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2例脑瘫患儿(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49.5±21.5个月;痉挛型四肢瘫11例、痉挛型双瘫22例、痉挛型偏瘫5例、徐动型2例、肌张力障碍型2例)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和评估;采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析不同GMFCS等级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表现,以及粗大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儿的GMFCS等级越高,PEDI标准分越低;GMFM66与PEDI的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尺度化分之间的相关性最高(r=0.84),与社交能力尺度化分的相关系数为0.72。结论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应把粗大运动功能训练作为脑瘫康复的主要训练项目,并依据不同GMFCS分级确定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4~12岁不同类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手功能受损的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43例4~12岁脑瘫患儿采用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和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进行评定.结果 痉挛性双瘫患儿33例(60.0%)GMFCS和MACS分级Ⅰ~Ⅱ级;痉挛性四肢瘫患儿28例(75.7%)GMFCS和MACS分级Ⅲ~Ⅴ级;痉挛性偏瘫患儿21例(55.3%)GMFCS和MACS分级Ⅰ级,2例患儿GMFCSⅡ级,14例MACS Ⅱ级.GMFCS与MACS之间的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r=0.67,P<0.05).结论 GMFCS和MACS评价可以明确不同类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手功能的受损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学龄期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和手功能分级系统的稳定性,为制定康复干预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6所特殊学校就读的77例脑瘫患儿,采用中文版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和手功能分级系统进行运动功能分级,采用评估者一致性和加权Kappa系数分析77例患儿首次与最终评级的一致性,确定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和手功能分级系统的稳定性。结果 64例(83.1%)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最终评级与首次评级保持一致,加权Kappa值=0.89(95%CI=0.79~0.93);54例(70.1%)的手功能分级系统最终评级与首次评级保持一致,加权Kappa值=0.68(95%CI=0.55~0.80)。结论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评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手功能分级系统评级的稳定性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粗大运动功能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现,明确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共有来自上海三家康复机构、年龄为18~90个月的脑瘫患儿118例参加此项研究。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比较不同GMFCS级别间PEDI各项分值之间的差异,分析GMFCS和GMFM各项分值与PEDI分值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不同GMFCS级别间的PEDI分值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EDI的分值大多会随着GMFCS级别的降低而增高,其中移动能力最为低下;PEDI尺度化分与GMFCS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s=0.50~0.85,P<0.001);与GMFM各项分值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r=0.54~0.85,P<0.001),其中移动能力与GMFCS和GMFM各项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略高。 结论不同粗大运动功能的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粗大运动功能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越强。通过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可能可以改善脑瘫患儿的移动能力,同时还应该兼顾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与照顾者援助负担问的相关性。方法:4~18岁的脑瘫患儿及相关照顾者31例,采用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脑瘫患儿进行运动功能分级,同时采用中文译本的能力低下患儿评定量表(PED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照顾者援助负担评定。结果:轻中度与重度患儿月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中度脑瘫患儿的PEDI功能性技能项目得分明显高于重度脑瘫患儿,照顾者援助项目得分也明显高于轻中度患儿,此外功能性技能项目得分与照顾者援助项目得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r=0.70~0.95,P〈0.01)。结论:重度运动功能受损的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低于轻中度患儿,同时照顾者的援助负担也明显高于轻中度患儿,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越低,其照顾者的援助负担就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效果。方法对132 例实行SPR手术治疗的患儿按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比较各组间疗效。结果不同GMFCS分级脑瘫患儿SPR术后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1);GMFCS Ⅰ级者肌张力下降更为明显(P<0.01);GMFCS Ⅱ级者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更为显著(P<0.001);GMFCS Ⅰ级与GMFCS Ⅳ级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其余各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67)。结论SPR手术对于不同GMFCS分级脑瘫患儿的疗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学龄期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智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对93例学龄期脑瘫儿童进行评估。结果粗大运动分级结果与智商无相关性(r=0.184,P>0.05),粗大运动分级结果与社会适应行为无相关性(r=0.056,P>0.05)。结论学龄期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智力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何凤翔  徐艳  谢文龙 《中国康复》2017,32(5):358-361
目的:观察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4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躯干控制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强化前馈控制的躯干训练。在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2组患儿平衡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来评定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儿ADL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儿的BBS,GMFM,FMA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训练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干预的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纳入对照组,另选取同期采用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干预的3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纳入观察组,两组均干预6个月。比较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足背屈角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足背屈角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干预,可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及足背屈角,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学龄期脑瘫儿童的构音障碍与脑瘫类型、运动功能、智力及语言发育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Frenchay 活动量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语言发育评定法(S-S)对全校102 名脑瘫学生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脑瘫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构音障碍,不同障碍程度在构音8 个分项的障碍表现不同。构音障碍的程度与脑瘫类型、智力水平及语言发育水平相关,与粗大运动障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1.
