坏死范围,增加肿瘤完全坏死率、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阻断肿瘤血供后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120例经组织学证实的肝癌病人,104例为原发性肝癌,16例为转移癌,共289个肿瘤结节,分为两个治疗组:(1)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1~2d内行超声引导下微波热凝固治疗(PMCT)70例;(2)手术中暂时阻断肝门血流后行肝癌微波热凝固治疗(MCT)50例。结果治疗中B超监测微波凝固范围显示:单电极60w、180S时,TACE+PMCT组和术中阻断肝门血流+MCT组肿瘤凝固体积分别为20~92CITI。和18~85cm^2,明显超过单纯的微波热疗时8~15cm^2。的凝固体积;治疗后随访6~36个月,98例病人AFP转为正常水平,占81.7%;59例病人再活检,其中肿瘤完全坏死者为48例,占81.4%;TACE+PMCT组有66例肿瘤不同程度缩小(94.2%);术中阻断肝门血流+MCT组有43例肿瘤不同程度缩小(86%);两组半年,1,2年生存率分别为96.5%、89.3%、79.9%和95.5%、85.5%、63.3%。结论无论是TACE联合PMCT,还是术中阻断肝门血流联合MCT治疗肝癌,两种方法均可显著地增强微波热疗的局部作用,扩大肿瘤凝固坏死范围,从而更加有效地杀灭肝癌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化疗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合并门静脉瘤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E)基础上,联合应用经皮经肝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化疗术(SPVE)。33例为块状型,5例为结节型,其中直径大于10cm24例,5~10cm11例,小于5cm3例,肿瘤位于肝右叶29例,肝左叶6例,左右叶3例。血清AFP检测>400ug/L21例,在200ug/L~400ug/L之间6例,(一)/<200ug/L11例。门静脉瘤栓位于右支19例,左支者7例,右支+主干6例,左支+主干2例,左右支+主干4例。结果治疗后门静脉瘤栓消失和缩小率为68.4%,肿瘤缩小率为76.3%,AFP转阴14例,4例呈一过性转阴或下降,总有效率为85.7%。9例获二期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门静脉癌栓坏死率100%。术后随访,1年,3年存活率分别为73.7%和18.4%,远比单纯TAE治疗组高。结论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化疗是治疗肝癌合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肝癌肝移植术后肝内复发的患者分别实施肿瘤切除术、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射频消融术(RFA)、再次原位肝移植术(re—OL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凶肝癌行肝移植手术术后肝内复发的患者53例。其中肿瘤切除术3例,TACE22例,RFA18例,re—OLT10例,观察术前一般情况、术后生存时间、术后并发症、肿瘤进展情况、治疗费用等情况。重点对比分析TACE、RFA、re—OLT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肿瘤切除术3例,随访4~12个月,均无手术并发症,未见肝脏及远处复发或转移,一般情况良好。TACE组、RFA组与re—OLT组的平均生存时间、累积生存率、各部位进展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A组的并发症,特别是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比TACE组及re—OLT组低;3组的治疗费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FA〈TACE〈re—OLT。结论TACE、RFA及re—OLT治疗方法对肝癌肝移植术后肝内复发的治疗效果相近。RFA的并发症及治疗费用明显少于TACE及re—OLT,可作为肝癌肝移植术后肝内复发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三维重建联合B超引导下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肿瘤单发,直径3~5 cm,接受术前CT检查三维重建联合B超引导下RFA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射频组;选取同期收治的5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小肝癌患者作为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采用门诊和电话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3月31日.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射频组43例患者完全消融率达到95.3% (41/43).手术组53例患者中行肝楔形切除术32例、局部肿瘤剔除术17例、肝叶规则切除术4例.射频组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4.7%(2/43),手术组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4.5%(13/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5,P<0.05).截至最后随访日期,射频组失访1例,手术组失访3例.射频组患者未发现肿瘤针道种植.射频组和手术组患者l、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1.8%和26.4%、44.9%和36.8%、50.4%和49.4%,两组患者术后3年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射频组和手术组患者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6%和88.5%、76.1%和73.4%、57.9%和65.3%,两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结论 对于直径3~5 cm的小肝癌,术前CT检查三维重建联合B超引导下RFA肿瘤完全消融率高,安全易行,可达到与手术切除相近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学栓塞联合经皮射频消融序贯治疗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14例行TACE联合RFA序贯治疗(联合组),与15例单纯TACE治疗及13例单纯RFA治疗组进行对照分析。