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核因子κB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指机体在感染因素作用下导致机体的生理损伤和病理改变,释放体液和细胞因子,引发全身过度炎症反应的一种临床过程[1].它能够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死亡.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许多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起着抗感染的作用.但过度的或失控的炎症反应又能引起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紊乱.SIRS的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反应是由以下物质在局部生成所致: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和酶,如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环氧化酶2(COX2).而这些物质的生成受到转录因子复合体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的调节.NFκB作为近年来才发现的具有基因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因子,参与了许多炎性因子的调控.因此研究如何抑制NFκB的激活,减少促炎基因的表达,从而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以改善SIRS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微粒与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脓毒症(sepsis)是感染因素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1].业已证明,脓毒症主要是由炎症反应、凝血活化及纤溶抑制相互作用形成的级联反应过程,其中凝血活化是脓毒症发病的重要环节 [2].  相似文献   

4.
急性炎症反应中真核细胞转录因子-κB的信号转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核细胞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具有序列特异性二聚体结构的转录因子,是所有Rel家族DNA结合蛋白的总称,在调节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及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方面起关键作用[1] .NFκB转录复合体包括一系列由p50、p52、Rel A(p65)、Rel B和c-Rel等亚基构成的同型或异型二聚体,这些复合体结合到DNA的调控区域(称为κB位点)后,激活特异靶基因的表达活性[2].通常情况下,NF-κB存在于细胞浆中,并与其抑制蛋白(inhibitory-κB,I-κB)家族相结合,后者遮蔽了NF-κB的细胞核定位信号位点,并阻止了细胞核摄取NF-κB.  相似文献   

5.
以往认为中暑是剧烈活动或暴露于高热环境下时机体的热调节适应、急性期反应和热休克反应.最近有人提出中暑是继发于热损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sepsis)引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  相似文献   

6.
严重脓毒症常发生器官功能不全,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衰竭和急性肝衰竭等,如果发生脓毒性休克,即使通过液体复苏仍会出现难以纠正的低血压[1-2].目前认为脓毒症的发生与炎症、凝血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炎症、凝血之间的稳态失调将引发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3-4].肝素作为一种抗凝剂,同时具有抗炎作用[5],或许可成为脓毒症治疗的新策略[6].本研究中通过观察肝素对脓毒症大鼠血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肝素抑制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法检测ACS患者6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例及正常人20例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的活性,并检测其血清C反应蛋白的浓度.结果 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及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正常人(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高;且两者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 ACS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明显升高,促发急性炎症反应,引起斑块的不稳定,在ACS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核因子-kappa B(NF-κB)是细胞中一个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静息状态下与IκB相结合形成复合体,以无活性状态存在于胞浆中。当细胞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NF-κB暴露出核定位信号(NLS)并进入核内,使其具有生物活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在于过度失控的炎症反应,NF-κB在SIRS的信号传递途径中占据重要角色。现就NF-κB的生物学特性和信号转导途径、NF-κB与SIRS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组织受体水平探讨核因子-κB(NF-κB)、IκB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组织中的变化及其在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健康Wistar大鼠36只,采用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只,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组30只.动态观察伤后0.5、2、4、6、8 h大鼠肝组织核因子-κB、IκB、肝脏病理、肝功能、TNF-α、IL-6等变化.肝组织NF-κB采用EMSA法测定结合活性、IκB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其蛋白含量,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结果 NF-κB的活性伤后迅速升高,伤后2 h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4±0.7) vs (2.3±0.4),P<0.01];伤后6 h达到高峰,和正常组相比,P<0.01[(43.4±4.6) vs (2.3±0.4),P<0.01].IκB伤后迅速降低,伤后2 h和正常对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7.0±2.0) vs (26.4±2.2),P<0.01].伤后6 h继续下降至比较低的水平,和正常组相比,P<0.01[(6.5±1.1) vs (26.4±2.2),P<0.01].TNF-α、IL-6伤后逐渐升高,并于伤后6 h达到高峰:和正常组相比,P<0.01[TNF-α,(173.7±12.1) vs (30.8±1.8)pg/ml,P<0.01;IL-6,(175.5±12.5) vs (10.4±0.7)pg/ml,P<0.01].光镜下伤后4~8 h肝窦内有少许淤血,有散在炎性细胞浸润;血清ALT、TB伤后4 h开始增高,和正常组相比,P<0.01[ALT,(640.6±80.2) vs (536.8±60.0)nmol·L-1,P<0.01;TB,(4.7±1.1) vs (1.6±0.2)mol/L,P<0.01];白蛋白伤后4 h明显下降,和正常组相比,P<0.01[(13.3±1.6) vs (20.6±3.4)g/L,P<0.01].结论 NF-κB及其抑制蛋白IκB参与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损伤的发生;且NF-κB增高越多、IκB减少越明显,肝损害越重.提示NF-κB及其IκB在严重创伤休克后肝组织细胞损伤与抗损伤机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炎症反应平衡失调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目前临床上容易获得的可以比较确切的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标志,可用于脓毒症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判断[2].  相似文献   

