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佩戴踝足矫形器(AFO)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Z组)和对照组(D组)。两组均按常规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AFO,康复训练4周后进行评定。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二维步态分析仪、表面肌电图机及相应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包括步态参数及步行功能分级)、踝关节控制肌群(胫前肌及腓肠肌外侧头)的积分肌电值(iEMG)、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前后对比,治疗组步行能力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步行能力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踝关节控制肌群肌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早期佩戴AFO能够促进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踝关节控制肌群肌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时间与空间参数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34例慢性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n=18)和对照组(n=16),采用运动解析系统评测运动想象前后及12周随访时的最大步行速度、步态时相和时间-空间参数。结果:运动想象治疗前后及第12周随访时,最大步行速度、步态时间-空间参数、时相参数和步态不对称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6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PostHoc检验,治疗前与12周随访时比较,步频、步幅、健侧步长和不对称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第3周比较,所有评价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第6周比较,除双腿支撑期外,其他参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第6周和12周随访时比较,只有不对称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运动想象可以改善偏瘫步态时间-空间和时相参数,矫正步态不对称,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4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每日1次,每次20min,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FMA)、步行能力(FAC)、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的FMA、FAC、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FMA为(28.12±5.23)分,FAC为(3.92±0.86)级,健侧平均步长为(0.52±0.06)m,患侧平均步长为(0.53±0.05)m,健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为(51.73±1.33)%,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为(48.26±1.33)%,6min步行距离为(373.78±23.46)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步态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为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1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2017年1-7月入院的6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入院的58例患者设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步态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干预。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接受步态想象疗法干预4周和8周后,干预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步态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想象行走训练对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功能锻炼结合想象行走训练对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病情稳定且病程>6个月的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进行两阶段交叉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功能锻炼,其中A组于常规功能锻炼前进行想象行走训练.分别在每一阶段实验前后评测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跨步长(SL)以及FMA(下肢部分).结果:在常规功能锻炼结合想象行走训练阶段与常规功能锻炼相比,10m MWS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L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FMA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常规功能锻炼结合应用想象行走训练可以改善脑血管意外慢性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6.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恢复作用。方法:51例脑卒中患者分入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PT),实验组加BWSTT。共6周,5次/周,1单元/天,30min/单元。训练前后各行1次评价。结果:训练后实验组FAC评分、FMA下肢评分、步速、步长均明显提高(P<0.05),患侧单肢支撑期明显延长,双侧支撑期明显缩短(P<0.01),而对照组仅FMA下肢评分明显提高(P<0.001)。两组间对比,仅FMA下肢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均为实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BWSTT可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增加患侧单肢支撑期,减少双侧支撑期,改善步态对称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步行训练,2组每天每次治疗30 min,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三维步态参数(左右步长差、步速)、功能性步行分级(FAC)、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左右步长差、步速、FAC分级、下肢FMA评分及M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步行功能,且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下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采用运动想象的方法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简式Fugly-Meyer评定(FMA下肢运动功能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和6min步行测试(6MWT)。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BBS、FAC、6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FMA、BBS、FAC、6MWT分别为(29.12±1.33)分、(28.68±1.25)分、(4.67±0.28)级、(305.25±7.98)米,分别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另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运动想象的方法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佩戴步态诱发功能电刺激仪的步态训练,每次20min,每周5次,持续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步态训练后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A、B组加用生物反馈治疗,A组再加用运动想象疗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个月后,3组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且A组更高于B、C组,B组更高于C组(均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生物反馈不仅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而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3月在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康复科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交叉对照设计方法随机分为A组(16例)和B组(16例)。第1-3周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相结合的训练、B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4-5周A、B两组均不进行正规的运动想象疗法及常规康复训练,称为洗脱期。第6-8周A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B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的训练。实验前和实验后第3,5,8周时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和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对两组患者上肢以及手的精细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A、B两组患者治疗前FMA、MBI和FTHUE-HK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阶段结束后A、B两组的以上各项评分较实验前均有改善(P<0.01);B组FMA评分在8周末时为(50.31±7.69)分,明显高于A组(42.50±10.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 P<0.05);A组MBI评分在3周末为(24.69±2.87)分,明显高于B组(20.63±3.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P<0.01);B组FTHUE-HK评分在5周末和8周末时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4,-4.40;P<0.05)。结论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随干预时间的延长,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恢复,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AFO)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促进作用及因素分析。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2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实验组采用AFO与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仅予以常规康复干预治疗。发病3个月时,使用索尼PC330E型数码摄像机录下患者在明显标记的步行道上行走过程,用Quick Time中文版6.0播放软件播放,经慢放、图像分解获得步态周期和各时相的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个月时,两组的步态周期和患肢/健肢步长(空间不对称性)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AFO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周期及各时相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出现膝反张步态患者 64 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2 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三维运动平台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膝过伸次数、Gait Watch 三维步态及运动训练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下肢FMA评分、最大屈膝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膝过伸次数、与最大伸膝角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运动平台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究穿戴式外骨骼助行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接受临床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使用Kickstart穿戴式外骨骼助行器进行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训练;每组步行累计时长≥1h/d,5d/周,共4周。两组干预前后测试内容包括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10m步行测试(10MWT)、6min步行测试(6MWT)和三维步态测试。 结果: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观察组的TUG、10MWT、6MWT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步速、步幅和健侧步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步态周期、步频和患侧步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TUG、6MWT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10MWT有显著性差异(P<0.05),步态参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干预前后差值组间比较,TUG和6MWT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0MWT和所有步态参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4周Kickstart穿戴式外骨骼助行器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踝足矫形器(ankle-foot orthosis,AFO)对偏瘫患者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30例偏瘫患者在步态分析实验分别穿鞋和赤足行走两次,用摄像机录下患者的步行过程,用运动动态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穿AFO者穿鞋和赤足的步行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穿AFO者穿鞋与穿AFO者穿鞋加AFO时步行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穿AFO者与穿AFO者赤足时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头针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态步态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100例。两组均给予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的步行能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步态参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步态参数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步行能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康复训练,联合应用头针针刺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和平衡功能,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的贴扎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i00例伴有行走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康复治疗前后(3个月)均采用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者步态并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的评价指导下进行步行能力训练,对照组则不依据步态分析检查结果进行训练。结果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异常步态具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计算机步态分析系统指导步行训练可有效地矫正或改善偏瘫步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在1年以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级≥Ⅲ级的脑卒中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除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AS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独立功能评定(FIM)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FIM、FMA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FAC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A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指导下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 周后分别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步行功能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可指导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