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估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了解偏瘫患者心肺功能储备能力,探寻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氧运动康复方案。方法:选取1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实验组)和1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心肺运动实验测试,比较两组受试对象心肺运动实验各指标差异。结果:两组受试对象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基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峰值摄氧量(13.1±3.2 vs 22.3±6.6ml/kg/min)、无氧阈(11.2±2.9 vs 15.5±3.6ml/kg/min)、能量代谢当量(3.7±0.9 vs 6.4±1.9)、峰值氧脉搏(7.7±2.0 vs11.2±2.5ml)、峰值呼吸交换率(0.98±0.08 vs 1.15±0.11)、峰值分钟通气量(30.9±8.5 vs 55.7±17.7L/min)、峰值功率(72.5±18.8 vs 118.8±46.8w)与最大心率(117.9±14.7 vs 135.1±20.4bp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静息心率(81.6±11.5 vs 72.5±4.9bp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静息血压与峰值血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明显低于健康人,心肺储备功能下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有必要给予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以改善心肺运动功能,预防卒中再发和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心肺运动试验观察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早期的运动能力特点。方法纳入安贞医院行心脏外科术后行早期心肺运动试验的患者,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后3个月内行心肺运动试验的患者40例,以手术日至心肺运动试验检查日的天数将患者分为出院组(术后30 d内,20例)、术后1月组(术后30~60 d,10例)和术后2月组(术后60~90 d,10例),探讨不同时段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运动能力特点;另将20例出院组按手术类型又分为大血管组(9例)、搭桥组(6例)和瓣膜组(5例),并进一步观察不同手术类型患者出院时(术后30 d内)的运动能力,即观察不同时段和不同手术类型的所有患者从静息开始运动到无氧阈强度时的心率变化、收缩压变化,以及心肺运动试验指标(无氧阈、峰值摄氧量及二氧化碳通气当量)。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无氧阈值以上的心肺运动试验,未发生运动意外等不良事件。①不同时段患者的运动能力:出院组达到无氧阈时的心率上升(8.8±7.1)次/min,显著低于术后1月组[(17.0±5.9)次/min]和术后2月组[(18.3±10.5)次/mi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组的无氧阈和峰值摄氧量分别为(8.0±1.5)和(11.0±2.9)ml/(kg·min),显著低于术后1月组[(11.2±3.1)和(15.6±4.2)ml/(kg·min)]和术后2月组[(11.9±2.6)和(15.7±2.8)ml/(kg·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月组与术后2月组的无氧阈和峰值摄氧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收缩压变化值及二氧化碳通气当量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30 d内不同手术类型患者的运动能力:大血管组和搭桥组术后患者的无氧阈[(7.2±1.3)和(7.8±0.7)ml/(kg·min)]及峰值摄氧量[(10.4±2.9)和(9.4±1.3)ml/(kg·min)],分别明显低于瓣膜组[(9.6±1.5)ml/(kg·min)及(14.2±2.3)ml/(kg·mi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运动能力在术后30~60 d显著提高,而大血管术和搭桥术患者术后30 d内的运动能力明显低于瓣膜术后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个体化有氧运动对心率恢复异常冠心病患者心率恢复情况及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招募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将75例心率恢复异常(试验终止1min时的心率恢复值(HRR1)≤12次/min)的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康复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强度为60%—85%目标心率的个体化有氧运动训练,每次40min,每周3次,共12周。所有患者研究结束后再次进行CPET评估心率恢复及运动能力情况。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HRR1、峰值功率(PP)、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均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康复组的PP、VO2peak、AT与训练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1,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在HRR1方面,康复组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训练后,康复组有16例患者HRR1>12次/min,且PP、VO2peak与HRR1≤12次/min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康复组HRR1的提高值(△HRR1)与运动能力提高水平(△VO2peak、△PP)呈显著相关性(r=0.347,P<0.05;r=0.419,P<0.01)。