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同种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amal stem cells,BMSC)静脉输注对大鼠到小鼠胰岛移植物的功能保护和小鼠糖尿病状态改善.方法 全骨髓培养法获得C57BL/6小鼠BMSC.不连续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Sprague-Dawley(SD)大鼠胰岛,将300胰岛当量的胰岛单独或与BM...  相似文献   

2.
探讨体外维甲酸 (RA)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 (BMSC)粘附分子ICAM 1和VCAM 1的表达及人脐血单个核细胞 (UCBMNC)对BMSC粘附率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 0 .1 ,1 .0和 1 0 .0 μmol/LRA处理后BMSC粘附分子ICAM 1和VCAM 1的表达 ,以MTT方法检测 3种浓度RA处理后UCBMNC对BMSC粘附率的改变。结果显示 ,1 .0和 1 0 .0 μmol/LRA能增加BMSC上ICAM 1的表达及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RA对VCAM 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RA上调ICAM 1的表达与增加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呈正相关 (r =0 .7883 ,P <0 .0 5)。结论 :体外RA能上调小鼠BMSC上ICAM 1的表达和增加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 ,两者呈正相关 ,为阐明BMSC粘附分子与造血干细胞归巢的相关关系及RA促进脐血造血干细胞归巢提供了体外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干细胞移植尤其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移植是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之一。BMSC具有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良好、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免疫原性低等特点,是脊髓损伤治疗研究的热点。本文就BMS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生物学特性,检测其BMSC是否存在JAK2基因突变.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健康志愿者和初诊MPN患者BMSC,光学显微镜下行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表面标志;检测BMSC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检测MPN患者BMSC以及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是否存在JAK2 V617F、JAK2基因12号外显子(JAK2 exon12)突变.结果 MPN患者的BMSC细胞形态、表面标志、分化能力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检测到2l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7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 V617F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检测到2例Pv和1例ET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 exon 12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结论 MPN患者BMSC与健康志愿者BMSC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在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JAK2基因突变阳性及阴性的MPN患者中,均未检测到其BMSC存在该突变.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具有跨胚层的多向分化能力,已被众多的体内及体外试验所证实.然而,启动、参与和促进其定向分化的相关因子和调控机制尚未阐明.近来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及其相关受体在BMSC的迁移和功能调节中具有一定作用.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BMSC的表达及对其趋化性迁移的关系进行综述,为趋化因子及其受体成为疾病治疗的分子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环境下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修复诱导胃癌发生的机制。方法: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慢性炎症、BMSC和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加以综述。结果:过去胃癌发生学理论认为,慢性持久的炎症环境下原位组织干细胞的过度增殖修复导致畸变并最终进展成胃癌。目前的研究对胃癌细胞的来源提出了质疑。可能的机制是,胃癌来源于BMSC。结论:研究慢性炎症感染状况下BMSC在组织修复中扮演的角色,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癌症的起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凋亡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体外获取大鼠BMSC进行增殖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细胞表型,Allen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42只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SCI组和BMSC+SCI组,分别于7 d、14 d和21 d对各组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评分;21 d后取出各组大鼠损伤脊髓进行组织切片染色,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Bax/Bcl-2含量,ELISA法检测Caspase-3含量。结果 BMSC细胞表型CD90表达(98.92±0.62)%,CD34表达(0.47±0.16)%;BMSC在7 d、14 d和21 d可明显改善SCI大鼠下肢运动功能(P均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MSC可显著抑制Bax和Caspase-3在损伤脊髓中的表达(P均0.05);Western blot显示,BMSC明显抑制Bax,提高Bcl-2表达(P均0.05);ELISA结果显示,BMSC可显著机制损伤脊髓中Caspase-3含量(P均0.05)。结论 BMSC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凋亡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Bax、Caspase-3,提高Bcl-2蛋白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CB-MSC)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我中心应用自体BMSC和UMSC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并对132例移植满1年的患者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全部患者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4天后采集骨髓,Percoll梯度离心,提取的单个核细胞(MNC),总量为(5.81±1.82)×108,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7~14天,最终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含量为(1.88±0.92)×108.应用四肢肌肉内注射的方式进行干细胞移植.采集人脐带血,制备CB-MSC方法同BMSC,应用静脉滴注方式将CB-MSC移植至患者体内.结果 干细胞移植治疗1年后肌力增加者占总患者数的82.6%(109/132).临床升级人数占24.2%(32/132).血清肌酸激酶(CK)降低率81.8%,血清乳酸脱氢酶(LDH)降低率85.6%.结论 自体BMSC和UMSC联合移植可使部分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增加,血清CK、LDH水平下降,其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是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脑缺血皮质区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微血管Notch1表达的变化.方法 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脑缺血后BMSC移植组.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缺血皮质区Ⅷ因子及Notch1的表达.结果 (1)植入的BMSC可以趋向性迁移到脑缺血损伤区域.(2)BMSC移植组脑缺血皮质区新生微血管密度较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高.(3)BMSC移植组缺血皮质区多数微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Notch1,且明显多于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结论 BMSC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区血管新生,且可能与促进Notch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袁璐萍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1):1279-1281
