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过观察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最佳位置的应用效果,并针对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P波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00例恶性血液病病人应用腔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植入PICC,置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特征性P波,以此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通过X线片验证结果,并分析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P波的原因。[结果]197例病人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显示特征性P波,其中23例经原因分析和处理后显示;3例始终无特征性P波显示。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特征性P波与X线定位法相比,判断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的灵敏度为98%,特异度为100%。影响心电图特征性P波显示的原因主要是心电示波不清、导管异位、送管过快。[结论]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出现能够有效指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最佳位置,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和排除不能显示特征性P波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管定位新技术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需行周期性静脉化疗、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患者应用导管定位新技术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下行PICC。操作在心电监护仪辅助下完成,以PICC导管内导丝为探测电极,监测导管头端位于右心房内时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PICC导管头端位置。结果:本组10例PICC置管时均获得右心房内心电图直立P波,并经X线胸片证实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结论:心房内心电图出现特征性P波可提示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的P波比例及体位改变对P波比例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入住蚌埠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监护室行PICC置管的289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置管成功后将患儿肢体摆放于体位1与体位2(自然体位)时分别进行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固定后拍摄体位2时胸部X片。比较两种体位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研究体位2时P波比例与导管尖端位置的关系。结果 :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腋静脉、头静脉、颞浅静脉置入PICC时,两种体位时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尖端位于T4-T6时,P波比例95%CI为0.64~0.67;腔内心电图定位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是94.9%与100.0%。结论: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特征性P波比例在0.64~0.67之间时,PICC导管尖端有95%的可能处于最佳位置,体位改变影响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P波比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PICC导管腔内心电图定位时最佳的P波幅度选择方式。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795例PICC置管患者,按手指时间将其分成A、B 2组,A组腔内心电图定位时选择将导管尖端位置停留在P波波幅最高水平,B组腔内心电图定位时导管尖端位置停留在P波正向波幅为QRS波幅50%~80%水平,所有患者置管后进行胸片X光检查,以导管尖端在胸T6-T7椎体水平作为导管最佳位置,对比2组患者导管最佳位置的比率。结果 A组导管尖端到达最佳位置的比率为23.59%,B组导管尖端到达最佳位置的比率79.15%,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45.360,P<0.001)。结论 PICC导管腔内心电图定位时导管尖端位置停留在P波波幅是QRS波幅50%~80%水平时更有利于导管尖端达到最理想的位置,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最佳位置在上腔静脉下段与右心房交界处[1-2]。最常用定位方法是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检查,以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如果出现异位需进行调整,部分患者需要多次调整才能到位。但是,无法从X线上精确观察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为了提高导管的一次到位率,近年来,国内开展了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指导PICC头端定位,通过观察Ⅱ导联P波振幅的变化判断导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生理盐水推注法引导腔内心电图行三向瓣膜式PICC实时定位的可行性、安全性、精确性,为该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7月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00例,运用生理盐水推注法引导腔内心电图在置管中实时定位,导管放置靶区为上腔静脉内靠近右心房连接处,置管后通过胸部正位X线摄片定位评价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效果。结果该技术的可行性为100.00%。心电图引导过程中患者均未发生与心电图技术相关的并发症。与置管后X线胸片对比,84.00%的导管到达准确的目标位置。结论通过生理盐水推注引导的腔内心电图可指导三向瓣膜式PICC头端运行方向,技术安全、取材便利,能够提高导管头端到位准确性能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臂内收30°时腔内心电图下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4月在我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腔内心电图下PICC导管尖端定位时,置管侧手臂外展90°为对照组,置管侧手臂内收30°为观察组。