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特征。方法:与报告3例肾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以血尿、消瘦、肿块为常见的症状,均有影像学表现,但缺乏特异性,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均手术切除。结果:两例随访5、9个月,均发现肺部转移;1例随访2个月,有局部转移。结论:肾MFH是罕见的高度恶性肾原发肿瘤,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早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肾MFH预后与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3例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诊治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结果 3例患者中手术治疗2例,术后行化疗和放疗,l例病理确诊后单纯行化疗,3例病理均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型)。l例术后1年3个月死于肾衰;另2例分别存活1年和2年1个月,仍在随访中。结论 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影像学征象与肾细胞癌相似,治疗应根据组织学分型、分期及肿瘤大小,采取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侧上尿路同时发生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及有效性评价.方法 报告2013年1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2例双侧上尿路同时发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均行一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对侧保留肾脏的手术.其中1例为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1例为输尿管镜下肿瘤切除术.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移行细胞癌.目前2例患者均在随访中,其中1例术后6个月及8个月分别出现膀胱肿瘤复发,后于2013年10月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1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对于双侧同时存在尿路上皮肿瘤的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对侧保留肾脏的手术方法,此种治疗方式术后花费低、患者主观生存质量较高,值得临床推荐.当然术后有效的随访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实性或复杂性囊性肾脏小肿块(SRM)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B超、CT或MRI证实为实性或复杂性囊性SRM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性SRM患者75例。BosniakIII级、Ⅳ级囊性SRM患者各3例和2例。良性SRM息者12例,怀疑恶性SRM患者68例。其中行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和开放性保留肾单位手术各52例、5例和11例.对12例良性SRM患者及4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者每6~12个月随访1次;对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者64例术后每3~6个月密切随访1次。连续3年,以后每年1次。结果:对12例良性SRM患者及4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者密切随访未见肿块明显增大、复发或恶变;68例怀疑为恶性SRM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者64例。随访62例无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术后30个月出现肿瘤复发.1例术后16个月死于肿瘤转移。结论:明确SRM的良、恶性,对恶性SRM患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仍然是临床处理SRM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恶性肾横纹肌样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6例成人恶性肾横纹肌样瘤进行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从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临床表现为腰痛2例,无痛全程肉眼血尿2例,查体发现2例;B超、CT及IVU等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肾脏占位性病变,直径2.8~20.4cm。CT发现肿瘤内有坏死液化及不均匀强化影像。4例经腰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经腹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1例经胸腹联合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结果:6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其中1例并发透明细胞癌。术后均给予生物免疫治疗。1例术后2个月发现肺转移,1年后死于肿瘤肺转移;1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年后死于心肺功能衰竭;3例术后半年无瘤生存,现在随访中;1例失访。结论:成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征性,CT表现为肿瘤内部坏死液化,轻度强化而且强化不均匀,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并且辅助术后化疗或生物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肾脏、前列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的认识。方法 MFH患者3例,均为男性。2例原发性肾脏MFH者年龄为69、73岁,临床表现为低热或腰部疼痛、消瘦,B超及CT示肾脏实性占位性病变,分别为8.0cm×7.0cm、7.4cm×6.6cm。1例原发性前列腺MFH患者年龄39岁,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B超及CT示前列腺内囊实性占位性病变18.1cm×14.5cm。结果 3例分别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左肾切除加局部浸润组织切除、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加直肠切除术加乙状结肠造瘘术。首次手术均完整切除肿瘤。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常排列成席纹状,形态多样,主要由梭形的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圆形、卵圆形组织细胞样细胞组成,并有不等量的多形性巨细胞及炎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vimentin、-AAT、α1—ACT、CD68(+),EMA、Desmin、S-100(-)。2例肾脏MFH患者分别于首次术后16、21个月因纵隔广泛转移或局部复发伴腹腔转移死亡,前列腺MFH患者术后3个月因肿瘤肺转移死亡。结论 原发性肾脏和前列腺MFH是一类罕见的、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差,确诊需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早期诊断及原发病灶的彻底切除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孤立性纤维瘤(SF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肾SF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因左侧腰痛1个月入院,术前诊断为左肾肿瘤,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SFT,术后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肾SFT临床罕见,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最终依靠病理学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确诊,大部分为良性肿瘤,但也有少部分肾SFT为恶性,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肾脏恶性淋巴瘤(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3例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3例患者中手术活检加化疗1例,手术切除加化疗1例,术前化疗加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1例。3例均诊断为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死于肾衰,另2例分别存活38个月和8个月,仍在随访中。结论 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影像学征象与肾细胞癌相似,肾脏包膜或包膜下弥漫浸润被认为是原发性肾恶性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通过经皮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治疗应根据组织学分型、分期及肿瘤大小,采取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脏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肾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探讨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例影像学诊断肾癌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术后给予化疗,随访12个月,患者生活状况良好。结论原发性肾脏淋巴瘤是比较罕见的肾脏原发肿瘤,患者早期无不适症状,早期较难诊断,影像学特点与肾癌极为相似,往往误诊为肾癌,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手术切除原发灶及化疗是治疗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列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MFH)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诊治 1例前列腺MFH病人。行前列腺肿瘤根治术 +直肠切除术 +乙状结肠造瘘术。并结合文献进行诊治讨论。 结果 :术后 3周复发 ,遂行放疗 ,2个月后因肿瘤转移而死亡。 