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伤椎与跨伤椎6钉固定治疗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椎弓钉固定屈曲牵张胸腰椎骨折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0例采用跨伤椎6钉固定,23例采用经伤椎6钉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损伤,跨伤椎组切口长度显著大于经伤椎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平均(19.6±5.2)个月。两组患者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ASIA评级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椎体前缘相对高度、腰椎前凸角显著增加(P<0.05),而局部后凸Cobb角显著减小(P<0.05),术前两...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跨伤椎置钉术与经伤椎置钉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胸腰椎骨折患者66例,分为两组,各33例,统计分析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程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伤椎上位椎间盘终板愈合情况、治疗满意度。结果 经伤椎置钉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跨伤椎置钉术组(P<0.05),术中出血量多于跨伤椎置钉术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短于跨伤椎置钉术组(P<0.05)。经伤椎置钉术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伤椎Cobb角均低于跨伤椎置钉术组(P<0.05),伤椎前缘高度比值高于跨伤椎置钉术组(P<0.05)。经伤椎置钉术组患者的椎间隙高度丢失率、椎间盘形态改变率、许莫氏结节出现率均低于跨伤椎置钉术组(P<0.05)。经伤椎置钉术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6.97%(32/33)高于跨伤椎置钉术组75.76%(25/33)(χ2=4.632,P<0.05)。结论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伤椎置钉术的疗效较跨伤椎置钉术显...  相似文献   

3.
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科对15例寰枢椎疾患者采取经寰椎、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7~58岁。齿状突骨折8例,创伤性寰枢关节不稳7例。1.2治疗方法全身麻醉。患者俯卧位,在颅骨牵引下石膏床上手术。做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在经口咽入路治疗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7~65岁,平均39岁;其中创伤性寰枢椎脱位17例,游离齿状突合并寰枢椎脱位8例.均实施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寰椎采用前路侧块螺钉固定,枢椎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CT扫描观察术后钉道情况,测量螺钉的外倾角、下倾角、螺钉长度等.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寰齿间隙(ADI)评估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共置入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50枚,平均手术时间145 min,平均出血量94 mL.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平均外倾角为20°、下倾角为15 °、螺钉长度为28 mm.24例患者术后获得10~25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JOA评分(15.7±1.1)分和末次随访时(16.0±0.7)分较术前(8.9±1.7)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I由术前(8.7±1.5) mm改善为术后(0.8±0.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7,P<0.05).结论 经口咽入路实施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是可行的,但该技术具有一定风险,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审慎开展.  相似文献   

5.
王超  王圣林  闫明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0):1557-1561
目的 探讨以枢椎椎板置钉法完成寰枢或枕颈固定,用以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可行性.方法 对枢椎椎弓根畸形或椎动脉异位的病例以枢椎椎板置钉的方法 完成寰枢或枕颈固定.如果一侧枢椎椎弓根是大致正常的,就在该侧用椎弓根钉固定,在对侧用枢椎椎板钉固定.在寰椎以侧块螺钉固定,在枕骨以短螺钉固定.用连接棒在寰枢或枕枢间连接.在寰枢后弓间或枕骨与枢椎椎弓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结果 共完成了9个病例,其中寰枢固定2例,枕颈固定7例.使用一侧枢椎椎弓根钉固定、另一侧枢椎椎板钉固定6例,两侧均为椎板钉固定3例.9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病例均得到骨性融合.有神经症状的8例中,症状改善情况为:优3例,良1例,可2例,无变化2例.1例椎板钉进入了椎管.所有病例均没有出现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症状.结论 枢椎椎板置钉操作简便、安全,固定效果可靠.可以作为枢椎椎弓根置钉固定的后备方法 ,适用于椎弓根畸形或椎动脉异位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等中心C型臂(Iso-C)三维导航与普通透视下辅助下置入寰椎侧块和枢椎椎弓根(C1LM-C2P)螺钉的准确性. 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C1LM-C2P螺钉内固定治疗的30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6例,女14例;年龄39 ~ 52岁,平均45.6岁.根据术中辅助影像技术的不同分为Iso-C三维导航组(导航组,14例)和普通透视组(透视组,1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失血量、置钉准确率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 结果 导航组和透视组置入C1LM-C2P螺钉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32.1±6.4)min和(143.2±8.2)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1,P=0.093).导航组术中平均透视时间(46.8±1.4)s较透视组(65.2±2.9)s明显减少,导航组平均术中失血量(305.6±50.8) mL较透视组(472.4 ±56.1)mL明显减少,导航组和透视组分别有94.6%和82.8%的螺钉评为0级,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4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X线片示骨折愈合.术后6个月导航组和透视组平均JOA评分分别为(15.2±0.2)分和(15.3±0.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56);但较术前[(9.1±1.1)分]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C1LM-C2P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时,术中采用Iso-C三维导航比普通透视能显著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并能显著减少术中透视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7.
