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测试后路板-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稳定性,为临床使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集新鲜成年人尸体颈椎骨(C0~C3)标本6具,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上下包埋,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以150N为最大生理载荷,最大力矩为1.50N·m,依次测量完整模型组(A组)、骨折模型组(B组,包括寰椎后弓两处骨折与典型Jefferson骨折,分别作为B1组和B2组,骨折模型制作时保持横韧带完整)、内固定模型组(C组,包括B1组+内固定系统、B2组+内固定系统,分别作为C1组、C2组)C0-C1、C1-C2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等6个方向的三维运动范围(ROM),通过比较,评价后路板-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根据测量所得ROM值,设A组各方向三维运动稳定性指数(Sf)为100%,计算B组、C组模型各运动方向Sf,进一步直观比较各模型的稳定性变化。结果:C0-C1节段,A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方向的ROM分别为11.06°±1.00°,7.08°±0.62°,13.24°±1.24°;B1、B2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方向ROM均较A组明显增大(P0.05);C1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方向的ROM均较B1组明显减小(P0.05);C2组各方向ROM均较B2组明显减小(P0.05);C1、C2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方向ROM与A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1-C2节段,A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方向的ROM分别为10.07°±1.12°,5.56°±0.54°,20.83°±2.12°;B1、B2组各方向ROM均较A组明显增大(P0.05);C1组各方向的ROM较B1组明显减小(P0.05);C2组各方向ROM较B2组明显减小(P0.05);C1、C2组各方向ROM与A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0-C1节段,B1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方向Sf分别为71%、70%、64%,B2组各方向Sf分别为61%、55%、58%,C1组各方向Sf分别为102%、108%、108%,C2组各方向Sf分别为91%、91%、92%。C1-C2节段,B1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方向Sf分别为70%、61%、35%,B2组各方向Sf分别为59%、54%、37%,C1组各方向Sf分别为105%、111%、106%,C2组各方向Sf分别为91%、90%、92%。结论:寰椎后路板-棒内固定系统既能恢复上颈椎稳定性,又可保留其生理运动功能。使用该系统治疗寰椎后弓两处骨折,在稳定性方面效果稍优于典型Jefferson骨折。  相似文献   
2.
将目前流行的各类教学模式应用于脊柱外科研究生教学的情况进行了对比,评价其优缺点,得出多种教学模式灵活应用、重视论文的读写、结合医疗改革安排教学内容等综合优化,有利于培养脊柱外科研究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训练临床思维、提高临床技能,帮助其在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完成从初级住院医师到高级住院医师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5(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因多节段颈脊髓病变分别接受椎管成形术的患者27例(A组):男21例,女6例;年龄33~80岁,平均60.4岁;减压3~6个节段.同期接受椎板切除内固定术的患者41例(B组):男31例,女10例;年龄22~77岁,平均58.7岁;减压3-6个节段.术后随访12~46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以Cobb法测量颈椎前凸角度,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并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比较B组中9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B1组)与32例无C5神经根麻痹患者(B2组)的手术前后颈椎前凸角度及CCI.结果 A组C5神经麻痹发生率为3.7%( 1/27),B组发生率为22.0%(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P< 0.05),10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平均于术后14个月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B1组手术前后CCI改变率为38.07%±18.03%,B2组为22.81%±12.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P<0.05).结论 相比颈后路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C5神经根麻痹可能与颈后路术后颈椎前凸增加有关,神经根拴系效应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以多克隆浆细胞在骨髓中无限增殖扩散为特点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1-2])。近年来MM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全球继非霍奇金淋巴瘤后的第二高发血液肿瘤~([3])。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ultiple myeloma bone disease,MBD)是MM最常见的并发症,超过80%的患者会出现骨损害,并导致相应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伴有明显头晕、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156例,其中脊髓型59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97例。病变涉及单节段108例,2个节段39例,3个节段6例,4个节段3例。对全部病变节段行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术中均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观察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情况,采用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和JOA 17分法评定交感神经症状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在颈椎正侧位及伸屈动力位X线片上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32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感,经对症处理于术后3~5d症状均消失;无脑脊液漏、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随访8~42个月,平均25个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术前6.4±1.7分,术后1周1.6±1.7分,末次随访时2.4±1.4分,主观满意率79%;JOA评分术前9.8±2.4分,术后1周11.9±2.5分,末次随访12.9±2.2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均已融合,颈椎稳定性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2例于术后3年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行二次后路减压手术。