结论:虽然有氧运动在改善心率恢复方面并不像提高运动能力那样显著,但是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率恢复并与运动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监控下持续靶强度有氧运动对脑卒中合并冠心病患者峰值摄氧量、无氧阈等有氧代谢能力、体质指标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43例脑卒中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康复治疗+常规下肢踏车训练组(A组,21例)、常规康复治疗+监控下有氧运动组(B组,22例),康复治疗8周,常规康复治疗每周5次,每日1次,每日训练时间约2.5h,A组进行常规下肢踏车训练(每周5次,20分钟/次),B组进行监控下持续靶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次,20min/次),比较A组和B组患者运动治疗前后峰值摄氧量、无氧阈、最大代谢当量、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腹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指标差异。结果:第8周末B组患者的峰值摄氧量(16.72±2.19)ml/min/kg、无氧阈(15.40±1.79)ml/min/kg及最大代谢当量(5.07±0.60)明显高于A组;第8周末A组Barthel指数评分(69.1±7.5),B组Barthel指数评分(67.7±4.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提高。第8周末,B组患者腰围(90.36±5.83)cm、体重(64.28±4.57)kg、体重指数(24.02±1.76)kg/m2有明显下降。结论:监控下持续靶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有氧代谢能力和体质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体育学院中长跑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进行试验对比,揭示长期耐力性训练对于机体心肺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4/05在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32名男性受试者,在正式试验前进行专项体格检查,均为身体健康者。其中试验组为高等体育院校中长跑运动员(n=16),年龄(20±1)岁,身高(171±3)cm,体质量(65.3±3.7)kg,训练年限(2±1)年,运动员级别2、3级。对照组为普通大学生(n=16),年龄(20±1)岁,身高(171±3)cm,体质量(64.8±5.4)kg,采用列杜诺夫联合机能试验、哈佛台阶试验、最大吸氧量和无氧阈等生理指标,观察16名高等体育院校中长跑运动员和16名普通大学生在安静时、负荷后即刻和恢复期心肺功能变化的情况。结果:纳入32名受试者,均进入实验结果分析。①心功能和哈佛指数的变化:心率以对照组在进行负荷后即刻的值与安静时相比,其变化幅度较试验组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负荷后即刻:(157±10),(128±6)次/min;安静时:(70±9),(61±4)次/min;P<0.05]。试验组安静时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值都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收缩压:(108±9),(115±1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64±7),(76±9)mmHg]。在定量负荷后的恢复期内,其血压值都较对照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收缩压:(113±8),(131±12)mmHg;舒张压:(68±6),(83±10)mmHg;P<0.01]。试验组哈佛指数都较对照组相应时相内的值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安静时:(93±2)%,(68±4)%,P<0.01;负荷后即刻:(77±3)%,(52±3)%,P<0.05;恢复期:(86±3)%,(63±5)%;P<0.05]。②肺活量的变化:安静时试验组的肺活量较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4664.25±801.47),(3913.77±710.34)mL;P<0.05]。③最大吸氧量和无氧功率的变化:试验组在进行负荷后即刻的最大吸氧量和无氧功率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最大吸氧量:(3.04±0.35),(2.25±0.13)L/min;无氧功率:(570.17±100.22),(498.02±112.49)W;P<0.05]。结论:在高等院校进行中长跑运动训练能有效地降低心率和血压的升高幅度,提高哈佛指数和肺通气量的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肺运动功能测试(CPET)评估制定运动处方强度指导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压、CPET指标以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3月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50例,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并进行CPET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踏车运动康复处方,根据运动负荷强度分为对照组(n=25)和研究组(n=25),分别以80%无氧阈水平和无氧阈以上50%功率强度进行12周心脏运动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CPET指标以及生命质量、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周,研究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6MW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峰值氧脉搏、峰值摄氧量以及无氧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在CPET评估制定运动处方强度指导下,高强度的心脏康复运动可以显著提高CHF患者的生命质量、心肺功能以及运动耐力,且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通气阈,观察男性肥胖高血压患者的适宜运动强度。方法:2004年从江西高校选取41例男性肥胖高血压者为观察对象。他们除了发现血压高、体质量指数超标外,无其他慢性病,平时不参加体育锻炼,受试者均知情同意。①运动处方的制定:以通气阈作为运动强度(相当于60%最大心率),让受试者进行为期1年的快走锻炼,运动时间为60min/次,隔日1次。每周三四次。