张晓丽  王文香  史惟  杨红  钟晨 《护理与康复》2013,(12):1127-1130
目的 分析不同手功能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了解脑瘫患儿手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文版脑瘫手功能分级系统和中文版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对74例〉4岁的脑瘫患儿进行测评,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手功能级别脑瘫患儿的年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脑瘫分型,手功能分级分布不同;不同手功能级别患儿的中文版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分值表现出明显差异性,手功能评级与中文版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分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s=-0.61~-0.82,P〈0.001),中文版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分值间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67~0.86,P〈0.001).结论 脑瘫患儿的手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之间有良好相关性,加强手功能训练可提高脑瘫患儿的自理能力、移动能力和社会机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4—12岁脑瘫儿童运动功能与生存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4—6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上海市徐汇区华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科、上海市闵行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科、上海市宝山区金惠康复医院和上海市浦东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康复干预的4—12岁的脑瘫儿童和家庭为研究对象,共90例脑瘫儿童和家长纳入研究,其中脑瘫儿童包括男性54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7.40±2.44)岁;4—7岁59例,8—12岁31例,采用中文版脑瘫儿童生存质量问卷(cerebral palsy quality of life,CPQOL)评价生存质量,采用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采用中文版脑瘫患儿手功能的分级系统(manual abil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MACS)进行手功能分级,通过分析GMFCS、MACS与CPQOL各项分值之间的相关性明确脑瘫儿童运动功能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GMFCS分级与7个CPQOL分区中的5个分区有着较弱的相关性,其中与社会福祉和受容度、功能、参与能力与躯体健康、情绪健康与自尊4个分区为负相关(r=-0.29—-0.38,P0.05),表明GMFCS分级越高上述4个分区的分值就越低,也就是相关的生存质量就越低,此外GMFCS分级还与疼痛和残障的影响分区呈现较弱的正相关(r=0.28,P0.05),表明GMFCS分级越高,脑瘫儿童受到疼痛和残障的影响就越明显。与GMFCS相比,MACS只有与CPQOL的社会福祉和受容度、功能两个分区呈现更弱的相关性(r=-0.27,P0.01;r=-0.23,P0.05)。与较小年龄脑瘫儿童(4—7岁)相比年龄较大脑瘫儿童(8—12岁)的GMFCS分级与CPQOL各分区的相关性更为明显。结论:粗大运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脑瘫儿童的生存质量,与粗大运动功能相比手功能对生存质量的影响较小,较大年龄组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对脑瘫患儿肢体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南昌市两所三甲医院脑瘫患儿6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长达6个月的协同护理模式。评价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中D区、E区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同护理干预助于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患儿的肢体康复起着正向促进作用,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学龄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5例脑瘫患儿分为3组:①减重训练组(即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结合运动疗法,11例);②非减重训练组(即平板步行训练结合运动疗法,12例);③常规训练组(即常规步行训练,12例)。所有脑瘫患儿入选后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8周、12周时进行以下评定: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站立和行走两项,步行能力(WA),步行效率(WE)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结果3组脑瘫患儿的各项评定指标在康复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12周的训练后,康复疗效较训练前改善(P<0.05)。GMFM、WA、WE和FAC均显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效果显著(P<0.001)。结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和步行效率,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中的站立与行走功能以及功能性步行分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配合根据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评估结果而设定的动作进行训练(指导家长参与)的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瘫患儿按粗大运动功能测试分级系统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主要是Bobath疗法)、理疗等,观察组采用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指导家长参与根据PDMS—GM量表评估结果而设定的动作进行训练。