11.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又称出血坏死性胰腺炎.SAP病程中7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与感染并发症一起造成了该病的高病死率(22.7%)[1].SAP发生时,病损的胰腺组织作为抗原或炎性刺激物激活单核细胞释放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并通过"扳机样"作用引起"瀑布样"级联反应,诱发SAP从局部病变迅速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最后造成更具损伤性的免疫失衡和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中后期以后发生的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所致的免疫抑制状态,增加了AP后期全身感染的危险性和感染率.现对近十年来SAP时免疫细胞因子、炎症递质的改变及调解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内毒素多次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后可产生内毒素耐受现象,其机制主要为内毒素信号转导功能障碍导致核转录因子-κB(NF-κB)转位受损.创伤、脓毒症、内毒素血症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均具有内毒素耐受特征,内毒素耐受现象应用于临床可能会降低脓毒症和SIRS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曾杰 《中国综合临床》2010,27(12):447-448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又称出血坏死性胰腺炎.SAP病程中7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与感染并发症一起造成了该病的高病死率(22.7%)[1].SAP发生时,病损的胰腺组织作为抗原或炎性刺激物激活单核细胞释放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并通过"扳机样"作用引起"瀑布样"级联反应,诱发SAP从局部病变迅速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最后造成更具损伤性的免疫失衡和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中后期以后发生的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所致的免疫抑制状态,增加了AP后期全身感染的危险性和感染率.现对近十年来SAP时免疫细胞因子、炎症递质的改变及调解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核因子-κB(NF-κB)是研究最为广泛的转录因子之一,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及细胞的生长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NF-κB活化后可通过诱发局部动脉血管壁慢性炎症反应的形成,导致血管壁的破坏,从而诱导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就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在颅内动脉瘤发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抑制核因子-κB(NF-κB)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创伤失血性休克肝组织中的变化及其对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健康Wistar大鼠66只,采用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创伤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只,创伤休克组30只,NF-κB抑制伴创伤休克组30只,NF-κB抑制采用致伤前1 h腹腔注射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200mg/kg.动态观察伤后0.5、2、4、6、8h大鼠肝组织NF-κB、HSP70、肝脏病理、肝功能、TNF-α、IL-6等变化.NF-κB采用EMSA法测定结合活性,HSP70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其蛋白含量,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结果 NF-κB的活性伤后迅速升高,伤后6 h达到高峰;HSP70伤后2 h较正常对照相比[(10.8±1.1)、vs.(4.7±0.5),P<0.01],伤后6 h达到高峰,和正常组相比[(23.0±1.7)vs.(4.7±0.5),P<0.01].TNFα、IL-6伤后逐渐升高,并于伤后6 h达到高峰,和正常组相比[TNF-α(173.7±12.1)vs.(30.8±1.8)pg/ml,P<0.01;IL-6(175.5±12.5)vs.(10.4±0.7)pg/ml,P<0.01];伤后8 h光镜下可见肝窦内淤血明显,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ALT、TB伤后4 h开始增高,8 h达到峰值,和创伤组相比[ALT(640.6±80.2)vs.(536.8±60.0)nmol-1·L-1,P<0.01;TB(4.7±1.1)vs.(1.6±0.2)mol/L,P<0.01].抑制NF-κB再致伤后,HSP70在肝组织中表达仍然较高,但在伤后各个时相点的表达均较未抑制NF-κB创伤性休克伤组明显回落;伤后6 h和创伤组相比[(16.9±4.4)vs.(23.0±1.7),P<0.05].TNF-α、IL-6伤后各个时相点均迅速回落,伤后6 h,和创伤组相比[TNF-α(135.2±10.2)vs.(173.7±12.1)pg/ml,P<0.05;IL-6(113.0 4±10.8)vs.(175.5±12.5)pg/ml,P<0.05];肝脏大体淤血、肿胀明显减轻;伤后8 h光镜下可见肝细胞变性明显好转,肝窦内淤血减轻,仅见少许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伤后4 h,血清ALT、TB即明显下降,和未抑制组相比[ALT(540.8±66.2)vs.(640.6±80.2)nmol-1·L-1,P<0.05;TB(2.3±0.3)vs.(4.7±1.1)mol/L,P<0.05].结论 NF-κB、HSP70参与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损伤与抗损伤的发生,抑制NF-κB的活性有助于减轻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脏的急性损害,NF-κB、HSP70可作为反映创伤休克后肝脏损害程度的重要应激指标.  相似文献   