PICC置管术中进行腔内心电图定位,以出现正向最高P波视为导管头端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观察患者平卧手臂摆放角度由外展90°变成内收于躯体侧30°时,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导管留置长度。结果观察组105例(100%)腔内心电图P波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上壁交界连接点,对照组98例(93.3%)导管尖端滑入右心房;患者手臂内收30°较外展90°,腔内心电图的P波振幅平均增大6.98 mm,2组P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850,P0.001);2组在出现高振幅正向P波时导管留置长度平均相差1.82 cm,2组患者导管留置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147,P0.001);观察组置管后经胸片判断,置管一次到位率为100%。结论经贵要静脉和肱静脉置入导管,术中置管侧手臂摆放角度由外展90°变换成内收30°时导管头端向右心房方向移动。操作者依据腔内心电图进行术中导管尖端定位从而确定导管最终体内留置长度时,手臂摆放角度应为内收30°,以确保患者卧位及手臂活动变化时,导管尖端始终留置在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其对置管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因各种临床情况需置入PICC的62例患者。置入操作在X线透视下完成,同时以PICC导丝为探测电极,监测导管头端位于不同血管部位时的腔内心电图。结果所有患者通过导丝介导均能获得腔内心电图。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为(1.11±0.36)mm,导管头端位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的上、中、下段,右房交界处及右房中、下部时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分别为(1.11±0.36)mm、(1.12±0.28)mm、(1.56±0.45)mm、(4.03±1.87)mm、(5.90±2.45)mm、(7.90±2.95)mm、(9.87±2.77)mm、(5.00±1.76)mm、(2.50±1.73)mm。10例患者最初导管头端异位于颈内静脉,此时P波振幅为(1.14±0.34)mm。结论以PICC导丝作为探测电极可引出腔内心电图,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与PICC头端位置有关,最大P波振幅可指导导管头端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定义、原理、发展、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PICC导管头端的位置直接影响着PICC导管的置入与使用,置管过程中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方法因操作经济简便,定位准确,受到置管护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科住院且具有PICC置管指征并经上肢或头部置管的新生儿108例,置管后先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通过观察特异性P波振幅变化,引导尖端置入在最佳位置,术后再行X线胸片定位,前后比较导管尖端是否达到理想的位置。结果:X光摄片定位显示,导管尖端处于第 5~7胸椎之间的有97例,处于第3~4胸椎有3例,处于第8~10胸椎的有4例,有P波出现但幅度与导管深浅变化不明显的2例,无特异性P波显示的2例,但胸片显示其导管尖端在位(假阴性)。一次置管到达理想位置的成功率为89.8%,PICC置管耗时平均为(20.5±4.2) min。97例位于第 5~7胸椎之间的患者,均能观察到不同程度特异性P波,其中P波增高的波幅≤R波波幅的50%有37例,P波为R波波幅的50%~80%有60例。经计算,心电监护仪定位技术对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特异度为77.8%,敏感度为97.9%。结论: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能准确判断导管尖端位置,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对2015年3~9月30例患者采用心电图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通过心电监护仪上Ⅱ导联P波在上腔静脉、右心房等不同部位的改变来判断PICC尖端位置。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置管,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的到位率为100%,其中在T6位置5例,T7位置21例,T8位置4例,置管后无需重新调整导管头端位置。结论: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应用便捷、实时、安全,操作简单易学,可有效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尖端到达最佳位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前端闭合式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19例心电图有正常P波、应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进行静脉化疗的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外测量的方式(横L法),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后都进行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定位方式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到位率为76.67%,理想率为38.33%;对照组PICC导管到位率为76.27%,理想率为45.76%,两组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及理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可应用于前端闭合式PICC导管尖端位置定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符合PICC置管要求的新生儿1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置管结束后再行X线胸片检查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将0.9%氯化钠溶液作为探测电极,拾取PICC穿刺的新生儿心腔内心电信号,根据心腔内心电图P波的特征性变化来实时定位导管,置管结束后再行X线胸片检查并用胸片结果评价定位效果。结果对照组一次到位率为85.0%、穿刺点出血(1.87±1.7)ml,观察组一次到位率为95.0%、穿刺点出血(1.20±1.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精确性为87.5%。结论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指导新生儿非导丝PICC导管尖端运行方向,该技术安全性高、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的形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患者应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行PICC置管术,观察心电监护仪Ⅱ导联,分析出现双峰P波、特征性高尖P波、双向P波的引出率及定位准确率。