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肿瘤坏死因子α与下肢静脉性溃疡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时(CVI)下肢静脉性溃疡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CVI伴有皮肤溃疡(10例),CVI不伴有皮肤溃疡(10例)及8例健康自愿者立位及平卧位时下肢静脉血及局部皮肤中TNF-α表达。结果相同体位时,溃疡组患肢血液和皮肤中TNF-α升高,与无溃疡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溃疡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体位改变并没有引起TNF-α的显著变化(P>0.05)。结论TNF-α高表达可能与下肢静脉性溃疡发生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腔镜交通静脉结扎对治疗CEAP分级CA ~ C6级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B2组:A组为交通静脉结扎组(SEPS组),B组为非交通静脉结扎组(非SEPS组).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彩超或顺行性静脉造影确诊,术后CEAP临床分级、CEAP临床症状评分、累积溃疡愈合率及累计溃疡复发率评估两组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术前2组患肢的CEAP临床分级、CEAP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B组患肢肿胀、脂肪硬化症及静脉性溃疡等症状CEAP临床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年,A组肿胀、愈合性溃疡、活动性溃疡患肢少于B组(P<0.05).A组与B组术后总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肿胀、色素沉着、溃疡等症状缓解明显优于B组(P<0.05).Kaplan-Meier分析,2组的溃疡的中位愈合时间分别为2.3、3.7个月;Log-rank检验对组间累积溃疡愈合率远期差异敏感(x2=4.063,P=0.044);而Breslow检验对组间累积溃疡愈合率近期差异敏感(x2=5.471,P=0.019).术后A组患肢累积溃疡愈合率显著高于B组(P<0.05),而B组累积溃疡复发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浅静脉切除联合交通静脉结扎显著增强临床疗效,促进溃疡愈合,中长期溃疡复发率明显降低,疗效优于单纯浅静脉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趋化因子RANTES和Fractalkine与下肢静脉性溃疡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下肢静脉溃疡患者(溃疡组,20例)、单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无溃疡组,20例)和健康人(对照组,10例)下肢外周血RANTES mRNA和Fractalkine mRNA的表达。结果溃疡组血液RANTES mRNA和Fractalkine mRNA的表达与无溃疡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溃疡组血液RANTESmRNA的表达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溃疡组血液Fractalkine mRNA的表达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RANTES的高表达可能是下肢静脉性功能不全的发病因素之一,而RANTES mRNA和Fractalkine mRNA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下肢静脉性溃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IPC)和新型敷料联合应用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69例(79条患肢)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39条患肢)采用手术加IPC和新型敷料治疗;对照组34例(40条患肢)采用手术加传统敷料方法治疗。结果治疗30天后,治疗组治愈率为91.4%,对照组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C和新型敷料联合应用对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SEPS)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VLU)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半内收治的70例(76条患肢)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按CEAP临床分类,其中C4级38例(41条患肢),C5级18例(18条患肢),C6级14例(17条患肢)。18例(18条患肢)C4级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传统组),其余患者采用SEP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SEPS组)。分析患肢手术前后的CEAP临床评分及患肢溃疡愈合时间和复发情况。结果:SEPS组患者术后曲张静脉团消失,患肢酸胀及沉重感逐渐减轻,局部瘙痒及创面疼痛缓解;C5级患者溃疡愈合区色素沉着及硬化明显改善,皮炎消失;C6级患者足靴区活动性溃疡在术后10~60 d(平均47.3 d)愈合;术后患肢的CEAP临床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0.05);平均随访15个月,无复发患者。SEPS组C4级患者与传统组患者术后各项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SEPS是治疗重度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合并VLU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Wang SM  Hu ZJ  Li SQ  Huang XL  Ye C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3):853-856
目的探讨深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作用与疗效。方法30例双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接受静脉系统手术治疗。每例2条肢体各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并随机分组。1条患肢行股浅静脉外瓣膜复成形术加浅静脉手术(A组);另1条患肢仅行浅静脉手术(B组)。术后1个月和3年,利用彩超、流速剖面图彩超技术、空气体积描记仪(APG)和静脉功能不全评分等方法,比较各例2条肢体的疗效以及2组间疗效。结果全组30例患者60条肢体均为CEAP临床分级(Kistner分级)C2~C4级,经彩超和下肢静脉造影证实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返流均为Ⅲ度。术后1个月和3年随访比较,各例属于A组的患肢在静脉返流度、静脉返流量及各项指标均比属于B组患肢改善明显;A组的静脉返流量、静脉灌注指数均值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的静脉返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随访时2组的射血分数和剩余容量分数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功能不全评分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深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可使下肢深静脉返流量明显减少,瓣膜功能明显恢复,与下肢浅静脉手术联合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腔镜筋膜下静脉交通支离断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中度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的疗效。方法对34例患者共48条中度CVI患肢实施SEP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手术(联合手术组),以同期单纯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手术的34例患者共49条中度CVI患肢(单纯手术组)作为对照,观察比较两组术后3月和12月的疗效。