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亚麻叶白千层Melaleucalinariifolia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LH-20、ODS、以及Pre-HPLC等现代分离方法进行系统地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初步评价化合物1~6对6种肿瘤细胞(人肺腺癌NCI-H441细胞、人大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人肺癌A549细胞、人卵巢腺癌SKOV3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和人肾透明细胞癌caki-1细胞)的体外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从亚麻叶白千层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乙酰熊果酸(1)、3β-acetoxy-11-ursen-13α,30-olide(2)、betulinal(3)、diospyrolide(4)、3β-O-(E)-cumaroyl-alphitolinsaeure(5)、3',4'-二羟基肉桂酸白桦脂酸酯(6)、熊果醇(7)、白桦脂醇(8)、豆甾-4-烯-3-酮(9)、5,7,4'-三羟基黄酮3-O-α-L-毗喃鼠李糖苷(10)、山柰酚-3-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1)、α-生育酚(12)、methoxytocopherol(13)、α-tocopherolquinone(14)、植醇(15)。CCK8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3、5、6对人类肿瘤细胞显示出中等强度的增殖抑制作用。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4、5、9~11、13、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5、6对人类肿瘤细胞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在3.85~25.63μmol/L。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DNMT3A、FLT3-ITD合并NPM1基因突变的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该类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4年6月就诊的109例正常核型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其中DNMT3A/FLT3-ITD/NPM1+AML患者共25例,单独FLT3-ITD+ AML患者共32例,单独NPM1+AML患者24例,单独DNMT3A+ AML患者28例.结果 25例DNMT3A/FLT3-ITD/NPM1+ AML患者平均年龄46岁,伴有高白细胞(81.7×109/L)及较高的骨髓原始细胞(66.3%).其中,17例选择大剂量化疗,8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DNMT3A+、FLT3-ITD+、NPM1+AML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例DNMT3A/FLT3-ITD/NPM1+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17.65%,3年无病生存率为13.88%,与DNMT3A+、FLT3-ITD+、NPM1+A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9 9、0.036 1、0.013 4),3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DNMT3A、FLT3-ITD合并NPM1基因突变的正常AML患者往往合并高的外周血白细胞及骨髓原始细胞,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子宫颈炎、盆腔炎患者支原体与沙眼衣原体的感染情况并对支原体的药敏试验结果加以分析。方法:对505例子宫颈炎、盆腔炎患者采用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用免疫层析法检测沙眼衣原体。结果:505例中,支原体阳性271例,感染率为53.7%;沙眼衣原体阳性51例,感染率为10.1%;支原体与沙眼衣原体混合感染9例,感染率为1.8%。支原体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司帕沙星、壮观霉素、罗红霉素、交沙霉素、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林可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4.2%、78.8%、73.4%、43.8%、31.7%、29.3%、26.9%、23.8%、23.6%、17.8%、14.7%、8.5%、6.3%。结论:在子宫颈炎、盆腔炎患者中支原体与沙眼衣原体的感染占相当高的比例,应重视支原体与沙眼衣原体的检测及支原体的药敏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海带多糖(laminaria japonica polysaccharides,LJP)对小胶质细胞活性和放射诱导脑损伤后海马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只2月龄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JP组、放射组、放射+LJP组,每组30只。用60Co射线制作小鼠的放射诱导脑损伤模型,LJP腹腔注射于放射前1 d进行,放射后4 d结束。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LJP对放射后1 d、7 d、14 d小鼠空间记忆功能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表达;ELISA检测海马中IL-1β、TNF-α含量。结果:放射后,小鼠在水迷宫中第1次找到平台的时间延长、穿越平台的次数减少(P0.05);经LJP防治后的小鼠在各时间点找到平台的时间比放射组缩短、穿越平台的次数也增加(P0.05);放射后1 d、7 d、14 d,放射组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胞体面积明显增大(P0.01),细胞突起变粗、数量明显增多(P0.01),IL-1β、TNF-α含量明显增多(P0.05);经LJP处理后,与放射组相比,小胶质细胞突起逐渐变小,细胞面积和突起数量也减少,IL-1β、TNF-α含量减少(P0.05)。LJP组和对照组未见差异。结论:LJP处理可以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活性、降低IL-1β、TNF-α含量保护放射损伤后的海马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攻击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行为,从进化上而言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例如它对资源的保护与争夺、个体及种族的生存、繁衍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心理学家将攻击行为定义为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为目的的故意行为。攻击行为是很多精神疾病的主要特征,这包括情绪性疾病(例如抑郁、创伤后  相似文献   
6.
