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终末期心力衰竭(end stage heart failure, ESHF)属于心衰的晚期阶段, 或称难治性心衰。心脏移植(heart transplantation, HT)和以心室辅助装置(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VAD)为代表的机械循环辅助是ESHF患者循环支持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供体严重短缺制约了HT的广泛开展。以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为代表的VAD技术发展迅速, 术后2年生存率已接近HT的疗效。LVAD辅助可直接缓解左心衰症状, 但仅部分缓解右心衰症状, 因右心衰再入院的患者比例仍然很高。因此, 精准监测与调控LVAD植入术后患者的右心功能, 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本文对LVAD植入术后患者的右心功能调控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就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行LVAD植入术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14例, 其中男12例, 女2例;年龄37~75岁, 平均(57.6±9.8)岁。入组患者均植入Corheart 6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 未使用其他机械辅助循环装置。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其入ICU治疗期间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转归。结果本组患者心力衰竭由扩张型心肌病导致12例, 由终末期缺血性心肌病所致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 植入LVAD后, 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0.297±0.074对0.238±0.064, P=0.031)较术前显著增加,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9.0(65.8, 74.3)mm对76.5(72.8, 83.0)mm, P=0.003]和收缩末期内径[61.5(53.7, 65.3)mm对68.3(63.8, 71.9)mm, P=0.005]较术前均显著减小。术后第1、3、7天的LVAD转...  相似文献   

3.
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共完成4例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术。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3~55岁,均诊断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INTERMACS分级Ⅳ~Ⅵ级。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1例,无法拔除气管导管,行气管切开;急性肾损伤行床边血滤1例;主动脉瓣血栓形成1例;主动脉瓣无法开放1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吸入一氧化氮降低肺动脉压,效果满意。经治疗后4例均康复出院,出院后口服华法林抗凝,口服诺欣妥控制血压,生活质量显著提高。LVAD是治疗终末期心衰的良好手段,其独特的"平流"病理生理机制,可致术后出现低氧血症、右心衰竭、高血压、血栓形成和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须密切监测、做好围手术期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分析主动脉瓣高度狭窄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肌重量的改变。 方法  74例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 1个月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 ,根据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 (EF)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 :EF>5 0 % ,40例 ;B组 :EF≤ 5 0 % ,34例。 结果  B组左心室收缩功能于术后明显改善 (P<0 .0 1) ,而 A组 EF轻度下降 (P<0 .0 5 )。两组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术后均明显下降。 结论 主动脉瓣置换术对术前有左心功能不全的主动脉瓣高度狭窄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分析主动脉瓣高度狭窄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肌重量的改变。方法 74例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术前左心室射身分数(EF)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EF〉50%,40例;B组:EF≤50%,34例。结果 B组左心室收缩功能于术后明显改善(P〈0.01),而A组EF轻度下降(P〈0.05)。两组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术后均明显下降。结论 主动脉瓣置换术对术前有左心功能不全的主动脉瓣高度狭窄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在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二尖瓣狭窄患者。共纳入29例患者,男22例、女7例,年龄14~76(56.3±12.9)岁。将患者手术前后临床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评价手术效果,并根据患者LVEF恢复情况,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心脏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其余28例患者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由(97.6±25.1)mmHg降至(25.0±9.7)mmHg,LVEF由41%±6%增加至56%±11%,左心室舒张/收缩期末直径/容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结论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左心室超声指标显著改善。术前左心室扩大程度较低可能更利于术后LVEF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正左心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利用泵血装置驱动左心室血液流入主动脉,可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脏泵血功能,维持血液循环~([1]),通常用于心脏移植的过渡、心肌功能的恢复以及心力衰竭的永久治疗~([2、3])。我院2018年2月行冠脉旁路移植加左室辅助装置植入术1例,为我院心外科和"久安心"人工心脏项目专家共同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右心粘液瘤的诊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右心粘液瘤的诊治及疗效。方法 自 1984年 8月至 1999年 6月 ,16例右心粘液瘤病人接受外科治疗 ,术前超声心动图明确右房粘液瘤 11例 ,右室粘液瘤 5例 ,4例右房粘液瘤同时合并左房粘液瘤。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粘液瘤摘除术 ,1例同时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 无围术期死亡 ,1例术后出现左心功能衰竭 ,运用左心辅助装置治疗后好转。随访 1个月到 15年 ,平均 4 8年。 1例术后13年粘液瘤原位复发再次手术治疗 ,复发率 6 .2 5 %。结论 右心粘液瘤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 ,且效果好、安全。超声心动图对右心粘液瘤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心功能评价的方法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两种方法评价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功能的特点,明确心肌梗死后大鼠形成稳定心力衰竭的阶段。方法用冠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5组,其中4个手术组制作模型,分别喂养至手术后2、4、6、8周,另一个组为假手术组,喂养至术后4周。在相应的时间,实行腹腔注射麻醉,用小动物超声仪进行二维、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及二尖瓣血流频谱测定,经颈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测定其左心室收缩末压(LVS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然后剪取心脏,称取重量。用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称重的方法评价其心功能的各项指标。结果(1)冠脉结扎术后2周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没有改变(P〉0.05),2周后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下降,血流动力学提示收缩(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 ax)和舒张(左心室等容舒张期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 ax)功能均在4周达最低,分别为(1249.89±95.82)mm Hg/s,(-1316.40±58.31)mm Hg/s,超声心动图提示收缩功能在6周达最低,左室短轴缩短率(FS)为(18.70±3.83)%。(2)超声心动图中用来表示收缩功能的FS和血流动力学中用来表示收缩功能的+dp/dtm ax高度相关(r=0.864,P〈0.001),血流动力学检查提示舒张功能在2周后出现下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无差异。结论冠脉结扎术后2周为早期心力衰竭阶段,2周后同时出现收缩和舒张功能衰竭,超声心动图或血流动力学在测量大鼠心脏收缩功能方面效果相当,测量舒张功能则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佳。  相似文献   

10.
