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双矩钉内固定治疗开放性胫腓骨多段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矩形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12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施行了清创,胫骨双矩钉内固定及创面修复术。结果 经4-60个月随访;104例达到骨折临床愈合;100例创面一期愈合;101例关节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9例关节活动部分受限。结论 彻底清创,早期有效应用抗生素,采用简单有效的双矩钉固定。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多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腓骨内固定在治疗胫腓骨骨折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腓骨内固定在治疗胫腓骨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50例胫腓骨骨折,采用腓骨内固定、胫骨闭合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方法治疗。其中闭合性骨折28例,开放性骨折12例,Pilon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28例,斜形骨折12例、螺旋形骨折10例。结果 50例均达临床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5个月,骨折位置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皮肤坏死及感染发生。结论 腓骨固定适合于胫前皮肤条件不好的闭合性或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和胫骨下1/3粉碎性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方式进钉点取骨移植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方法 采用该种方法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共23例.其中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13例.术后无需外固定,术后3~6 d配合CPM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23例均得到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等.所有病例2~6个月内达到临床愈合.临床关节功能达正常,无感染、断钉等并发症发生.优良率95.6%.结论 带锁髓内钉固定结合进钉点取骨移植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使骨折尽快愈合,能够减少骨不连发生率,是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应用单边外固定器或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228例胫腓骨骨折的经验,并对本方法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估及临床分析。方法 对228例闭合性及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局部有限侵入手术,在直视下协助复位,做单边外固定及有限内固定。对治疗效果进行平均23个月随访。结果 术后227例16周获骨性愈合,并拆除支架及内固定。仅1例延迟愈合,术后8个月拆除支架。228例中,解剖复位112例(49.12%),近解剖复位116例(50.88%)。结论 单边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有效避免了伤口感染、骨不连、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且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三种固定方式微创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方法采用三种方法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共32例。a)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复位加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b)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复位加交锁髓内钉内固定;c)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其中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22例。术后不辅以其他外固定,第2天开始不负重条件下积极行关节功能锻炼。结果32例均得到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其中1例外固定架固定后出现一处骨折不愈合,行植骨、钢板内固定后骨折愈合;3例开放性骨折出现切口感染,皮缘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治愈;余28例切口均达甲级愈合,骨折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等。平均愈合时间17.3个月,根据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为78%。结论根据骨折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微创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既能保证骨折复位及坚强固定,又能有效保护骨折断端血供,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Ⅲ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Ⅲ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早期的处理方法与技巧,总结外固定支架治疗、稳定骨折端的临床效果。方法:早期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Ⅲ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120例,男86例,女34例;年龄18~67岁,平均36.8岁。结果:120例中111例优良,或通过Ⅱ、Ⅲ期手术,软组织修复及骨折愈合良好;1例患者因感染、骨折复位不良,骨折不愈合;8例Ⅱ期截肢。结论:对于Ⅲ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早期以外固定支架为主的治疗是一种理想的方法,术中良好的骨折复位、简单的内固定合并外固定支架为主的治疗,有利于日后软组织的修复及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重度开放性、粉碎性胫腓骨骨折及对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利用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胫腓骨骨折并处理合并的软组织损伤。结果78例患者随访5-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73例达骨性愈合,5例延迟愈合,7例发生创面感染,本组无肢体坏死及骨不连发生。结论应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重度开放性、粉碎性胫腓骨骨折,可以克服此类骨折因骨质缺损或骨块多而碎不能有效固定的缺点,一期稳定骨折端,同时具有创伤小,早期可行功能锻炼以防止关节僵硬,有利于断端骨愈合及护理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近关节端多功能骨外固定器治疗长管骨近关节端骨折或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近关节端多功能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髁上骨折18例,股骨髁骨折6例,胫骨平台骨折6例,胫骨上段骨折8例,胫腓骨下段骨折6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2个月,42例临床愈合,2例延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周。关节功能正常38例,占88%。结论近关节端多功能骨外固定器可满足近关节端骨折复位和固定的需要,特别适用于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固定牢稳,便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
组合半环式三维外固定器治疗复杂胫腓骨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组合半环式三维外固定器治疗复杂的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组合半环式三维外固定器治疗Ⅱ、Ⅲ型开放性骨折、多段骨折、近关节部位骨折及陈旧性骨折不愈合等复杂的胫腓骨骨折共9例。结果 9例全部愈合。骨愈合时间:临床愈合平均8周,骨性愈合平均20周。1例针道感染,2例部分关节功能障碍。结论 组合半环式三维外固定器适用于治疗复杂的胫腓骨骨折,疗效可靠,创伤小,符合BO生物学观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简单有效的方法,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方法:以尽量减少手术创伤,保护骨折块血运为宗旨,采用简单的螺钉、钢丝、普通钢板有效地将骨折固定,恢复或接近正常的形态,用可靠的外固定保证骨折处的稳定,达到愈合。结果:本组病人18例,其中闭合性骨折12例,开放性骨折6例;骨折累及踝关节4例,累及胫骨平台3例。通过简单有效内固定加可靠石膏外固定治疗,功能复位10例,解剖复位8例。伤口一期愈合14例,小面积皮肤坏死经植皮后愈合4例。骨折愈合时间2.5~8个月,无感染及骨不连发生。结论:采用简单有效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胫腓骨复杂性骨折,手术损伤小,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同时解决了近关节处骨折难以用钢板、外固定架及带锁髓内针固定的难题。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单臂外固定架配合跟骨牵引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186例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其中开放骨折42例,闭合骨折142例,均采用单臂外固定架,配合跟骨牵引治疗。