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1q21扩增与否对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诱导化疗方案疗效及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初治MM患者共148例,其中未合并1q21扩增70例设为A组,合并1q21扩增78例设为B组,比较2组生存获益及对硼替佐米疗效影响的差异,分析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B组患者中位OS和中位PFS均显著短于A组(P 0.05); 1q21扩增拷贝数≥3个患者中位OS和中位PF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提示,初治MM患者OS不良的影响因素分别是ISS分期、Hb水平、β_2微球蛋白水平及1q21扩增水平。而PFS的不良影响因素则分别是Hb水平和1q21扩增(P 0.05)。合并1q21扩增患者接受含硼替佐米诱导化疗方案治疗后,深度缓解率显著高于不含硼替佐米诱导的化疗方案(P 0.05);合并1q21扩增的患者含硼替佐米诱导化疗后序贯接受auto-HSCT中位PFS显著长于未行auto-HSCT的患者(P 0.05)。结论:1q21扩增是导致初治M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含硼替佐米诱导化疗方案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合并1q21扩增患者的深度缓解率,而行auto-HSCT巩固治疗能够延长此类患者PF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MM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疗效分析。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18例初发老年M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肾功能损害组(RI组)及肾功能正常组(非RI组)MM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比较RI组同时包含硼替佐米、沙利度胺的化疗方案(联合用药组)与只包含其中之一的化疗方案(单药组)的肾脏疗效及生存获益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RI组DS分期、肺部感染、尿酸、β2微球蛋白、白细胞较非RI组升高,血红蛋白较非RI组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β2微球蛋白为老年MM患者发生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方法结果显示,RI组OS及PFS均明显低于非RI组(P<0.05)。联合用药组的肾脏疗效明显优于单药组(P<0.05),且可为老年MM肾损害患者的PFS带来获益(P<0.05)。结论:老年MM患者肾损害后预后较差,积极监测及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选择同时含有硼替佐米及沙利度胺的化疗方案可使该类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1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40例auto-HSCT治疗M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移植疗效的因素。结果:40例患者移植前完全缓解(CR) 9例(22. 5%)、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 5例(12. 5%),部分缓解(PR) 26例(65%),其中1例为3次复发后PR;移植后CR 22例(55%),其中2例为双次移植后CR,VGPR 12例(30%),PR 6例(15%)。中位随访时间28. 4(3. 1-88)个月,疾病进展15例,死亡7例,预期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45. 1%和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OS的因素有ISS分期(P 0. 05)、移植后达CR和VGPR(P 0. 05);影响PFS的因素有ISS分期(P 0. 05)、移植前诱导治疗方案(含硼替佐米或沙利度胺27例)(P 0. 05)、疾病危险度分层(高危组6例)(P 0. 05)、移植前疗效达CR和VGPR(P 0. 05)、移植后达CR和VGPR(P 0. 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SS分期以及移植后达CR和VGPR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移植后达CR和VGPR、ISS分期、移植前的诱导治疗方案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auto-HSCT可以提高MM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率,ISS分期及移植后达CR和VGPR是影响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移植前诱导治疗方案也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CD方案和BCD方案对新诊多发性骨髓病(初治MM)患者近期疗效、生存时间及毒副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初治患者106例临床资料。106例患者分为2组:1组53例用沙利度胺(Thalidomide)、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组成的化疗方案治疗(TCD组),另1组53例用硼替佐米(Bortezomib)、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组成的化疗方案治疗(BCD组)。比较2组的疗效、中位PFS、中位OS时间及毒副作用发生率,同时分析缓解程度、亚组因素与疗效间的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MR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D组患者≥PR率、≥VGPR率及CR率均显著高于TCD组(P0.05);BCD组患者中位PFS显著长于TCD组(P0.05);2组患者中位O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CD组疗效≥MR患者的中位OS时间显著长于MR患者(P0.05);TCD组患者中疗效≥PR患者的中位OS显著长于PR患者(P0.05);BCD组疗效≥VGPR患者中的中位OS时间显著长于VGPR的患者(P0.05);BCD组患者中疗效≥PR与PR的中位O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D组患者中ISS分期III期、R-ISS分期II期及肾功能正常者的ORR显著高于TCD组(P0.05)。2组感染、乏力、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D组末梢神经麻木和带状疱疹发生率均显著高于TCD组(P0.05)。结论:TCD方案和BCD方案治疗初治MM的总体疗效接近,其中BCD方案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缓解程度,延长PFS时间;而TCD方案应用在降低毒副作用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初诊伴肾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肾功能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8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伴肾损害的MM患者181例,其基线慢性肾脏病(CKD)分期为3~5期。对不同肾功能疗效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血液学反应深度、生存情况等进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纳入181例初诊时即有肾功能损害患者,以277例肾功能正常(CKD分期1~2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大多数患者应用BCD和VRD方案。