结果术后3月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肢症状改善和皮肤营养不良改善情况相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95.83%vs.93.88%,χ2=0.19,P>0.05;83.33%vs.79.59%,χ2=0.23,P>0.05),近期均无静脉曲张复发和溃疡形成。术后12月联合手术组和单纯手术组患肢症状改善者分别占97.92%和89.8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P>0.05);但皮肤营养不良改善者分别占87.50%和67.3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P<0.05);下肢静脉复发率分别为0%和10.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5);下肢溃疡形成,两组分别为0%和4.08%,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6,P>0.05)。结论 SEP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手术治疗中度CVI患者,较单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手术的远期效果更佳,能显著改善患者皮肤营养状况,预防静脉曲张的复发,更适合中度CVI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Fas/Apo-1(CD95)在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体位下肢外周血和局部皮肤Fas/Apo-l(CD95)的表达.结果 溃疡组平卧位、下垂位血液中Fas/Apo-1(CD95)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1.45±14.25、40.20±12.42,mRNA为0.74±0.33、0.78±0.22,皮肤中阳性细胞数为42.62±22.19、46.50±20.12,分别与无溃疡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溃疡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位之间Fas/Apo-1(CD95)阳性细胞数和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s/Apo-1高表达可能与下肢静脉性溃疡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银黄洗剂冲洗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生理盐水冲洗治疗,治疗组给予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银黄洗剂冲洗治疗,疗程均为28 d。比较两组患者创面的面积及状态评分(气味、肉芽形态及疼痛的评分)、相关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值)的变化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46%,高于对照组的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创面的面积及状态评分明显改善,白细胞计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值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银黄洗剂冲洗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可有效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改善创面状态并降低炎性反应,明显提高创面愈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微波手术联合益气通脉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周口市中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2例住院患者,共116条下肢静脉曲张患肢。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微波手术治疗,观察组5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脉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患肢静脉迂曲消失时间、色素沉着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及患肢溃疡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手术联合益气通脉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Fractalkine在下肢静脉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Fractalkine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静脉性溃疡患者和正常人下肢静脉血中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检测,对其在手术前后溃疡及其周围局部皮肤中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定位检测.结果 Fractalkine mRNA表达在静脉性溃疡患者较单纯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和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手术前溃疡边缘组织的Fractalkine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手术后愈合中或愈合后的溃疡组织Fractalkine的表达显著低于手术前溃疡边缘组织(P<0.05).结论 Fraetalkine的表达与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病有密切关系,Frac-talkine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经腹腔途径(trans-peritoneal laparoscopy,TPL)和腹膜后途径行腹腔镜(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y,RPL)肾囊肿去顶术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机制。方法:选择肾囊肿患者60例,分别行TPL手术(30例)和RPL手术(30例)。于术前、术终、术后第1、3天分别检测体温、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糖及皮质醇水平,比较两组应激反应程度。结果:术终及术后第1天体温TPL组高于RPL组(P=0.023、P=0.002)。两组WBC术后第1、3天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第1天TPL组明显高于RPL组(P〈0.01)。两组CRP术后第1、3天明显高于术前(P〈0.01),TPL组均高于RPL组(P=0.032、P=0.045)。两组血糖和IL-6在术后第1、3天均升高(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醇在术终及术后第1、3天均升高(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的腹腔镜手术患者创伤程度均较小,应激水平较低,但在肾囊肿去顶术中,经后腹腔入路对机体的应激反应小于经腹腔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宁泌泰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炎症细胞的影响和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共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予以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予以宁泌泰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和卵磷脂小体水平、NIH-CPSI评分和中医症候评分,评价两种用药方法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前列腺液中白细胞计数和卵磷脂小体水平有显著改善,而NIH-CPSI各项评分和中医症候评分均比治疗前由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接受30 d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7.50%,对照组为51.25%(P0.05)。