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电针激发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估早期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NPSLE)患者脑细胞功能储备的价值。方法 对25例NPSLE患者于电针激发前(基础状态)与电针激发状态下行SPECT脑血流灌注成像,经视觉分析和定量分析判定脑血流灌注和功能异常区,比较不同状态下全脑及各脑区血流灌注值的差异。结果 基础状态下,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于25例共见138处局灶性脑血流灌注异常和功能低下区,其中15例(15/25,60.00%)存在全脑皮质弥漫性血流灌注及功能低下;电针激发状态下病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完全及明显改善率为72.46%(100/138),且全脑及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血流灌注值均明显高于基础状态(P均<0.05)。结论 电针激发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能可视化评估早期NPSLE患者功能低下脑细胞及其功能储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CTP),对急性自发性高血压出血性脑卒中(shICH)血肿周围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定量测量,评价脑血肿周围组织灌注参数改变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26例临床及CT确诊的幕上shICH患者行CTP检查,自发病到灌注扫描的时间为8~19 h.以血肿最大层面为参照,测量血肿周围1 cm内及对侧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获得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患侧/健侧).电话随访患者脑出血后1个月生活表现,并记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分值.结果 shlCH血肿周围带CBV值为(1.61±1.53)ml/100 g、CBF值为(16.48±12.58)ml/(100 g·min),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Z=-2.603、-4.178,P<均0.05);MTT值为(9.12±2.57)s,较对侧镜像区明显延长(t=4.747,P<0.05).血肿周围CBV、CBF值与BI相关(Z=-3.40、-2.98,P均<0.01),参数MTT、rCBF、rCBV、rMTT与近期预后无关(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848,且CBV界限值为1.24 ml/100 g时,敏感度66.67%,特异度为100%;CBF界限值为8.44 ml/(100 g·min)时,敏感度100%,特异度为72.70%.结论 CTP可预测shICH血肿患者近期预后,在一定范围内,血肿周围CBV、CBF值越大,提示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变化与周围组织早期缺血性损伤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注血组和对照组,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利用GE LightSpeed螺旋CT扫描机灌注成像及计算机辅助系统制作大鼠脑CT灌注参数图,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与大鼠脑TTC染色和HE-染色进行比较.结果血肿周围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低灌注梯度依色阶变化表现为多层彩色环绕带,呈"靶样"改变;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呈波动性改变,血肿周围rCBF和rCBV在注血后1 h降至最低,其后逐渐回升.TTC染色血肿周围未见白色梗死区;HE-染色可见血肿周围组织疏松,细胞不同程度水肿,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变性.结论大鼠脑注血后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显著降低可引发周围组织早期缺血性损伤,CT灌注成像可在活体下显示血肿周围异常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为脑出血临床救治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近期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81例,术后两周行基底节区CT灌注成像,术后3月为患者行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估,了解患者近期预后与术区局部脑血容量(r CBV)、局部脑血流量(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的相关性。结果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 CBV、r CBF及MTT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近期预后与r CBV、r CBF呈正相关,与MTT呈负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预测患者近期预后有指导意义,患者的近期预后和术区周围脑组织的灌注状态密切相关,灌注越好,患者的近期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期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局部脑血流变化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注血组和对照组,每组分为注血(或注射)后1h、3h、6h、12h、24h、48h及72h7个实验小组,分别将40μl新鲜自体血或生理盐水通过微量注射泵注入大鼠脑右侧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利用CT灌注成像对大鼠进行动态增强扫描,通过计算机辅助脑灌注成像软件制作大鼠脑CT灌注参数图,并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测定。结果注血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低灌注梯度依色阶变化表现为多层彩色环绕带,呈“靶样”改变。血肿边缘区rCBF和rCBV显著低于血肿外层区;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呈波动性改变,注血后1h rCBF降至最低,其后逐渐回升并再次下降;血肿周围rCBV在注血后1h最低,以后逐渐增加,并于注血后24h增加至峰值。