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估低频超声辐照犬前列腺增生组织对射频消融灶大小的影响。 方法实验犬共9只,分为3组(每组各3只),对犬前列腺行射频消融术,实验组消融术前行低频超声辐照,对照组仅行射频消融术或仅行低频超声辐照;术后即刻行经直肠前列腺常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及磁共振增强检查。低频超声辐照加射频消融组与仅行射频消融术的对照组的增强磁共振成像前列腺消融灶体积的比较采用t检验,低频辐照前造影剂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与低频辐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低频超声辐照后即刻超声造影显示,前列腺内造影剂达峰时间缩短,最大强度较辐照前减低,且造影剂持续时间变长,辐照后造影剂达峰时间由(28.55±10.88)s缩短至(14.81±5.1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6,P=0.0189),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曲线下面积由(2046.56±424.66)dB s缩小至(1454.82±458.12)dB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427)。超声造影及增强磁共振均能准确评价前列腺射频消融灶大小。实验组消融后磁共振增强图像显示实验组消融灶体积为(1.27±0.21)cm3,仅行射频消融术的对照组消融灶体积为(0.73±0.18)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2,P=0.0277);而仅行低频超声辐照的犬前列腺未出现消融灶。 结论低频超声联合微泡辐照能有效阻断增生前列腺组织内血流灌注量,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能有效增大消融灶体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在经皮激光消融(percutaneous laser ablation,PLA)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患者行超声引导下PLA治疗,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淋巴结血供,术后即刻和3 d采用超声造影观察消融灶范围,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0 d对淋巴结进行超声随访及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测定。结果:3例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成功进行了PLA治疗,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发现消融区无彩色血流信号,术后即刻和术后3 d超声造影显示消融范围内无明显造影剂灌注,术后30 d超声随访发现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而患者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在治疗前后保持稳定,未升高。结论:超声在PLA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超声造影特征性增强模式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病理或实验室确诊的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226例,分析淋巴结结核的超声造影特征性增强模式在结核性与非结核性淋巴结病变上的差异,并统计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颈部淋巴结结核在超声造影上常表现为淋巴结内部不均匀增强和淋巴结周边环形增强。在确诊的104例颈部淋巴结结核中,85例表现为内部不均匀增强(与非结核组比较,P < 0.01),其诊断敏感性为81.73%,特异性79.51%;有89例表现为淋巴结周围环形增强(与非结核组比较,P < 0.01),其诊断敏感性为85.58%,特异性87.70%;76例既有内部不均匀增强又有周围环形增强(与非结核组比较,P < 0.01),其诊断敏感性为73.08%,特异性94.44%。结论 超声造影能较好地评估淋巴结内部的增生与坏死情况;淋巴结内部不均匀增强和淋巴结周围环形增强是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造影特征性征象,可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治疗囊性为主混合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超声科行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21例,对21例患者的23枚囊性为主混合性良性甲状腺结节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或微波)热消融治疗。于术后即时观察手术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第3、6、12、18个月随访,超声测量结节体积,计算结节体积缩小率(VRR),分析热消融治疗效果。 结果21例患者在热消融过程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明显血肿、出血及声音嘶哑、声音低沉、饮水呛咳等神经损伤征象。消融术后结节体积较术前呈进行性缩小,21例患者的23枚结节术后第3、6、12、18个月的VRR分别为0.733±0.045、0.823±0.039、0.904±0.034、0.933±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001,P<0.0001)。采用LSD-t方法两两比较,随访过程中各组VRR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治疗囊性为主混合性甲状腺结节创伤小、安全性高、效果确切,尤其"搅拌消融法"为囊性为主混合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激光消融术治疗乳腺纤维腺瘤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患者15例,肿块最大径均在2.0 cm以下。比较激光消融术前及手术后1周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分析激光消融术的疗效。结果15例患者中,激光消融术前超声造影呈均匀高增强,消融术1周后超声造影呈无增强。激光消融术后病灶Alder血流分级0级9例,Ⅰ级3例,Ⅱ级3例。激光消融术前病灶增强影像体积为(1258.4±755.0)mm3,激光消融术后增强影像体积为(4157.6±682.0)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消融术在乳腺纤维腺瘤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超声造影可用于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会阴激光消融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探索BPH治疗的新方法。 方法对药物治疗失效、不耐受常规手术的2例重度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行经会阴激光消融治疗,术后超声造影评估消融范围,观察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术后1个月、2个月密切随访,进行疗效评估,并行影像学检查。 结果2例患者术后即刻超声造影证实前列腺左、右侧内腺消融区较精确地符合术前手术方案,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术后2个月随访,2例患者下尿路症状均明显改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分别由术前35分、32分降至术后5分、6分。前列腺体积分别由术前的62.7 ml、84.3 ml减小至术后61.2 ml、84.1 ml。 