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定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Ma XY  Yin QS  Wu ZH  Xia H  Zhong SZ  Liu JF  Xu DC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8):562-564
目的研究枢椎下关节突与枢椎椎弓根的位置关系,建立以枢椎下关节突为解剖标志的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方法取50套成人干燥枢椎标本,测量枢椎椎弓根的内、外缘和枢椎下关节突的内缘、中点、外缘分别与正中矢状线的垂直距离,以及枢椎椎弓根的宽度与高度。通过分析测量值间的关系,建立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定位技术。结果枢椎下关节突内缘在枢椎椎弓根内缘的外侧(3.67±0.41)mm处,枢椎下关节突中点在枢椎椎弓根外缘的外侧(1.15±0.44)mm处。建立了两种以枢椎下关节突为标志的进钉点定位方法,进钉点A位于枢椎下关节突内上象限,即中心点内、上各2mm处;进钉点B位于经枢椎下关节突内缘的纵垂线与枢椎下关节突中上1/4水平线的交点。结论枢椎下关节突与枢椎椎弓根间存在较恒定的解剖位置关系,枢椎下关节突可作为术中判断枢椎椎弓根位置和确定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简易解剖学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自2000年5月至2011年10月使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56例,男43例,女13例;年龄17 ~71岁,平均38岁.1例患者脊髓神经完全损伤,29例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26例伴有脊髓神经不全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C级10例,D级16例;ASIA评分50~90分,平均(78.5±9.3)分.其中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32例,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表面植骨.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24例,在寰椎前弓下缘和齿状突基底部之间植骨.结果 1例颈脊髓神经完全损伤患者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他55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至9年(平均16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齿状突Ⅱ型粉碎性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并植骨,齿状突未骨性愈合,但寰枢关节纤维连接无不稳定表现.其余植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26例脊髓神经不全损伤患者术后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13例)和评分[(92.5±8.6)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疗效可靠,可以作为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伤椎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8-06诊治的109例胸腰椎骨折,51例采用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经伤椎组),58例采用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跨伤椎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Cobb角丢失角度,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术前以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结果 10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4(8~24)个月。跨伤组螺钉断裂者4例,螺钉拔出2例,感染1例,5例慢性腰背痛;经伤椎组螺钉尾帽脱落2例,无断钉及螺钉拔出,切口感染1例,慢性腰背痛2例。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经伤椎组伤椎Cobb角丢失角度较跨伤椎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1周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经伤椎组较跨伤椎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前、术后6个月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经伤椎置钉内固定在减少椎体复位后角度丢失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在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在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自体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下腰椎98例,其中椎间盘脱出症30例,椎间盘突出症复发11例,腰椎不稳45例,椎管狭窄12例。结果10例失访,88例术后随访12—56个月,腰腿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腰椎间融合好,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减少。结论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在下腰椎的应用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及融合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钉在寰椎隐裂伴寰枢关节不稳治疗的方法、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5年8月采用颈后路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先天性寰椎隐裂伴寰枢椎不稳3例,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6个月),检查X线片示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症状基本消失2例,明显改善1例。[结论]应用寰椎椎弓根钉治疗寰椎隐裂伴寰枢关节不稳,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复位内固定联合椎间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后路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椎间椎体内植骨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评判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恢复及内固定失败和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2个月。未见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伤椎及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1周为95.1%±3.2%,末次随访时为93.9%±3.6%,均较术前39.6%±10.3%明显改善(P0.01)。损伤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1周为12.2°±2.9°,末次随访时为12.9°±3.5°,均较术前(33.7°±6.2°)明显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间及伤椎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椎间和椎体的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及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13.