与无肾损害患者相比,肾损害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14.0个月对24.8个月,P<0.001)和总生存(OS)时间(49.2个月对79.7个月,P<0.001)均显著缩短。肾功能疗效有效组和无效组高钙血症(P=0.013,OR=5.654)、1q21+(P=0.018,OR=2.876)和血液学反应达部分缓解及以上(P=0.001,OR=4.99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为肾功能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治疗后肾功能有效者的PFS时间和OS时间均较治疗后肾功能无效者延长(PFS:15.6个月对10.2个月,P=0.074;OS:56.5个月对47.3个月,P=0.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钙血症、1q21+和血液学反应深度是MM患者肾功能改善的独立预后因素。基线CKD分期3~5期的MM患者生存更差,治疗后肾功能疗效有效有助于改善PFS。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临床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85例新诊断MM患者(包括17例复发MM患者)和15例健康供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NAMP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NAMPT基因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疗效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NAMPT对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影响,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新诊断和复发MM患者骨髓NAMPT mRNA中位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供体(P<0.001)。复发MM患者NAMPT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新诊断MM患者(P<0.001),与NAMPT蛋白表达结果一致。NAMPT高表达组ISS分期、乳酸脱氢酶和C反应蛋白水平、p53缺失和骨髓瘤细胞比例较低表达组升高(P<0.001)。与完全缓解组相比,部分缓解组、进展组和复发组患者的NAMPT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01)。NAMPT高表达组的中位OS和PFS分别为27.3和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比值(ALC/AMC)在预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372例初发M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比较患者五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及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ALC/AMC的阈值为3.6,ALC/AMC≥3.6和ALC/AMC<3.6患者的年龄、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髓外疾病、ISS分期、del(17p),t(4; 14)和二倍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47,6.097,8.236,χ2=9.147,10.618,5.913,5.239,6.190,均P<0.05)。ALC/AMC≥3.6和ALC/AMC<3.6患者五年OS和PFS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LC/AMC≥3.6的患者高于ALC/AMC<3.6患者(P<0.001)。ALC/AMC<3.6是预测MM患者五年OS和PFS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外周血ALC/AMC的降低能有效预测初发MM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对比多西他赛与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多西他赛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进行化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进行化疗。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2组患者疗效分布及临床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OS和FPS的中位数估计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应用多西他赛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方案和应用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方案的疗效及患者预后基本相当,不良反应种类有所有差异,均为晚期胃癌化疗的有效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伊立替康联合顺铂化疗方案(IP)与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TP)二线治疗方案对复发及难治性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复发及难治性小细胞肺癌患者53例随机分为IP组(n=29)及TP组(n=24),比较2组患者近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IP组及TP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4.5、3.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10、9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接受二线治疗前的一般健康状态(PS)评分是伊立替康或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的PF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 0.05);接受二线治疗前的PS评分、骨转移是生存时间(O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 0.05)。IP组迟发型腹泻的发生率高于TP组,TP组肢端麻木、关节酸痛的发生率高于I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顺铂及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疗效相当,安全性相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对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2月至2016年9月在天津市肿瘤医院血液科诊断并接受auto-HSCT治疗的5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均顺利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56例患者在诱导治疗后和auto-HSCT后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23.2%(13/56)和78.6%(44/56)(P 0.01)。诱导治疗后和auto-HSCT后的CR+VGPR率分别为53.6%(30/56)和94.6%(53/56)(P 0.0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71个月。采用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化疗的患者中位PFS时间为37个月,中位OS时间未达到;而采用未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化疗的患者中位PFS时间为27个月(P 0.01),中位OS时间为51个月(P0.01)。相关预后因素分析发现,auto-HSCT后CR+VGPR患者及诱导化疗周期数小于6次的患者与PFS密切相关(P 0.01)。