结论:与单一使用左氧氟沙星相比,采用宁泌泰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能够有效降低前列腺液炎症细胞水平,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联合脾脏切除对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4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临床资料。将肝癌切除同时行脾脏切除者纳入切脾组(25例),仅行肝癌切除术保留脾脏者纳入保脾组(29例)。临床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分析,术中术后各项指标、肝功能及免疫指标采用( ±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检验标准。 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切脾组手术时间明显较保脾组更长(P=0.003),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外周血WBC、PLT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切脾组显著高于保脾组(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保脾组较切脾组更高(P<0.05);术后免疫功能指标切脾组CD4、CD4/CD8显著升高,而CD8显著降低,且明显优于保脾组(P<0.05)。切脾组及保脾组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0%及17.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肝癌切除联合脾脏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可行,降低了手术创伤,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来源的脊柱转移肿瘤组织内Id-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分布情况,探讨其与肿瘤来源及临床术中出血量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2005年1月~2008年7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脊柱转移瘤的石蜡包埋标本32例,术中出血量以病例实际记录为准,分为低、中、高出血量组,依据脊柱转移瘤来源分为上皮来源组和间叶组织来源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d-1、VEGF和CD34(微血管标记)在32例脊柱转移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各指标与手术术中出血量及肿瘤来源的关系。结果:Id-1与肿瘤来源有明显相关性,并与临床术中出血量呈正相关(P<0.05);不同来源的转移瘤中VEGF表达量不同,并与临床术中出血量呈正相关(P<0.05);MVD在不同来源的转移瘤中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来源的脊椎转移瘤术中出血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1、VEGF在不同来源的脊柱转移瘤中的表达量具有明显区别,且与术中出血量呈正相关;上皮来源的脊柱转移瘤术中出血量大于间叶来源组。不同来源的脊柱转移瘤中,微血管密度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对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分为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组与未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WBC、CRP、IL-6和TNF-a水平,以及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组术后第1dWBC、CRP、IL-6和TNF-~水平与未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第3dCRP和IL-6水平显著低于未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组,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显著早于未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未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组,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显著少于未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后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可减轻术后创伤应激反应,促进肠功能恢复,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tion,TSAT)水平,探讨TSAT与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治疗的肾衰竭患者1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将研究对象分为感染组(42例)和非感染组(141例),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Ferene法检测血清铁(serum iron,SI)、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水平,并计算TSAT值;根据患者30 d预后情况,好转为预后良好组(26例),拔管或死亡为预后不良组(共16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SAT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分析血清TSAT水平对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血清SI、TSA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未感染组(P<0.05),TIB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未感染组(P<0.05),未感染组患者血清SI、TSA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IB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糖尿病比例、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TSAT、SI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WBC、CRP水平为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TSAT水平为保护因素。ROC结果显示,血清TSAT水平对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为0.853,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76.9%。结论MHD合并CRBSI患者血清TSAT水平显著降低,且血清TSAT水平是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对其预后情况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可作为预测预后情况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郭晓华  沈世强 《腹部外科》2004,17(6):365-367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对兔肝肿瘤模型的肿瘤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 用 32只新西兰白兔制成VX2 细胞肝癌模型 ,分为对照组 (4只 )和射频组 (2 8只 ) ,即术后即时、2、6、12、2 4、4 8、16 8h取材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并测量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 (mir crovesseldensity ,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 结果 射频治疗后肿瘤组织MVD和VEGF的表达较术前明显降低 (P <0 .0 1) ,射频组内不同时间点间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射频消融可以有效地破坏肿瘤组织的微血管 ,有效的抑制血管形成并减少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