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治疗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寰椎位置高而深在,损伤后易致枕颈部不稳,并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甚至是生命。笔者于2005年3月~2007年3月共手术治疗12例寰椎骨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18~53岁,平均24.5岁。损伤因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3例。12例  相似文献   

14.
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已广泛应用,其三维固定的临床效果已得到证实。由于颈椎部位解剖的复杂性,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特别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应用目前较少。我院骨科自2003年1月至2004年5月共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10例(20枚螺钉),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38~45岁,平均40.5岁。原发性寰枢椎半脱位3例,枢椎陈旧性齿状突骨折5例,新鲜齿状突骨折1例,前路手术失败、改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枢椎椎体骨折1例。临床表现:均有头枕部疼痛、酸困不适,颈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7例伴有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伤椎置钉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腰椎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32例)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28例).比较两组腰椎前凸角(LL)、腰椎曲度值(LCV)、伤椎前缘高度比(FVHR)、腰部疼痛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后1周、6个月、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侧置钉结合半椎板减压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单侧置钉结合半椎板减压、椎体内植骨治疗26例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随访观察时间为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观察指标为伤椎高度压缩率、Cobb角以及椎管堵塞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经10~24个月随访。术前和术后3 d影像学比较,椎体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Cobb角较术前明显变小,椎管堵塞率变小,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后近期恢复良好。术后3 d与1年骨愈合取内固定后影像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远期效果良好。脊髓神经功能平均恢复一级。结论经伤椎单侧置钉结合半椎板减压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减压充分,后期椎体高度再丢失和内固定失败率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钉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退行性腰椎病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0年3月-2003年8月对55例退变性腰椎病患者,行椎弓钉系统结合椎间融合器复位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疗效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术前、术后分数,同时观察临床疗效及融合率。结果55例平均随访8个月(4月~2年1月),优良率92.7%,融合率为100%。并发症有硬膜损伤致脑积液漏3例,马尾神经根损伤1例,无断钉和断棒现象。结论椎弓钉系统加椎间融合器复位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Harms钉棒技术治疗寰椎枕骨化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采用改良Harms钉棒技术治疗寰椎枕骨化的寰枢椎脱位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4~60岁,平均为33.4岁。11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进展性四肢无力和感觉异常。术前均行X线片、CT及MRI检查,术前JOA评分11~14分,平均13.3分。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常规行X线片、CT检查以评估复位情况及内固定位置。出院后常规门诊随访。[结果]11例均成功进行了对枕骨化的寰椎及枢椎的钉棒固定融合术。手术时间90~160 min,平均119 min,术中出血量150~300 ml,平均245 ml。术中无椎动脉、静脉丛、神经根、脊髓及硬膜损伤。术后无感染、C2神经功能障碍及枕部皮肤压疮。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8个月,平均19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及断裂。11例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缓解,末次随访JOA评分14~17分,平均15.8分。[结论]应用改良Harms钉棒技术对寰椎枕骨化的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寰枢椎钉棒复位、固定及融合是治疗该类患者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避免了使用枕颈内固定器械所带来的并发症;与Goel技术相比,操作更简便,并且能够避免术后C2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伤椎单钉置入行脊柱骨折钉棒撑开复位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脊柱骨折20例采用伤椎单钉置入行钉棒撑开复位治疗。结果 19例获得10~24个月的随访,伤椎均复位至椎体高度的80%以上,无一例发生断钉、折棒。结论脊柱骨折应用伤椎置钉可有效提高复位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枢椎椎弓根及椎板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儿童颈椎薄层CT影像资料32套,其中年龄2~5岁(幼龄组)及5~10岁(学龄组)各16套32侧。测量枢椎椎弓根虚拟钉道宽度、长度、内倾角,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宽度、长度及外展角数据。结果幼龄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宽度>3.5 mm为15侧、学龄组为26侧;幼龄组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宽度>3.5 mm为24侧、学龄组为31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幼龄组和学龄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平均宽度、平均长度,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平均宽度、平均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内倾角、椎板虚拟钉道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5~10岁的学龄期儿童,可根据情况选用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内固定方式;而对于年龄<5岁的低龄患儿,术前需基于患儿颈椎薄层CT扫描螺钉内固定相关解剖参数的精确测量和评估,合理选择枢椎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或混搭式固定,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内固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