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的临床疗效及分析该植骨术对供骨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回顾性分析自体髂骨植骨患者68例,按照取骨方式不同,分为钻取式取骨(钻取组)和骨刀式取骨(骨刀组),每组34例。钻取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23~53(40.06±5.60)岁;骨刀组男26例,女8例;年龄22~54(39.32±6.4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取骨手术时间、术中供区出血量、术后供区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供区并发症等,并采用VAS评分对术后不同时期供区进行疼痛评价。结果:6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钻取组平均16.9个月,骨刀组平均17.1个月。两组受区显示骨愈合结构,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术均见效果良好。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供区出血量及术后供区伤口愈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髂骨凹陷、麻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年钻取组VAS评分均比骨刀组低(1.85±0.61 vs 2.97±0.67,P=0.000;1.15±0.56 vs 2.41±0.61,P=0.000)。结论:术中无须大块特殊形状或较多皮质骨髂骨植骨时,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能促进受区早期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较传统骨刀取骨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髂嵴前部揭盖式内板取骨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改进髂嵴前部取骨术式。方法:保留髂嵴顶部薄骨片及骨膜蒂切取髂骨,取骨后带蒂骨片恢复原位;该术式与传统取骨组病例比较。结果:改进术式组保留了髂嵴解剖完整性,侵入性损伤小,并发症少,是较为理想的取髂骨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洛阳铲"式新型取骨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8月-2009年10月行自体髂骨移植术并获随访112例,其中男71例,女41例;年龄11~71岁,中位年龄42岁。四肢粉碎性骨折45例,骨不连47例,良性骨肿瘤20例。采用新型取骨法(A组)32例、三面皮质取骨法(B组)29例、内板取骨法(C组)15例、外板取骨法(D组)23例、环钻双面皮质取骨法(E组)13例。各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4、7、60d和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术后周围神经损伤、骨折、血肿、腹疝、髂嵴凹陷、慢性疼痛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优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术后1年慢性疼痛及髂嵴凹陷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D、E组比较周围神经损伤、骨折、血肿、腹疝、髂嵴凹陷、慢性疼痛发生率及与B组比较周围神经损伤、骨折、血肿、腹疝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6项并发症总例数明显少于其余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取骨法是一种微创的取骨方法,具有切口长度短、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切取髂骨植骨术几种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实用、简便、并发症少的切取髂骨方法。方法:依据临床切取髂骨块的要求,将86例切取髂骨植骨术分成三组:环锯切取髂骨术组(28例),开窗式切取髂骨术取髂骨术组(26例),传统的直接骨刀切取髂骨术组(32例)。将手术占用时间,切取髂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包括供骨区的疼痛,麻木,感染)等指标作为临床评价。结果:三组的手术占用时间,切取髂骨量等指标无显性差异,但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有明显差异,环锯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最低。结论:在无需大块髂骨作植骨材料的前提下,以环锯切取髂骨术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取髂骨植骨术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方法 2015年5月到2016年12月本院有53例患者从髂骨取松质骨,男39例,女14例;年龄20~58岁,平均38岁。对取髂骨植骨手术后发生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出现各种不同并发症。髂部血肿3例;周围神经损伤3例;供骨区疼痛2例;排异反应2例;其他如腹疝,骨化性肌炎等均未发现。结论取髂骨植骨术最好采用保留髂嵴取骨方法、采用合适切口、显露仔细、避免粗暴操作,引起神经损伤、尽量少放骨蜡和明胶海绵、如出血多需放置引流管,这些都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术供区的晚期并发症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16例颈椎伤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术.髂前上棘后2~3cm处沿髂嵴向后作切口,取全层髂骨.切口置半管引流,加压包扎2~3d,24~48h拔除引流管.术后24h可在颈托保护下坐起或下地活动.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84个月,平均15.4个月.供区严重并发症3例,占18.8%.结论: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术供区并发症将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明显影响,不容忽视.临床上应重视取骨手术技巧及颈椎伤病新术式新材料的应用以减少或杜绝供区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术供区晚期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术供区的晚期并发症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16例颈椎伤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术.髂前上棘后2~3cm处沿髂嵴向后作切口,取全层髂骨.切口置半管引流,加压包扎2~3d,24~48h拔除引流管.术后24h可在颈托保护下坐起或下地活动.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84个月,平均15.4个月.供区严重并发症3例,占18.8%.结论: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术供区并发症将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明显影响,不容忽视.临床上应重视取骨手术技巧及颈椎伤病新术式新材料的应用以减少或杜绝供区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丙刚  刘娜 《中国骨伤》2022,35(7):625-629