②分别在实施运动处方前后按常规方法,各测定1次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和体成分、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体脂、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③要求受试者进行有氧运动,在达到通气阈时,记录下吸氧量、功率、心率、心率差、最高心率百分比、心率贮备百分比、主观运动强度、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结果:41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施运动处方前、后安静状态时各指标变化:体质量[(83.5±11.4),(78.1±7.4)kg]、体质量指数[(28.9±3.5),(27.2±2.3)kg/m2]、腰围[(95.4±8.3),(89.3±5.7)cm]、臀围[(100.6±5.9),(98.3±4.3)cm]、腰臀围比(0.95±0.05,0.91±0.04)、体脂百分比[(29.8±4.5)%,(26.6±4.3)%]、皮下脂肪面积[(147.8±35.1),(123.4±43.4)cm2];内脏脂肪面积[(109.8±57.2),(82.7±42.6)cm2]、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0.80±0.51,0.72±0.39)、收缩压[(153.3±11.9),(127.0±12.1)mmHg]、舒张压[(97.0±12.6),(80.1±7.7)mmHg]和平均动脉压[(115.8±10.4),(95.7±8.7)mmHg]都有显著性改善(t=4.956~6.772,P<0.05或0.01)。②实施运动处方前、后,在通气阈时各指标变化:吸氧量[(13.5±2.1),(16.3±2.4)mL/(kg·min)]、功率[(75.1±16.5),(102.4±17.0)W],收缩压[(172.9±22.3),(149.3±15.9)mmHg]、舒张压[(100.1±16.4),(86.8±6.6)mmHg]及平均动脉压[(124.4±17.0),(107.7±7.0)mmHg]都有显著性改善(t=4.112~5.223,P<0.05);心率、心率差、最高心率百分比、心率贮备百分比以及主观强度感觉也都有改善。结论:对于男性肥胖高血压患者,可以采用通气阈确定其适宜运动强度,即运动强度是60%最高心率、30%心率贮备和主观运动强度1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将65例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峰值功率的80%)间歇有氧运动组(22例)、中等强度(峰值功率的60%)有氧运动组(21例)、对照组(22例)。高强度运动组以3min训练、1min休息的间歇训练模式进行,每次训练10组,共40min。中等强度运动组每次持续训练40min,两组患者均训练12周,每周3次,所有患者训练前后均行超声心动图及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力。结果:训练前3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峰值功率(PP)、运动持续时间(ED)、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均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高强度运动组及中等强度运动组PP、ED、VO2peak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中等强度运动组与对照组LVEF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但均与高强度运动组有显著差异(P0.05);AT仅高强度运动组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与中等强度持续有氧运动相比,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可以更好地改善PCI术后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及有氧代谢能力,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慢性肾病患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峰值摄氧量和无氧阈的影响,测定以峰值摄氧量百分数表示的无氧阈值(anaerobic threshold,AT)强度,为慢性肾病患者的临床康复运动方案提供依据。方法:70例CK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5)、运动组(n=35)。运动组以50%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VO_(2peak))踏功率自行车,每次30min,每周3次,共12周。12周训练前后,所有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CPET),测定受试者的峰值摄氧量(VO_(2peak)),同时利用简化V-slope法判定每位患者无氧阈值。结果:训练前两组VO_(2peak)、AT以及AT占VO_(2peak)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后,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的VO_(2peak)、AT以及AT占VO_(2peak)百分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CKD患者VO_(2peak)、AT有改善作用。CKD患者以%VO_(2peak)表示的AT值(73.50±1.31%VO_(2peak))高于未经训练的健康人群(50%—60%VO_(2peak))。  相似文献   

10.
背景:6 min步行试验是一种亚极量水平的运动试验,其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因而应用较广泛,然而将步行距离转换为最大运动能力是不易的.目的:课题组创新性地在6 min步行实验中引入做功的概念,将无线遥测呼吸气体分析仪同时应用于6 min步行试验和心肺运动试验,分析6 min步行试验中的距离、做功与峰值摄氧量与Bruce方案测得的最大摄氧量之间的相关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实验于2009-03/05在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医学科完成.对象:健康受试者来自在中大医院康复医学科实习的学生,共25名,男14名,女11名;年龄(22.0±2.3)岁.方法:25名志愿者先按Bruce方案进行极量心肺运动试验,检测每位受试者极量运动时的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再接受6 min步行试验,测量每位受试者的6 min步行距离、做功和峰值摄氧量.心肺运动试验和6 min步行试验均采用便携式K4b~2气体分析仪实时检测气体交换参数,以获得最大摄氧量和峰值摄氧量.主要观察指标:①摄氧量、心率、呼吸频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②步行距离、做功、摄氧量、心率、呼吸频率的前后比较.③心肺运动试验中的最大摄氧量、无氧阈与6 min步行试验中的峰值摄氧量比较.④距离、做功与峰值摄氧量、最大摄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心肺运动试验测得的无氧阈与6 min步行试验测得的峰值摄氧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6 min步行距离与峰值摄氧量和最大摄氧量均无明显相关;6 min步行做功与峰值摄氧量呈线性相关(r=0.779 7,P < 0.001);6 min步行做功与最大摄氧量亦呈线性相关(r=0.894 1,P < 0.001).结论:6 min步行试验是一种无氧阈水平的运动试验.6 min步行做功既可反映受试者亚极量运动的能力,也能反映受试者极量运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