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提高瓣膜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对44例心瓣膜病变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实施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2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10例。同时实施三尖瓣成形术13例,左房折叠成形术5例,左房血栓清除术1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6.8%),死亡原因为心室颤动、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肺水肿并呼吸衰竭,其余41例均生存;术后随访6~12个月,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65~102 mm,平均(68.3±0.39)mm,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心功能改善I级6例、Ⅱ级35例。结论 巨大左心室是影响心瓣膜置换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加上恰当的瓣膜处理及严密的术后监护对提高巨大左心室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死亡4例,存活76例,发生并发症58例。术后2周,患者LVEDD、LAD、LVEF均显著降低(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NYHAⅢ级或Ⅳ级、术前非窦性心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体外循环时间108 min、LVEDD80 mm、LAD60 mm、LVEF50%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YHAⅢ级或Ⅳ级、术前非窦性心律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能有效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NYHAⅢ级或Ⅳ级、术前非窦性心律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二尖瓣狭窄(MS)患者在二尖瓣置换术(MVR)中全部保留瓣下结构与部分保留时左室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因MS需行MVR患者112例,按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6例.A组患者全部保留瓣下结构,B组患者为部分保留瓣下结构,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室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术前比较均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A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LVESD与术前1周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A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B组(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与术前相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在术后3~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LVEF、LVFS与术后1周相比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患者之间心功能改善情况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A组患者的△LVESD与△LVEDD改善情况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LVEF及△LVFS改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的MVR术式对左室结构形态及收缩功能有着不同的影响,而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的MVR则促进了术后左室形态及收缩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278例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替换或成型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方法 278例手术共移植旁路血管392支,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136例,二尖瓣置换141例,二尖瓣成型63例,三尖瓣成型44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冠状动脉受累以单支受累最多,为123例,双支次之,为102例,多支血管受累53例.单支受累以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多见,回旋支次之.围术期注意心肌保护和心肌缺血预防与处理.结果 换瓣搭桥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96±21)min.围术期死亡18例(8.7%).围术期发生主要脏器并发症比例17.0%.术后IGU监护1.7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7 d.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4.7±9.2)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8.2±10.6)mm,左心室射血分数32%~65%.手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1.3±7.1)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6.4±10.6)mm.Logistic Regression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与手术病死率相关.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性高于单一手术,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的心肌再血管化和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超声评价不同二尖瓣置换术式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我院以二尖瓣反流为主的二尖瓣置换术病例76例,其中术中未保留瓣下结构26例,术中仅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30例,保留全部二尖瓣瓣下结构20例。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6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功能结果。结果 部分和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的改善优于全切组(P<0.05);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组术后的改善优于部分保留瓣下结构组(P<0.05);但部分和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组术后LVEF、LV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二尖瓣置换术式对左心室结构及收缩功能的影响不同,保留瓣下结构更有利于左心室正常结构及收缩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非同步运动与左心功能、心肌重构的关系及双心室起搏(DDD)对改善左心功能、逆转心肌重构的作用。 