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心瓣膜置换术140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为了不断提高心瓣膜置换术的成功率 ,总结其围手术期的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76~ 2 0 0 0年 ,140 7例心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技术、术后处理以及死亡原因等。 结果 本组二尖瓣置换术 (MVR) 80 6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AVR) 2 32例 ,三尖瓣置换术 (TVR) 4例 ,双瓣膜置换术 (DVR) 333例 ;再次二尖瓣置换术 (Re-MVR) 2 2例 ,再次主动脉瓣置换术 (Re- AVR) 6例 ,再次双瓣膜置换术 (Re- DVR) 4例。全组共死亡 72例 ,总死亡率5 .12 % ;1996年后死亡 14例 ,死亡率 1.87%。 结论 提高手术技术、改进心肌保护方法、加强围术期管理等 ,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1003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例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手术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单纯二尖瓣置换术(MVR)555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BVR)27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39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6例,三瓣置换术10例。全组病人按≤40岁、41—59岁、≥60岁分为3组,分别为152、572、279例。结果975例(97.2%)恢复出院,死亡28例(2.8%)。3组死亡率分别为3.3%,1.7%,4.7%。死因分别为呼吸循环衰竭1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0例、室性心律失常5例、肾功能衰竭2例。发生各种并发症74例次。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瓣膜病变的有效手段,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改进和完善体外循环技术,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巧,尽量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能减少瓣膜置换术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主动脉瓣置换时应尽量去除钙化的瓣叶,置入大一号的瓣膜,减少跨瓣压差,有利于左室重构。术中应常规探查三尖瓣,对瓣环明显扩大的病人予以三尖瓣成形术。心脏大的病人尤应注意围术期电解质的变化,防止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生物瓣的术后抗凝较机械瓣方便,并发症也少,应提高生物瓣的应用比例。围手术期处理得当,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老年病人术前合并症多、病情重,应加强围手术期监护。  相似文献   

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发生卡瓣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当此类患者需再次行非心脏手术时,该并发症发生风险显著增加。报道1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及术后发生卡瓣的管理过程,最后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行腰椎手术的围手术期准备和麻醉管理的经验与不足进行讨论,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心脏恶液质换瓣病人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合并心脏恶液质换瓣病人围手术期治疗的经验。方法 近 5年来对 11例心脏瓣膜病伴心脏恶液质病人 (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9例 ,结核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 1例 ) ,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和 /或主动脉瓣置换术 ,其中 6例同时进行三尖瓣成形术 ,1例行心内膜剥离并三尖瓣置换术 ,心功能Ⅲ级 3例 ,心功能Ⅳ级 8例。结果 术后低心排并肾功能衰竭死亡 1例 ,死亡率为 9% ,1例反复右心功能不全 ,其余病人均痊愈出院 ,随访 2~ 5年 ,均恢复良好。结论 良好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776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死亡率,总结776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776例心瓣膜病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5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07例,双瓣膜置换术(DVR)134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DeVega或Kay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结果 早期死亡47例,死亡率6.1%,其中MVR、AVR、DVR的死亡率分别为4.9%、6.5%、10.4%。结论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病变的可靠、有效手段。加强围术期处理,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积极施行瓣环成形术对改善心脏瓣膜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的手术疗效与晚期效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巨大心脏瓣膜病变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探讨手术方法和要点以及围术期的处理。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完成巨大心脏(心胸比例CTR>0.7)瓣膜置换术64例,其中,二尖瓣置换39例,双瓣置换15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置换1例,共置换机械瓣63例,生物瓣1例(三尖瓣)。同期行左心房血栓清除14例,左房壁部分切除术8例,三尖瓣De Vega成形18例。结果死亡4例,死亡率6.25%,分别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低心排综合征、心室颤动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完善围术期处理、注意术中心肌保护以及病变的合理矫治,是降低手术死亡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70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及其主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Zuo J  Yu A  Li W  Dai J  Wang Q  Qiang N  Li Q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5):354-356