结论:auto-HSCT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CR率,延长PFS和OS时间。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诱导后序贯移植是适合移植的MM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维持治疗使持续CR+VGPR的患者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后早期复发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血液科接受AHSCT治疗的37例新诊断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移植后早期复发(移植后复发<12个月)对总生存期(OS)的影响,同时分析国际分期系统分期、细胞遗传学、移植前疗效、移植后微小残留病和移植年龄对OS的影响。结果:37例患者中,早期复发13例(35.1%),未早期复发24例(64.9%)。早期复发患者中有3例合并髓外病变,未早期复发患者无一例合并髓外病变。移植前,在早期复发和未早期复发患者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分别为23.1%(3例)和62.5%(15例),前者的疗效较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12-96)个月,中位OS时间为93个月。早期复发患者与未早期复发患者中位OS时间分别为17和93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和38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因素有早期复发、高危细胞遗传学和移植前疗效≥VGPR。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早期复发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复发患者预后差,早期复发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比较大剂量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大面积照射预处理方案对恶性淋巴瘤(ML)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回顾性分析1992年9月至2010年8月在解放军307医院行AHSCT的100例ML患者,根据AHSCT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高剂量化疗组和高剂量放、化疗组,分析3、5、10年的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表明,截止至2011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33.5个月,所有患者造血功能均获重建。高剂量化疗组和高剂量放、化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恢复至1.0×109/L的中位时间为(6.0±0.4)d、(8.2±0.4)d,血小板恢复至20.0×109/L的中位时间为(7.1±0.8)d、(11.4±2.5)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化疗组和高剂量放、化疗组OS率分别为3年67.3%、68.9%,5年62.8%、60.6%,10年57.6%、56.2%;PFS率分别为3年63.6%、63.2%,5年59.4%、58.3%,10年50.8%、5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感染、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移植预处理方案中的高剂量放、化疗组较高剂量化疗组造血重建晚,但两组疗效及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ML)的疗效、安全性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70例,所有患者在进行化学治疗后均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移植前后疗效、不良反应、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70例患者均较快获得造血功能重建,中性粒细胞重建时间为7~19 d,平均(13.08±2.16)d,血小板重建时间为10~26 d,平均(16.13±2.43)d;移植后患者达完全缓解占比81.43%明显高于移植前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例ML患者3年的总生存期(OS)率为75.71%;单因素分析显示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移植前是否缓解、疾病类型、乳酸脱氢酶(LDH)表达、Ann Arbor临床分期为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骨髓受累、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对恶性淋巴瘤的预后影响不明显(P>0.05);对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移植前是否缓解、疾病类型、LDH表达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与单纯的化学治疗相比,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ML的巩固治疗,疗效更好,安全性高,长期随访患者生存率较高,移植前能否达到完全缓解、疾病类型、LDH水平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伴髓外病变(EMD)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伴髓外病变的4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初次住院时原发性EMD组和复发EMD组MM患者临床资料及生存预后的差异。分类基线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绘制OS和PFS曲线;Log-rank检验用于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β2微球蛋白≥2.7 g/L、乳酸脱氢酶≥250 U/L、血清钙≥2.75 mmol/L、骨髓中浆细胞比例≥60%是影响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血清钙≥2.75 mmol/L、骨髓中浆细胞比例≥60%是影响患者OS的不良预后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基线资料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骨髓中浆细胞≥60%为影响患者PFS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血清钙≥2.75 mmol/L为影响患者OS独立不良预后因素。MM伴发EMD者以IgG型居多。原发性EMD组缓解深度达到≥VGPR较复发EMD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EMD组中位OS时间短于复发E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EMD组和复发EMD组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34.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分别为0和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EMD组缓解深度达到≥VGPR较复发EMD组低;原发性EMD组OS时间短于复发EMD组。以硼替佐米为基础化疗方案未能改善原发性EMD组和复发EMD组患者预后,原发性EMD组患者的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R-ISS分期联合“多重打击”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及不同“多重打击”组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9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MM患者22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FISH检测。