结论脑出血发生后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液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血肿占位效应及其所致的颅内压增高,以及脑血流最初下降所促发的脑血流自身调节,在血肿周围脑血流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动态CT灌注成像对急性期及亚急性期高血压脑血肿周围组织灌注情况进行观察,并探讨其转归。方法对1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于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行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扫描。测量血肿周围组织及对侧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急性期血肿最大层面血肿及周围低灌注区面积,于亚急性期选择与急性期同一层面测量血肿周围强化环所包围的面积。结果灌注参数图示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CBF、CBV均较对侧镜像区降低(Z分别为3.124、3.239,P值均小于0.05),MTT较对侧延长(Z=2.726,P〈0.05)。亚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CBF亦较对侧降低(Z=3.408,P〈0.05),与急性期比较无明显变化(Z=1.136,P〉0.05);血肿周围组织CBV也降低(Z=2.159,P〈0.05),但是与急性期比较有较明显升高(Z=1.988,P〈0.05);MTT较对侧延长(Z=3.351,P〈0.05),与急性期比较无明显差异(Z=1.193,P〉0.05)。急性期血肿最大层面血肿及周围组织之低灌注区面积与亚急性期同一层面血肿周围强化环所包围之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Z=1.590,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肿周围于急性期存在低灌注状态,而经保守治疗后这种低灌注状态在亚急性期并不会有明显改善,且处于低灌注状态的组织最终很可能会坏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中血管表面通透性(P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 对30例急性和亚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比较患侧与健侧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PS]的差异,分析梗死侧血管通透性增高表现.结果 急性脑梗死灶核心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周围脑组织与健侧脑组织CBF和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TP和PS呈延迟和增高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治疗后在行常规CTP后延迟30 min平扫,可见梗死区域内高密度对比剂外渗改变,其PS值高达(9.20±1.43)ml/100 (ml·min).结论 CT血管PS血流动力学指标可用于脑梗死继发出血或脑出血转化的监测,指导临床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CT灌注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方法对15例临床诊断TIA的病人行CT灌注成像,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到达峰值时间、血流量和血容量,对这些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TIA患者中有8例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达峰时间延迟和/或血流量下降;另外7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15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12.01±3.53)s和(10.31±2.68)s,经配对t检验:t=3.68,P<0.01,两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两侧平均血容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脑灌注成像能够为TIA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显示灌注异常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临床诊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发病时间≤48h的20例临床诊断为TIA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依次进行头颅CT平扫、脑MSCT灌注成像(CTPI)及头颈部CTA检查,观察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达峰值时间(rTP),并与CTA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临床症状相对臆的灌注异常区与对侧相比,CTPI表现为患侧rTP延迟(t=3.04,P=0.008),CTA表现为责任血管的小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但两者间无明确相关性(r=0.32,P=0.17)。结论脑灌注成像能够提供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信息,配合头颈部CTA了解其责任血管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全脑灌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拟诊TIA患者20例,均在症状出现24小时内行头颅CT平扫及CT Perfusion检查,将脑血流异常区与健侧对应区的情况做对比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15例患者出现腔梗改变。20例患者均出现灌注异常区,患侧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时间较健侧明显延长(P0.05),同时15例患者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延长(P0.05)。15例患者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CBV)较健侧略有增加(P0.05),所有患者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无明显改变。