于治疗前后用88项版本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测评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所测的GMFM-88的总百分比较治疗前提高(P〈0.001),但观察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常规康复治疗配合根据PDMS—GM量表评估结果而设定的动作进行训练(指导家长参与)的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动平板训练对学龄期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学龄期脑瘫患儿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平板训练,每周3次,共12周。训练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步行速度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及肌张力进行评定。 结果训练前,2组患儿GMFM-88评分、步行速度、MAS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12周后(训练后),2组患儿GMFM-88站立项目(D)、走跑跳项目(E)、步行速度、伸膝肌群MAS评分、屈膝肌群MAS评分、跖屈肌群MAS评分均较组内训练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训练组患儿GMFM-88站立项目(D)[(33.60±2.22)分]、走跑跳项目(E)[(47.40±5.35)分]、步行速度[(29.95±6.21)m/min]较对照组改善较为明显(P<0.05)。 结论运动平板训练可显著提高学龄期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对改善下肢痉挛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脑瘫类型及合并症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脑瘫临床类型及合并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26例脑瘫患儿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对其粗大运动功能进行分级,然后分析与临床类型及合并症之间的关系。结果脑瘫患儿GMFCS分级水平与临床类型及合并症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01);GMFCS分级显示,55.1%的痉挛型患儿为Ⅰ、Ⅱ级;53.8%的手足徐动型及85.7%的混合型患儿为Ⅳ、Ⅴ级;100oA的偏瘫患儿和55.4%的双瘫患儿为Ⅰ、Ⅱ级;67.4oA的四肢瘫和55.6%的双重瘫患儿为Ⅳ、Ⅴ级;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及边缘状态者多为Ⅰ、Ⅱ级,智力障碍程度越重,GMFCS分类级别越高;GMFCSⅢ、Ⅳ、Ⅴ级者合并的听觉、视觉、言语、摄食功能障碍及癫痫较Ⅰ、Ⅱ级者多。结论 脑瘫患儿GMFCS分级与脑瘫类型及合并症有关,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越重,合并症越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盆控制及爬行训练对脑瘫合并智力障碍患儿运动功能、智力发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科97例脑瘫合并智力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给予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和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骨盆控制及爬行训练)。比较两组运动功能、智力发育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训练后运动功能水平、智力发育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训练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盆控制及爬行训练能够通过促进神经细胞修复等机制,改善脑瘫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神经功能,修复受损细胞功能,提高肢体的协调性及智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采用儿童悬吊训练法治疗,观察组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肌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的MAS评分均降低,GMFM-88评分和ADL评分均升高,且各评分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均P<0.05)。结论: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减轻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痉挛程度,明显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瘫患儿流涎症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其与口运动评分、吞咽障碍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流涎严重程度评估量表对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中心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00例脑瘫患儿及在本院健康查体的50例正常儿童进行流涎评估,同时对脑瘫患儿进行口运动评估、吞咽障碍评分(DDS)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评估,分析不同类型脑瘫患儿流涎严重程度与其口运动评分、吞咽障碍评分及GMFCS分级水平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入选脑瘫患儿流涎症(流涎Ⅱ级~Ⅴ级)发生率为3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流涎症发生率(P<0.01),脑瘫流涎严重程度分级情况如下:Ⅰ级68例,Ⅱ级8例,Ⅲ级16例,Ⅳ级8例,Ⅴ级0例。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其流涎严重程度间存在显著差异,痉挛型四肢瘫、不随意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患儿流涎程度较严重,其次是痉挛型双瘫和共济失调型患儿,偏瘫患儿无流涎发生。脑瘫患儿流涎严重程度分级与口运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64,P<0.01),而与DDS评分(r=0.772,P<0.01)及GMFCS分级(r=0.788,P<0.01)呈正相关。 结论 约1/3脑瘫患儿并发流涎症,其流涎严重程度与脑瘫类型、口运动障碍、吞咽障碍及粗大运动障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