结果随访185例,183例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按Johner-Wrichs,优113例,良69例,差2例。针为17.5%。结论单臂外固定支架配合跟骨牵引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方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复杂胫腓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严重复杂胫腓骨骨折治疗过程中手术时机、方法及内固定物的选择。方法177例胫腓骨骨折(42C型)患者均为二期行手术治疗。一期以全身及局部情况恢复为主,骨折先予以外固定支架或跟骨结节牵引等暂时固定,待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微创技术对骨折予以交锁髓内钉(118例)或钢板(59例)内固定,术后不辅以其他外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36个月。伤口愈合可,骨折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髓内钉组14~16周,钢板内固定组14~17周。根据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4%(111/118)及86%(51/59)。结论掌握好手术时机,合理地选择内固定物,结合微创手术技术,是治疗严重复杂胫腓骨骨折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05年5月~2010年2月5年间收治的81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合并伤、骨折肢别、骨折分型、从受伤至开始清创的时间、固定方式、软组织修复时机、VSD的应用等10项因素与骨折愈合率的关系,对以上有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分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可能影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的因素有致伤原因、骨折分型、从受伤至开始清创的时间及软组织修复时机等4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致伤原因、骨折分型以及软组织修复时机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独立相关,其他因素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能量损伤是影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的危险因素,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愈合率与骨折分型严重程度有关,早期软组织修复有利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4.
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使用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干骨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自 1999年 4月~2 0 0 1年 6月使用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胫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病人 2 1例 ,其中股骨 8例 ,胫骨 13例 ,钢板固定术后 ,股骨 3例 ,胫骨 6例。普通髓内针股骨 5例。外固定架胫骨 2例。石膏固定胫骨 3例 ,骨牵引股骨 2例。均采用有限切口切开复位顺行扩髓 ,静力锁定加植骨术。结果 随访半年以上 18例 ,骨折均愈合 ,临近关节功能达正常。无感染、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有限切口切开复位、扩髓、静力锁定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 ,具有骨折稳定性可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早期关节活动的优点 ,是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应用外固定架固定后二期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18例胫腓骨开放骨折患者行外固定架固定后二期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118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除1例因钢板移位影响骨折愈合外,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3.1~5.2个月,骨折愈合率为99.2%;并发症发生率4.2%。按照Enneking评分系统评估疗效:优96例,良11例,可7例,优良率为90.7%。膝关节活动度:伸0°,屈135°,踝关节活动度:背伸30°,跖屈40°。结论外固定架固定后二期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阶段使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 (UMEFA )和石膏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89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经清创、骨折复位后均予以UMEFA外固定。然后 ,将其分 2组。A组 5 3例为全程骨外固定组 ,其中 8例因并发症较严重 ,中途拆除外固定架 ,其余 45例外固定维持至骨折愈合。B组 36例为临时骨外固定组 ,伤口愈合、肿胀消退、骨折纤维连接时拆除外固定架 ,改用长腿管状石膏外固定。结果 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8% ,显著低于A组40 % ( P <0 .0 1)。B组患者骨折愈合的平均时间为 2 13.6d ,显著低于A组 2 68.4d( P <0 .0 5 )。B组患者骨折愈合的优良率为 83% ,显著高于A组 60 % (P <0 .0 5 )。结论 分阶段使用外固定架和石膏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具有治疗效果好、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合并胫腓骨骨折3种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患者使用交锁髓内钉、LC—DCP钢板、外固定支架早期手术固定,记录和分析手术方法、临床愈合时间、固定效果。结果除死亡2例外,40例经3~18个月随访,胫腓骨骨折均临床愈合,优良率80.71%。结论颅脑损伤合并胫腓骨骨折适应急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Purpose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nduct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valuations of the use of percutaneous bridge plating for distal fibular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distal tibia type III open fractures.MethodsThirty-four patients with acute distal third fibular shaft fractures (4F2A(c) and 4F2B(c) according to the AO/OTA clas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distal tibia type III open fractures were enrolled. Concurrent fibular fractures were fixed with the percutaneous bridge plating simultaneously, while distal tibia open fractures were temporally stabilized with a spanning external fixator.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 (LEFS), the proportional length difference of the fibula, the talocrural angle, the union rate of the fibula and tibia, the operation time, and complications at the final follow-up.ResultsAll fibular fractures healed with an average bone healing time of 20.7 ± 6.3 weeks (range, 16–35). The mean proportional length difference was 0.492 ± 0.732%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uninjured fibula. The functional assessment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LEFS was 74.0 ± 3.70 points (range, 57–80). No cases of fibula fracture infection developed throughout the follow-up period in any of the patients. Iatrogenic postoperative 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 injury was not found in any of the patients.ConclusionWith the perspective of minimizing soft tissue problems due to high-energy trauma, the ap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bridge plat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fibular fractures can be an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