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脏疾病的终末期病理表现,目前传统的治疗手段难以从根本上修复肝脏的不可逆变化.肝脏原位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供体来源不足、操作复杂、移植后免疫排斥、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限制了临床肝移植的发展.近年来,细胞替代治疗应运而生,成为一个理想的治疗策略,目前已成为医学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为治疗肝硬化带来了新的希望.骨髓源性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 ,BMSC)是肝细胞的重要肝外来源,包括造血干细胞(HSC)及间充质干细胞(MSC),HSC及MSC均能分化为有功能的肝细胞样细胞.BMSC具有易采集且能体外大量扩增、可自我更新并向多种类型细胞分化、体积较小利于进入肝实质区、自体移植而无免疫排斥和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等优势,使其有望成为一种有广大应用前景的替代治疗方法.本文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颅脑损伤改善的机制。方法从大鼠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以腺病毒为载体介导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Feeney's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MSC组)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FGF-modified BMSC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rd 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组织内的分布,TUNEL法检测脑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Western-Blot法显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成功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Brd U标记阳性细胞数显著性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0.05),而凋亡性细胞个数明显减少(P0.05)。移植14 d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鼠的Longa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很好地存在于受损的大鼠脑内,并能够减少受损组织细胞的凋亡,从而改善颅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脂多糖(内毒素LPS)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大鼠模型中肺组织结构、炎性因子、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保护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8只,用以分离和培养BMSC;SPF级雄性SD大鼠105只随机分为5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内毒素组(LPS组),C组为高剂量干细胞组(H-BMSC组),D组为低剂量干细胞组(L-BMSC组),E组为干细胞对照组(BMSC组)。分别于6、24、72h3个时间点,处死动物留取肺组织及血标本。用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腹主动脉血测定PaO_2及PaCO_2、肺湿重/干重比值(肺W/D)、测定肺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同时检测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LPS组与正常对照组PaO_2及PaCO_2、肺W/D、TNF-α和IL-1β含量、MDA及MPO含量和SOD活力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肺组织明显损伤;C组、D组与B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改善;A组和E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MSC移植对LPS致ALI/ARDS大鼠有一定保护作用,可改善肺组织损伤状况、血气指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且对移植大鼠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BMSC条件培养液对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大鼠骨髓培养BMSC,用CD44、CD45和CD7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提取BMSCmRNA,RT-PCR检测BDNF和NGF表达,ELISA检测BMSC培养液中BDNF和NGF的含量。原代取材培养新生大鼠皮质神经干细胞,nestin染色鉴定。用不同比例的BMSC条件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24h后,热休克诱导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比率。结果 BMSC贴壁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CD44和CD71阳性表达.CD45阴性表达。BMSC表达BDNF和NGFmRNA,BMSC培养液中含有BDNF和NGF;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BDNF和NGF的浓度增加。BMSC条件培养液可以减少热休克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凋亡比率.并且BMSC条件培养液浓度高者有更好的保护作用。结论 BMSC表达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GF,对神绎千细朐凋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Notch1表达的变化.方法 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脑缺血后BMSC移植组.采用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法检测各组缺血侧室管膜下区Nestin、Ki-67及Noteh1的表达.结果 (1)BMSC移植组缺血侧室管膜下区Nestin和Ki-67阳性细胞数较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高;(2)BMSC移植组缺血侧室管膜下区Notch1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结论 BMSC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且可能与促进Notch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由于易于从骨髓分离,且经体外培养20代内其干细胞特性不变,同时体外培养的BMSC经过静脉回输后可归巢定位到骨髓、肝、脾等器官,并在体内长期生存,这些特征使其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应用的潜力[1].  相似文献   

16.
成骨细胞对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直至最后成为成熟的血液细胞释放至外周血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骨髓造血微环境 (BM HME)的调节。BMHME是由骨髓基质细胞 (BMSC)构成的。同时 ,BMSC又是成骨细胞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 ,在体内造血细胞和成骨细胞具有非常密切的空间关系。体外长期培养造血干细胞也离不开基质细胞的支持。BMSC为造血细胞提供了保护作用[1 ] 。基质细胞 (包括网状成纤维细胞、巨核细胞、脂肪细胞和内皮细胞 )和造血细胞的直接接触 ,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外基质和基质细胞合成的细胞因子与各种造血细胞的形成都有关系[2 ,3] 。成骨细…  相似文献   

17.