16.
核因子-κB活化在急性肺损伤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活化在炎症反应及其内毒素致伤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ALI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观察内毒素(LPS)对大鼠血气分析和肺组织损伤的影响,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EMSA)法检测肺组织核蛋白提取物中NF-κB活性及其特异性;并应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TNFα含量的改变。结果 LPS静注可致大鼠急性肺损伤,肺组织核蛋白的NF-κB活性显著增强,肺组织匀浆TNFα含量显著升高。结论 LPS激活NF-κB启动TNFα表达,释放的TNFα与LPS进一步共同激活效应细胞的NF-κB活化,进而启动一系列参与炎症反应的炎症分子表达而参与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PKC/MAPK/NF-κB信号通路在低氧诱导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 PBMCs)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中的作用,探讨低氧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E)的肺启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明胶法分离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分为低氧组和Chelerythrine 低氧组.Chelerythrine 低氧组于低氧前予10 μmol/L Chelerythrine预处理.然后两组细胞均于低氧条件下(3% O2, 5% CO2, 92% N2)培养0、1、3、6、9、12、24 h后,收集细胞及培养液上清,分别采用PKC、MAPK活性检测试剂盒、电泳迁移分析法(EMSA)、逆转录PCR(RT-PCR)检测PKC、MAPK、NF-κB活性及IL-1β表达量.结果 低氧1~9 h,PKC、MAPK活性,NF-κB结合活性及IL-1β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低氧后1~24 h,PKC、MAPK活性、NF-κB结合活性与IL-1β mRNA表达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0.05).10 μmol/L Chelerythrine可显著抑制低氧诱导的PKC、MAPK、NF-κB活性升高和IL-1β表达.结论 低氧可显著增强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PKC、MAPK活性及NF-κB结合活性,并可诱导其产生大量的促炎症因子IL-1β,这些变化可能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ysfunction, ARDS)时血浆中大量促炎症因子持续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肺组织炎症反应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 采用失血性休克∥R家兔模型,进行动脉血气、肺湿/干(W/D)比值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C3a、C5a、白蛋白含量和中性粒细胞数量的测定,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光镜检查。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象分析检测肺组织IKK-βmRNA表达、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肺组织IKK-βmRNA表达、NF-κB活性和BALF中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肺组织明显炎症病理改变。结论 NF-κB信号通路激活诱发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释放可能是I/R过程中脏器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急性胰腺炎(AP)作为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其发病急、进展快,常伴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闻名并引起中外学者对其治疗措施的广泛探讨.随着重症监护措施的改进,其治疗效果有所改善,但并发症率及病死率仍较高.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复杂,尚存在很多争议.近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及核因子-κB (NF-κB)对急性胰腺炎过程中的调控机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有可能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核因子-κB与急性胰腺炎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NF-κB和HSP70在失血性休克诱发肝脏损伤中的活性变化和相互影响机制.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ISH)、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家兔模型动物休克后不同时间点(2、6、12、24 h)肝脏枯否细胞(KC)中HSP70 mRNA表达和NF-κB活性变化.结果 休克动物NF-κB 活性于2 h已升高(0.722±0.115)、6 h升高最明显(1.163±0.229)、12 h开始下降(0.732±0.229)、24 h下降到最低点(0.512±0.102);而HSP70 mRNA表达2 h(0.088±0.013)开始升高、6 h(0.125±0.019)逐渐升高、12 h(0.161±0.011)至24 h(0.185±0.039)增高最为显著.结论 失血性休克肝脏炎症损伤过程中NF-κB活化可能受到体内HSP70活性变化的抑制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