目的:观察传统髂骨取骨和保留髂骨髂嵴两种取骨方式在自体植骨手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50例需行自体植骨患者分别采用传统髂骨取骨方式和保留髂骨髂嵴取骨方式进行髂骨取骨,每组25例,其中传统髂骨取骨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2.0±7.9)岁,住院时间(20.0±5.5) d,随访时间(13.68±1.60)个月;保留髂骨髂嵴取骨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4.0±8.2)岁,住院时间(21.0±6.5) d,随访时间(14.04±1.5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取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传统髂骨取骨组手术时间为(16.20±2.51) min,术中出血量(63.20±17.73) ml,术后第1天VAS评分为4.72±1.21,骨折愈合时间(4.84±0.90)个月。保留髂骨髂嵴取骨组手术时间为(16.24±3.00) min,术中出血量(62.80±18.14) ml,术后第1天VAS评分为4.80±1.29,骨折愈合时间(4.68±0.80)个月。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髂骨取骨手术相比,保留髂骨外形的取骨方式,简单方便,在保证取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保留了髂骨的髂嵴外形,减少术后局部不适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的切取髂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6月至2012年2月间,获得随访的取髂骨的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取髂骨术式分成环钻取骨组(69例)、传统的骨刀取骨组(65例)。将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包括髂骨骨折、髂骨凹陷、术后创口脂肪液化、疼痛、麻木)等指标作为临床评价。结果两组的平均手术占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各项并发症有明显差异,环钻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骨刀组。结论术中无需大块特殊形状髂骨植骨时,用环钻取骨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较传统骨刀取骨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2):1096-1100
取自体髂骨植骨是迄今最常使用的骨移植方式,其优点是可以获得一定量较好的骨质,并可以从髂嵴的前侧或后侧取骨。虽然该技术简单,但许多文献报道其并发症较多、发生率高。因此,一些学者通过改良取骨技术、微创取骨、发明不同的取骨器械以及供区重建等方法来降低取髂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临床研究结果满意;然而,另外一些研究则显示取髂骨的并发症被放大了,传统手术与使用上述技术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近年来,髓内取骨技术(Reamer-Irrigator-Aspirator,RIA)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与取髂骨术相比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在非结构性自体骨植骨方面可取代髂骨。本文就取髂骨取骨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栅栏取骨在自体植骨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各种手术需取自体髂骨者采用栅栏取骨术30例的情况。结果 30例获得随访3-20个月,平均15个月,手术时间20-25 min,平均22 min;术中出血量40-90 ml,平均50 ml,术后发生髂骨凹陷1例、供骨区麻木4例、感染1例。结论 栅栏取骨通过重建髂骨三皮质取骨区的骨缺损,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髂骨取骨术是常见手术,但有关其并发症的报告较少,可能与对这些并发症不够重视有关。我们随访到1984年10月~1992年7月各种原因行髂骨取骨术的520例,结合文献就引起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0例中,男346例,女174例,年龄14~81岁,平均47岁9个月。随访时间1~8年9个月。髂嵴前段取骨438例,髂后嵴全厚取骨69例,单纯取松质骨而保留内外板取骨者31例。 1.2 术后并发症 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7例,髂腹股沟神经损伤2例,臀上神经损伤3例。疼痛21例,血肿8例,髂骨骨折5例,感染3例。  相似文献   

13.
分析髂骨取骨术后并发症成因、解决办法。通过对髂骨相关解剖、手术方法等来论述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原因、预防措施。髂嵴取骨术虽然是一种小手术,但可以发生诸多并发症,也是一种可以做好的很有用的手术。只要严格手术指征、细致操作,熟悉供骨区的解剖关系,这些并发症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Solis融合器与自体髂骨块植骨联合钛板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探讨Solis融合器的适应证选择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2-06行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39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其中使用Solis融合器植骨融合者为A组(n=19),使用自体髂骨块植骨联合钛板内固定者为B组(n=20);2组性别比、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及手术节段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椎间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22~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症状改善率和融合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发生融合器下沉,B组1例术后取骨区血肿形成、2例术后1年发生取骨处疼痛、2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olis融合器和与自体髂骨块植骨联合钛板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Solis融合器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不宜单独使用Solis融合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创髂嵴开窗隧道取骨术在Masquelet技术植骨阶段中的应用及取骨区相关并发症的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9例(20侧)长骨骨干缺损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为(38.42±9.69)岁(22~52岁);其中股骨骨缺损8例(8侧),胫骨骨缺损10例(11侧),桡骨骨缺损1例(1侧)。病人均采用Masquelet技术,通过一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间置及固定,二期采用微创髂嵴开窗隧道取骨术取自体松质骨植入骨缺损区,以重建骨连续性。