结论经会阴BPH激光消融是一项安全、精准、最为微创的新方法,短期疗效显著,可为临床药物治疗失效、不耐受常规手术等困难BPH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前列腺癌整体射频治疗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例拟行前列腺癌整体射频消融的前列腺癌患者,术前先行经直肠超声造影观察前列腺灌注情况,术中在经直肠超声造影的引导和监测下行前列腺整体射频消融,术后1~3个月内采用超声造影判断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术前超声造影检出4例患者前列腺有高增强区域,其中2例活检高增强区域证实为前列腺癌.术中8例患者均在超声造影引导及监测下完成前列腺癌整体射频消融治疗,平均消融范围约96 %.术后超声造影随访1~3个月内肿瘤无进展,并通过腔内超声造影发现1例患者发生膀胱直肠瘘并发症.结论 超声造影在前列腺癌整体射频消融围手术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单光纤激光消融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方法、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皮单光纤激光消融的患者31例共36个结节,甲状腺良性结节13个(其中高功能结节2个)、微小乳头状癌15个、乳头状癌术后复发灶1个、乳头状癌术后转移淋巴结7个,对不同大小的病灶分点分层合理消融,记录消融的具体方法,观察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并评估效果。结果术后超声造影证实36个结节均成功实施消融,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激光单光纤分点分层合理消融不同大小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安全有效,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旁肝肿瘤的热消融术中评估胆囊损伤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射频或微波消融治疗的患者40例,共42个胆囊旁肝肿瘤。采用常规超声检查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胆囊壁厚度变化情况的同时,消融术中即时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胆囊壁血流灌注情况,判断胆囊壁损伤情况,并进行后续处理。通过随访评估胆囊旁肝肿瘤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术前、术中及术后胆囊壁厚度的比较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与消融术前比较,40例接受消融治疗患者的胆囊壁术中评估有8例患者胆囊壁明显增厚。术中超声造影检查除2例评估为胆囊壁血流灌注缺损外,其他患者胆囊壁灌注较好,这2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病理证实胆囊壁热损伤坏死(其中1例出现胆囊穿孔),另有4例患者因多发胆囊结石行切除胆囊。34例保留胆囊患者中有6例在术后3 d内复查仍有胆囊壁增厚,后续随访中4例恢复,2例保持胆囊壁增厚状态,但均未出现胆囊消融热损伤相关症状。患者术中、术后的胆囊壁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00 mm(4.00~6.25 mm) vs 3.50 mm(3.00~5.00 mm),Z=-3.741,P<0.001;5.0 mm(3.0~8.0 mm) vs 3.5 mm(3.0~5.0 mm),Z=-3.735,P<0.001]。术后1个月增强CT/MRI检查证实41个病灶消融完全,完全消融率为97.6%(41/42),所有消融完全病灶至随访结束均未发生局部肿瘤进展。 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胆囊旁肝肿瘤消融术中即时行超声造影检查能够通过反映胆囊壁血流灌注状态判断胆囊壁消融热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超声造影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共35个淋巴结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灰阶图,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超声造影图),超声造影使用声诺维混悬液2.4ml于肘静脉团注,获取动态图像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得到相关参数。结果 乳腺癌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体积较小,平均大小在1.25±0.68cm,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对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准确率较单独使用常规超声高(85.7%,62.9%,P<0.05)。28例表现为从淋巴门开始的显著增强,4例为从周边开始向中央的增强,3例为中央及周边同步整体增强,三者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4例为均匀性增强,11例为不均匀性增强,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造影始增时间及峰值时间均值为16.4±6.3s,23.4±7.9s。结论 超声造影能提高乳腺癌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准确率,造影主要表现为离心型均匀性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部淋巴结结核(CTBL)与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造影(CEUS)增强模式表现,评价CEUS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行颈部淋巴结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61例CTBL患者和48例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患者的超声资料,观察淋巴结的分区,长径(L)/短径(S)值、淋巴门、钙化、内部坏死、血流、阻力指数(RI)及CEUS的增强模式,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间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CTBL常规超声表现的钙化多呈粗钙化(≥0.5 mm),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的钙化多呈微钙化(<0.5 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的L/S、淋巴门、内部坏死、血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1例CTBL分区以Ⅲ、Ⅳ、Ⅱ区常见(39.3%、31.1%、14.8%),48例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分区以Ⅱ、Ⅴ、Ⅲ区常见(45.8%、29.2%、12.5%),两组间不同分区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25,P<0.05);根据CEUS环形增强的厚度分为厚环、薄环及无环形增强。其中CTBL以厚环多见(39/54,72.2%),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以薄环多见(26/38,68.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71,P<0.05)。 结论结合常规超声,CEUS能够在淋巴结增强特征上进一步提供信息,有助于鉴别CTBL及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usefulness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ervical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versus malignant lymph nodes. METHODS: Ultrasonography of cervical lymph nodes was performed with a real-time linear scanner using a 7.5- or 11-MHz probe or both.