右心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于法洛四联症术后患者尤为重要。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评估技术,其多项右心功能评估指标也被应用于评价法洛四联症患者术后的右心功能。本文就目前的超声技术在法洛四联症患者术后右心功能评价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回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左心室功能受损低压力阶差主动脉瓣狭窄程度的简便评估方法,探讨该类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指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21例左心室功能受损低压力阶差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41~66(54.6±10.7)岁。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40 mm Hg,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结果对多巴酚丁胺试验有反应的20例患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中见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11例,退行性改变5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同期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3例、升主动脉置换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1例并发多脏器衰竭术后第4 d死亡,其余患者康复出院。术后随访3~37个月,心功能分级(NYHA)多数改善为Ⅰ或Ⅱ级。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示人工瓣膜功能状态良好,LVEF由术前的35.7%±8.2%提高至49.4%±7.2%。1例患者术后11个月不明原因猝死。结论对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显示为真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且左心室具备收缩储备能力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梗阻解除,左心室后负荷明显下降,左心室功能也随之好转,术后LVEF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左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出现孤立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腔镜辅助不停跳三尖瓣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1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左心瓣置换术后远期发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并右心衰竭,8例出现心脏恶病质综合征及肝肾功能不全,予行再次三尖瓣手术,包括人工瓣环成形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9例,其中置换生物瓣5例,双在叶机械瓣4例;在腔镜辅助下行心脏不停跳再次手术5例,常规再次心脏停搏手术6例。结果 2例围术期死亡,均为停跳组瓣膜置换病人。术后心包引流液量心脏不停跳组明显少于停跳组(P<0.05)。停跳组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不停跳组1例。两组术后1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右心房、室均明显缩小,三尖瓣无或少量反流,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获长期随访5例、随访时间25~86月、心功能Ⅱ级3例、Ⅲ级2例。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孤立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右心衰的再次手术死亡率高、合理掌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积极开展微创不停跳手术和良好的围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终末期病例,手术死亡率高,应积极开展针对右心系统的心脏超声及磁共振检测指标,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常规换瓣手术指征需慎重,必要时可考虑微创经皮导管瓣膜植入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至2012年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6例急性人工瓣膜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8~61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2例.心瓣膜置换术后2个月~8年8个月出现急性人工瓣膜功能障碍,6例患者入院后均在24 h内因心力衰竭表现难以纠正而行气管内插管+有创呼吸机治疗;4例患者于入院后24h内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2例患者放弃手术治疗. 结果 人工瓣膜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血栓形成、瓣膜赘生物形成、组织水肿、内膜增生和瓣叶活动度降低.经手术治疗的4例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均痊愈出院;未行手术治疗的2例患者均于48 h内死于心力衰竭.随访4例,随访时间12~23个月,随访期间4例患者均酌情服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华法林等药物,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功能良好,术后1年患者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 结论 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急性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是挽救该类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用自体心包加高方法矫正主动脉瓣脱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0年5月至2007年7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对17例主动脉瓣脱垂患者施行自体心包片加高手术,其中主动脉右冠瓣脱垂15例,左冠瓣脱垂1例,无冠瓣脱垂1例;主动脉瓣中度反流10例,重度反流7例。取自体心包,用5-0或6-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加高脱垂的主动脉瓣。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提示:主动脉瓣微量至少量反流;对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38.3±9.6mm vs.47.2±10.3mm,P=0.013);主动脉瓣收缩期压差(9.8±5.6mmHg vs.10.3±5.3mmHg,P=0.792),主动脉瓣舒张期压差均较术前有明显缩小(45.7±13.6mmHg vs.78.4±19.9mmHg,P=0.000)。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无明显主动脉瓣反流4例,轻度反流9例,轻至中度反流4例。平均随访32个月(4~74个月),1例术后4个月因主动脉瓣大量反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其余患者均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结论主动脉瓣瓣叶自体心包加高成形其手术方法简便,对儿童或小主动脉瓣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Ross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疾病患者行 Ross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 自 2 0 0 2年 1月至 2 0 0 2年 8月 ,对12例主动脉瓣疾病患者行 Ross手术 ,其中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 11例 ,老年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 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 (UCG)检查示主动脉瓣狭窄和 /或关闭不全 (中重度 ) ,均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 Ross手术。