比较R-ISS分期联合“多重打击”以及不同“多重打击”组合对预后的影响。结果:R-ISSⅡ和Ⅲ期中,“多重打击”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和持续缓解(DOR)时间均短于无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RCA)和仅包含一种HRCA的患者(P<0.05),而TTR(达到反应时间)明显延长(P<0.05)。不同“多重打击”组合中,1q21+合并del(17p)、1q21+合并t(14;16)及1q21+合并t(4;14)3种“双打击”组合之间,1q21+合并del(17p)患者的预后最差。结论:不同“多重打击”组合的患者预后不同。R-ISS分期与“多重打击”相结合更有利于精准判断MM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国际分期体系(ISS)在我国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适用性,并与Durie-Salmon(DS)分期、法国骨髓瘤工作组(IFM)分期进行比较.方法 对112例具有ISS分期资料的MM初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预后因素: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1≥3.5 mg/L是患者总体生存(OS)时间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血清白蛋白(ALB)<35g/L是患者疾病进展时间(TTP)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在有核型检测结果 的58例患者中,13号染色体异常(△13)是OS时间的唯一独立预后不良因素;②临床指标相关性:与血清β2-MG显著相关的因素有血清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体重指数(BMI)、体能分级(PS);与血清ALB显著相关的因素有血红蛋白浓度、骨髓浆细胞比例、乳酸脱氢酶(LDH)、发热、PS、M蛋白类型、血清磷、BMI;⑧ISS分期临床特征:除血清β2-MG和肌酐外,其他传统预后指标在Ⅱ、Ⅲ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例△13阳性患者中5例划入ISSⅡ期;④预后效能比较:ISS分期中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OS时间分别为69、23和26个月,其中Ⅱ、Ⅲ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分期中89.5%的患者被归人Ⅲ期,Ⅰ、Ⅱ期与Ⅲ期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M分期中低、中、高危三组患者的中位OS时间依次为69、40和8个月,其中低、中危组与高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SS分期体系Ⅱ、Ⅲ期的划分似乎并不适用于中国MM患者;ISS、DS、IFM三个分期体系比较后发现纳入遗传学指标△13的IFM体系区分预后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初诊MM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临床资料,将MM患者以NLR平均值为临界值分为低NLR组(NLR<2.68)和高NLR组(NLR≥2.68),分析2组性别、年龄、国际分期体系(ISS)、总体生存期、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MM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MM组的NLR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2.21,P<0.05)。与低NLR组比较,高NLR组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钙、肌酐水平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NLR组较低NLR组总体生存期短、5年生存率低。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2.68,β2-MG升高是MM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LR是MM患者预后判断的1个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NLR患者的总体生存期短,但需大样本资料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初发MM患者82例,根据血常规结果分别计算出NLR、MLR;根据患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别确定NLR和MLR的最佳截断点,将患者分为高NLR组、低NLR组和高MLR组、低MLR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预后情况。分析高NLR/MLR组和低NLR/MLR组在不同治疗方案、不同临床特征患者之间的预后评估意义。以高NLR和高MLR作为2个危险因素设计风险分层,比较风险因素对MM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ROC曲线分析确定NLR最佳截断点为3.1(灵敏度为75%,特异性为70.7%),MLR最佳截断点为0.34(灵敏度为83.3%,特异性为53.4%)。MM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水平与NLR和MLR有关(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清钙(Ca)、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肌酐(Cr)、骨髓浆细胞比例及ISS分期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NLR组和高MLR组患者OS较低NLR组、低MLR组患者短,预后差(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新型药物治疗组、传统化疗组、不同年龄分层组、不同β2-MG分层组和不同血肌酐分层组中,不同MLR、NLR分组患者的OS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2种危险因素的患者预后比0-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差。结论:初发MM患者NLR和MLR的升高与预后不良存在相关性,NLR和MLR可能是MM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CAG及CAG联合地西他滨(DAC)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老年AML患者76例,对采用CAG或CAG+DAC两种不同化疗方案做为诱导缓解方案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分析两组在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中位生存期,中位无复发生存期的差异。结果 在老年AML患者,CAG组49例,完全缓解率为51.0%,总有效率为61.2%, CAG+DAC组27例,分别为59.3%和77.8%,两者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位生存期(10.0个月 vs 12.0个月,P=0.225)和无复发生存期(8.0个月 vs 11.0个月,P=0.6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高危组患者,CAG+DAC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优于CAG组,分别为57.1% vs 15%;71.4% vs 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期6.0个月 vs 10.0个月及无复发生存期为4.0个月 vs 7.0个月(P>0.05),CAG+DAC组均有延长趋势。 结论 CAG和CAG+DAC化疗方案临床疗效相当,但对预后差的老年AML患者,CAG+DAC在临床疗效方面显示出了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