目的 探讨影响或导致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70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功能Ⅲ-Ⅳ级,心胸比≥0.70,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0mm,术中心脏时间过长及体外循环时间过长,术中心肌保护不满意等有关。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心功能、术中心肌保护、手术方法的选择以及对一些并发症的治疗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探讨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病因、术中技术环节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105例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在我中心再次行心脏手术,男59例,女46例;年龄50.2±10.6岁。其中二尖瓣置换术或/+三尖瓣成形术(TVP)31例,主动脉瓣置换或/+TVP 38例,Bentall手术(包括全根置换)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或/+TVP7例,三尖瓣置换术8例,瓣周漏修补术6例,其它手术4例。再次心脏手术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18年(46.3±31.9个月)。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7例,Ⅲ级53例,Ⅳ级25例。结果手术死亡6例,总病死率5.71%(6/105),其他患者术后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死亡原因为: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前心功能Ⅳ级、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1例,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严重脑部并发症导致感染1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2例。人工机械瓣置换后再次心瓣膜置换术原因为:瓣周漏67例(63.80%),PVE 16例(15.23%),血栓形成14例(13.33%),继发其它瓣膜病变8例。术后随访11~107个月,因心搏骤停、脑出血远期死亡2例。结论机械瓣置换术后有一定的再手术率,其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重要原因包括: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和血栓形成。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手术时机的选择、不同体外循环方法的应用及合理的术中技术环节的应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62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总结合并巨大左心室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及手术适应证选择。方法:1991年5月至2002年7月共为62例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病人施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置换术56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43例,左房折叠术12例。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28例(45.2%)。早期死亡11例(占17.7%),晚期死亡4例(6.5%)。影响瓣膜置换术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严重左室扩大[收缩末直径(ESD)≥6.0cm和舒张末直径(EDD)≥8.0cm]、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EF)≤O.40和短轴缩短率(FS)≤0.25,围术期室颤和术后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室颤和术前严重左室扩大伴收缩功能下降。结论:提高此类病人手术疗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妥善处理围术期和术后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左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出现孤立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腔镜辅助不停跳三尖瓣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1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左心瓣置换术后远期发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并右心衰竭,8例出现心脏恶病质综合征及肝肾功能不全,予行再次三尖瓣手术,包括人工瓣环成形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9例,其中置换生物瓣5例,双在叶机械瓣4例;在腔镜辅助下行心脏不停跳再次手术5例,常规再次心脏停搏手术6例。结果 2例围术期死亡,均为停跳组瓣膜置换病人。术后心包引流液量心脏不停跳组明显少于停跳组(P<0.05)。停跳组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不停跳组1例。两组术后1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右心房、室均明显缩小,三尖瓣无或少量反流,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获长期随访5例、随访时间25~86月、心功能Ⅱ级3例、Ⅲ级2例。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孤立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右心衰的再次手术死亡率高、合理掌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积极开展微创不停跳手术和良好的围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终末期病例,手术死亡率高,应积极开展针对右心系统的心脏超声及磁共振检测指标,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常规换瓣手术指征需慎重,必要时可考虑微创经皮导管瓣膜植入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提高合并心脏恶病质瓣膜病患者外科治疗的成功率,探讨其围术期处理的特点。方法:符合心脏恶病质综合征诊断标准的21例心瓣膜病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二尖瓣置换术14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7例,同时三尖瓣成形术16例,结果:发生并发症13例,分别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死亡6例,主要死亡原因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合并心脏恶病质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应注意围术期处理,术中应重视三尖瓣功能纠正及左、,右心房折叠:术后注意低心排血量治疗,积极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加强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2.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63例瓣周漏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PPL)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年12月至2005年12月25年间诊治的63例PPL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二尖瓣位34例,主动脉瓣位29例,全部行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分析PPL的诊断方法和临床分型以及术后早、晚期死亡率、死亡原因和并发症等.结果 围术期发生并发症11例(17.5%),死亡5例(7.9%).58例中随访55例,失访3例,晚期死亡5例;长期生存50例,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超声心动图随访未发现PPL复发.结论 应重视PPL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诊断方法和临床分型的研究.