结果185例患者中,Ⅱ导联出现特征性高尖P波共173例,引出率为93.5%,其后同时出现双向P波的共127例,引出率为68.6%,定位准确率97.1%;在高尖P波出现之前就已出现双峰P波的共96例,引出率为51.9%,定位准确率为96.9%;12例患者没有引出特征性高尖P波及双向P波,其中7例患者只引出了双峰P波,这7例患者导管尖端均能准确定位。结论双峰P波可以作为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补充定位条件,与特征性高尖P波及双向P波同时作为导管尖端定位的依据,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中具有积极意义及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动静脉导管(PICC)术时心电导引峰值定位与X线定位导管尖端最佳位置时的刻度出现差异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将2017年2月~8月收治的710例患者作为置管方式改进前患者,实施常规PICC置管方式置管;2017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710例患者作为置管方式改进后患者,在常规置管方式基础上更改纱布叠放方式、调整X线定位时的体位、腹胀患者导管深度及头端开口型耐高压导管的导丝后撤长度。比较置管方法改进前后腔内心电图P波峰值刻度与X线定位最佳位置刻度差异的发生率。结果:置管方法改进后出现心电导引峰值定位与X线定位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刻度差异发生率低于置管方法改进前(P 0. 05)。结论:PICC置管后首次固定应使贴膜下的纱布覆盖在以穿刺点为中心的1~2 cm范围内的导管打弯处;患者在卧位时手臂外展90°置管,当进行X线定位时,尽量保持手臂位置自然下垂;患者有腹胀疾病时置管深度应比腔内心电图峰值刻度少送1 cm;头端开口型导管利用金属导丝电极进行心电定位时,需将导丝后撤至头端导管内1 cm使PICC导管头端开口达到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图定位法在贝朗双腔PICC管与巴德三向瓣式PICC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B超引导下进行PICC置管时结合心电图定位患者135例,将其随机分为贝朗双腔PICC组35例和巴德三向瓣式PICC组100例。贝朗双腔PICC管定位时连接专用转换器引出腔内心电图;巴德三向瓣式导管使用自购鳄鱼夹导联线,一头夹导管尾部的金属导丝,一头夹心电导联线RA电极,通过注射生理导电引出腔内心电图;两者均通过Ⅱ导联P波的改变来判断PICC尖端位置。结果:贝朗双腔PICC管引出的腔内心电图波形持续稳定,送管过程P波特异性改变明显,均观察到P波变化,P波特异性改变灵敏度100%。三向瓣式管引出的腔内心电图基线稍乱,杂波多,P波振幅变化无贝朗导管明显,2例特异性改变不明显,灵敏度98%。结论:心电图指导PICC尖端的定位是通过心房内心电图监测Ⅱ导联P波的改变来判断导管在上腔静脉,做到置管和定位一体化,可用于临床上各种PICC导管,提高上腔静脉到位率和CAJ点的精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辅助心电图引导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定位的价值。方法选取PICC置管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胸部X线片定位PICC头端位置的方式进行置管,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和超声监测技术对患者PICC管进行头端定位。比较2组患者头端到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于PICC置管术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头端到位率达到93. 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 7%(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只有5. 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 7%(P 0. 05)。观察组患者对于PICC置管术及后期护理的满意率达到91. 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 0%(P 0. 05)。结论采用超声监测技术辅助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术,能够较为精准地对PICC管进行头端定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陈佳  熊巍  张丽芳  张纯 《护理学报》2021,28(7):69-73
目的 探讨手臂内收30°时腔内心电图下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2 月—2019 年4月在我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腔内心电图下PICC导管尖端定位时,置管侧手臂外展90°为对照组,置管侧手臂内收30°为观察组。PICC置管术中进行腔内心电图定位,以出现正向最高P波视为导管头端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观察患者平卧手臂摆放角度由外展90°变成内收于躯体侧30°时,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导管留置长度。结果 观察组105例(100%)腔内心电图P波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上壁交界连接点,对照组98例(93.3%)导管尖端滑入右心房;患者手臂内收30°较外展90°,腔内心电图的P波振幅平均增大6.98 mm,2组P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850,P<0.001);2组在出现高振幅正向P波时导管留置长度平均相差1.82 cm,2组患者导管留置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147,P<0.001);观察组置管后经胸片判断,置管一次到位率为100%。结论 经贵要静脉和肱静脉置入导管,术中置管侧手臂摆放角度由外展90°变换成内收30°时导管头端向右心房方向移动。操作者依据腔内心电图进行术中导管尖端定位从而确定导管最终体内留置长度时,手臂摆放角度应为内收30°,以确保患者卧位及手臂活动变化时,导管尖端始终留置在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19.
总结1例镜面人使用腔内心电引导PICC置管的护理体会.置管前先做好评估,预测置入长度,置管时腔内心电实时定位.通过特殊的导线连接方法对镜面人PICC置管进行腔内心电引导,使导管头端最终留置在最佳位置,规避了导管头端位置过深或过浅的风险.患者住院期间PICC导管使用良好,最终因病情需要带管出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在三向瓣膜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60例需置入三向瓣膜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引导头端定位,对照组采取常规测量长度,置管后胸片定位,对两组三向瓣膜PICC导管头端定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到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三向瓣膜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腔内心电图能够取得理想的应用效果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优选头端定位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