结论双源CT全脑灌注能较好地反映TIA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骨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初步探讨MSCT灌注成像方法在骨肿瘤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骨肿瘤患者进行MSCT灌注成像,图像重建后送至AW 4.0工作站,利用Perfusion 2 软件计算并分析灌注图像和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结果所有肿瘤部位的BF、BV、PS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而MTT值明显小于正常组织,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SCT灌注成像是一种准确且相对简捷的定量评估骨肿瘤性病变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4例脑肿瘤行MSCT灌注成像扫描,其中脑胶质瘤10例,脑转移瘤9例,脑膜瘤7例,垂体瘤5例,脑胶质瘤复发3例.以3.5 ml/s速率静脉团注非离子对比剂50 ml,采用CT电影扫描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层厚10 mm/2i,扫描延迟时间5 s,数据采集45 s.应用Perfusion 软件进行灌注成像分析.结果脑肿瘤的血流量(CBF)值均显著增加,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垂体瘤;脑血容量(CBV)值稍有增加,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垂体瘤无增加);平均通过时间(MTT)在转移瘤有明显延长;脑表面通透性(PS)值均显著增加,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复发胶质瘤的CBF值达110 ml/(100 g*min); PS图有助于肿瘤范围的准确界定和发现小病灶.结论 MSCT灌注成像在显示脑肿瘤血流灌注的特点、在脑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范围的界定以及在肿瘤术后复发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灌注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 (2DM )病人 ,及 2DM伴高血压病人脑血流的灌注特点。方法 用 99mTc ECD对 71例临床诊断为 2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脑SPECT显像。同时观察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的变化 ,并用APP17肽加以干涉。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脑颞叶、额叶皮层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稀疏区及缺损区 ,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更为明显。糖尿病大鼠颞叶、顶叶血流灌注减少 ,而用APP17肽干涉的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灌注有所改善。结论 在老年 2DM病人中 ,尽管尚未出现脑出血及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 ,但已有脑血流灌注减少 ,脑SPECT的检查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防治起到了敲响警钟的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提示APP17肽对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灌注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MR灌注加权成像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后循环远端缺血(PCDI)患者血液动力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57例后循环远端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另取同期接受体检的正常人6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MR灌注加权成像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比较两组人员后循环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各类灌注值比值情况,并分析后交通开放情况与各类灌注值比值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后交通动脉、软脑膜动脉以及新生微小血管显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兴趣区(ROI)/脑血流量(CBF)、ROI/脑血容量(CBV)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OI/平均通过时间(M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后交通开放组ROI/CBF水平明显高于未开放组,ROI/MTT水平明显低于未开放组(P<0.05)。结论MR灌注加权成像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可客观评价后循环远端缺血患者缺血区的血液动力学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脑胶质瘤MR灌注成像和病理分级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和相对脑血流量(rCBF)在评估脑胶质瘤组织病理学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对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的患者(低级别胶质瘤13例,高级别胶质瘤23例)行MR灌注成像及常规MRI检查。由灌注数据获取脑血流容积(CBV)图和脑血流量(CBF)图,计算出最大rCBV值和最大rCBF值。结果:高级别胶质瘤最大rCBV值及最大rCBF值分别为6.55±4.23和3.34±1.85,低级别胶质瘤分别为1.70±0.49和1.18±0.36,两组间最大rCBV值和rCBF值均有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1);非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最大rCBV值和最大rCBF值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812,P<0.05)。对于脑胶质瘤的定性评价,MR灌注成像结果与常规T1增强图像结果有时不吻合,不吻合率达30%。结论:MR灌注成像能有效地在术前评价脑胶质瘤的病理级别,最大rCBV值结合最大rCBF值可以更好地评估脑胶质瘤组织病理学分级。  相似文献   