临床中一旦诊断明确,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PPL确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护理经验,进而提高术后监护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至12月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清醒时间168(60~180)min。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低心排量综合征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大出血再次行开胸1例,心律失常6例,肺部炎症3例,其中死亡2例,死亡率为3.3%,死亡原因为术后出现低心排量综合征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提高术后护理质量,加强对各项指标的监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提高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心肌保护及围术期处理的不断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死亡率逐年下降,换瓣年龄逐年上升[1~3]。从1990年1月~1995年12月,我院为60岁以上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43例,占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4%。现将围术期处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给予术前心理支持和完善各项准备及术后病情观察与监测、用药指导等各项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1例心律失常,经对症处理及护理后痊愈,未发生低心排综合征、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均治愈出院。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积极实施围手术期各项护理措施,对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围术期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原因,探讨降低围术期病死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心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26例;年龄20-65岁(45.5±11.6岁)。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CPB)下行心瓣膜置换术,其中37例行中低温(26-28℃)心脏停搏手术,17例行浅低温(31-33℃)心脏不停跳手术。对围术期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术中死亡15例,手术死亡率1.78%(15/845);其余39例患者的死亡时间为术后3h-106d(8.2±17.2d),死亡原因主要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不能停CPB、心脏及主动脉出血、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结论选择恰当手术时机、充分术前准备、改善心功能,术中谨慎操作、良好心肌保护、术后加强监护,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心脏不停跳心瓣膜置换术4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心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方法,气栓的预防和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在心脏不停跳、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瓣膜置换术45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包括再次二尖瓣置换术4例)3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双瓣膜置换术4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无术后脑部并发症及严重低心排血量。结论: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65例巨大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瓣膜置换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巨大心脏瓣膜疾病患者65例,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采用透析型人工肾超滤技术,心肌保护采用温氧合血停跳液诱导停搏及终末再灌注,4℃冷晶体间断灌注维持停搏技术。单纯二尖瓣置换术45例,均保留瓣下结构(MVR/SVP),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13例,同时行三尖瓣Devega环缩术20例。结果 全组患者中54例心脏自动复跳,11例电击除颤复跳。3例死亡,2例出现顽固性低心排综合征死亡,1例因凝血功能障碍致创面广泛出血死亡,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 治疗经验:①充分术前准备;②采用超滤技术;③采用温氧合血停跳液诱导停搏及终末再灌注,4℃冷晶体间断灌注维持停搏心肌保护技术;④采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VR/SVP)。  相似文献   

19.
1993年1月至1996年12月,作等对120例患施行了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联合置换术,占同期瓣膜手术的41%。其中117例为风湿性心脏病,3例为瓣膜退行性病变。45例患同时接受了三尖瓣成形术(44例De Vega成形、1例Carpentier环成形),2例患接受了三尖瓣置换术,1例患接受了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2.5%),低于同期瓣膜置换术的总体死亡率(3.8%)。其余117例患中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如出血、脏器功能不全、感染等,但术后恢复相对平衡,术后平均21天痊愈出院。为了降低手术死亡率,除了重视术前准备、加强围术期管理和改善体外循环灌注和心肌保护技术以外,强调在术中要尽量保持二尖瓣与左心室的连续关系、积极处理三尖瓣病变、必要时积极扩大主动脉瓣环。  相似文献   

20.
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瓣膜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了提高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与心瓣膜手术的疗效 ,降低死亡率 ,总结手术及围术期处理的经验。 方法  2 4例患者中 ,二尖瓣病变 11例 ,主动脉瓣病变 3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 10例。 1支冠状动脉病变 1例 ,2支 11例 ,3支 6例 ,另 6例为心瓣膜手术中发现左冠状动脉开口有阻塞 ,急症行 CABG。全组行二尖瓣成形术 2例 ,二尖瓣置换术 9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3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 10例 ;移植 1支血管 7例 ,2支 11例 ,3支 6例。 结果 术后早期 (30天内 )死亡 2例 ,分别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 2 2例 ,随访时间 8个月~ 7年 ,晚期死亡 1例 ,其余 2 1例心功能明显改善 ,心功能 (NYHA分级 ) 级 15例 , 级 5例 , 级 1例 ,心绞痛消失 7例。 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疾病并存时 ,应同期施行CABG和心瓣膜手术 ,彻底纠正心脏病变。术中加强心肌保护 ,尽量缩短心肌缺血时间 ;术后妥善处理心、肾等器官功能衰竭 ,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