由于神经组织是分裂期后终末未分化组织 ,损伤后不能再生 〔1〕。近年来研究表明 ,脑组织有自我修复的潜能 〔2〕;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3〕。神经干细胞 ( NSC)作为神经系统自我修复的细胞学基础 ,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修复的研究焦点〔4〕。目前 ,胚胎 NSC已用于 Pakinson病〔5〕、缺血性脑血管病、肿瘤等的治疗 ,但面临着伦理、来源、免疫排斥等多方面的问题 〔6〕。而骨髓基质细胞 ( BMSC)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1  BMSC1.1  BMSC的来源 :最近研究发现 ,BMSC具有多潜能性 ,能分化成为神经样…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白血病干细胞 (stemcellleukemia ,SCL)基因在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 (BMSC)及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收集 1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1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和 33例正常骨髓标本的单个核细胞 (MNC)进行体外长期培养 ,分别收集悬浮细胞 (造血细胞 )和扩增后的贴壁细胞 (BMSC)。运用RT PCR ELISA检测SCL基因的表达 ,分析表达率 ,并以管家基因 β2 微球蛋白 (β2 M)为内参照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发现 ,SCL基因在AML(2 7.8% )和CML(11.8% )的BMSC中的表达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6 9 7% ,P <0 .0 5 )。SCL基因在CML骨髓造血细胞中的表达率 (6 4 .3% )高于其对应的BMSC(P <0 .0 5 )。半定量分析SCL基因在AML骨髓造血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对应的BMSC(P <0 .0 5 )。结论 :SCL基因在AML和CML的BMSC中的相对低表达状态可能与血液病造血调控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9.
林继宗  陈署贤  胡昆鹏  林楠  钟跃思  汤照峰  许瑞云 《新医学》2010,41(7):468-471,F0003
目的:对比研究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与半乳糖化壳聚糖支架的和壳聚糖支架相容性,为未来肝脏组织工程寻求理想的种子细胞载体。方法:制备半乳糖化壳聚糖和壳聚糖支架,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将大鼠BMSC接种于这两种支架内进行体外培养,扫描电镜观察显微结构,采用MTT法及荧光显微镜观察大鼠BMSC在两种壳聚糖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扫描电镜显示BMSC在这两种支架内均呈球形方式生长,MTT法和荧光显微镜显示BMSC在壳聚糖支架与半乳糖化壳聚糖支架均能很好地黏附、生长和增殖,MTT法显示细胞接种后10、13、16、19、22d半乳糖化壳聚糖组OD值明显高于壳聚糖组(P〈0.05),细胞接种后14d荧光显微镜下显示半乳糖化壳聚糖支架上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壳聚糖支架(P〈0.05)。结论:大鼠BMSC与壳聚糖支架及半乳糖化壳聚糖支架均具有良好的相容性,BMSC在半乳糖化壳聚糖支架上能更好地黏附和生长,半乳糖化壳聚糖支架可望成为未来肝脏组织工程的良好的种子细胞载体.  相似文献   

20.
Hao M  Xie ZQ  Han YJ  An G  Meng HX  Huang J  Li CH  Zou DH  Qiu LG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0):680-683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长以及硼替佐米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取15例临床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以及3名正常供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其间充质干细胞(MM-BMSC和ND-BMSC);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免疫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将骨髓瘤细胞(NCI-H929)与BMSC细胞共培养,并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观察BMSC对NCI-H929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进一步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BMSC对硼替佐米诱导NCI-H929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成功分离得到MM患者以及正常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FCM检测显示两者均高表达CD73和CD105(>95%),表达CD44和CD29,不表达CD31、CD34、CD45和HLA-DR(<1%)等表面分子.生长曲线测定显示MM-BMSC增殖较为缓慢,倍增时间(82 h)较ND-BMSC(62 h)略有延长(P<0.05).与ND-BMSC比较,MM-BMSC分泌高水平的细胞因子IL-6和VEGF,分别为(188.8±9.4)pg/ml对(115.0±15.1)pg/ml和(1497.2±39.7)pg/ml对(1329.0±21.1)pg/ml.将BMSC与骨髓瘤细胞NCI-H929共培养,MM-BMSC可促进骨髓瘤细胞的生存,降低NCI-H929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明显抑制硼替佐米诱导的瘤细胞凋亡.结论 MM-BMSC可促进骨髓瘤细胞的生长,明显减少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