16.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输入函数在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脑血管CT成像(CTA)扫描中的运用及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表现特点.方法 对35例临床诊断脑缺血患者行CTP联合CTA检查,将CTP所得动脉输入函数峰值时间作为脑血管CTA扫描的延迟时间,根据CTA和CTP的结果分析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结果 以动脉输入函数峰值时间作为延迟时间所得脑血管CTA图像能清晰显示Willis环和颅内动脉三级分支结构.13例单侧颈内动脉中度及重度或闭塞患者病变侧达峰时间(TTP)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病变侧脑血容量(CBV)较健侧明显增高 (P<0.05).结论 利用动脉输入函数峰值时间确定脑血管CTA扫描延迟时间具有较高准确性;灌注参数达峰时间(TTP)在显示颈内动脉中、重度或闭塞患者脑灌注缺损区具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技术在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状态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2月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单侧颈内动脉闭塞且无其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35~76岁(52.2±15.5岁),均行3D ASL序列灌注成像检查,使用Functool软件将原始数据自动生成脑血流量(CBF)伪彩图,分别于闭塞侧颈内动脉供血区及镜像区额叶、顶叶、脑室旁白质区、基底节区选取感兴趣区(ROI=200±20 mm2),并对比责任颈内动脉供血区与镜像区不同标记后延迟(PLD)时间脑血流量值差异。结果入组患者中,左侧颈内动脉闭塞12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10例,3D ASL(PLD:1 525 ms)时闭塞颈内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值明显低于镜像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LD为2 525 ms时,闭塞颈内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值略低于镜像区,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ASL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及灌注状态,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测临床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低强度半导体激光鼻腔内照射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9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血管内照射(ILIB)组18例与鼻腔内照射(LINC)组21例。ILIB组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固定头位,先做SPECT基础脑灌注显像,随即行半导体激光血管内照射,时间30min,治疗后再做SPECT脑灌注显像。LINC组同样先做SPECT基础脑灌注显像,随即行半导体激光鼻腔内照射,时间30min,治疗后再做SPECT脑灌注显像。采用脑血流功能变化率(BFCR%)数学模型对患者病灶区和镜像区进行定量分析。结果2组激光治疗30min后,SPECT显示其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状态均有明显改善,以病灶区局部脑血流量和脑细胞功能改善更为显著。治疗后病灶区局部/全脑灌注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镜像区局部/全脑灌注比值较治疗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区BFCR%明显高于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组间病灶区局部/全脑灌注比值及BF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能改善脑梗死患者局部病灶脑血流量,激活脑细胞功能,有着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三维(3D)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成像技术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特征。方法:选择24例AD患者和21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老年人,采用ASL序列进行灌注成像。将获取的脑血流图像(cerebral blood flow,CBF)采用基于体素分析方法经后处理配准进行全脑分析,比较2组的脑血流灌注情况,并探讨AD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特征。结果:与正常老年人相比,AD患者的双侧颞枕顶叶皮层、左侧边缘叶及左侧胼胝体压部的脑血流量CBF明显降低,同时双侧丘脑、右侧壳核、右尾状核头部及右侧颞叶白质区的CBF明显增高。结论:基于体素的ASL全脑分析揭示了AD认知损害过程中相关脑区的血流灌注异常,作为一种无创的血流动力学检查新技术,ASL可能对进一步研究AD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参数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患者亚急性期血肿量的相关性。方法 HCH亚急性期患者100例,均行CT灌注成像检测血肿区及对称健侧区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血容量、表面通透性等灌注参数,并依据血肿量分为低量组(5~30mL)40例和中量组(31~60mL)60例,比较2组CT灌注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T灌注参数与血肿量的关系。结果 HCH亚急性期患者血肿区血流量[(9.62±1.58)mL/(min·100g)]、血容量[(1.06±0.12)L/g]明显低于对称健侧区[(26.34±3.12)mL/(min·100g)、(1.88±0.20)L/g],平均通过时间[(11.27±1.24)s]、表面通透性[(2.14±0.22)mL/(min·100g)]明显高于对称健侧区[(5.42±0.56)s、(1.19±0.14)mL/(min·100g)](P0.05);中量组血肿区血流量[(8.60±0.94)mL/(min·100g)]、血容量[(0.86±0.10)L/g]明显低于低量组[(11.14±1.26)mL/(min·100g)、(1.35±0.16)L/g],血肿区平均通过时间[(12.26±1.38)s]、表面通透性[(2.33±0.26)mL/(min·100g)]明显高于低量组[(9.78±1.04)s、(1.85±0.20)mL/(min·100g)](P0.05);血流量、血容量与血肿量呈负相关(r=-0.821,P0.001;r=-0.836,P0.001),平均通过时间、表面通透性与血肿量呈正相关(r=0.811,P0.001;r=0.842,P0.001)。结论 CT灌注成像中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表面通透性与HCH亚急性期患者血肿量有关,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