方法 CHF患者45例,正常人50例,利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测量左心室18个节段QRS波起始至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Ts及Ts的最大差值(Max-ΔTs);左心功能、心肌重构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Tei指数、左心室收缩末径(LVESD)、舒张末径(LVEDD)、球形指数(LVSI)。其中7例CHF患者实施DDD,分别于术后3d和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 结果 CHF患者Max-ΔTs与LVEF呈负相关;与LVESD、LVEDD、Tei指数、LVSI呈正相关。7例实施DDD治疗患者术后3d Max-ΔTs、LVEF、Tei指数较术前改善;LVESD、LVEDD、LVSI无明显变化。与术前及术后3d比较,术后3个月Max-ΔTs、LVEF、Tei指数进一步改善;LVESD、LVEDD、LVSI减小。 结论 CHF患者左心室非同步运动与左心功能、心肌重构关系密切,DDD可改善其左心功能并逆转重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前与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行TAVR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SAS)患者47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和主动脉瓣相关参数,包括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后壁厚度(PWT)、肺动脉收缩压(PASP)、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AVPGmax)、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AVPGmean)、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AV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根部内径(AORD)、左心房内径(LAD),分析TAVR术前与术后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 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47例患者的LVESD、IVST、PWT、PASP、AVPGmax、AVPGmean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VA和LVEF均明显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合并二尖瓣反流中度及以上或三尖瓣反流中度及以上的患者较术前明显减少(8例vs 3例,7例vs 2例)。 结论TAVR可纠正主动脉瓣狭窄,改善患者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有助于TAVR术后人工瓣膜及患者心脏结构功能的随访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合并巨大左心室外科治疗的早期效果。方法搜集16例左心室舒张末径(LVDD)≥7 cm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患者病历资料,通过观察术后患者存活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比较术前与术后早期(两周内)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收缩末径(L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动脉根部直径,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及重大并发症发生;与术前相比,术后早期左室舒张末径及左室收缩末径明显缩小,LVEF值降低,主动脉根部直径无明显改变。结论对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进行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后早期即有使左心室逆重塑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术(或瓣膜成形术)+CABG,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6例患者共换瓣6个,搭桥11支.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绞痛消失,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明确诊断,术中完善手术技巧,加强围术期心肌保护及提高术后监护水平,同期实施瓣膜置换+CABG仍能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封堵术后Tei指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封堵术后左心室Tei指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30例在本院施行PDA经导管封堵治疗的患儿.封堵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左心室Tei指数、主动脉瓣血流速度峰值(V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射血分数(LVEF).结果 PDA封堵术后Vp、LVEDD、LVEF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左心室Tei指数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Tei指数的变化与Vp、LVEDD、LVEF的变化呈负相关,与PDA肺动脉端直径呈正相关.结论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封堵后,左心室Tei指数较术前显著升高,升高程度与前负荷下降程度密切相关;应用Tei指数评价心脏功能时要考虑到患者的前负荷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危重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探讨术中心肌保护和围术期的处理。方法:1992年1月至2004年4月共为64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了瓣膜置换术,主要高危因素有左室功能重度不全、巨大左室、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心源性恶液质和小左心室等;行二尖瓣置换28例,主动脉瓣置换20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置换16例。结果:术后早期出现严重并发症30例次,主要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室颤和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早期死亡10例;随访46例,随访6个月至11年,晚期死亡6例,主要原因为心功能衰竭。晚期存活患者心功能I级8例,II级23例,III级7例,IV级2例。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和术后早发现和早处理并发症,可提高危重瓣膜病患者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成人二尖瓣置换手术前后左室容积和收缩功能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 (UCG )对成人慢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进行检测 ,旨在评价二尖瓣置换术 (MVR )对左室容积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慢性二尖瓣病变患者 ,按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分为两组 ,分别进行术前、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左室射血分数 (LVEF)、心排血量 (CO)等的比较。结果 :术后 10d :A组的LVEDD、LVEDV、LVESD、LVESV、LVEF、CO与术前比较增加不明显 (P >0 0 5 )。B组的LVEDD、LVEDV、LVESD、LVESV、CO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少 (P <0 0 5 ) ,但LVEF无可比性。