结果 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 ,无并发症 ;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在正常范围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 VEDD)明显缩小 (P<0 .0 0 1) ,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 0 .5 5± 0 .14 ,心功能 (NYHA) 级。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 ,随访 7天~ 8个月 ,心功能 ~ 级 ,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功能良好。 结论 Ross手术是一种临床疗效较好的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无疤痕经右腋下微创切口主动脉瓣置换的连续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例, 女30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33例, 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手术27例, 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联合手术10例, 主动脉瓣置换合并其他非瓣膜手术14例。患者体外循环(178.27±55.28)min, 主动脉阻断(130.16±43.97)min, 中位ICU滞留2天, 中位呼吸机辅助13 h, 其中术后即刻拔除气管插管19例;接受二次开胸探查止血4例;发生腹股沟切口淋巴漏2例;术后30天死亡1例。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无患者发生瓣周漏, 血流动力学指标满意。无可见瘢痕经右腋下微创切口主动脉瓣置换, 切口更加隐蔽, 创伤小, 恢复快, 手术安全性高, 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7.
辅助循环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外科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左心辅助循环治疗顽固性左心衰竭[1] 。 1993年12月~ 1999年 10月 ,我科为 13例心内直视手术后顽固性左心衰竭患者施行了左心辅助循环手术。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 13例中 ,男 6例 ,女 7例 ;年龄 10~ 6 4岁。重症紫绀型法乐四联症 (F4)纠治术l例 ,二尖瓣重度狭窄小左心室行二尖瓣替换术 (MVR)后l例 ,重症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后 3例 ,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行主动脉瓣环扩大主动脉瓣替换术 (AVR)后l例 ,左室血栓 (心肌梗塞后 )摘除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l例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危险因素及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3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42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70mm和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50mm)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4例,年龄16~73(45.86±14.99)岁。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患者随访12~132个月,分析影响术后心功能恢复及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远期死亡5例。41例患者术后1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62.00±13.21)mm、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50.71±14.02)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35.23±8.58)mm/m~2、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指数(28.92±9.08)mm/m~2,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小(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46.41%±12.4%)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前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是预测术后早期左心室功能恢复的预测因子。左心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术后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9%、90.2%和83.8%。结论大多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仍有手术指征,术后疗效满意。但术前左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是影响手术疗效和远期存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二尖瓣脱垂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二尖瓣脱垂(mitral valve prolapse,MVP)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lous endoearditis,IE)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和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的特点。方法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原发性MVP合并IE患者45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5例,Ⅲ级21例,Ⅳ级9例。术前血培养阳性率为40%,最常见的为草绿色链球菌(38.9%)。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腱索断裂3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9例,有脑血管意外6例。术中根据瓣膜质量和损伤情况,行二尖瓣成形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35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三尖瓣成形术1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果术前死亡5例,3例死于脑血管意外,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长期生存39例,术后随访6个月~8年(平均2.7年),无晚期死亡,超声心动图复查未见心内膜炎复发及瓣周漏。结论MVP合并IE的临床特点为起病隐匿,心力衰竭、体循环栓塞(尤其脑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对中至重度关闭不全的MVP合并IE患者应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冠心病的体会。方法共有5例患者,1例为2次急性心肌梗死后行左心辅助泵植入术后25个月的患者,3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面积无存活心肌、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1例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仍反复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均施行标准式原位心脏移植术。术前使用达利珠单抗诱导治疗1次,术后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泼尼松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结果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心功能均恢复至Ⅰ级;术后未发生严重的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结论心脏移植可作为治疗不适宜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效果较差的终末期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手段;选择合适的供心、良好的心肌保护、合理的抗排斥治疗方案,以及围手术期血压、血糖、血清胆固醇、尿酸的有效控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