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行政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在提高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6月200例首台择期手术病人(实施行政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作为观察组,2016年7月—2016年12月200例首台择期手术病人(未实施行政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结果]观察组病人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高于对照组(91.50%vs 72.50%,χ~2=24.458,P0.05)。[结论]在手术开台时间管理中采取行政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巡回护士标准作业程序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根据手术护理工作环节、步骤和内容将手术前准备内容、手中安全措施的落实、术后仪器、设备的整理,调查、分析找出影响手术安全管理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设计巡回护士安全管理标准流程,并与改进前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应用巡回护士标准作业程序后第1台手术准时开台率和巡回护士在位率高于实施前,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工作缺陷的发生少于实施前,均P<0.05。结论:巡回护士标准作业程序是一种高效、优质、安全的作业流程,降低手术护理风险,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手术室安全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时间管理对首台择期手术准时开台的效果。方法 2013年1~5月选择未实施时间管理的择期手术患者502例设为实施前组,2013年7~11月,实施时间管理的择期手术患者520例设为实施后组。比较时间管理前后首台择期手术准时率及手术室护士日加班时间、手术量及手术医生满意度。结果实施前后两组手术准时率、护士日加班时间及手术医生对手术室工作满意率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实施前。结论在手术室工作中应用时间管理能明显提高首台择期手术准时率,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及医生满意度,减少手术室护士加班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集中管理日间手术模式与协同管理住院手术模式对手术运行效率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4日至2019年3月2日在我院分院区实施集中管理的眼科日间手术患者200例作为试验组,在主院区实施传统协同管理的眼科手术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模式下同期总手术量、手术间单日利用时间、首台手术准点开台率、不同眼科手术模式下接患者所用时间及手术周转时间、手术间巡回护士工作内容及外出率。结果两种模式下同期手术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单日手术间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首台手术准点开台率(98%)高于对照组(52%),接手术患者用时、手术周转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巡回护士外出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中管理眼科日间手术模式运行效率较协同管理模式更优。在手术患者和工作人员充足的情况下,集中管理模式下的日间手术还可以适当增加单日手术量以提高单日手术间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指纹考勤系统在首台择期手术准时率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首台择期手术的47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巡回护士电话催促手术医生到位、护士长登记上报的方式管理。选择2012年11月采取指纹考勤系统管理的首台择期手术4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首台择期手术准时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因手术医生迟到造成首台手术未准时开台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加强首台择期手术准时开始工作的管理非常必要,指纹考勤系统提高了首台择期手术的准时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分片区管理模式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5~10月12947例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室管理模式;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4月14300例手术患者设为实验组,实施医护一体化分片区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两组首台准时率、接台等待时间以及患者、手术医生、手术室护士满意度、护士加班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医护一体化分片区管理模式可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保证手术室各项操作规范、高效,减少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7.
李华  夏于欣  王西 《护理学报》2018,25(20):8-9
目的 探讨基于价格标识的综合管理对降低手术室非计价耗材浪费的效果。方法 通过成立管理小组,规范库房基数,定位放置非计价耗材,制作图片文字说明及价格标识,建立专科手术用物指南,并持续改进的综合管理办法,与常规管理下骨科手术中非计价耗材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综合管理后,非计价耗材的有效使用率得到提高;平均每台手术浪费量及金额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 通过价格标识综合管理手术室非计价耗材,规范管理流程,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节约意识,能有效降低非计价耗材的浪费率,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8.
孙青丽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8):3268-3271
目的探讨巡回护士工作程序对手术室护理安全的影响。方法以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应用常规护理的5545台手术作为对照组,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应用巡回护士工作程序的5732台手术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综合考虑护理人员、病房环境、医用物品、医疗器械及护理方法等五个方面的因素,针对其中影响手术室护理安全的因素制定相应措施,细化量化巡回护士工作,制定巡回护士工作程序并实施。比较两组第一台手术准时率、巡回护士在位率、手术护理质量、工作缺陷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第一台手术准时率、巡回护士在位率及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工作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护理质量,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围术期及患者术后感受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巡回护士工作程序能明显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手术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手术室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普通外科手术室护理情况以及78名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实施常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模式,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常规模式基础上实施FMEA,比较FMEA实施前后手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工作质量情况。结果FMEA实施后体位相关并发症、手术感染、锐器损伤、手术用物清点数目不符、外科手消毒不规范、医护患沟通不足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FMEA实施后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工作质量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FMEA在手术室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专科护理敏感指标监测提升手术室首台手术开台准时率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应用专科护理敏感指标进行监测)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作为观察组,2015年4月—2016年4月未干预前首台手术开台率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开台准时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首台开台准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敏感指标监测可以有效提升手术室首台手术开台准时率,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提升病人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医院管理部门应制定集束化的措施,保障手术室首台开台准时率,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11.