结论 :以二尖瓣反流为主的患者人工瓣膜替换术后近期效果良好 ,而单纯二尖瓣狭窄的患者 ,人工瓣膜替换术后近期左室容积和收缩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在统计学上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及总结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左心室异常通道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主动脉-左心室异常通道患者,包括先天性主动脉-左心室隧道4例,获得性主动脉-左心室异常通道3例,包括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主动脉瓣旁的主动脉与左心室间的异常交通合并机械瓣瓣周漏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主动脉与左心室异常交通合并主动脉瓣穿孔1例.7例患者体外循环前后均即刻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全面评价主动脉-左心室异常通道的形态,主动脉瓣受累情况、机械瓣瓣周漏情况及升主动脉等周边结构的形态及功能.结果 7例患者术中经食管超声均正确诊断,并准确显示7例主动脉-左心室异常通道的交通口位置、直径、隧道宽度、长度、走形及与邻近结构关系等解剖信息.2例患者合并升主动脉扩张.1例主动脉瓣无冠瓣和左冠瓣发育欠佳,主动脉瓣少、中量反流,1例主动脉瓣穿孔患者主动脉瓣中大量反流.2例机械瓣瓣周漏患者瓣周少、中量反流.手术包括单纯闭合主动脉-左心室隧道、主动脉瓣位机械瓣置换、主动脉瓣成形等.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即刻评价主动脉-左心室异常通道的闭合情况、主动脉瓣机械瓣的功能、成形术后自体主动脉瓣的功能,保证了手术效果.结论 术中超声心动图能为外科医师提供主动脉-左心室异常通道及周边结构受累的详细解剖及功能信息,并可及时、准确地评价通道闭合情况和主动脉自体瓣或机械瓣功能等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二维纵向应变评价冠心病患者经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7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38例接受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CSWT组),32例不接受CSWT(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完成双核素心肌同步显像。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房前后径(LAD)。同时采集左心室心尖长轴(APLAX)、心尖四腔(A4C)、心尖两腔(A2C)切面动态图像,应用二维纵向应变技术获取左心室整体收缩期纵向应变值(GLS)、左心室心尖长轴整体应变(GLS-APLAX)、左心室心尖四腔整体应变(GLS-A4C)、左心室心尖两腔整体应变(GLS-A2C)。结果:CSWT组治疗后3个月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总计分与代谢显像总计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CSWT组治疗后3个月LVEF、LVEDD、LVESD、LAD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SWT组治疗后6个月LVEF较治疗前增加,LVEDD、LVESD、LAD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LVEF、LVEDD、LVESD、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SWT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GLS、GLS-APLAX、GLS-A4C、GLS-A2C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GLS、GLS-APLAX、GLS-A4C、GLS-A2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CSWT能改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肌灌注及代谢、二维纵向应变及收缩功能。二维纵向应变的改善早于LVEF,能更早发现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138例巨大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的监测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巨大左心室是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 cm, 左心室收缩期末期内径(LVESD)≥ 5 cm, 它是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疗效的高危因素之一,手术死亡率高达11.1%~25%[1].本文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2008年4月本科138例巨大左心室行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此类手术术后的监测和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对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瓣膜置换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80例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8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STI。探讨STI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作用。结果在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上,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高(P<0.01);观察组左室纵向应变(GLS)和应变率显著比对照组低(P<0.01)。两组在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舒张末期内径(LV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IVS、LVPWT较术前变薄(P<0.05),GLS和应变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而LVS、LVD及LVEF术后虽有改善,但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IVS、LVPWT持续变薄,但仍较对照组厚;GLS和应变率虽有改善,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而LVS、LVD及LVEF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STI应用于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能准确反映心肌的运动,且可评价心肌节段性及整体性收缩功能,此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传统二尖瓣置换术与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过去二尖瓣置换术170例,其中传统二尖瓣置换术57例为A组,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113例为B组,观察围术期多巴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3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测定的LAD、LVEDD、LVESD、LVEF、LVFS等指标与术前对比改善情况。结果:B组各项指标均优于A组。结论:二尖瓣置换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有助于术后心功能改善和长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郭治彬  付金国  刘睦胜  马延峰 《临床荟萃》2007,22(21):1532-1536