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in 73 patients: 49 with malignant lymphoma, 15 with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and 9 with metastatic lymph nodes. RESULTS: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specific to cervical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were strong echoes (33.3%) and an echogenic thin layer (86.7%). When the lymph nodes had at least 1 of these 2 features,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was diagnosed with a sensitivity of 100% and a specificity of 100%. CONCLUSIONS: Ultra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cervical lymph nodes can be useful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鉴别诊断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结核性淋巴结和86例转移性淋巴结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结核性淋巴结内部可呈现无回声及钙化;转移性淋巴结内部多呈低回声,可有微钙化,少有无回声;两组之间内部有无回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内部多有血流信号,结核性淋巴结内部多无血流信号,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有助于鉴别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影像表现及评价CT检查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结结核25例,其中女17例,男8例,全部病例均行CT增强扫描。结果25例均为多个淋巴结同时受累(100%),以中下颈部及颈后三角区受累最常见,IV区+锁骨上区占84%,V区占60%。CT增强扫描分4型:1型:均匀强化;2型:薄环状强化;3型:花环状强化;4型:不均匀强化。各种增强类型可同时存在,二种及二种以上增强类型同时存在占80%,淋巴结融合占84%。结论CT增强检查能清楚显示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的数目、部位、形态及周围结构关系,多种增强类型同时存在反映不同时期病理改变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影像表现及评价CT检查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影像表现,40例行细针穿刺针吸活检确诊,43例行手术病灶清除病理检查确诊,另7病例经抗结核一年治疗治愈而证实。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1~74岁。所有的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的67例做了增强检查。结果: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征象根据病理可分为四型:Ⅰ型:结核结节和肉芽肿形成,本组为12例;Ⅱ型:受累的淋巴结干酪样坏死,本组为21例;Ⅲ型:淋巴结包膜坏死,淋巴结互相黏连伴有淋巴结周围炎,本组为41例;Ⅳ型:干酪样物质破溃进入周围组织,形成脓腔,最终可通过窦道引流至皮肤表面,本组为16例,其中8例溃破形成窦道。以2~4型居多,约占87%。增强检查CT表现可以分为四型;1:均匀强化;2:边缘细环状强化;3:花环样强化;4:不均匀强化;各种增强类型可同时存在。病理分型与CT增强分型是对应的。结论:CT检查对面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以及明确病灶范围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部淋巴结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及29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分别观察其病变淋巴结数目、大小、形态、边界、淋巴门结构、钙化和囊性变及血流模式。结果: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评估83个转移性淋巴结,29例淋巴结结核患者共评估48个淋巴结。2组间的淋巴结横径、形态、边界、淋巴门结构及囊性变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的淋巴结最大径、钙化大小(粗钙化或细钙化)及血流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的最大径、钙化大小及血流模式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与颈部淋巴结结核间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鼻咽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造影特征并分析其时间一强度曲线特点.方法 对32例鼻咽癌患者的41个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进行实时超声造影,观察淋巴结的造影剂灌注特征,并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结果 41个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中24.4%(10/41)表现为均匀增强型,56.1%(23/41)表现为不均匀增强型,19.5%(8/41)表现为微弱增强型.共有20个淋巴结出现内部液化坏死,占48.8%(20/41).绝大多数呈边缘型血流信号,占92.7%(38/41),少数呈混合型血流信号,占7.3%(3/4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影曲线表现为上升支陡直,下降支相对缓慢,呈快上慢下的灌注过程,平均到达时间为(7.2±2.5)s,平均达峰时间为(7.6±2.3)s,峰值强度平均(9.5±3.3)dB.峰值到60 s曲线下面积平均为(203.4±45.7)dB·s,wash-in曲线斜率平均1.2±0.5.对于包膜有、无受侵的淋巴结,其在峰值强度、峰值到60 s曲线下面积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wash-in曲线斜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有其特殊的造影特征和时间-强度曲线特点,不仅有利于定性诊断鼻咽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还可为鼻咽癌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造影剂对移植颊癌原发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增强显像效果.方法 建立小鼠颊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动物模型后,经原发灶局部注入自制表面活性剂类超声微泡,以谐波显像方式观察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增强显像效果,同时进行回声强度的比较.结果 造影前,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为61%(17/28),炎性淋巴结检出率为50%(6/12);造影后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为82%(23/28),炎性淋巴结检出率为75%(9/12).与造影前比较,造影后原发灶和淋巴结的回声强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制表面活性剂类超声微泡能够经原发灶注入,进入淋巴道,实现显著的淋巴结超声显像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