比较3组的肿瘤坏死率以及平均生存期。结果:联合组的肿瘤坏死率达78.6%,明显高于单纯TACE组及单纯RFA组(分别为26.7%、46.2%,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1.4%、46.7%和38.5%,三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组的平均生存期为25.1月,高于TACE组(14.5月,P〈0.05),与单纯RFA组(19.9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学栓塞联合经皮射频消触序贯治疗大肝癌与单纯TACE和单纯RFA组治疗结果相比,可提高肿瘤完全坏死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8年间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寒(TAE)后二期切除33例,肿瘤最大直径1.6~15cm,其中22例≥5cm。行1、2及3次以上TAE分别为13、8、12例。肿瘤区碘油汇集良好、肿瘤缩小、AFP转阴是TALE反应有效性的主要临床表现、与TAE治疗次数呈正相关。33例中100%为坏死者只有6例.其中5例TAE2次以上。在病理上癌肿坏死程度主要与血管损伤、包膜形成有关.并与TAE扶数呈正相关,但多次TAE后肿瘤完全坏死率仍很低。33例中总的1、3、5年术后生存率和无痛生存率分别为90.6%、65.1%、42.0%和71.0%、39.2%、392%。术后复发或转移17例,是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原因。对能切除肝癌常规术前TAE无益、抓住时机行肝癌二期切除是取得根治的必要途径。从TAE的早期临床效果不能估计二期切除后远期疗效,术后仍需辅助治疗防治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19.
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大肝癌切除术后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大肝癌切除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术后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组(观察组,32例)及单纯对症支持治疗组(对照组,17例)的1,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一年生存率85.5%,三年生存率50.8%,对照组一年生存率39.7%,最长生存14个月,差异显(P<0.05),结论: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有效地提高了病人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FA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87例行RFA治疗的消化系统肿瘤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结肠癌肝转移34例,直肠癌肝转移33例,胰腺癌肝转移12例,胃癌肝转移8例。采用生命质量评分和KPS评分分析患者情况。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术后6个月每月行超声造影或CT检查、复查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等。6个月后每2个月复查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11月。计数资料采用矿检验或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87例患者中84例成功施行RFA治疗,3例因患者无法耐受疼痛放弃RFA治疗,其中结肠癌2例、胃癌1例。84例患者中,共存在129个转移癌;经过RFA治疗后,107个转移癌经1次RFA后超声造影显示完全无强化,转移瘤1次完全毁损率达82.95%(107/129);另22个转移癌因第1次RFA后有残留,均接受2次RFA治疗后被完全毁损。患者住院时间为(10.7±2.3)d(4~29d)。治疗前生命质量评分:60.7%(51/84)良好,22.6%(19/84)较好,10.7%(9/84)一般,6.0%(5/84)差;KPS评分:63.1%(53/84)改善,29.8%(25/84)稳定,7.1%(6/84)下降。治疗6个月生命质量评分(排除15例死亡患者):78.2%(54/69)良好,11.6%(8/69)较好,5.8%(4/69)一般,4.4%(3/69)差。KPS评分:73.9%(51/69)的患者改善,21.7%(15/69)稳定,4.4%(3/69)下降。治疗前后患者生命质量及KP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9.760,17.140,P〈0.05)。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结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RFA治疗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8.8%、21.9%、6.3%,中位生存时间为21.5个月;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RFA治疗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6.7%、27.3%、12.1%,中位生存时间为19.5个月;胰腺癌肝转移患者进行RFA治疗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1.7%、0和0,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胃癌肝转移患者进行RFA治疗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1.4%、14.3%和0,中位生存时间为16.5个月。胰腺癌肝转移与胃癌肝转移患者接受RFA治疗后生存率显著低于结直肠癌患者(X2=9.169,P〈0.05)。结论对无法手术切除或者肝转移癌较小的患者,RFA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