目的观察经皮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和心功能Tei指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Tei指数与心房、心室重构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施行PDA经导管封堵后的患者16例,并选择年龄相当的1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右心室Tei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主动脉瓣血流速度峰值(Vp)等指标,并将PDA封堵术前后患者的左心室Tei指数的变化与LVEDD、LVEF、Vp等指标的变化作相关性分析。结果①PDA封堵成功率100%,封堵成功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2天及3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和随访,均无残余分流和并发症,生活质量良好;②PDA患者术前左心室Tei指数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术后2天左心室Tei指数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术后3个月左心室Tei指数恢复到正常范围内,PDA患者封堵术前后右心室Tei指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DA封堵前LAD、LVEDD、LVESD、LVFS、LVEF、Vp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术后2天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3个月恢复到正常范围内,PDA封堵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未见明显改变(P>0.05);④PDA封堵术后Tei指数的变化与LVEDD、LVEF及Vp的变化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分别为-0.528、-0.504、-0.515,均P<0.05),Tei指数与相应的R-R间期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①介入封堵治疗后PDA患者Tei指数短期内均显著升高,于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②短期内Tei指数的变化与LVEDD、LVEF、Vp的变化呈负相关,Tei指数可以作为反映心功能变化的可靠的指标;③介入封堵治疗PDA患者通过纠正心脏的异常通道,可使心脏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三维斑点追踪(3D-STI)技术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后左心室心肌功能改变特点,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拟行AVR的重度AS患者40例(重度AS组)和健康志愿者40名(健康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3D-STI测量,重度AS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3D-STI测量,获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心室整体环向应变(GCS)、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左心室整体面积应变(GAS)及三维应变(3D-strain)。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重度AS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常规超声参数、三维应变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重度AS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常规超声参数、三维应变参数,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比较,重度AS组患者术前IVSD、LVPWD均增大,GLS、GRS、3D-strain均降低,GCS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824、11.298、10.221、-6.237、-5.674、-6.584,P均0.001),而LVEDD、LVESD、G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重度AS组患者术后1周LVEF、GLS、GCS、GAS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5、-2.093、-2.034、-3.152,P均0.05或0.01),而LVEDD、LVESD、IVSD、LVPWD、GRS、3D-stra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度AS组患者术后3个月GLS、GRS、3D-strain均升高,GCS、IVSD、LVPWD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46、-4.923、-4.388、-3.988、4.794、4.211,P均0.05或0.01),而LVEDD、LVESD、LVEF、GRS、G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1周比较,重度AS组患者术后3个月LVEF、GLS、GRS、GAS、3D-strain均升高,GCS、IVSD、LVPWD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1、7.383、-4.719、2.923、-4.154、-2.109、4.747、4.323,P均0.05或0.01),而LVEDD、LVE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度AS组患者术后3个月IVSD、LVPWD、GLS及GCS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09、7.066、4.752、-2.553,P0.001或0.01),而LVEDD、LVESD、LVEF、GRS、GAS、3D-stra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VEF正常的重度AS患者,其左心室心肌功能的改变及其接受AVR后的心肌功能变化均有一定特征性,3D-STI技术能较准确地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TEE在心脏无支架生物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在心脏无支架生物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主动脉瓣位人工无支架生物瓣膜置换术患者 4 2例 ,年龄 6 1~ 85岁 ,平均 74岁 ,术中应用 TEE于开胸前及关胸前观察瓣膜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情况 ,评价自然瓣及置入瓣膜的形态及功能。结果  4 2例均为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 ,其中 2例合并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 ,均为中度以上主动脉瓣狭窄和 /或关闭不全。全部置换无支架生物瓣膜 ,包括 Elan瓣 2 6例、Cylinder瓣 10例、3F瓣 6例 ,型号 2 1~ 2 9mm不等 ,术后 TEE:置入生物瓣形态正常 ,有效瓣口面积和平均跨瓣压差分别为 (2 .2± 0 .6 ) cm2 、(8.5± 2 .9) mm Hg(1mm Hg=0 .133k Pa,下同 ;Elan瓣 ) ;(2 .1± 0 .5 )cm2、(8.9± 3.0 ) mm Hg(Cylinder瓣 ) ;(2 .4± 0 .7) cm2、(7.9± 2 .6 ) mm Hg(3F瓣 ) ,瓣膜狭窄 0例、瓣膜局限性返流 3例。结论  TEE在人工无支架生物瓣置换术前补充诊断并协助选择瓣膜类型、术后即刻评价置入瓣膜的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 ;TEE是无支架生物瓣置换手术中必备且可靠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