陈勋 《妇幼护理》2023,3(11):2690-2692
目的:探讨内科实施层级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自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内科实施层级管理模式护理管理,筛选内科30名护理人员进行研究,设置2020年6月-2021年5月为分层管理前,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比较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结果:相较于管理前,管理后内科护理质量评分各方面均显著提升(P<0.05);相较于管理前,管理后内科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层级管理模式的效果显著,能够促进内科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认可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解决医疗耗材管理中的难点。方法借鉴现代物流管理中精益管理方法,建立了医疗耗材管理系统,对普通及高值医疗耗材进行存放备用,运用医疗耗材管理模式,全面跟踪医疗耗材及统计相关数据,为手术及时、有效、安全地提供所需的医疗耗材。结果改善后医疗耗材采购周期缩短近2/3;医疗耗材金额下降10.00%;医生对物品供应满意度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精益管理理论可以使手术室医疗耗材管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7S管理模式在加强感染科低年资护士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6月医院感染科低年资护士采用常规物品管理方法,自2018年7月—2019年12月实施7S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分析比较实施前、后物品管理合格率情况、护理质量、护理人员满意度情况等。结果实施7S管理模式后,低年资护士检查过程物品分类存放、有效期管理、双人复核、备用药品清单等方面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物品管理护理质量、护理人员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7S管理模式应用于感染科低年资护士物品管理中,可有效加强物理管理合格率,提升低年资护士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满意度,缩短护理实践,减少用药错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心血管术后ICU(cardiovascular 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CSICU)护士参与研发和使用智能物资柜,提升CSICU物资管理水平,实现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流程化。方法 基于CSICU物资管理需求,借鉴智能药柜和高值类耗材的管理方法研发智能物资柜。将CSICU常用物资按来源分为高值耗材类、无菌包类和其他类分别粘贴条码,根据医生与护士的治疗操作行为,实行“医嘱组套”式管理模式,将医嘱与执行医嘱需使用的所有物资绑定,制订智能物资柜护理使用流程,并于2019年1月在该院CSICU使用,评价其使用效果。 结果 护士取用高值耗材类、无菌包类、急救物资和其他类物资所用时间均缩短(P<0.001),准确性均提升(P<0.05);护士对物资取用准确性、便捷性、计费准确性和总体满意度均提升(P<0.05)。结论 智能物资柜的研发和使用,优化了临床护士的物资取用流程,提升了护士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实现了从物资入柜、使用、计费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将颈椎手术患者气道梗阻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评价应用效果。方法 筛选颈椎手术后气道梗阻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制订循证实践方案,经过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并构建最佳证据应用策略,于2020年8月—2021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实施,比较证据应用前后审查指标的执行率以及护士对颈椎手术气道梗阻预防及管理的知识水平。结果 最佳证据应用后,23个审查指标中,19个审查指标的执行率显著高于基线审查水平(P<0.05)。护士颈椎手术气道梗阻知识水平得分由(48.38±9.40)分提升至(53.49±9.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椎手术后气道梗阻预防及管理最佳证据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和知识水平,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效的交接班模式。方法在传统交接班模式的基础上,接班者提前主动熟悉接班的内容。以护士掌握患者病情和护理措施落实到位的程度,以及患者了解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程度为评价指标,评估两种交接班模式的效果。结果采用主动接班模式,护士掌握患者病情和护理措施落实到位的程度及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交接班模式,均为P〈0.01。结论主动接班模式有助于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护士交接班的质量,有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服务警示录在胸外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根据护理服务警示录的收纳范围,制订胸外科护理服务警示录,装订成册,护理人员人手一册,应用和学习,并定时更新补充,警惕护理人员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结果应用服务警示录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病人投诉率降低,病人满意度提高(P0.01或P0.05);护理人员对服务警示录表示满意。结论应用服务警示录有助于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病人和护理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与分析磁性医院管理理念在心血管外科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2016年6月—2020年6月开展的228例心血管外科手术资料,按照实施磁性医院管理时间前后顺序分为管理前组(2016年6月—2018年6月)与管理后组(2018年7月—2020年6月)。管理前组中,患者127例,护士49名;管理后组中,患者101例,护士54名。比较两组的首台手术准时开台情况、手术接台超时情况、护士压力情况、护士离职情况以及患者手术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管理后组的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高于管理前组(96.15%vs.70.00%),手术接台超时率低于管理前组(4.00%vs.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34、4.432;P<0.05)。管理后组的护理工作及专业[(2.11±0.96)vs.(2.51±0.28)分]、工作环境与资源[(2.15±0.20)vs.(2.59±0.23)分]、工作量及时间分配[(2.32±0.23)vs.(2.60±0.26)分]、管理及人际关系[(1.95±0.28)vs.(2.41±0.17)分]、护理评分[(2.09±0.51)vs.(2.52±0.38)分]及总评分[(10.65±1.29)vs.(14.12±1.45)分]均较低于管理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28、10.313、5.765、10.181、4.880、12.780;P<0.01)。管理后组手术室护士离职率和患者手术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与管理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磁性医院管理理念应用于心血管外科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可提高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减少手术接台超时的发生,同时还可减少护士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联体内1+N驿站管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延伸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6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62例冠心病患者出院后按地域下转回基层医疗机构,医联体外的79例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和随访;医联体内的83例设为观察组,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应用医联体内1+N驿站管理模式,对下转基层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持续追踪和延伸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层就诊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疾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结果:医联体内1+N驿站管理模式的实施,医联体内冠心病患者的基层就诊情况、疾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优于医联体外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医联体外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联体内1+N驿站管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院外延伸服务,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院外管理,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提高患者对基层医院的信心和基层就诊率,促进基层首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