记录病人骨缺损量、取骨总量、取骨时间、取骨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骨缺损体积为(40.11±25.86)mm3(15.83~124.79 mm3);单侧取骨10例,双侧取骨9例;取骨总量为(31.42±13.17) mL(13~57 mL);取骨时间为(22.42±7.85) min(8~35 min);取骨出血量为(62.89±29.17) mL(13~110 mL);术后总计引流量为(39.21±26.37) mL(0~105 mL)。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74±4.55)个月(5~19个月)。其中16例(17侧)已达到骨性愈合标准。末次随访时病人VAS评分均为0分;取骨区域与对侧相比,局部骨小梁无稀疏、髂骨外观形态双侧大致对称。治疗过程中仅1例出现血肿,自行吸收;1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临床症状,2周后消失;无感染、医源性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微创髂嵴开窗隧道取骨术可在保留髂骨外观形态基础上获取大量松质骨,满足Masquelet技术对松质骨量的需求,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BMP-2混合自体髂骨植骨在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融合效果的。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01—2012-01采用BMP-2与自体髂骨混合植骨进行寰枢椎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的41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BMP-2组),并与同期仅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的65例(自体髂骨组)进行比较。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自体髂骨取骨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2个月时VAS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结果 106例获得平均(25.8±1.6)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均获得满意复位及骨性融合,融合率达100%。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MP-2组自体髂骨取骨量明显少于自体髂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9,P=0.083)。结论采用BMP-2混合自体髂骨进行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后路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以减少自体髂骨的切取量,缩短术后疼痛缓解时间,而且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髂后上嵴取骨切口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髂后上嵴取骨切口的改进。使术后的并发症减少。可推广应用。方法:以往的髂后上嵴取骨切口为平行髂嵴或髂嵴上的横切口(对照组)。改进的切口为垂直于髂后上嵴脊柱旁开8.0cm的斜切口(改进组)。自1996年2月-1998年10月共施行髂后上嵴取骨98例,其中改进组48例,对照组50例,就其临床效果及随访记录进行分析。结果:改进组中取骨切口并发症如;术后血肿、切口深压痛、皮肤麻木、敏感等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进的髂后上嵴取骨切口术后并发症少,取骨量如常,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髂骨取骨术是常见手术,虽然手术小,但其术后并发症比较多,如果不加以重视,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很大,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疼痛、腹胀、神经损伤、血肿、髂骨骨折及感染。自1992年10月至1998年10月,我们对手术切口给予改良,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随访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21例,男81例,女40例,年龄21~65岁,平均41岁。随访时间1~6年,病例全为髂骨前段取骨。二、治疗方法传统的切口是从髂前上棘沿髂嵴的皮下缘向后作皮肤切口,而我们将手术切口给予改…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对侧髂骨取骨与同侧取骨相比是否会对股骨远端C3型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产生影响。 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前瞻性纳入自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手术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的病例,按照手术侧与髂骨取骨侧是否相同,分为同侧取骨组、对侧取骨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时;术后患侧膝关节主动伸直达到10°、屈曲达到120°的时间间隔;术后3个月末髂骨取骨区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随访期内取骨区出现切口红肿、切口延迟愈合、血肿、感染、髂嵴撕脱骨折等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术后患侧膝关节主动伸直达到10°、屈曲达到120°的时间间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行Breslow检验。 结果共纳入同侧取骨组12例、对侧取骨组11例,同侧取骨组随访中位时间18(14,21)个月,对侧取骨组随访中位时间15(13,20)个月。对侧取骨组手术耗时(t=2.169,P<0.05)、术后膝关节主动伸直达到10°、屈曲达到120°的预期时间(χ2=7.999,P<0.05;χ2=9.325,P<0.05)、取骨区疼痛减轻程度(t=8.910,P<0.01)都优于同侧取骨组。术后同侧、对侧取骨组分别出现1例、2例取骨处切口红肿,予以对症治疗后好转、痊愈;所有患者随访期内均未发生取骨区血肿、感染、髂嵴撕脱骨折。 结论股骨远端C3型骨折行对侧髂骨取骨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0.
吻合血管髂骨瓣移植治疗骨不连及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苏庚洵  冯宏伟 《中国骨伤》2000,13(11):671-671
自 1992~ 1997年间应用吻合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移植术治疗骨不连、骨缺损 6例 ,随访 1~ 5年 ,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  本组 6例 ,均为男性 ;年龄 2 3~ 5 8岁。陈旧性股骨干骨折骨不连 1年以上 2例 ,股骨干骨折假关节形成 4年 1例 ,外伤性胫骨缺损 2例 ,胫骨骨不连 1例。2 治疗方法  分供区和受区两组同时进行。供区切取带旋髂深血管髂骨 骨膜 皮岛复合组织瓣。取S P切口 ,解剖出股动脉。从旋髂深动静脉起始部游离血管束靠近髂骨 ,注意保护血管束、髂骨内侧及髂嵴的骨膜。在预计切除髂嵴内缘处保留一小皮岛 ,同髂骨瓣一起切取。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