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结合术中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胸腰椎骨折分类评分及严重度评分的可靠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与Denis评分对比对胸腰椎骨折分类评分及严重度评分(TLICS)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方法对自2010-01—2012—12诊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未合并神经损伤41例,所有TLICS评分均≤3分。但根据Denis评分均涉及两柱骨折,符合手术指征。随机分为手术组(A组)和非手术组(B组),A组21例均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B组20例采用传统手法复位治疗。结果术后随访lO一19个月,平均15个月。2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VAS评分等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手术组较非手术组恢复好,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TLICS评分≤3分选择非手术治疗亦获得良好疗效,相对于Denis评分,该评分系统更具可靠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伴有“自溶”现象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所有患者比较首次发病与入院前腰椎MRI检查发现均有突出椎间盘缩小的影像学表现。对其中15例行腰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或髓核摘除术;19例采用卧床休息、腰围固定以及脱水、消炎镇痛等非手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手术组15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2~16个月,平均12.3个月。术前ODI为42.8±4.25,末次随访时为12.5±1.2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术前为7.13±1.24分,末次随访时为1.45±0.86分,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手术治疗组19例,治疗前ODI为27.9±3.61,末次随访时为10.5±6.4,治疗6个月后复查腰椎MRI平扫提示突出椎间盘完全消失者4例,部分消失者9例,无明显变化者6例。 结论 对于伴有“自溶”现象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根据影像学及临床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水泥的灌注时机和灌注量对囊袋成形术(vesselplasty)效果的影响。方法 取新鲜尸体骨胸、腰椎椎体,每组随机分配3个椎体并向其内置入骨填充囊袋(bone-filling mesh container, BFMC),分别按灌注量3mL、4mL、5mL、6mL,灌注时机4min和灌注量4mL,灌注时机4min、5min、6min、8min进行相关研究。通过椎体的X线片、CT和骨水泥重建图像等影像学表现对结果进行评估。测量a-CT图像上囊袋外的骨水泥渗出深度,分析骨水泥的渗出与灌注时机和灌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23个胸、腰椎椎体均呈骨质疏松状态(T值-5.7±1.4)。灌注量组中椎体内囊袋的填充效果满意,囊袋外的骨水泥突起与松质骨之间形成较好的铰锁。灌注3-5mL量时囊袋外的骨水泥渗出深度随灌注量增多而增加(11.5%-19.7%),但5mL量与6mL量的渗出深度值差别不大(<1%)。骨水泥的渗出深度与灌注量之间有较强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840,p<0.001。灌注5mL量时有一个椎体发生了破裂,6mL量时有一个椎体发生了骨水泥渗漏。灌注量较囊袋的额定容积增加1-2mL时结果更为满意。灌注时机组中椎体内囊袋的填充均较满意,骨水泥突起与松质骨之间的铰锁满意,且均未发现明显的骨水泥渗漏。4min时骨水泥的渗出深度较其他组的值稍大,但各组间的差异并不明显(0.5%-8.2%)。骨水泥渗出深度与灌注时机的相关性不强,Pearson相关系数=-0.429,p=0.052。在4min时进行灌注可能更容易出现阻力增大的情况(p=0.179>0.05)。在5-6min时进行灌注的结果更为满意。结论 骨填充囊袋在防止骨水泥渗漏方面有一定优势。囊袋成形术的效果与骨水泥的灌注量有较强相关性,而与灌注时机的相关性不强。在骨水泥混合后5-6min时进行灌注,灌注量较囊袋的额定容积增加1-2mL时,囊袋成形术的效果可能会更满意。具体应根据椎体情况选择合适大小的囊袋,并将其置于椎体内合适的位置,结合术中透视结果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消化系统管理在颈椎外伤伴截瘫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2011-2013年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84例采用消化系统管理模式处理颈椎外伤伴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致伤因素、颈椎受伤节段、手术情况、腹部管理方法及预后,统计经处理后腹部症状的缓解情况。对颈椎外伤伴截瘫患者的消化管理,我科采用的是营养支持、液体管理、物理刺激、有效通便等方法。结果通过围手术期有效的消化系统管理,67例患者(82%)的腹部症状不同程度的得到了缓解,无1例行结肠造瘘,提高了生存质量。结论及时、合理的消化系统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颈椎外伤伴截瘫患者的腹部症状,提升患者围手术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小鼠人肺腺癌PC-9细胞株骨转移模型,初步探讨由模型动物中分离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MT)癌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肺原位注射法对低、中、高浓度组的雄性BALB/c裸鼠分别注射1×104、5×104、1×105个/20μL的高骨亲和性的人肺腺癌PC-9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5×104/20μL的原始人肺腺癌PC-9细胞,空白组注射20μL空白混合胶体,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体重变化及肺腺癌骨转移模型的成模率,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分离外周血EMT癌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注射PC-9细胞后21 d,对照组和低、中、高浓度组小鼠均出现体重下降、摄食减少等,与空白组相比体重明显降低(P<0.05)。高浓度组小鼠注射PC细胞后20 d出现骨转移病灶,27 d出现死亡。低、中、高浓度组的肺腺癌骨转移模型成模率分别为0%(0/5)、25%(2/8)、60%(6/10)。造模成功的小鼠肺部和骨骼出现转移灶,病理检查可见肺腺癌细胞,其外周血可成功分离EMT癌细胞,其中EMT癌细胞阳性小鼠骨转移发生率较高。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可用于活体成像的人肺腺癌骨转移小鼠模型,并可从其外周血中分离EMT癌细胞,为肿瘤生长转移机制的研究及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