"脾主身之肌肉"是指脾藏化生水谷精微营养全身的骨骼肌及其辅助装置,但骨骼肌的功能并非只属于脾藏。基于中西医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从解剖学找到全身骨骼肌的分布部位及其功能,并将这些功能与中医五藏的功能做对比,认为骨骼肌的功能应分属于中医脾藏的运化、在体合肉和固定升提功能,肺藏的司呼吸功能,肾藏的主水主生殖功能,肝藏的主疏泄调情志功能和心藏的主藏神功能。即,参与消化的骨骼肌属于主运化的脾藏;产生肌力肌紧张维持躯体运动与姿势的骨骼肌属于在体合肉的脾藏;产生张力固定内脏、支撑皮肤的筋膜属于具有固定升提功能的脾藏。参与呼吸的骨骼肌属于司呼吸的肺藏;参与排尿和分娩的骨骼肌属于主水主生殖的肾藏;参与表达情感的骨骼肌归属于主疏泄调情志的肝藏;参与表达精神活动的骨骼肌归属于主藏神的心藏。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了解产科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评估现状,为研发科学、有效、实用的产后出血预警评估工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9年4月6—13日抽取全国92家医院的产科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其一般资料和产后出血评估现状等。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4490份,问卷回收后进行审核,检查填写内容的完整性,有效问卷为4490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结果4490名调查对象中,有4406名产科医护人员所在的医院进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占98.1%。不同类别的医院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的医院中,77.6%的产科医护人员所在的医院由医生和护士或助产士共同评估产后出血高危因素,62.1%的产科医护人员所在的医院运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对孕产妇进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的时机排名前2位为产后评估与产时评估,产科医护人员对出血量的测量方法采用最多的是称重法,产科医护人员认为在开展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工作遇到的困惑,"没有合适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评估工具"排名最高。结论产科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评估较为重视,但缺乏连续动态评估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出血量的测量方法也有待统一,各医院管理者及产科医护人员急需适合临床应用的产后出血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致炎性疼痛后大鼠脊髓后角内ProBDNF及受体P75NTR和Sortilin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CFA和生理盐水混合溶剂100μl,建立炎性疼痛模型,实验组包括注射CFA后6 h、1、3、7和14 d组。采用Von Frey纤维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机械缩足阈值(paw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roBDNF及P75NTR、Sortilin在脊髓后角的表达变化。结果:足底注射CFA后1 h PWT即下降,并在6 h后达到最低值,3 d后逐渐上调,至14 d仍低于基础值。ProBDNF在正常脊髓后角可见阳性表达;注射CFA后1 d注射侧脊髓后角较对侧其ProBDNF的表达明显上调,上调持续到7 d左右,至14 d逐渐恢复。正常大鼠脊髓后角P75NTR有较弱表达,主要集中在后角I、II层纤维;注射CFA后6 h开始,注射侧脊髓后角内P75NTR的表达明显上调,III-V层的阳性产物也逐渐增加,这种上调持续到7 d左右达高峰,至14 d逐渐下降。Sortilin在正常脊髓后角浅层仅有较弱阳性产物表达,注射CFA后不同时间点脊髓后角Sortilin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CFA能诱导大鼠产生为期2周以上的炎性痛病程;脊髓后角ProBDNF和P75NTR的表达上调可能与炎性疼痛中外周痛觉信号的传导和中枢敏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