结论 :前列腺MFH预后差 ,早期原发病灶切除并术后辅助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人工关节置换联合新辅助化疗应用于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9月~2007年1月,对本院收治的经病理活检确诊的26例四肢恶性骨肿瘤患者,采用化疗2个疗程后行定制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继续化疗半年至一年半.随访所有病例的关节功能恢复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26例患者皆获随访,术后关节活动功能完全恢复,随访时间18~42个月,平均28个月.按Enneking功能评定标准,术后优良率为80.8%,3例术后出现局部肿瘤复发,2例出现肺转移.[结论]早期确诊恶性骨肿瘤,联合新辅助化疗,尽早施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以自发破裂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肿瘤的诊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肾肿瘤自发性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B超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以鉴别肾细胞癌与错构瘤,术前确诊12例.9例急诊行患肾切除术,5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NSS),2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 结果 14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诊断肾恶性肿瘤7例,错构瘤7例.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6个月,定期复查B超或CT,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其中行TAE的2例患者,肿瘤明显缩小. 结论 自发破裂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肿瘤中恶性肿瘤比例较高,螺旋CT是鉴别良恶性的主要方法.治疗以肾切除手术为主,良性肿瘤可考虑行NSS或TA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脏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误诊原因、治疗方法,以减少其误诊率,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肾脏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腹腔镜下左肾根治性切除术。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资料、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男女各1例,年龄45、59岁,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肾癌。病理检查考虑为(左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和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HE切片,倾向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其中例1倾向为恶性)。1例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1例刚出院,未行随访。结论:肾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罕见肿瘤。肾脏孤立性纤维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术前很难确诊,需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主要治疗方式为肾脏根治术,良性病变预后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瘤的症状、影像、病理、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010月我院收治2例肾脏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并讨论。结果:2例肿瘤大小分别为3.0cm×4.0cm和1.5cm×2.0cm。1例行左肾部分切除术,另1例行后腹腔镜下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均为肾脏嗜酸细胞瘤。镜检:肿瘤细胞圆形或类圆形,细胞均匀一致,呈腺泡状或管状排列,胞质内富含嗜酸性颗粒,肿瘤中心部可见玻璃样变性无细胞区;免疫组化:EMA(+)、Vimentin(-)。本组中1例细胞核有一定程度异形性,另1例细胞核异形性明显,呈低度恶性。术后分别随访14个月及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肾脏嗜酸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在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方面无明显特异性表现,确诊须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宜,针对某些伴发恶性可能的肿瘤,肾根治性切除术也是积极的,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3年1月~2013年10月病理确诊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7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诊断为肾占位性病变,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结果:全部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体标本切面6例为灰黄色或黄褐色,部分伴有坏死和出血,1例为囊性且囊壁厚而粗糙。镜下均可见透明细胞构成的乳头状结构伴较多钙化结节。术后1例化疗,2例行生物靶向治疗,1例在术后2年复发并开始行生物靶向治疗。术后随访2例复发,3例随访12~40个月,未见明显复发或进展征象,2例分别在术后20个月及24个月失访。结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脏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确诊依赖于病理学,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可行辅助治疗,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辅助下孤立肾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对选择性肾动脉阻断以及确定肿瘤切缘的作用。方法:回顾2004-2011年先天性或获得性孤立肾肾细胞癌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患者资料,共7例术中采用超声多普勒确认肾段动脉阻断效果,并对肿瘤包膜边缘行超声检测从而进一步确定肿瘤切缘。术后1个月、6个月以及1年随访对比术前肾功能变化,并规律随访患者预后至今。结果:7例手术均成功行保留肾单位手术,超声引导检测下行选择性肾段动脉阻断5例,另2例采用单纯肾动脉于阻断下手术,术中超声发现肿瘤可疑卫星灶2例并指导切缘。术后6个月及1年随访肾功能与术前相比无明显下降,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平均随访45.4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术中超声辅助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是治疗孤立肾肾癌的理想方法,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切除和肾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盂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例MFH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肾静脉癌栓切除+周围淋巴结清扫术。结果:术后病理报道左肾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伴肾静脉癌栓。结论:术后应终身定期随访.如复发则相应积极治疗,从而能使部分患者有机会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认识,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报告2例经本院收治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2例患者有1例有腹痛症状,1例无临床症状。术前超声检查均提示混合回声占位,占位可见血流信号。CT检查呈现不均匀强化。术前均诊断为肾脏恶性肿瘤。分析2例患者临床资料并检索Pubmed和CBM数据库,对该疾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瘤均侵及脉管且有瘤栓形成。免疫组化染色HMB-45及Melan-A均阳性。2例患者分别获随访3个月及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少见。其生物学行为可呈现恶性表现。确诊需要依靠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在对肿瘤恶性行为进行判断时应该综合考虑病例临床特征、病理特点以及分子生物学指标。应该对患者进行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35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16例;年龄23~80岁,平均52.1岁。肿瘤位于左侧19例,右侧16例;肿瘤直径2~12cm,平均5.3cm。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术前CT诊断为嗜酸细胞瘤3例,肾癌32例。3例行后腹腔镜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开放性经腹肾肿瘤剜除术,20例行后腹腔镜肾切除术,另11例行开放性肾切除术。结果:35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尚可。随访3个月~10年,未见复发及转移,其中1例术后4年出现肾功能下降,余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较难;保留肾单位手术是目前最适合的治疗手段,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盂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肾盂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肾盂肉瘤样癌,手术切缘阴性。1例(45岁,T3N0M0)术后未行放疗和化疗,随访12个月,患者死于全身多处脏器肿瘤转移;1例(80岁,T3N0M0)术后未行辅助治疗,随访10个月,患者死于恶病质。2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1个月(10~12个月)。结论:肾盂肉瘤样癌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浸润性强,预后不佳。术前不易确诊,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